•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战友故事会

  • 时间:   2023-08-15      
  • 作者:   冯扬、王晓兵等      
  • 来源:   战友故事会     
  • 浏览人数:  6739

image.png

2023年第8期   8月15 日

主编黄一夫

image.png

2023年6月11日至15日,原179团三营机炮连战友齐鲁行联谊会在山东曲阜和青岛举行。这次聚会,陈艺园老战友热情相邀,胡其林积极协调,战友们奔走相告积极支持。到会的25位战友、军嫂们兴高采烈,共叙深厚情谊,共同盼望多联系多相聚,相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在美丽的浙江再相聚。(颜潮水摄 黄明华文)

目录

【红色征程】

冯  杨   生死劫  华川湖 (四)

路韬美国人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我要去当兵

王晓兵砺兵尖山(散记之三)

徐正明清风可醉仙  美瑜照后人

【军营烙印】

丁建凡使命重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

唐伯祥钱塘江畔南泥湾

黄明华    战友情最纯朴的情

【瀚海笔耕】     何德来作品喜获大奖

【放飞诗韵】    庆“八一”诗词集

路  坚 行香子 • 八一军旗(外一首)

王楚常七古  • 八一赞歌

褚勇军多 丽  • 庆八一致《战友故事会》

刘 斌东风第一枝•瞻仰新四军军部旧址

孙勤七律  • 致敬军人

刘铁军   七律  • 梦中还是一个兵

俞建新诉军情八一抒怀

陈金生   向八一建军节敬礼

【艺海拾贝】周守松 花卉摄影:荷香十里送秋来


image.png

【红色征程】

生死劫  华川湖 (四)

冯  杨

image.png

作者冯杨,1970年12月入伍,在20军60师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军务科代理参谋,1978年退伍。在《杭州日报》任记者、部主任;浙江省广电厅《大众电视》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后担任省、市有关传媒负责人。2017年退休。义务从事传承和弘扬人民军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宣传工作。

 30000:9000

仓促之间,58师虽然把兵撒出去匆匆忙忙布下了防御阵,但是对当面之敌的底细却一无所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入朝作战以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多次交手,对于美军的技战术特点基本有所掌握。美军的套路:进攻时,先狂轰滥炸一番,然后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击。然而,这次“联合国军”突然反扑,打了志愿军一个措手不及。敌人有多少兵力?都有哪些编制?美军还是南朝鲜军,或者还有其他“联合国军”?火力配置如何?这一切,黄朝天师长全然不知。不掌握敌情,打的是糊涂仗,这是指挥员的大忌。

朱启祥政委派出侦察参谋向沿途北撤的志愿军零星人员打探敌情,反馈的信息也是零星的:敌人前锋有坦克兵、摩托化步兵、炮兵;占领富坪里和华川城的敌人是黄头发高鼻子的美国兵;敌人有好几种臂章,看来有好几个不同番号的部队…… 这些情报的价值不是很大。

几天后,综合各个渠道的情报,58师才基本判明当面敌人的部署:

美军第7师位于大利里、华川、城山一线;南朝鲜军第3师15团位于原川里一线、第6师位于万下桥、新浦里、722高地一线;美军第24师位于滩甘里、新德里以南一线;南朝鲜军第2师17团位于松亭里、史仓里一线。

敌人大约10个团,建制包含美军两个师、南朝鲜军三个师,总兵力超过3万人,并配置坦克270余辆,各种火炮550余门。

image.png


反观58师,五次战役打下来,除172团为师预备队还算相对比较完整外,173团已经缩编为5个步兵连,174团为6个步兵连,但每个连只有两个排。全师加起来总共9000人。

敌人兵力三倍于己,局势相当严峻。

军令如山倒。黄朝天相信自己的士兵,扛得动要扛,扛不动也要扛!

“走!上前面看看去。”靠前指挥,掌握第一手战况,黄朝天一向的风格。他一把拽上朱启祥。

401高地。

敌机来来回回地俯冲、扫射、投弹,掀起一股股浓浓的烟柱。接着,“咣叽…咣叽…”敌人又是一顿炮火。

坦克的引擎声骤然响起,该步兵出场了。黄朝天在173团前方指挥所看得真真切切。

阵地上一片寂静。

“嗯?5连怎么没反应?阵地丢了?”黄朝天心里一团疑云。

团长李彬和政委应晓初轮流抓起电话机大声呼叫:“喂喂!5连长!5连长……”话筒那头无人应答。

指挥所里的空气顿时变得浊重而压抑。

黄朝天一把扯下头顶的军帽狠狠一摔,火爆脾气又上来了:“人都死光啦?”说着,他转身就向指挥所外面走去。才走了两步,被朱启祥一把拽住。

“师长,你不能上去!”朱启祥的脸色冷静得像一块铁板,目光里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不管黄朝天怎样挣扎,朱启祥就是不放手。

黄朝天的火爆脾气是全师有名的,发起火来一般人压不住。入朝的时候有个小故事:58师由辑安步行过江,鸭绿江上的铁路桥朝鲜一侧已被美机炸断,好在冬日水浅,两岸筑坝,中间架浮桥。黄师长带着参谋、警卫员抢先过江,刚上浮桥,就被守桥战士挡住。

“出示出境证!”

“什么?”黄师长没有听懂。

“出境证!出国一定要有出境证!” 

黄师长火上升:“什么出境证?!老子去打美国鬼子!”两位年轻力壮的边防哨兵一左一右拉住黄师长,大声说:“边防司令部没有通知,不准出境!”

“延误了军机,你们那个乱七八糟的边防司令有几个脑袋!快给我滚!”然而黄朝天无法摆脱两个青年战士的四条强劲胳膊。

“警卫员!”黄师长大吼一声。

警卫员、侦察员们扑上去,扭开边防哨兵的四只手,猛一推,两个青年战士掉进了浅浅的鸭绿江。“妈的,边防司令部吃什么干饭的!”黄师长一边骂着,一边大步走向鸭绿江彼岸。

边防哨兵惊呆了,他们确实没有接到上级通知,可能他们的上级也没有接到通知,这里也没有志愿军部队曾经跨过江去。站在水里看着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跟着那个“骂人”的首长“擅自”强行走出国境,没一个有“出境证”……

正当黄朝天与朱启祥俩人拉扯之间,401高地猛然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随后一片爆豆般的枪声。

在观察哨查看战情的团作战参谋气喘嘘嘘地跑进指挥所报讯:”敌人进攻打退了,呃……敌人7辆坦克开道,开到沙河被5连战士炸毁好几辆,趴窝了……呃……先炸毁头一辆,后来又炸毁了三辆,呃…… 5连干部战士真沉得住气,硬是一枪不发,把敌人放到跟前才突然开火……呃…… ” 

“哎呀,好了,好了,听明白了。看你跑得一头大汗,赶紧歇歇吧。”政委朱启祥笑着说。

黄朝天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他对李彬和应晓初说:“5连打得不赖,你们好好总结一下,特别是怎样打坦克。对了,别忘了给5连记一功。”

如果说401高地这一仗,让黄朝天对部队防御作战更有信心了,那么,20军副军长廖政国的到来,则是让黄朝天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一梯队59师和58师转移,廖政国带着军的轻便指挥部紧随其后。说是轻便指挥所,其实随行的也就两个作战参谋。原本与58师相差不到半天的路程,也就是前脚后脚的事,结果因为一路上的混乱和拥堵足足晚了一天。由于通信失联,无法掌握部队的动态,这一天廖政国的心弦绷得紧紧的。

26日午夜,华川公路上,廖政国乘坐的吉普车彻底走不动了。不知哪个部队的炮车发生故障,把路给堵死了。

华川方向隐隐约约传来的炮弹爆炸声,让他感到强烈的不安。

一辆榴弹炮牵引车转弯时车头滑出了路面。一个干部模样的军人正在指挥十几个战士用绳索往上拉。车子纹丝不动。

廖政国走上前去对那个干部说:“不用拖了,把车子推到山下去。”

干部打量一下眼前这个独臂的军人,虽然不知道是个多大的官,却感到一种独有的气势。

“首长,这万万使不得。丢了炮车,炮没法拉啊。”

“连炮一齐推下去。”

“首长,这更不行了。丢了炮,我们都要受处分。”炮兵干部着急得快要哭出来了。

“不要啰嗦了。这事我负责。我给你们打收条。”

随行的作战参谋连忙跟炮兵干部解释:“这是我们的副军长,收条管用。”说着,从挎包里取出一沓信签。廖政国用他尚存的左手飞快写下一行斜体字:“”收到美式榴弹炮一门,廖政国,1951年5月27日”。

廖政国抬起左臂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已经是27日凌晨了。

路终于疏通了。

廖政国的吉普车沿着灰谷岭下坡一连几十个U型弯道疾驰,来到了九万里岘。这里可以眺望华川湖。

湖水在冰冷的夜色中泛着寒光。华川上空不时掠过敌人的炮弹,拖着一道道蓝色的曳光。炮弹落地瞬间,绽放出一朵朵蘑菇似的耀眼的弹花。

在距离华川大桥不到一华里的地方,廖政国的车停了下来。敌人炮火封锁了大桥,路两旁全是蹲伏着准备通过大桥的志愿军战士。

廖政国一面盯着手表,一面侧耳倾听,同时心里默算着:美式榴弹炮的发射初速每秒钟650米,从炮弹出膛在空中飞行时间大约七八秒,由此判断,美军炮兵阵地距离华川约6公里;根据一次发射的炮弹数量来看,美军炮兵是一个营。

“美军炮击,前一波与后一波相隔5分钟。”廖政国对驾驶员说:“敌人炮击一停下,立即开车冲过大桥。”

这简直就像一段教科书般的演示,如此精准,如此自信。

和一般的军事干部不同,廖政国不但喜欢研究军事理论,还喜欢研究兵器。他一有时间就手中捧着本书,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重点语句划出杠杠做上记号。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捣弄兵器,每当缴获了敌人的新武器,总要“大卸八块”,不搞个明白誓不罢休。

“廖独膀子”的外号怎么来的?老六团的人都知道。

那是1941年春,部队讨伐顽军李长江部,缴获了一大批手榴弹。部队使用后反映不好,扔出去三个只炸响一个,而且引爆慢,扔出去还有可能被扔回来。

image.png

                                                                        廖政国代军长

廖政国让人扛一箱子手榴弹来试打,找出问题所在,给干部们上课。毛病出在引信上。廖政国拆弹的时候,突然冒出了白烟。情急之下,廖政国将手榴弹举过头顶。手榴弹在手中爆炸,所幸威力不大,他只失去了右手。苏中抗日时期,“廖独膀子”的名声要比他的大名廖政国响得多得多。

趁着美军炮火间隙,廖政国的驾驶员猛踩油门,吉普车一溜烟地穿过华川大桥。   (待续)



美国人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我要去当兵

路韬

image.png

作者路韬,出生于1934年12月,现年89岁,1951年4月入伍,同年8月入朝作战,因表现突出,于1953年3月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8月入党,1954年12月从朝鲜回国。6级伤残军人。历任20军60师政治部保卫科长、180团政委、师副政委等职。1990年退休,多次到信阳师院上党课,被河南省民政厅评为河南省先进军休干部。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那时我还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校指定我参加了为前线部队做炒面的后勤工作。我的家乡东北,很多村庄里是空的,群众没有了。到了什么程度呢?男的劳动力比较强的人,大部分都上前线了,牺牲的很多,幸存的很少。基本上一个村庄剩下的都是小孩子、妇女,年轻男子基本上没有了。我当时想,美国人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现在正是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我要去当兵,去打美国鬼子,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于是,1951年4月,我就参加了志愿军,来到朝鲜。1952年过春节以后,一天刚要吃早饭,那时没有电话联络。靠吹号,一听,已经开饭了,要我们到伙房去打饭。那个时候伙房跟我们驻地分开,一个山这边,一个山那边。我们拎了饭桶就去打饭了。刚刚到山头上,快到伙房了,敌人的飞机来了。几架飞机贴着山沟向我们阵地飞过来,飞机翅膀上白的五角星看得很清楚,飞行员的面部也都看得非常清楚,他是来找攻击目标的。飞机转一个圈飞过去了。我们吓得不轻,每个人赶紧把随身带的一块白布拿出来,看到飞机来了,白布往身上一盖,找个地坑、雪窝躲起来。飞机转了两圈以后,敌人飞行员看看没有发现目标,就飞走了。我们见飞机走了,觉得应该起来走,我刚要爬起来,连长喊:“不要动!不要动!防止他玩花招,骗我们,卧倒!”结果飞机真的转回来了,回来以后他没发现我们,但飞机机关枪打了好多子弹,“啪啪…啪啪…”掉在下边,离我们不很远,我们在山上,他打山下,结果没有打到,我们差一点牺牲了!

后来美军为了扭转朝鲜战局颓势,疯狂地切断我军后方补给线,让我方后勤瘫痪,甚至公然采取了细菌战的卑劣行径。这种毒细菌犹如鬼魂,犹如幽灵,具有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美军毫无人性,犯下了细菌战滔天罪行。好战者必亡,他们终于还是失败了!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胜利70周年了,我经常给今天的年轻人讲我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精神,讲我们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它是中国百年光辉历史的全面总结。这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几句话,32个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归纳的。建国100周年,我肯定不在世了,好日子让你们赶上了,到那时,我即使不在世上,但我相信我这个思想火花还在燃烧。我希望青年人很好地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把自己的思想路线搞正确,这个思想路线很重要,思想路线搞正确以后,看问题就有辩证法,就不会偏差了。


(根据“信阳先锋《致敬老兵抗美援朝特辑》录音整理)



砺兵尖山

——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散记之三


王晓兵

image.png

作者王晓兵,历任180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76年任60师教导队教员。曾兼任武汉军区军政干校战史教员,参加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任演习指导部想定组和教材编写组成员兼演习现场解说员。1978年转业。现为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1976年,真是说不清的一年。年初周总理逝世,7月朱老总逝世,9月毛主席又离去。其间还有一位我军将领离世给全军很大震动。7月7日,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在赴东山岛检查登陆演习时坠机牺牲。当时一南一北两个演习是有内在联系的,第一线的福州部队重点演练抢滩登陆,战略预备队的武汉部队重点演练陆上突破和纵深战斗。60师离开东南沿海了,可任务仍然没有卸去。总部和大军区指定60师178团作为演习部队,是有深意的。当年我军首次三军协同攻占一江山岛的胜利经验,一直指导其后的对台作战准备。福州军区特意印发60师一江山岛登陆战战例交演习部队学习。尖山演习的推演情况表和诸兵种协同动作表,精确到时分秒和每个分队及兵器动作,与一江山岛登陆战役协同表,一脉相传,如出一辙。我因为担负演习实况即时解说任务,有时间就熟悉推演图和协同表,力争融进记忆,融会贯通。记得听到皮司令失事的消息时,我正站在演习推演图前,眼前一片空白,怔怔了半天。

在我们编写教材和演习想定的同时,勤务保障组组长179团副团长李恒龙,带领179团几个连队按照修订方案改建尖山训练场为演习场。各种防御设施都是按海峡对面的抗登陆防御部署特点复制的。前沿的障碍物按照台海对岸滩头上的东西设置,火力点指挥所都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构筑了如假包换的坚固阵地。同时按照我们提出的意见,构筑了坦克火力点,预设了坦克反冲击路线。师工兵连在前沿设置高密度的地雷场和反坦克障碍。整个敌加强装甲步兵营防御阵地内的防炮、防空掩蔽部,掩体和防炮洞,都是真的。那是按照扛住500磅航空炸弹直接命中的标准修建的,演习中由担任情况显示的179团各分队使用。179团在华东和朝鲜打防御可是“守必固”的,这次扮演假设敌,给演习部队找了个硬茬。

秋风起,演习开始。尖山演习场边的高地上设置为演习指挥所和观摩席。全军区各部队营以上主官组成观摩团入座后,军政干校全体学员、60师排以上干部、师教导队和各团轮训队学员先后到场,军区司令部各部门莅临观摩指导。武汉军区杨得志司令员因有重要会议未能亲临,委托副司令员周世忠代表他观看检查演习并讲话。我位于指挥所与观摩席之间,在首长席的前面进行解说。

image.png

                                             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周世忠(右)、43军军长张万年

鸣警报清场后,三发红色彩烟信号弹腾空而起,演习正式开始。歼击机编队通过演习场后在高空盘旋,表示我空军已夺取制空权,随后轰炸机群飞临上空。我突然发现机群偏航,直向指挥部飞来,急忙捂住话筒向空军引导组示意,引导组急忙向空中编队喊话注意航向。我随机应变解说成:“这是轰炸机群对敌前沿实施轰炸,第一波次为了参观安全,只进行模拟投弹。”机群盘旋一圈后再次攻击,这回航向完全正确,机群对准主阵地投下成串500磅炸弹,准确落在预定落点,敌阵地腾起一道烟幕。此后就没有什么意外了。演习进程完全按照演习计划推进,步、坦、炮、工和空中歼击机强击机火力突击紧密配合,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事后空军引导组告诉我,第一次攻击时,机群把指挥所的帐篷看作是投弹点的靶标了,幸亏提示及时未投实弹,否则惨了。近两个小时的演习过程,我环视全场,随推演进度解说,打到哪说到哪,说到哪打到哪,根本不看解说稿,不带半句结巴,也如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随着又三发彩烟信号弹升空,演习结束。我的解说也戛然而止。此时观摩点上掌声雷动。

 image.png

休息一会儿,参演部队干部也集中到观摩点。周世忠副司令员发表观摩检查指导意见。他肯定演习的成功,表扬演习部队的战术水平及战斗作风,表扬演习指导部的努力成果。最后,他话题一转,说:“这次演习,是我到武汉部队以来看到的最好的演习!这次演习的解说,是我听过最好的一次演习解说!”大声问“解说员在哪里?”我起立立正敬礼,答:“王晓兵到!”。副司令员问:“哪里的?”我正琢磨回答是哪支部队还是哪里人,蓝副校长接话回答:“60师的,也是干校的战术教员。”“很年轻嘛,好好干!”首长挥手让我坐下。

image.png

                                                             周世忠副司令员进行演习讲评 

按照惯例,实兵实弹演习是要考虑到事故和伤亡可能的,尖山演习也内定有一定比例的预计伤亡数。由于演习组织严密,演习部队和保障分队严格训练、严密协同,做了充分的准备,演习过程中无一伤亡,演习圆满成功,受到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散的演习。尖山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尖山演习场成为60师及附近部队的训练基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锻造60旅的新生代。

演习散了,我们的任务才完成一半。《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教材还得交稿呢。我这个教材编写组的成员,又住进军政干校,完成作业去了。教材初稿很快成形。初稿送交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和60师审阅,定稿后报武汉军区,武汉军区又上报总参谋部。总参谋部指定原编写人员赴兰州,会同兰州军区司令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教材编写组。1977年3月,我和干校的三位教员分别从信阳、明港经西安转车赴兰州。到了兰州,住进军区一招。兰州军区军训部领导会见了全体编写组成员,传达总部指示,明确编写组任务。编写组还是以我们武汉方面四人为主,增加一名贺兰山守备师的参谋。大概是贺兰山守备阵地特别坚固的因素吧,让我们在兰州部队找灵感。

编写工作将扫尾时,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黎原将军来看望我们,他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代表总参和兰州军区慰问编写组。我们恭听教诲,表示感谢。不久,初稿汇拢,集中统稿几日,再修改润饰几日,大功告成。兰州军区为我们举办小型宴会,宾主尽兴。以后几十年直到现在,有机会我就翻阅新版战斗条令和战术教材,发现凡是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内容,特别是突破部分,与我们写的本子相比,大同小异。

就这样,总参谋部交给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和60师的“集中一批能人、组织一套班子、调动一批兵马、演示一场战法、总结一组经验、写出一本教材”的任务,很好地完成了。


清风可醉仙  美瑜照后人

——追忆20军政治部副主任李士瑜

徐正明

作者徐正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20军58师战士、排长、干事、武汉军区新华分社记者,20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58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分区副政委。

2021年底的一天,战友葛汉才给我来电话,要我的住址,说原军政治部副主任李士瑜老首长新出了一本书,指名寄给我一本。几天后,我便收到了李副主任的新著《秋阳集》。

李副主任是个有文化的领导,他1928年9月出生,1943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是新四军部队的老战士,年轻时任过测绘员、秘书、编辑。抗美援朝时,30军89师划入20军编制。李士瑜随89师来到20军。

《秋阳集》2021年7月出版,有三十多万字,李副主任在前言里说,写的是他熟悉的人和事,写的是老部队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人和事,写的是对他教育成长有帮助的人和事。除了文章以外,还收录有他各个时期吟诵填写的326首古体诗词。

他那个年代出来的部队首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能亲自动手写文章的人少,像李副主任这样能编书著书、作诗填词的可谓是凤毛麟角。过去只知道李副主任有学问,文章写得好,拜读《秋阳集》后,更真切地感到他功力不凡,宝刀未老。

特别是他应央视之邀,参与拍摄纪念建党百年和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长津湖之战的活动,也被他写成两万多字的拍摄拾零,收进了《秋阳集》里,我更是惊叹九秩高龄的他写作速度之快。我与战友聊天时说,老首长的记忆力仍然那么清晰,思维仍然那么敏捷,思想仍然那么活跃,活到一百岁不成问题。谁知收到《秋阳集》才半年时间,2022年6月6日,李士瑜副主任就因病逝世了,享年93岁,让我感到非常突然。

在微信群里,熟悉李副主任的老部下都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众口一词地赞扬他有水平、人随和,对自身要求严,在部队威信高。这还真不是溢美之词,我在部队几十年,从来没有听到有他的风言风语。更没有听到对他的任何负面评价。李士瑜是我崇敬的一位老首长。他沉稳儒雅,心有静气,不怒自威。部下不怕他,但是都服他。他不属于那种强势型的领导,靠什么立威?靠他的能力水平,靠他的人格魅力,靠他的一身清风,靠他的道德文章。

部队带兵往往有这种现象,儒雅的镇不住部队,镇得住部队的又欠儒雅。李士瑜副主任是个例外,他既儒雅又会带部队。

1965年5月,三十六七岁的他,从师政治部组织科长提升至173团当政委。173团曾是20军4个主力团之一,跨入六十年代后团队建设逐渐掉队了。在他之前,师里先后向团里派去过两位科长,但工作起色都不大,这次师领导对他寄予了厚望。

他到任后,从抓团党委班子建设入手,理顺班子的内部关系,把一班人拧成一股绳抓部队;工作安排上学会“弹钢琴”,下大力抓好基层建设;改进机关作风,努力为基层做好服务保障。部队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出色地完成了丹阳湖围湖造田、杭州“三支两军”等重大任务,团队跨入20军的先进行列,先后在军和军区大会上介绍了部队建设的经验。机关服务基层的“五上门”活动,军和军区都作了推广;部队“三支两军”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军报还配发了社论。

在三年的朝夕相处中,173团上上下下发现,团政委李士瑜胸襟开阔,作风务实,考虑问题全面,处理事情公道,不谋私,不争权,不争名,不整人,不说大话空话,勇于承担责任,逐步赢得了大家信任,成为班子里“摇羽毛扇的人”。在军的团以上干部会上,各团汇报部队建设的经验时,军政委南萍对58师政委汪石川说:“这个团政委不错,会做事。”部队官兵说上级给我们派来了一个好政委,班子成员说上级给我们派来了一个好“班长”。1968年5月他调到军组织处当处长,离开时团首长机关部队夹道欢送,班子成员与他依依惜别,与三年前调来团里时的冷眼旁观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1971年到58师宣传科当报道骨干时,李士瑜已经是师副政委,经常见到他,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则是在一次早晨收操回到宿舍后。我和同寝室的蔡金保正在整理内务,李副政委进来了,也没有科里其他干部陪同。我和小蔡刚从连队调来不久,在连队见到连长指导员都紧张的我,见到师首长一下子便手足无措,但他儒雅的气质,和颜悦色的问话,马上让我们放松下来。他说在机关不比在连队,全靠自己管自己,让我们用连队的标准要求自己。

再次近距离接触他,已经是十一年后的8月份,他在军政治部当副主任,我从武汉军区新华社分社调回军机关。我是从宣传处调出去的,不想再回宣传处,要求调整到秘书处工作,组织上一时定不下来,我不好去上班,就在家等通知。一天晚饭后,李副主任来到我的住处单身干部2号楼,让我先参加工作再说,和组织处曾剑明一起去六〇师搞指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为军领导参加即将召开的军区政治工作研讨会准备材料。政治部的领导亲自跑到一个普通干事的住处来布置工作,这是我没想到的,让我感慨颇多,他完全可以让机关同志通知我去他的办公室受领任务。这是他向来的人随和接地气的作风使然。

在六〇师调查研究二十多天回来后,我的工作也正式定在秘书处,负责办《政治工作简报》和《政治工作研究》。这样的巧合安排,既让我早早地与到秘书处分管的工作自然地衔接起来,又让我避免了等待分配工作时的焦虑。领导的良苦用心,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到秘书处后完成的第一项大的工作,就是筹备召开军政治工作研究座谈会。李副主任指导我在为政委张福钰准备的讲话中,把近几年20军政治工作改革的成果加以总结,准备在部队推广。因这几年我在军区机关工作,对军的政治工作改革情况不甚了解,他就带着我把成果一一排列出来,让我阅读与此有关的领导讲话、政治工作总结和简报,增加感性认识。会议结束后,我把政委讲话中有关政治工作改革的10项成果摘录出来,编成一期简报上报下发,被军区《政工简报》和总政《政治工作通讯》刋用。这是李副主任对我的一次手把手的传帮带,也让我见识了他善于思考问题和丰富的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我在李副主任直接领导下工作只有一年多,1983年秋天他就离休了,但他对我一直很关心,我也喜欢与他聊天,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1998年58师整编为旅,我的去向他也很关心,并为我出主意,做工作。近些年他年纪大了,我每年春节期间都要打电话拜年,有时打不通电话就与在秘书处一同工作过的葛汉才联系,请他转告。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实际上用藏在我心底的一句话来表达就够了:李士瑜副主任是一个忠厚长者,有古君子之风。追忆文章写好后,一直想不出满意的标题,我就一次又一次地翻阅《秋阳集》,想从中找到灵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他的《长相思•思老友》词中发现了“清风可醉仙”一句,又在央视摄制组赠送给李士瑜副主任的嵌名联“勇士卫中华、美瑜照后人”中找到了第二句,窃以为集这两句作为本文的标题,非常切合李副主任的风范,不敢说是天衣无缝,也可称得上是恰到好处吧。


《使命重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推荐词:


在江苏南通军队干休所的内刊上,我有幸看到了曾任60师司令部参谋长丁建凡同志撰写的《使命重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一文,深受感动,特推荐给《战友故事会》。

1998年8月,长江遭遇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灾威胁,已经决定师改旅的60师部队受命奔赴湖北荆州地区,进行了40多天的艰苦奋战,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画卷。勾画了“展一江山雄风、做沙家浜传人”的老部队新时期的新风采。我们为曾是60师的一员而自豪,更为60师的新战绩而骄傲。


推荐人:  陈 斌


使命重于生命 责任重于泰山


丁建凡

image.png

丁建凡,江苏启东人,1973年12月入伍,在20军58师、59师、60师历任战士、排长、连长、副股长、炮兵科长、团参谋长、团长;炮兵旅参谋长、副旅长,军炮兵指挥部副主任;60师参谋长。驻马店军分区参谋长。


1998年6月起,全国洪水肆虐,除松花江、嫩江、闽江等地告急外,长江流域上游连降暴雨引发的八次洪峰与洞庭湖、鄱阳湖中的洪水混合在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势漫卷长江中游。从湖北荆州到江西九江,形成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的灾难性特大洪灾。

危难时刻,已进入整编阶段的具有新四军光荣传统的60师,以“展一江山雄风,做沙家浜传人”的精神风貌,火速奔赴湖北石首地区,和当地人民一起,与洪水进行了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连心长城。从8月2日至9月12日,连续奋战了40多天,未溃一堤一垸,未死一名军民,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前来灾区一线的朱镕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总政于永波主任的高度赞扬,得到了中央军委颁发的“集体二等功”的褒奖。

25年过去了,但全师官兵“战洪峰守大堤,为人民不避险;降洪魔救国宝,使命责任装心中”的英勇群像还是时时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


一、午夜急令,雨夜奔驰

1998年8月1日,是我们军人特别难忘的日子。虽然大雨不断,但全师官兵正沉浸在“庆八一、颂军旗”的喜悦氛围之中。深夜零点,刚入睡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师司令部作战值班室报告:集团军已下达预先号令,命令我师紧急出动,立即开赴武汉市郊集结,受领抗洪抢险任务。

还没等我穿好衣服,“叮零零……叮零零……”接着又一阵电话铃急促地响了,电话中传来军司令部作战值班室补充情况通报:“湖北省军区贾富坤司令员已将洪水险情向武汉军区报告,同时向我军首长紧急简要通报:半个小时前,在特大暴雨和长江上游来水的双重夹击下,湖北咸宁地区嘉鱼县簰洲湾镇突然溃堤,下游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军党委命令你师立即按预案实施。”

因为近年来,荆州地区沿江大堤都是我们60师的防汛地段,事关重大,我立即把紧急情况向陈为保师长报告。  

军令如山,师首长已来不及赶到办公楼师党委会议室,5分钟后,师党委常委就近集中到了陈师长宿舍里。短短10分钟,常委会作出了全师火速前往湖北抗洪抢险的重要决议。陈为保师长果断地下达命令,全师部队按抗洪预案实施;方文生政委要求迅速做好全师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边开进、边传达、边动员。确保顶得上、抗得住、保得了。随即,命令迅速发出。一刻钟后,陈为保师长就带领60师前指向武汉急驶而去。司、政、后、装各部随即按《长江抗洪抢险预案》果断指挥实施,组织部队分批次冒大雨,分秒必争地向200公里外的武汉集结地域开进。

暴雨下,一支铁军所向披靡,飞驰在京广公路上。车灯光柱像把把利剑,劈开雨幕,车流滚滚向前进。由于我们师的抗洪抢险方案完备,组织计划周密,抗洪器材准备充分,部队紧急出动迅速,全师6个摩托化行军梯队共4000多人,从接到军部命令到全部抵达武汉军事经济学院、通信指挥学院两个集结地域,仅用了5个小时。确保了我师作为首批驰援长江抗洪前线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按上级要求提前到达指定地点。各团也按接受的任务,师直和175团(军改后编制列入60师)负责石首市(以东升镇、调关镇为重点)、178团负责公安县(以南平镇为重点)、179团和炮团负责荆州市(以郝穴镇为重点),迅速开赴各自的抗洪抢险地段。


二、大战洪峰,严防死守

我师担负的抗洪抢险地段在荆州地域,任务非常艰巨。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由于荆江地区地势低洼,长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从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至明代形成荆江大堤。由于泥沙的不断累积,河床已经高出两岸,成了“地上河”。从沙市向下至公安、石首、监利,全长182公里,最险要之处就在“九曲回肠”的石首市。我师主要坚守的就是石首市96公里的长江干堤和180多公里的长江支流河堤,并兼顾上下游江堤。首先溃堤的嘉鱼县簰洲湾镇,在20军舟桥连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由湖北省军区等兄弟部队接防。我们赶到江堤时,江水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有的地方已超过干堤70多厘米,全凭单薄的子堤顶着。在整个抗洪中,全师官兵始终保持了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仗恶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保持了60师“沙家浜、长津湖、一江山”精神凝聚出来的冲不垮、打不烂的高昂士气。

image.png

朱镕基总理冒着大雨来到调关矶头的大堤上视察我部时深情地说:“你们的后面是江汉平原,前面是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你们后面守护的至少有800万人,有武汉三镇。我们不能退啊,一退就不得了,那就是全囯性的大灾难。要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确保长江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的安全”。

“三个确保”成了我们整个抗洪抢险的目标。全体官兵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全师上下强化“严防死守”意识,战士人人写了决心书,干部个个立了军令状,在几个险要地段每个团、营、连干部都立了生死牌,好多党员、战士咬破手指写了血书。具有功勋荣誉称号的“沙家浜连”(175团2连)、“政纪模范连”(178团3机连)、“尖刀五连”(178团5连)、“突破昭阳江连”(178团8连)、“铜墙铁壁连”(179团2连)等连队,将功勋红旗插上大堤,决心像英雄前辈一样英勇奋战。全体官兵用生命与洪水展开搏击,谱写了一曲曲顽强拼搏、严防死守的英雄赞歌。展现了把灾区当故乡,视灾区人民为亲人,为人民的利益甘于牺牲的崇高品德。

 迎战第6次洪峰,是长江抗洪的决战。当时中央决定,在沙市水位达到45米时,为确保长江中下游大堤的安全,可以在公安县分洪。但一旦分洪,其代价是公安一带54万人民的家园被淹。8月16日,温家宝副总理飞赴荆州,在得知水位已经达到45.22米时,作出了极具风险、惊心动魄的决策:“要咬紧牙关死守”。抗洪大军全部上了大堤。

image.png

 8月18日,当最大的一次洪峰(即第6次洪峰)袭来时,全师各团主官都坚守在第一线。178团、炮团将党员干部突击队放到了最险要的地段。按师指挥所统一分工,我带领师直属队和沙家浜团(步兵第175团)近千名官兵镇守石首市东升镇30多公里的江堤。天空中风雨交加,堤外江水翻滚,堤内一片泥涂,堤上“沙家浜团”的红旗猎猎,映照着身着橘红色救生衣、扛着泥袋来回奔跑的战士们,更显出了全体官兵的坚强决心。特别是“沙家浜连”战士于兴福写在救生衣上的“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言,在红旗下更加鲜明夺目。大家都瞪大眼睛,提起百倍警惕,不断地取土装袋,垒高子堤。有些已在江水中浸泡了18天且越垒越高的沙袋子堤,最高的已达1.5米,也呈现出了揺摇欲坠、一戳即溃的样子。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石首市的钟鸣副市长、我和175团的团领导、营连有经验的官兵、水利部门技术人员一起,反复巡堤检查。发现漏水或管涌,立即组织突击队驰援排险。先后排除重大险情50多处,抢修加固大堤20余公里。直至次日凌晨2点多接到上级通报,第6号洪峰已安全过境了,看到洪水缓缓下降的迹象,终于松了口气。凌晨三点多了,我也和战士们一样和衣席地而卧,虽又累又困又饿,但却睡意全无。堤外江水的浪涛声和身旁战士躺下即睡的呼噜声融合的奇妙“交响乐曲”声中,眼前不断浮现出了我们60师的指战员降洪魔勇拼搏的无畏壮举。我从心底里为60师这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为特别能战斗的官兵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深切地感到,作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叫响“使命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口号,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是我们革命军人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40多天的抗洪抢险,充分彰显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部队本应在8月下旬实施师改旅的整编方案,师里也已经进行了告别军旗的阅兵式,很多干部都已招谈准备转业或调整工作。但在洪水灾情面前,都心系灾情,魂牵百姓,全力投入到抗洪第一线。

全师共有93名在外临时出差探亲的干部闻讯后以各种方式紧急归队,其中178团、炮团的11名干部连夜乘出租车追赶已经出发的大部队。

175团5连排长周敏“八一”结婚,亲友们闹洞房至凌晨两点,刚要休息,他接到了部队辗转发来的归队通知,立即拿起行李就出发。

机关参谋胡宏昌正在照顾患脑血栓的母亲,接到部队电话,二话没说,向昏迷不醒的母亲磕了三个头,挥泪告别,连夜回队。

179团副团长谢邦武的家离他抗洪的地方只有三里路,遭灾后家里进了一米多深的水,孤身一人的老父亲哭着打电话来让他回家帮着搬家,他流着泪回绝了老父亲,一心放在组织部队抗洪上。

初到洪区,救生衣不够,179团100多名没穿救生衣的全部是干部。在一次管涌抢险时,179团7名常委都全部跳入齐脖子深的水中,与战士们一起干,被官兵们称为“合格的常委班”。全师干部,都参加了“党员突击队”“干部敢死队”,真正做到了一个干部一面旗,一个支部一道堤。各级干部的带头作用深深地影响着战士们,有数百名战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多名战士火线入党。


三、受惊麋鹿,一只不少

8月26日12时,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堤坝被汹涌的洪水冲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85年,英国政府赠送我国的18只麋鹿,就放在这自然保护区里饲养,当时已繁殖到100多头。

image.png

险情就是命令!接到保护区领导的紧急求援电话后,师长命令我带师直侦察连火速前往执行抢险任务。侦察连是我师抗洪抢险突击队,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侦察连迅速分两个梯队乘冲锋舟赶往溃口现场,途中可谓风高浪急、险象环生。在冲锋舟逐浪行驶中,连队干部不断研究完善抢救方案。在预想可能遇到的多种险情后,研究确定了“系绳下水,打桩减流,装袋运土,抢筑矶头”的编组作业抢险方案。

到达溃口现场后,连长吴良奇第一个跳下水,突击队副队长一排长任希峰紧随其后,谁知两人刚下水,一个大浪就迎面打来,连长脚下一滑,身体失去了平衡,当即被洪水冲出2米多远,一排长迅速游过去紧紧抓住连长的手腕,后面的战士协力将连长拉了上来。

在连队官兵雄壮的口号声中,13名突击队员腰部拴着绳子一起下水作业。水下暗流多,漩涡大,官兵们在水中站不稳,但大家互相支撑着,鼓励着,决不后退半步。水下轮流打桩,堤上扛包堵口,大家忍饥挨饿,连续在洪水中浸泡了4个多小时,无一人叫苦,无一人喊累。渐渐地,天黑了下来,江面刮起大风,有的战士身体瑟瑟发抖,不少同志体力明显不支。

我在现场,感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战士啊!在这关键时刻,我也跳下水,大声鼓励大家:“我师是英雄的沙家浜部队,最后的胜利往往是在我们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当大家听到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的高亢的台词后,精神大振,抢险的劲头又上来了。最终经过7个多小时的奋战,堵住了溃口,保住了大堤,也保住了堤上惊恐不安的国宝麋鹿。随后赶来的集团军军长丁寿岳少将紧紧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表扬侦察连的全体干战,他说:“英雄侦察连一线降洪魔救国宝,完成任务出色,人民不会忘记!”几天后,湖北省环保厅和石首市政府领导专程赶到我们60师设置在石首笔架山中学的抢险指挥所,送来了“降洪魔再展英雄本色,护国宝谱写爱民新曲”的锦旗。侦察连抗洪抢险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解放军报》《石首报》报道。我和战士们在水中打桩的照片还登上了《解放军报》。


四、人民支持,情暖江堤

    在抗洪一线,迷彩服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示着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更是写下了华丽的篇章。没有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就不会有抗洪抢险任务的顺利完成。灾区人民在自己挨饿受累的困难时期,不忘人民子弟兵,把新鲜的蔬菜、鱼肉送到连队。河南省电力公司为整个抗洪大军送来了上百吨的火腿肠、方便面、矿泉水。青岛啤酒集团公司发来了6车皮的青岛啤酒。山东阿胶集团公司送来10车饮料。部队家属也纷纷写来了慰问信。石首市市长抚摸着遍体泥泞、疲劳倒地的战士时流着泪,哽咽着连声说:“谢谢战士们,谢谢人民军队!”江苏常熟市的领导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里看到“沙家浜团”的红旗飘扬在石首大堤上,迅速组织了慰问团,连夜出发赶向石首的抗洪一线,并与“沙家浜连”一起进行了抢险,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市领导还郑重地邀请部队抗洪结束后,去常熟进行巡回报告。在抗洪期间,师医疗队主动为当地百姓义诊,工程分队协助抢修学校…… 抗洪灾区绘出了一幅幅军民团结,情暖江堤的感人画面。 

抗洪抢险任务完成后,我师因“师党委领导坚强,师团主官指挥得力,缩编之时不松劲,最早到灾区,防守地段最艰险,完成任务最出色”而誉享全军,全师荣立集体二等功。师政委方文生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抗洪抢险汇报,先进事迹在全军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

后来,我也带着全师指战员的嘱托去江苏常熟,向全市人民作了“牢记党的重托,不负人民期望,在抗洪抢险中再创辉煌”的汇报。对沙家浜人民“六十年坚持不减拥军志,二千里慰问更浓鱼水情”的壮举表示衷心地感谢!  

可以说,这次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抗洪史上的奇迹。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英雄部队战斗力提升的不竭源泉。



【军营烙印】

钱塘江畔南泥湾

唐伯祥

image.png


作者唐伯祥,江苏武进人,1969年入伍,1 9 6 9年11月入党,179团二营机枪连战士,1975年退伍,在乡镇办及供销社工作,1982年至常州,从事商业工作。2011年退休。


大潮从这里走过,

冲散了多少传说,

只留下你的故事。


英雄的一七九团,

军民携手展宏图,

敢叫沧海变桑田。

岁月飞逝,五十多年过去了,在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备战备荒为人民”光辉思想指引下,1970年,一七九团接受了光荣艰巨的任务。围垦战斗在浙江萧山梅林湾打响。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在战天斗地的施工现场。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这就是179团的战友们在修筑围垦大堤的感人场景。

最合适的运输工具

清晨,东方泛起一抹玫瑰红,茫茫滩塗上,十多个人推拉着一辆马车在缓缓前行,这是二营机枪连的战士在副指导员王少奎和班长陈加福带领下往工地送工具器材。经江水浸泡过的滩塗在原地多站一会脚上会冒水,泥土会下陷,如用普通板车,会因轮胎窄,很容易陷到泥土中,根本拉不动。在这里马车是最好的运输工具,战士们个个都大汗淋漓。摇摇水壶,带的水都喝光了,有人提议嚼草根可解渴,战士们就去挖滩塗上无名野草的根。明代《菜根谭》引用北宋学者汪革曾经说过的话“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意为只要能吃苦,没有干不成的事。我们的战士死都不怕,何惧苦?无名野草和泥咬,也觉滋味格外甘。草根真能解渴,稍事休息,战友们又是精神抖擞,一身汗水一路歌。在大家努力下,安全到达工地,为围垦工程做好了充分准备。

思想领先真情带兵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其中的真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这就是绿色军营,这就是穿过军装的每一个战友特有的心路历程。时任二机连指导员的刘守信,红扑扑的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每接受一个任务,都会有一次战前动员。他把准了上级的精神和战士的思想,将“围垦工程是富国强军的战略步骤,是造福后代的宏伟计划”的思想植根在战士们的脑海中。他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功底,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每个战士。铿锵有力的话语,给战士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力量和信念,使连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连长夏大林有着军人雷厉风行的风格,有过硬的军事技能,多年来养成了靠前指挥的习惯,为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连队,在围垦施工中一身泥,一身水,站在冰冷的水中和战士们一起苦干,在军事训练中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他的模范行动感动着全连战士。他对战士亲如兄弟,宽严相济。强将手下无弱兵、骏马蹄下无遥途,全连指战员,听党话,跟党走,心中有阳光,浑身有力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敢攻坚,善攻坚,每次都能圆满出色地完成任务。

钱塘江畔南泥湾

我们在梅林湾农场,经历了咸地灌洗、土地平整、格田成方,秧苗栽培几个水稻种植过程。许多来自农村的战士,在家栽插秧苗是一把好手,但在这儿因土质关系,却无法施展本领,只能用小铲子挖埋的方法把秧苗一棵棵地种下去。因进度太慢,有一部分改为抛秧种植。钱塘江畔再现了南泥湾大生产的壮观场景。战士们发扬前辈精神、继承前辈光荣传统。这里没有三五九旅,却有一七九团年轻战士忙碌的身影和挥洒的汗水;这里没有花儿飘香,却有江南水乡泥土的芬芳。1973年5月我所在的二机连奉命返回金华营房。

离开了奋斗了三年的梅林湾,告别了广茂的水稻良田。我们虽没看到当年水稻大丰收的景象,也没有带走一粒饱含汗水金灿灿的稻谷,却把青春的记忆深深地留在了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战友情最纯朴的情

——179团三营机炮连战友齐鲁行联谊会侧记

黄明华

image.png

作者黄明华,浙江嵊州人,1970年12月入伍,历任179团战士、文书、班长、排长;信阳陆军学校学员;三营机炮连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营职干事。荣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11月转业。历任区委秘书、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科长;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等职。预备役部队少校军衔。2012年12月退休。


“一日为战友,终生是兄弟。”这句军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在这次战友齐鲁行联谊相聚中,我是亲身得到了验证,感受至深。

为战友相聚出力,缘自对连队的感恩

    一七九团三机炮连于今年6月11日至14日举办齐鲁行联谊会,这是战友们第5次相聚了。连队每一次筹备聚会工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依靠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战友自告奋勇。2017年起,先后在河南洛阳、四川遂宁、湖北京山、江西南昌井冈山,以及今年的山东曲阜青岛举办了联谊会,而且每次都很成功。各次的承办人之所以能主动承担重任,是因为在连队摸爬滚打的几年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为战友相聚服务作为回报连队、回报首长战友的实际行动。就拿今年的联谊会来说,从正团职岗位上转业的陈艺园老战友,听说战友们有来山东相聚的意向,就主动应允负责承办事宜。尽管他有许多另外的工作要忙,还是见缝插针,青岛、曲阜两地跑,忙乎了近两个月,终于把各项细节都敲定落实,给战友们创造了很好的相聚和游玩的机会。战友们都很感谢他。战友联谊会的顺利举办,还得益于有一个负责任的协调人,与承办方沟通,与战友们联系,协调方方面面的事情,胡其林排长在五次聚会中,都成功地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

响应连队召唤,缘于纯朴的战友情

举办战友联谊会的通知一发布,犹如当年的集结号,把四面八方的战友又聚集到了一起。当年的连排干部,每次绝大多数都能到会,这是不容易的,跟在连队时团结心齐是分不开的。柴金友连长这次腿受伤参加不了,他专门发微信向战友们问好,并预祝聚会圆满成功。

今年的联谊会因受新冠疫情二阳高峰的影响,参会人员少于往年,但仍有19位战友和6位军嫂。战友中也有着许多感人的事例。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胡其林等6人是二阳转阴后没几天就来参加联谊会的。三营颜潮水教导员,不仅主动报名参加,还不辞辛劳忙前忙后,全程为参会者拍摄服务,还登记姓名地址,免费为每位战友邮寄扩印和塑封好的照片,使大家很受感动。广东海丰县的陈华银老班长,由于路远,提前一天报到,最后一个返程到家。这样的经历,他已经是第三次了。“为了与战友们相聚,在路上多化点时间和车费,也算不了什么”。这是他朴实的原话,也代表了参会战友的心声。

相聚中,没有功利只有欢乐

在青岛四方大酒店会议室召开的见面会上,陈艺园同志热情欢迎战友和军嫂们的到来,他说,战友们选择来青岛联谊旅行,一是因为我在青岛,愿意为大家服务,二是在老部队多年的相处,战友们见一面格外亲,三是我们在欣赏青岛美景、品尝青岛美食的同时,能畅叙友谊,加深战友情。颜潮水教导员、黄明华指导员、谢高岗副连长、彭国银副指导员、胡其林排长,都先后谈了这次相聚的感受,与会者都作了自我介绍。彭副指导员在主持会议时,提出了:安全出行,开心游玩,管好财物,平安回家等四方面的要求。一个个标准的军礼,一句句深情的祝福语,一阵阵响亮的鼓掌声,把会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三天的旅游活动中,瞻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渊源地“三孔";观赏了具有数百年历史且至今仍保留着商业经营的淄博周村大街古商城;“打卡”了闻名的淄博烧烤;参观了中国十大军事博物馆之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游览了美丽的崂山国家5A级风景区;体验了全国帆船冠军赛赛区海上游等。

image.png

所到之处,战友和军嫂们保持队形行进,互相提醒注意安全。每天的中巴车来回途中歌声嘹亮,颜教导员一首《骏马奔驰保边疆》,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文书张汤华高昂激越的男高音演唱,战友们称赞他具有专业水准。《战友之歌》《打靶归来》《当兵的人》《小白杨》等军歌,从战友口中唱出来,似乎又回到了连队歌咏比赛时的激动时刻。

image.png

在临别青岛的晚宴上,战友们边用餐边唱歌,尤其是后来职业歌手的加入,声震四方。战友们争抢话筒,颂扬祖国、讴歌战斗英雄、弘扬战友情等内容的歌曲一首接着一首,掌声、笑声、拉歌声汇成一片。在偌大海鲜城我们附近的十几桌食客,也纷纷为我们鼓掌鼓劲。

短暂的三天相处,战友们、军嫂们有说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道不完的祝福,脸上写满了知足和欢乐。这背后有着什么原动力?是纯朴的战友情!经过协商,一致同意明年的战友联谊会将在浙江永康举行,由谢高岗副连长作东承办。



【瀚海笔耕】


何德来作品喜获大奖

何德来战友在《战友故事会》(2021年第一期)发表的“长津湖风雪中的志愿军女兵”一文参加全国“踏上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征文大赛,获得广州赛区一等奖。八月一日,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何德来同志颁发证书、奖金及纪念匾。该文标题参赛时改为“长津湖风雪中飘来的歌声”。


【放飞诗韵】  庆八一诗词集


行香子 •八一军旗 (外一首)

路 坚

image.png

作者路坚,女,1977年入伍,1978年在武汉军区767野战医院驻沉湖基地医疗二所任卫生员,执行为军区军垦部队救治伤病员的任务。1979年随该医院参加自卫还击战。


八一军旗,华夏飘扬。

钟山风雨起苍黄。


先驱浴血,奋勇兴邦。

看舍身辈,如浪涌,寇倭降。


人民子弟,军魂赓续。

卫国安疆敢担当。


鹰环碧宇,舸舰巡航。

誓保民泰,保国富,保华强。



定风波•八一祭英烈


黄土难忘弟子叹。故乡只记父兄颜。

奉献铁心人归隐。情尽。远山画作半身前。


作息军号三更晚。花半。从今冷月伴君眠。祭奠英魂休洒泪。将睡。恍然身入少时年。



七古• 八一赞歌

王楚常

作者王楚常,1965年12月入伍,1967年10月参加援越抗美战斗,荣立三等功,历任副班长、班长。1971年退伍,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30多年,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


南昌起义建红军,井冈山上奠远程。

万里长征担使命,千军竞发为初心。

抗战八年歼外寇,工农奋起扫残云。

燎原星火随风起,猎猎军旗引路行。

地主豪绅闻丧胆,贫苦百姓得安宁。

推倒三山除旧制,开国大典太阳升。


祖国边防多险境,万里疆场万里兵。

两弹一星惊世界,三军万里捍和平。

港澳回归辉青史,中华崛起立强林。

全军听从党召唤,树我军威立伟勋。

地震洪灾军先到,哪里危险哪有兵。

英雄军队钢铁骨,苦累饥渴全能撑。



英勇善战几昼夜,舍生忘死志成城。

抗疫三年军后盾,舍生忘死救苍生。

连续作战作风硬,生死关头显精英。

大爱无疆施妙术,斩尽妖魔再回营。

人民军队人民爱,赤胆忠心子弟兵。

拥军爱民如铁壁,红色江山万年春。



多丽•庆八一致《战友故事会》

 褚勇军


作者褚勇军,1969年4月入伍,曾在20军所属工程兵144团以及基建工程兵912团、93支队、基建工程兵报社、基建工程兵保卫部任战士、报道员、新闻干事、报社编辑、保卫干事等职。

题记:为《战友故事会》填一首词,是吾久有的愿望。因有感于战友情深,有感于内容精彩,有感于作者妙笔和编者辛勤。选词谱《多丽》,以其名与声皆美,属长调,宜铺陈表达丰富含意。也曾虑其温婉旖旎,查此词又名《陇头泉》,宋人张元干曾以此作激昂句。遂倚声赋之。


话当年,最难纸短情长。

待回眸、军中往事,向谁倾诉衷肠。不必谈、小桥流水,更非问、儿女忧伤。

恰遇着、友贤才众,故事写戎装。从头读,挑灯看剑,策马由缰。


颂英雄、沙场重现,似见前辈辉煌。记强军、厉兵秣马,展奉献、异国他乡。

叱咤西东,征南战北,风云起处显担当。

归来看、廉颇不老,才艺录华章。新研墨,神思不断,梦赋霞光。 


东风第一枝•瞻仰新四军军部旧址

刘  斌

作者刘斌 1972年12月入伍,59师176团战士,1974年9月入党,1976年退役。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

三面环山,以唇带水,风光如画云岭。

红军游击新编,四军长于叶挺。项英力鼎。

当立断、果然行并。暗勇智、灵敏迂廻,

克敌强行迎盛。

今夜觅、缪谋反应,明日动、出兵迅猛。

云中雾里藏花,敌人不知陷阱。正中军警。

乍忍俊、江淮登顶。待过了、飞渡长江,

迎胜利欢腾庆。



七律•致敬军人

孙勤

image.png

作者孙勤,浙江省金华电视台退休工程师,诗词爱好者。

一、

烽火台前赤日寒,刀光饮血歃鸣滩。

五湖鱼水长川系,万卷沙尘远戍看。

青嶂白鸥飞海角,故人清梦望河干。

一厢明月两厢寄,家事当从国所安。

二、

风紧营盘剑气飕,烂柯云乱塞垣愁。

三关盗贼窥吾道,四野兵戎伏故丘。

鼓角蓬星麾下疾,男儿铁血酒中稠。

丹青旧誓情犹在,守望乡江昼夜流。



七律•梦中还是一个兵


刘铁军

image.png

  作者刘铁军,1953年出生,1969年4月入伍,1970年4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军、师教导队教员、师作训科参谋,179团作训股股长。1986年转业。


军歌常在耳边响,

队伍铿锵向太阳。

猎猎红旗凝战意,

声声呐喊震八方。

攻守正奇皆精锐,

滚打摸爬为缚狼。

八一倍思戎旅事,

金戈犹在梦中藏。



诉军情“八一”抒怀

俞建新


作者俞建新,1952年12月生,浙江嵊州市人,大学文化,1970年12月入伍到179团,历任战士、文书、排长、干事、宣传股长等职。1986年转业。历任嵊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嵊州市台办主任、统战部副部长、政协统委副主任、 关工委副主任。     


当年豪情辞农门,戎装赴梅林。

肩扛扁担铁钯,围垦战海疆。

 造田成,凯军营,戍豫中。

此生军情,踔厉笃行,恩镌胸襟。 


注:“梅林”是指上世纪七十年代,179团在浙江钱塘江畔萧山梅林湾 。

向八一建军节敬礼

陈金生


作者陈金生,江苏宜兴人,1943年出生,1965年9月入伍,在179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指导员,1979年10月转业。


八一军徽光芒绽放,恢宏军歌慷慨嘹亮;

橄榄迷彩英姿飒爽, 队列军姿斗志昂扬;

入伍参军青年理想,投身军旅誓言豪壮;

 浑身是胆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保卫边疆。



【艺海拾贝】

花卉摄影:荷香十里送秋来

周守松

image.png

作者周守松,湖北洪湖人,生于1964年8月。1981年入伍,在20军60师任战士、电影队放映员,1985年退伍。历任洪湖市公安局警察、派出所副所长、指导员、所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多次。爱好美术、写作。


洪湖的荷花真的很美!在这里,你有拍不完的题材,每天都会有新收获。早上有带露的荷花,中午有灿烂的荷花,傍晚有娇羞的荷花,雨天有得到雨露滋润的荷花。总而言之,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当你走进莲池,就能闻到一股股清香莲花的味道。你再看那挨挨挤挤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躺在碧波上,似一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一朵朵荷花紧紧依偎在碧绿摇曳的荷叶丛中,在轻柔的雨丝沐浴下,显得更加清秀雅洁,妩媚,可爱极了。你再看有的荷花含苞待放,仿佛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有的已经盛开了,露出了娇嫩的花蕊,让人流连忘返!

荷花的花期是每年的6—9月,早上开放,到了晚上就会闭合花朵,其花色丰富,有着红色、白色、紫色、粉红色等多种颜色,在水面上亭亭玉立,给酷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爽。因为其生长在淤泥中,却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故得到不少文人的称赞,认为其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也常用荷花以自喻不同流合污。荷花是洪湖夏秋两季的旗帜,它们缔造了湖上美丽的夏天和秋天。百里洪湖,与猎猎飘扬的红旗有道,织成朝霞,织成美丽的花季。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花儿散发出来的幽香……

荷花外貌美,品德也很美。它高尚无暇,不少人用它来作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今天不妨把它献给各位战友!

…………………………………………………………………

【编读往来】


王国忠    看了《战友故事会》的点评深为感动,大家都已经进入暮年,但战友们乐观、奋进,驰骋疆场的雄心壮志却依然如故。回忆起曾经多彩的青春岁月,艰苦卓绝的从军经历,胜似兄弟的战友情怀,团结紧张的军营生活,我觉得虽然这一段军旅生活在各位战友的人生路上各有长短,但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战士所孕育的素质和气质却终身不会泯灭,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深入魂魄,永远不变。

在《战友故事会》的群体里,我仿佛又回到了军旗飞扬的军营,又感受到了血脉沸腾的青春!重新迈出雄壮的步伐,吹起嘹亮的军号,不忘初心整装待发!

让我们用自己的言行做好传帮带,让部队首长们、战友们培育我们成长的好思想,好作风代代相传,辈辈不忘。


姜宝玉岁月荏苒,转眼几十年已逝。在这漫漫时光的隧道里,也曾留下自己穿绿军装时的点点滴滴。难忘的军旅岁月,可贵的战友情谊。不管是在金华挥汗如雨的练兵场,还是在河南抗洪救灾宿鸭湖畔的抢险中;无论是在尖山步兵团对坚固防御阵地进攻的演习时,还是沉湖并肩战天斗地艰苦岁月里,处处凝结着战友深深的情义。曾经同甘共苦上下铺的战友,一辈子的好兄弟!建军节到来之际,祝战友们节日快乐!


对《战友故事会》第7期点评


陈  斌    读冯杨《生死劫 华川湖》(三)有感

《生死劫 华川湖》中第三节“千军万马系于一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紧张的情节、饱满的情感,把拉开华川阻击战帷幕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禁涌起了急切盼望下一集的心念。

文章引人入胜,除了华川阻击战与铁源阻击战同样都是中朝军队命悬一线、向死而生的成功战例的因素外,盖因得益于作者娴熟的写作手法。一是充分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环境”这五要素来刻画人物,并将要素融合得浑然天成。二是善于运用插叙手法,把过往的“湘江架桥”与现在“华川守桥”,把过往的“围棋劫”与现在的“华川劫”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把铮铮铁骨的“抗命师长”黄朝天和“百杰之旅”58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既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前辈顾全大局、不畏艰险、敢打恶仗、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也让我们享受到了

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谢谢作者!期待更加精彩的下一集。


陶际楷    施泉源战友的《良师益友引路人》真实具体地回忆了他借调在179团政治处工作期间遇到的人和事。特别是1963年初夏参加《共青团一七九团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场景,六十年过去还记叙得如此具体清晰。

我与施泉源战友交流虽不算多,但记忆深刻,当时他在5连当任团支部委员,是连队骨干,我曾几次找他写团支部的小故事。虽然连队学习、训练很紧张,他从不推辞,总是利用极短的自由活动时间以清秀的硬笔行书完稿,体现出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思想品质。在我印象中,他谦虚热忱,和蔼大度,乐于助人。他退役以后,仍然热情接待去看望他的许多战友。《良师益友引路人》是他对战友的真情表露,是对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的深切怀念,是军人一生记忆中抹不去的烙印!


陈浩王国忠老战友写的《战士何须<病中吟>》文章,是一篇思想性、故事性很强的回忆录。作者用心用情,文笔细腻,详尽缜密。作为《战友故事会》的一名读者,有幸读到,受益匪浅。战胜病痛,谈何容易。文章字里行间溢满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不经意间流露出作者阳光健康心态,单位党组织和领导重视,同事们入院护理,彰显社会大家庭的关心与温暖。同时,每一次确诊,手术,后期恢复治疗,也无不折射作者身处逆境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品质,满满的正能量。“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次劫难,皆是生命攸关。诸多人世遭逢,需要用怎样的毅力去面对、承受和克服!王国忠老战友的选择是,与病痛和睦相处,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康复。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王国忠老战友,您做到了,您才是真正的钢铁战士!


谢怀昌 读寿天佑文《百年可期》有感

  寿天佑老战友是军、地医疗卫生战线上专家级的老首长,也是我敬仰的一位高产作者。本期寿天佑老首长《百年可期》文,对王国忠老战友以专业的眼光,审视评述其多次经历大

手术的苦难以及术后如何配合医嘱进行长时间调养后得以康复的评论,讲得透彻、到位。作为一个外行的我得益匪浅。同时我看到王国忠战友对待自己的病魔不畏不卑,勇敢面对的精神,积极配合医治,充分显示出“钢铁战士”坚强决心实是钦佩!我们要以王国忠的抗病精神激励自己,积极阳光地面对夕阳生活,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百年皆可期!


俞建新   读《战友故事会》2023年第7期施泉源老战友

《良师益友引路人》一文有感:

军人谊长,战友情深。作者以思念回述的笔触,倾情书写179团政治处的良师益友引路人,有尊敬的首长,严历的股长,和蔼的干事,可亲的战友等等。作者多次借调团政治处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虚心好学,钻研业务,刻苦磨炼,屡出佳文,在《解放军报》《浙江日报》刊登。是金子总会发光。泉源战友,复员地方,传承部队优良作风,发挥书文特长,做好办公室工作,升任公司党委秘书、科长、工程师。战友一生缘,亲近更浓厚。泉源战友,年近耄耋,笔耕不辍,联系战友,交流工作,畅叙友情,提升精气神,充满正能量,

进一步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在地方发扬光大。


陶际楷   参战女兵路坚的散文六则《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战友故事会》,让我们老读者有视觉一新

的感动。她写的是自己的青春,当年的美丽、活泼、嬉闹、奉献、还有几分浪漫和“淘气”!故事虽短,已把男兵与女兵的心理活动、军与民之间的认知差异、平时与战时精神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读来不禁让人会心一笑。进入老年状态的我们,也都曾经拥有朝气蓬勃的岁月年华,很庆幸我的青春也有穿军装的样子,不然就是一生的缺憾!

我在《战友故事会》看到不少有关沉湖的故事,写故事的战友和在沉湖奋斗过的战友,都知道在沉湖有一个767医院派出的医疗所,也许你当时去那里诊疗过,那里穿白大褂

的姑娘也许你还有印象,不妨看看这六则小故事。


谢怀昌   当女战友路坚的《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的眼前,顿觉一亮,竟然看得我扑哧一笑,躺在沙发上午睡的老伴怼我:有那么好笑吗?我说战友故事讲的太精彩啦。虽陶老对其点评够精到的,我觉得,有才女加入《战友故事会》群,其聪明才智、女性触角、文笔独特、加上俏皮,更是一大亮点,期盼路坚战友在其中展现更多的精彩故事!


陈绍芳   路坚战友,晚上好!读了你的《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一文,仿佛将我拉回到四十多年前的沉湖军垦艰苦的火热时光。那里也有我们飘落的青春岁月,并勾起了对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你的文章自然大气,洋溢着少女的青春活力,你将率真单纯、活泼可爱的女兵形象,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战友面前。因我曾在60师医院任医疗所长,所以使我有感同身受的愉悦感。在此向你表示感谢!同时更要庆贺,战友故事会多了一位能文善诗的大才女。


 颜潮水拜读了路坚战友写的《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一文,我顿时肃然起敬。她让我佩服的原因:她居然有这么深厚的文字功底,写的文章水平不亚于专业的文字工作者;二是他作为一名女同志,一个从城市入伍,稚气未脱的小女孩,自觉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并在战火中经受了考验。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

我觉得《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一文有以下特色:

1.接地气。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高大上”的英雄模范人物毕竟少数,普通一兵才是多数。她所描写的

普通医生、护士的工作和生活,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2.重实在。文章里写的都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无矫揉造作,无任意拔高。其中故事《姐妹们的“宝兄弟”》中的姜宝玉就是我们第179团三营机炮连的战士。

3.有条理。《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一文故事虽多,

但每个故事小而精,叙述条理清晰,简洁明了。

4.藏风趣。用词生动、幽默风趣。字里行间透露出女孩聪明、伶俐、爱玩、调皮的性格,显示出稚气未脱女孩令人意想不到的淘气、莾撞的举动,把一个充满青春活力、活泼、可爱、漂亮的少女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而令读者忍俊不禁,时而使人对女孩产生疼爱和仰慕之情。


谢怀昌  读陶际楷《篆刻作品  军用语(二)》有感。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是军人每天经历无数次的基本动作,也是中国军人作为标准的最帅气的形象动作。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动作,经有心的陶际楷以篆刻的形式再展军人风采,我忍不住要为他发声致敬!炎炎夏日,一位耄耋老人低着头流着汗全神贯注地左手紧捏方寸印石,右手紧握刻刀一刀刀地镌刻着,石沫飞舞,之后立正的“立”字就似军人一样,头部端正,两眼平视,双手垂直,双脚并拢。拟人化的形象,活灵活现;而下面的“渡江第一船”,加之背景为满帆升顶,似在滔滔江水中搏浪,向箭一般直插南岸,冲锋号齐响,战友情深,并肩战斗,直扑江南守敌,百万雄师过大江!全6枚印章均用朱文,彰显红色江山永存!为锲而

不舍的陶老点赞!永不服老!精神可嘉!










..................................................................................

刊头题字:龚业勤

审核校对:陈  斌  华寿根  黄明华  陈绍芳 褚勇军  

陈 浩颜潮水 吴奕宽  谢怀昌  俞建新  陈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