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7期 7月15 日
主编黄一夫
2023年3月12日,春光明媚。浙江台州、江苏宜兴179团20多位退役战友,在东海之滨椒江欢聚一堂,纪念光荣参军55周年。战友们着65式军装,佩戴红帽徽红领章,举行“军事日”活动,追忆军营难忘岁月;在炮阵地前合影留念,向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和浙东沿海岛屿英勇献身的60师烈士们致敬,表达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新的光荣的决心。椒江区原副区长管彦德战友主持了活动。(单启辉)
……………………………………………………………………
目 录
【红色征程】
冯 杨 生死劫 华川湖 (三)
王晓兵 砺兵尖山(散记之二)
余书泉 神秘之旅----援越抗美纪事(八)
【军营烙印】
施泉源 良师益友引路人
路坚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
王国忠 战士何须《病中吟》
寿天佑百年可期
【放飞诗韵】
徐 红 巫山一段云夏夜看吴钩
俞建新 “七一”感怀
刘斌渔家傲忆入党宣誓日
袁根樵七律光荣在党50年抒怀
王楚常建党102周年感赋
【艺海拾贝】
陶际楷篆刻作品 : 军用语(二)
…………………………………………………………………
【红色征程】
生死劫 华川湖 (三)
冯 杨
作者冯杨,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70年12月14岁入伍,在20军60师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师军务科代理参谋,1978年退伍。在《杭州日报》任记者、部主任;浙江省广电厅《大众电视》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后担任省、市有关传媒负责人。2017年退休。义务从事传承和弘扬军旅文化工作。
(三)千军万马系于一身
源自朝鲜半岛北部金刚山的北汉江,倘若不是在雨季,就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安祥平静地往南流,汇入中部汉江主脉。北汉江的下游华川城附近建有一座日占时期的华川水库,称作华川湖。华川湖如同一面镜子,“少女”北汉江经过这里,忍不住要停下步子照一照。
北汉江上,通往华川城的华川大桥,这一天成了志愿军北撤的生死线。
58师172团和173团一部分强行通过华川大桥时,美军先头部队还没有杀到华川城。可当后续部队要通过时,美军炮火已经封锁了大桥。
师作战科长黄明秋带着几个人在公路边拦下部队,指挥他们绕道西边的山路。
直工科长王叶上前问道:“什么情况?”
通信科参谋王凤岐说:“敌人封锁华川大桥,炮火很凶。师长、政委指示走山路绕道过北汉江。”
“哦?绕道路远吗?”
“不是很远,就是路比较难走。”王凤岐又说:“朱政委说,如果敌机轰炸,那是正常情况,可是敌人炮击就不正常了,这种情况下要格外警惕,不能掉以轻心。你听,敌人的炮声这么近,差不多就几公里。一定是出了意外情况。”
58师虽然多绕了一点路,却保证了部队安全通过北汉江,抵达了华川城北相对安全的位置,再有一天,便可到达指定区域。
27日清晨,设置在下芦谷一个小山坡上的58师指挥所里,一字摆开的三四部电话机铃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师长!”作战科长黄明秋报告:“173团2营那边发生情况,已经和敌人的先头部队干上了。”
一直盯着地图看的黄朝天抬起脸,一对浓浓的眉毛不由地拧在了一起:“知不知道是美国兵还是南朝鲜兵?”
“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马上查清楚。”
“是!”
一向心思缜密的朱启祥政委一路走来,沿途敌人的炮火让他预感到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此时,173团那边已经与敌接火,果然印证了他的判断。
间不容发,必须立刻对下一步的战况发展作出明确的部署,否则将陷部队于被动。
用不着招呼,指挥员之间的默契让他们早已心领神会,自动聚拢过来。黄朝天、朱启祥和参谋长周伯明、政治部主任邱布,同时俯向地图,一边查看一边研究。
也就一杯茶的功夫,敌人的炮火更凶了,上、下芦谷一片爆炸声,有几发炮弹落在指挥所四周,震得土屋朴敕敕直掉土渣。
“不对头!是密集炮火,要出鬼!”黄朝天像三国猛将张飞似的瞪圆了眼睛,大吼一声。
事态非常严重,打还是撤?
首长的决心还没有下,倒是几个参谋蹲在屋外的一棵树底下议论起来。有人说:“上级给我们的任务是撤退,只要执行命令就好了,眼看明天就能到目的地了,何必横生枝节。”也有人说:“不行,狗日的美国佬太猖狂了,追我们一路,眼看快到家了,还不让我们安顿。干脆跟美国佬干一场。”
……
参谋们的议论自然逃不过黄朝天的耳朵,不过这时候,他没有功夫和他们理论。他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在屋里踱来踱去。炮声不绝于耳,让他心头泛起一阵阵焦灼不安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在他一生的征战中并不多见,唯一的一次可能就是湘江突围的时候。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被迫转入战略转移。蒋介石调集四十万兵马在湘江两岸对红军围追堵截。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役。晚上,工兵连接到陈庚团长、宋任穷政委亲自签署的紧急命令,限期一昼夜赶到界首架设浮桥,保障主力红军迅速过江。命令特别强调:这是带有决定性的一次行动,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去执行;号召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大家完成任务;立即在党、团员,班、排骨干中深入动员。
副连长黄朝天带领尖兵排走在最前头,一昼夜连奔带跑100多公里路,硬是踩着时间点完成了架桥任务。那种千军万马系于一身、泰山压顶般的感觉,使他品格中多了一种敢于担当的气质。
千军万马系于一身的感觉再次回到身上,黄朝天的心境却要复杂许多。当年他只是一个副连长、一个战斗员,执行命令虽万死而不辞,如今手握兵符却要自己作出决断,而这个决断不是那么好下的。
打还是不打?两难的选择。
不打,自然别人也说不到哪里去,因为上级的命令是撤退;打,没有上级命令,其中的风险不只是能不能打胜。
我们无法想象黄朝天当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却知道他最终说出的那句令人血脉贲张的铮铮话语:天塌下来也要顶住!
他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向北,是志愿军的大后方,有兵站、医院和仓库;向南,是9兵团和人民军北撤的大部队;敌人一旦占领这个要点,切断北汉江,将对整个战局造成极大威胁,有可能陷9兵团乃至中朝军队于灭顶之灾。危难时刻,58师必须挺身而出,“天塌下来也要顶住”。
朱启祥抓起电话要173团,连呼两次都没有人应接,急得额头上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根据战事的激烈程度,朱启祥判断与173团交火的肯定是美军。
朱启祥说:“看来美军已经到北汉江了。他们有空中优势,有远程火炮,有摩托化部队,有坦克装甲车……如果美军切断北汉江,我们后撤的大部队就没有退路。所以,北汉江上的华川大桥和上大利里浮桥,一定要确保控制在我们手里。”
黄朝天的心猛地一个激灵:桥!又是桥。湘江突围也是桥。
这像不像中国围棋所说的“劫”?1931年,给陈毅军长当警卫员的时候,走到哪里,黄朝天身边总带着一副围棋。战马倥偬间,逮着机会,陈毅就会让黄朝天摆下棋局,找人来杀上一番。有时候下完棋,余兴未尽的陈毅军长还会教这个小小年纪的警卫员下几手。碰到“劫杀”的情况,陈毅幽默地说不要小看这个劫,一棋不慎满盘皆输哦!
黄朝天仅有的一点围棋认知,就是那时候学来的。眼下,他可是遇上了一个真正的“生死劫”。
黄朝天问通信科长王光:“能不能联系上军部和兵团?”
“电台一直在呼叫,暂时联系不上。部队在行进途中,没法架设电话。还有,敌人的炮火严密封锁,恐怕一时很难联络。”
王光也是一脸的焦虑。
黄朝天的脸色越来越凝重,越来越难看。
参谋长周伯明见状趋前一步低声说:“我同意朱政委的判断,等不及上级的指示了。师长,作决断吧!”
大部队生死存亡的关头,黄朝天深知指挥员决断的分量。他向朱启祥投去征询的目光:“老朱,你看呢?”
“师长,下决心吧!时不我待。军部和兵团继续联络。我们先把部队展开,着173团、174团控制华川大桥和上大利里浮桥。”朱启祥说。
波诡云谲,浊浪滔滔。58师要做东线战场的定海神针,
58师,华东野战军的绝对主力,前身为红军时期的闽东独立师,解放战争时期为华东野战军1纵1师,经历了许多大仗恶仗。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血战长津湖,58师主攻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核心阵地下碣隅里,在友军协同下,与近万名美军激战两昼夜,予敌重创。在坚守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前小高岭的战斗中,172团3连一个排战至最后一人,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获得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称号。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黄朝天又把目光转向邱布。邱布没有作声,却坚定地点了点头。
部队当前的困境,黄朝天比谁都清楚:仓促行进间突然转为阻击,没有防御工事,没有炮火支援,也没有友邻部队协同和后勤保障……一切的一切,全都要靠自己独力支撑。来不及多想了,再大的困难也要上,置之死地而后生!
58师黄朝天师长
黄朝天的牛脾气上来了,猛拍一下桌子,右手如同挥刀往下一斩,咬着牙从嘴里蹦出一个字:“干!”
烈火识真金。军人担当,英雄豪气,全都在这一个字里了,掷地有声。
指挥员战斗决心一下,开弓没有回头箭。指挥所立即弥漫起一股战斗的气氛,图上作业的、拟作战命令的、打电话联系部队的,忙碌而紧张。
一部电话的铃声响了,朱启祥拿起听筒,里面传出一个大嗓门:“我是李彬”。
朱启祥把电话交给黄朝天:“173团团长李彬。”
黄朝天接过电话:“快说,你们那边情况怎么样?”
“敌人以坦克开道,向5连的401高地发起进攻。5连现在正组织防御,刚刚打退敌人的攻击。这可能是敌人的先头部队。师长,下一步怎么办?”
“坚决打!”黄朝天放下电话,立即让作战科长黄明秋草拟作战命令。
黄朝天口授:“着173团以两个营急速抢占启星里、大加马伊、389.7高地、场巨里、城山一线阵地;着174团以一个营占领巴积洞、372高地、占场洞、大利里一线阵地,准备迎战北犯之敌。”
朱启祥补充说:“坚决守住北汉江大桥北侧高地,控制渡口,接援后续部队。没有命令,不准后撤。还有上大利里……”
“对。”黄朝天继续口授命令:“要174团派出一个排控制上大利里浮桥。172团待命,作为师预备队。”
看着作战科参谋人员分头拿着命令去通知各团,黄朝天仿佛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难就难在决策,一旦决心下了,打仗嘛!反倒不那么紧张了。
这时候,黄朝天才感觉到口渴得要命,顺手拿起搪瓷茶缸“咕嘟咕嘟”灌下一大缸子,然后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不过这时候,他还是不敢托大,因为心里没有底。
砺兵尖山
——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散记之二
王晓兵
作者王晓兵,历任第180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76年任60师教导队教员。曾兼任武汉军区军政干校战史教员,参加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任演习指导部想定组和教材编写组成员兼演习现场解说员。1978年转业。
训练场边建边开始训练,师教导队带178团5连在尖山选定区域内训练。鉴于前几年部队重视分队以下训练,基础课目训练扎实,就不再重复训练。开训的第一个课目,是《加强步兵连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我们那个时候重点是想啃硬骨头,在训练中解决坚固阵地攻坚的难题。这样,60师一江山岛战斗的战例成为法宝。一江山岛战斗从登岛开始起本质上属于山地攻坚,所攻克占领的正是超坚固的防御阵地。一江山岛战斗所体现的三军协同、步空炮多兵种配合正是我们训练中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的60师先行连暨师教导队示范连178团5连,是老连长、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毛张苗(时任60师师长)一手带出来的五马峙穿插战的尖刀连,也是当年突击攻占一江山岛主阵地的英雄连队,接受教学配合探索非常积极主动。沈树根团长一竿子插到5连一起摸爬滚打,很快5连达到训练目标,开始示范作业。接着178团各营、连轮流进场施训。
部队进场后,师首长又让师教导队及我们几位战术教员准备下一个课目——《加强步兵营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
60师的“加强步兵营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训练协调会开了没几天,又要开新的协调会。新协调会可就不是原班人马了,升级了。主持会议的是武汉军区军政干校训练部副部长,与会的有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副校长蓝造、军政干校战术教研室主任辛殿武和十几位各专业教员。加上我们60师的干部,把师司令部会议室挤得满满的。会议宣读了总参谋部文件及武汉军区命令,宣布成立“武汉军区军政干校、陆军第60师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演习指导部”。蓝副校长代表武汉军区挂帅,60师党委决定由沈世元副师长为演习指导部副手。参加演习的部队为60师步兵178团,配属师炮团(欠第2营)、通信营、防化连、工兵连和坦克第11师44团2营。另有歼击航空兵第19师56团一个大队(歼六飞机6架)、轰炸航空兵第25师73团第2大队(轰五飞机9架)、强五强击机若干架也参加演习。空军派出联络组进入演习指导部。指导部下设指挥组、政工组、后勤组、勤务保障组、教材编写组。军政干校教员大多在指挥组,60师教导队吴湘庆队长担纲编写演习想定。教材编写组组长是军政干校10中队队长徐必庆,副组长是180团副团长金星根,组员是军政干校战术教研室教员董文超、李心林和我。全组按各人擅长分工,分别撰写组织战斗和接敌运动、前沿突破、纵深战斗等部分,徐必庆队长汇总执笔。金星根副团长负责审稿。
整个任务可以说是:集中一批能人、组织一套班子、调动一批兵马、演示一场战法、总结一组经验、写出一本教材。总参谋部和武汉军区交给军区军政干校和60师的任务是,通过演习实践,编写完成并上交一份《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教材初稿。
编写教材总不能闭门造车吧。我们在尖山演习场、明港60师师部、信阳市内的军区军政干校之间往返调研,听取部队意见,调阅战史战例,参阅正式与非正式教学材料,武汉军区作战部、军训部和情报部也为演习提供了一系列资料,这些可都是我们以前看不到的。我们如同进了宝库,拼命吸取知识,想着怎样化作笔下的文字。
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王平和其他首长
编写教材期间,指导部接到武汉军区首长指示,由指导部安排教员给军政干校学员讲授“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课程,军区首长会来观摩听课。指导部安排了课程,我负责讲战例课,课程内容是志愿军609团直木洞攻坚战。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一个著名战例。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典型攻坚战例。
我们住进军政干校招待所,与军政干校的战术教员们集体备课,试讲,不断改进。在干校,我们得知军政干校战术教研室主任辛殿武原是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不仅在司令部工作和参谋业务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诣,且随志司首长组织过抗美援朝历次战役,令我们十分敬佩。他待我和蔼又严格,反复听我试讲,纠正我的不足。
正式上课那天,开课前我发现台下坐着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其他首长。心里有些犯了嘀咕,但我迅速调整好了情绪和思路。值班学员队长按例向我(教员)报告(不是向最高首长报告)后,我开始讲课。配合大幅地形图、敌军部署图、我军决心图、战斗经过图等一一道来。期间有意识地压缩穿插战部分,加大决心部署和突破阶段的分量,讲课效果甚佳。临结束时,脑海里闪出念头,杨得志上将当年正是志愿军副司令员,这次战役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于是我强调了战役决心与加强配属炮兵、坦克兵的运用,对于成功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志愿军609团直木洞攻坚战胜利结束后,抗美援朝战争也胜利结束了。结束讲课,首长和学员热烈鼓掌。杨司令员对几位首长说,这年轻教员讲大课真是不错。大家点头称是。
完成授课任务后,指导部又让我身兼二职,进入指挥组的演习想定小组,担任演习现场解说员。60师教导队吴湘庆队长在指导部编写演习想定,让我跟着他,他愿意我更愿意。他是文化教员出身,论文化他是没说的,更何况他参加过那么多大演习,写过那么多想定。1959年的穿山登陆战大演习,1964年大比武给叶帅汇报表演的司令部工作演习,许多想定文书都出自吴队长之手。他是“大百搭”,我是“小百搭”,两个“百搭”凑到一起,搭出了两份成果,一份尖山演习作业想定,一份尖山演习现场解说提纲。两份文件交指导部讨论后,定稿施行。
讨论中当然各种意见都有,大家畅所欲言。军政干校蓝副校长也参加了讨论。他是广东惠阳葵涌镇坝岗(今深圳市龙岗区)人,1944年9月任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领导广九铁路以东的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守东江坚持斗争,曾任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江南支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为华南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后,担任过信阳步兵军官学校副校长、武汉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主任、武汉军区作战部长等职。他是我极为尊重的首长和长辈。
讨论中我这个人比较爱钻牛角尖,常与干校的教员顶真,一场辩论下来,能把别人憋死。每次吴队长让我别再说了,蓝副校长却都示意让我继续说,不厌其烦地听我引经据典,长篇大论。有时也会插上几句,拨正航向。让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一天讨论会结束,蓝副校长把我单独留下来,与我拉起家常。说到后来,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晓兵你还要多学哲学啊,这对你非常重要。”然后把一本厚书送给了我,叫我有时间就看看学学。走出会议室我打开书一看,是一本司令部工作业务手册,上面有蓝副校长的签名。 (待续)
神秘之旅
------援越抗美纪事(八)
余书泉
作者余书泉 ,1951年入伍,1955年入党。1965年至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战斗,先后在20军60师180团、工程建筑144团等部队任干事、指导员、副教导员、团政治处股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
第二十四章凯旋也有小插曲
1968年3月31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退出总统竞选,同时宣布停止对北纬20度以北越南地区的轰炸,这位不愿使自己成为“第一位输掉一场战争的美国总统”的好战分子,实际上已间接承认自己最终输掉了一场战争。从此,越南战争逐渐降级,美机对北越的轰炸日渐减少,越南民主共和国与美国在巴黎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和谈,30万中国部队在达到援越抗美的预期目的之后,根据中越两国政府的协议,从1968年3月15日开始陆续班师回国。
我们5支队修筑的11号公路,历经美机的多次狂轰滥炸,我修他炸,他炸我修,终于在1968年6月15日胜利竣工,交付越方验收。11号公路须经过法考山,法考山主峰番四峰,海拔3142米,为越南北部的最高峰,法考山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我们5支队劈山开路,逢水架桥,硬是在法考山地区修筑成了一条通途,创造了奇迹。
6月30日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后,我们奉命回国整训,准备再度出师援助老挝。回国,对于离开祖国已3年的战士们来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而对于领导来说,则是喜中有忧,在祖国动乱的岁月,我们这些在烽火硝烟中搏斗的援越部队指战员,只是从文件,报刊、书信、传单中获得点滴迟到的信息,特别对这场“文化大革命”不理解。有些回国办事的同志,曾闹了不少笑话,捅了大漏子。最严重的一次则是刚奉命先期回国的修理连与造反派发生的流血冲突。
一天黄昏,一个造反派头头全副武装,亲自率领三四百名年轻人,手持红缨枪,手枪、长枪等武器,逼近军营,强令部队表态支持他们,扬言不表态就夺枪。排长走上前去,和颜悦色地向他们解释:“我们刚回国,不了解情况,很对不起,我们哪一派都不能参加,军委给我们的任务是抓紧维修好机械。”蛮不讲理的造反派头头,对这位排长歇斯底里地喊道:“你们当兵的谁敢同老子捣蛋,这就是你们的下场!”“砰!砰!”他边吼边向我们上方放了几枪。战士们愤怒了,这些与狂轰滥炸的美军较量了二三年的战士,顿时把“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原则忘到了脑后,纷纷端起步枪、冲锋枪,齐声喊着在越南常用的毛主席语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造反派头头以为这是吓唬人的,又胡乱打了几枪,并狂叫:“弟兄们,冲上去,缴他们的枪呀!”这群乌合之众一涌而上。
战士们手中的枪响了,连美国超音速飞机都不在话下的解放军,对付这几个“造反派”还不是小菜一碟,结果打得造反派溃不成军。修理连开枪闯了大祸,惊动云南全省乃至全国。当时号称“草甸事件”。
这一下造反派纷纷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集会游行,声讨草甸解放军的“滔天罪行”,要求中央和“文革小组”严惩凶手。修理连在草甸蹲不住了,赶紧打点行装,撤回中越边境“避难”。
最后,还是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把云南的造反派头头和援越部队负责人召到北京,亲自听取双方的报告,平息了这场流血事件。“草甸事件”令我们这些即将回国的部队忧心忡忡。领导们反复研究,学习政策,多方面研究讨论“怎么办”,对部队进行教育,开展大讨论。
1968年7月2日黎明,起程回国的军号声在11号公路中段吹响,百余辆满载援越战士、修路装备、战斗武器的车辆,灯火闪耀,马达隆隆,徐徐向祖国方向开动。天明后,车队停下,全体指战员来到烈士墓前,敬献花圈,脱帽默哀。望着这100多座烈士墓,我心中有点发酸,心想:“当我们载誉回国时,你们却默默地躺在异国土地上。作为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奉献精神,祖国人民也一定会怀念你们!
翻过高耸云霄的黄连山,祖国就在眼前。在国境线上,我们与越南老街省的党政领导和群众挥手告别。车队驶过铁桥,踏上祖国边陲城市——河口,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红色海洋,鞭炮声、口号声、锣鼓声、语录歌声交织一起。祖国人民载歌载舞,热情洋溢地迎接援越抗美子弟兵回国。隆重的欢迎晚会,众多的慰问信,丰厚的慰问品,把国境线那边带来的忧虑一扫而光。我们的车队途经蒙自、开远、昆明,造反派两派都争相以很高的规格欢迎我们,在各自所设的关卡前,都搭起一座座彩门,挂起“热烈欢迎英雄部队凯旋!”的横幅,使指战员们激动不已。
第二十五章远方话战友
时间一晃已过去半个世纪,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部队回国后,在贵州省修文县整训了几个月。在此时间,从中央到地方,都称我们部队为“英雄部队”。我们频繁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慰问。虽然当时国内还处在动乱时期,但造反派也不来干扰我们。我们除了开展背语录,唱语录歌,搞早请示晚汇报外,就是认真总结援越抗美经验,做好迎接新任务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工作。
不久,上级下达命令,一部分同志赴老挝执行援助任务,一部分同志回原部队,大部分同志划归第二炮兵。以后又划归基建工程兵担任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时过境迁,新老交替,天各一方。偶尔遇上几位,忆惜抚今,都极其珍惜3年援越抗美这段经历,视其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1982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湖州,不久担任城郊法院院长,在参加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期间,碰上了战友徐志强。援越期间,他是我们政治处宣传干事,和我是老同行。当时是省综治委办公室副主任,跟我又成了新的同行。他向我介绍了转业到政法战线上的老战友。原加工连司务长虞金官、原大队机要员董耕云在担任检察长,还有不少战友成了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昨日在越南战场上与美国佬真枪实弹较量过的勇士,今日换岗到政法战线,手握刀把子,与国内的犯罪分子较量,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方面安全,政绩显著。
1988年夏,我赴深圳参加学习时,与王振辉不期而遇。在越期间,他任司令部施工参谋,回国后曾任参谋长。由于特区建设需要,他率领一个团集体转业到深圳,成了地质勘察公司的总经理,已在当地开创了新局面。久别重逢,陪同我到深圳各处走一走,令我大开眼界。他眼前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刚进驻深圳时,特区的蓝图还在纸上,勘察队的同志只能住在简陋的工棚里,蚊虫肆虐,还常常断水停电,条件比当年在越南时好不了多少。为了稳定队伍,他常常拿援越抗美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勘察筑路时的艰苦、困难、复杂、危险的事例教育员工,使这支脱了军装的队伍,不褪军人的本色,作风过硬,为特区建设当好了开路先锋,受到社会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当年闻名援越部队的“10伤员”之一汤振锋,转业后成为绍兴市工商局副局长了。1993年,我借公差,见到了他,见了我是一口一个“老首长”地喊。大概是职业本能吧,一扯就扯到中越两国关系和贸易上面去了。他根据负伤后在越南医院治疗期间的感受,充分说明越南人民对我们中国是有很深感情的,他深信两国贸易交往将不断发展。这位“战士外交家”所表现的外交眼光也是很敏锐的,我衷心祝愿他早日成功!
在这里,我还要重点提及施盈富战友。他是我们这个援越5支队第26大队所涌现的两位将军之一。他在越南时,曾来我连尝过“蘑菇宴”,讨论过援越部队的政策纪律;我为他回国相亲牵过线,成就了一桩美满的婚姻;在一个单位工作时,经常搭档搞调查、写材料,联手给报刊写稿,用所得稿费一同打牙祭。我们的友情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施盈富回国不久,就调到总部机关,先在军委纪委当处长,后调总政话剧团、总政歌舞团当政委,在我的印象中,他的特长是感觉敏锐,做事细心,是一个难得的有心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了大量写作素材。他已出版了好几本书,都逐一寄给我,读起来倍感亲切。后来施盈富奉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政委,与著名演员、导演王晓棠少将搭档,领导着这个全军最大的文艺团体。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泪如泉涌,发自内心地呼喊:“援越抗美的战友们,你们现在何方?”
愿这部《神秘之旅》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唤起他们对那段特殊岁月的回忆,那些永远躺在亚热带丛林中的战友们,愿旖旎的异域风光能使你们的忠魂早日安息!我仅以这部《神秘之旅》纪念你们,坚信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兄弟的越南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连载完)
【军营烙印】
良师益友引路人
——回忆当年179团政治处的干部们
施泉源
作者施泉源,1961年9月入伍,在60军181师服役。1962年6月调入20军60师179团,在5连任战士,参加大比武及国防施工。1966年调2营任新闻战士,入党,先后被师团借调担任报道组报道员。1968年3月退伍。在上海长江航运局任分局秘书、党委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中波公司党委秘书、科长。2002年退休。
由于工作关系,我这个连队的普通一兵,在179团7年多难忘的岁月里,有机会接触认识179团政治处的干部们。几十年过去,这些首长和战友各自南北东西,有的还不知任何信息。但我脑海里总有他们的身影,也总是常常想起他们。因为他们在我的青春岁月,在我关键的人生道路上,引导着我,他们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他们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我极其美好的记忆,深深刻在我心里,难以忘怀。
(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股长
1963年初夏的浙江平阳,气候宜人。179团正在平阳县拉练驻训。平阳县城是浙南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一天,我接到通知,到平阳城里的团政治处报到,参加179团的共青团代表大会。接待我的是团政治处青年股的纪友明股长。那是我第一次到团政治处。纪股长很热情,报到时,纪股长详细地告诉我住处,以及我分在哪个小组,注意事项等等。政治处还有几个干部也参加团代会的筹备工作。记得那个会是在平阳一中开的。大会、小组讨论等也是在平阳一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学习雷锋”。当时,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刚发表。学雷锋活动在部队轰轰烈烈地开展。团代会期间还安排了几次文娱活动,包括看电影,观看杂技和平阳县的交响乐团演出。特別是平阳县交响乐团的演出,印象深刻。一个小县城,居然还有这么高雅的艺术团体。纪股长是团代会的组织者,他周到细致的组织工作,使会议开得朝气蓬勃,充滿青春活力,洋溢着青年人的气息。
团代会结束后,纪股长和我也渐渐熟悉起来,以至后来我有事到政治处或短期借调到政治处工作,见了面,纪股长都会和我交谈几句,询问连队团支部的工作情况。时长日久,纪股长不仅是领导,也成了我可敬可亲的兄长。这个团代会,是青葱岁月的记忆。每每回想起来,甚为自豪:我也曾经年轻过。时至今日,退休后的我每每走过附近中学,见一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学生,甚为羡慕。回想当年在平阳一中开团代会的日子,我不也是那么年轻和充满活力吗?青年股长和年轻的战士们在一起,意气风发。从那次团代会开始,纪股长和我渐渐亲近起来。
1967年部队去温州执行“支左”任务,我随师政治部梁干事到温州采访。一段时间安排住进温州市委党校。纪股长也住在党校。当时,温州武斗的枪炮声时时入耳,局势比较混乱。我因借调在师报导组,所以离开连队时把枪留在了连队。面对当时混乱的情况,每次外出,纪股长都关照我要注意安全。还把收缴来的一把小手枪暂时借给我。一直到局势稳定后我才还给他。纪友明股长后调178团政治处任副主任,后转业到浙江湖州。
(二)报道组里来了年轻人
和政治处的干部们相处,最多的当属在报道组,我接触的第一位新闻干事是唐德盈干事。唐干事把我和另外几个连队战士,如叶世和、吕能超、胡柏荣、杨国梁等临时借调到政治处搞新闻报道。我们临时住在团部的家属楼,在团机关食堂用餐。唐干事待人非常热情。我们住在家属楼,他隔三差五前来嘘寒问暖。记得他是从司务长调任新闻干事的。所以写新闻方面经验不多。但他很尊重和注意调动我们报道组战士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他的领导下心情很愉快,也写出了一些有质量的稿件。记得当时部队正宣传“郭兴福教学法”,全军开展大比武大练兵。我所在的5连甘祖贵连长对“郭兴福教学法”的学习有许多心得体会。我采访了他,并把他的心得以第一人称整理了一篇文章,被《解放军报》采用。唐干事调任其他工作后,陈克理也代理过一段新闻干事工作,我们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进步也很快。
(三)小干事照样成大事
陈克理干事还擅长文化工作,和当时任文化干事的朱成章干事一起,把179团战士演出队搞得有声有色。编排的小话剧《一百个放心》不但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还演出了名,演遍了全军,演到了北京,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陈克理干事后来调到20军政治部文化处任副处长。
在金华营房时,朱成章干事也热情邀请我参加文艺创作培训班,创作文艺小品等。在这件事上,我辜负了朱干事的期望。由于缺乏天赋和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一个星期的学习,我交给朱干事一首歌词应付,再也没有写出其他作品,我自知不是搞文艺创作的料,所以以后就婉拒朱干事的邀请,不再参加文艺创作了。
我和陈克理战友的联系一直保持到现在。我们也真是有点缘份。我们这批上海退伍兵,是陈克理等干部陪送我们从温州回到上海的。踏上故乡的土地不久,陈克理等送老兵的干部还没有离开南京西路的沧州饭店(即现在的锦沧文华大酒店)住地,我们几个退伍老兵就结伴去回访他们。陈干事等领导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和我们退伍老兵亲切交谈。
后来,陈克理转业至上海文化局,担任上海美术館和上海市一些有名的文化团体的领导。我也曾数次去拜访他,他都热情接待。2019年上海解放70周年前夕,陈克理在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参加有关筹备工作,并负责20军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座谈会的代表联络工作。他给我发了邀请函,我准时赶到上海市政协大礼堂,参加了这个隆重的座谈会。与在上海的20军老兵,包括军部、58、59、60师的老战友欢聚一堂,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20军参加解放上海战役的老前辈还在这个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这次纪念活动进行了一个上午,还有包括演唱沙家浜选段等精彩的文艺演出。陈克理和我坐在20军军部的座位区,我们一边看节目一边交谈至会议结束,意犹未尽。
青年股陶际楷干事,也是我在政治处认识和熟悉的干部。老陶那时年轻英俊,任青年干事。他平易近人,对战士和蔼可亲。几年下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每次我借调政治处工作,他也总会来和我亲切交谈。对我们几个上海兵,如应黎声,董黎辉等也都很亲热,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四)从不摆架子的干部
当然,在报道组相处时间最长,相处得最近的干部和战友要数吴奕宽了。自从部队设置“新闻战士”这一职位后,吴奕宽就是我们几个营的新闻战士的领头羊。无论是在杭州超山施工还是后来赴温州“支左”。吴奕宽担负着179团新闻报道干事的重任。他虽然已是干部,但在我们几个战士面前,从不摆干部的架子。我们几个人总是亲热地叫他小吴,甚至把他当作小弟弟。他确确实实和我们几个打成了一片。在温州,团政治处住在温州交际处,报道组就住在不远的温州废品公司的四楼。那是一间堆放杂物的房子。我们打扫一番,4个人打地铺睡觉。讨论工作也在这间房间。吴奕宽几乎每天总是登四层楼梯,来到报道组。在温州近一年,他和我们报道组战士相处融洽。一起商讨新闻稿件,一起交流采访信息。在奕宽的领导下,报道组与《温州日报》《温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宣传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报纸电台也常报道我们6299部队的消息,使全团上下生气勃勃,自豪感满满的,战斗力强强的。温州南郊的东屿电厂,在部队的帮助下坚持生产,保证温州的电力供应。报道组派我去采写一篇报道。我在三机连同志及吕能超的协助下,完成了这篇报道,发表在《浙江日报》头版。在工作之余,假日或星期天,我们一起逛温州的公园。我非常留恋在温州的这段日子,感觉这是我整个军旅生涯中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日子。而吴奕宽战友,也是我最喜欢最愿交往的战友。当年,我们报道组4位战士加上奕宽,这个集体的印象永久地留在我心里。
张书金干事也曾担任过一段新闻干事。喜欢看书,号称“书呆子”,安徽合肥人。他任职不久,我被借调到师宣传科报道组,后来与他接触不多。
(五)严肃的组织股长发火了
报道温州“支左”,是我退伍前在部队生活最后一年中的工作任务。而且基本上都在政治处干部的照顾和关怀下进行的。由于报道工作的特殊性,一个人单独外出的机会比较多。
当时发生过一件事,使我对政治处组织股冉瑞杰股长印象很深。当时有一个报道线索,4连的一个班长王秋定,在温州花边厂负责“支左”任务。王秋定班长文化不高,进驻花边厂时间不长,却把这个厂的两派联合起来,抓革命促生产,花边厂的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两派群众对他评价都很高。
于是我去花边厂采访这件事。一到花边厂,王秋定班长又给我介绍认识了二位上海来串联的大学生小王和小张。说这两位大学生对厂里的两派联合和恢复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于是我和他们成了朋友。不久,他们要离开温州回上海学校复课了。临走前想在温州拍个照留个影。我那时恰好带着师宣传科的一架120照相机,就答应了。记得还有在温州交际处当广播员的殷红同学,因为他们是一起从上海来温州的,所以也来凑热闹。几位学生想拍一张持枪的照片,正好旁边有一位战士带着步枪,我就让他把枪借给学生拍了照。
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冉瑞杰股长那里。据说冉股长立马摔了帽子:“胡闹!”之后,我回到政治处,见到这位严肃的冉股长就像老鼠见了猫,躲得远远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这事也逐渐淡去。不久,我入党转正的时间到了,政治处党支部在温州交际处开会讨论我的转正问题,我诚惶诚恐地等着冉股长的批评。但出乎我之料,在支部会上,政治处的干部党员基本上都肯定我的优点,冉股长也沒有再提这件事,还讲了不少鼓励的话,我听了心里感觉很温暖。可见冉股长当时对我借枪的批评也是为我好。是的,冉股长看上去是严肃的人,但和政治处所有的干部一样,对于我们普通战士,同样是十分的爱护和关心。这位看上去很严肃但实际上很关心战士成长的冉股长,我后来竟沒有机会再次见面,我心里一直记挂着冉股长,如果有机会再见面,一定当面说一声“谢谢!”在借调政治处工作期间,团张天申政委,政治处领导及其他股室,如宣传股钱股长、贺干事等领导对报道组也很关心,干部们都很和气。特别是那位贺干事,见面时总是笑嘻嘻的,倍感亲切。还有电影组的战友们,虽然工作上交集不多。但见了面时大家也很亲热。整个政治处,就是一个温暖的革命大家庭。
虽然我在政治处时间不长。但处里的干部们,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他们既是战士的榜样,更是战士的朋友;既是战士的领导,更像是战士的兄长。虽然分別几十年,但情意绵长。我十分怀念政治处的干部们。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天各一方,都在各地生活。愿大家安好,晚年幸福。今借《战友故事会》园地一角,向老首长老战友们问声好!
飘落在沉湖的青春岁月
路坚
作者路坚,女,1977年入伍,1978年在原武汉军区767野战医院驻沉湖基地医疗二所工作,1979年随医院参加自卫还击作战。
(一)都是玉米惹的祸
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是“两湖熟,天下足”的一部分,汉川县北边有一大片湖区改造后的良田,老百姓俗称“沉湖”,当年武汉军区后勤部沉湖农场就在此地。我们军区各野战军在沉湖农场都有各自的农垦地盘,军区后勤部的几个野战医院也都在这里轮流执行医疗保障任务。
1978年轮到我所在的767野战医院驻扎沉湖,医院把这任务交给了当时的野战医疗二所。二所所长周祖达是出了名的严厉所长,因他终日戴一副近视眼镜,被戏称“周眼镜”。周所长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就认业务技术,不买其他“长官”的账。我们一群卫生员女兵还天天被他逼着在毛巾上练习术后缝合,在兔子耳朵上练习扎针输液,每天早晨摇头晃脑背中医“汤头”口诀,为了准确找到针灸穴位,我们彼此把身上画满了经络和小黑点,仿佛是个行进中的“针灸铜人”。所里杀猪改善生活,他把我们召集到屠宰现场,比葫芦画瓢讲人体解剖课,剥了皮的白条猪开膛破肚四仰八叉地躺在伙房大木案子上,腥臭的猪大肠熏得我们捏鼻子捂嘴,他却没事人似地捞着猪肝猪心侃侃而谈。
那时,我们野战医疗所驻扎在一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里,四周全是菜地,玉米地,新鲜的老玉米勾得肚里馋虫痒痒的,可惜没有锅来煮玉米。淘气的我想出一个主意,用一根医用绷带,系住玉米根部,顺着锅炉进水口送进去,绷带另一端系在进水口盖子上。玉米香引来一群“馋猫”, 瞬间,锅炉里就增加了十几根老玉米,更可气的是,每一根绷带上还公然写着自己的名字,生怕被人拿错了。万幸的是没有我的,我那玉米早就下肚了。
第二天,我被通信员张韵华召唤:“所长有请!”忐忑不安地猜测有人打了小报告,闭上眼睛等着挨剋。周所长盯着我看了近十分钟一言不发,心跳加速的我几近虚脱,最后自己嗫嚅得话不成句:“我…我就煮了一根。”
女儿画了一张画。
第三天,没敢吭气, 所长把脸拉得老长。我眼都没敢睁开,只觉得眼前一亮,一本书到了我面前,竟是周所长拿着一本《针灸学》递到我手上,“下个月医院组织技术比武,所里决定派你和小施,小宋三人参加,回去好好准备。”看我还在发愣,他转身处理其他事情去了。后来听张韵华告诉我,周所长早上漱口时,发现热水瓶里的水馊了,才知道都是“玉米惹的祸。”“不用别人说,所长就明白是谁出的孬点子。”张韵华悄悄地告诉我,“一早,所长领着人把锅炉清洗一遍,生怕耽误下午的一台手术。”我的脸一下红到脖子根。不知怎么的,那次技术比武,我们的成绩出奇地好。
(二)出水芙蓉
从医院总部回来,我安生了没两天就又闯祸了。在我们部队医院驻地门前有一条近50米宽的水渠,从汉川闸一直通到农场腹地,不定时地会放水。我们经常在渠里摸鱼捞虾或游泳。一天傍晚,我和杨娃几人在门前的大渠里游泳,按规定是不准离开驻地区域的,谁知那天有人划来一条船,我带头扒扶在船帮上,和几个人一起顺流而下,不知不觉漂出二里多地,等我发现不对时,已经漂到其它部队的驻地。游回去肯定来不及参加晚点名了,最佳的选择是就近上岸跑回去。当时有不少农场的男兵统一坐在大渠边,光着上身用脸盆舀水冲凉,突然从河水里冒出七八个身着泳装的女子,裸露着白生生胳膊腿就冲了上来,吃了一惊的男兵们一哄而散,有人赶快去报告连长。上岸后我们顺着渠堤光着脚丫一路小跑,回到下水处,穿上扔在岸边的白大褂,回所里参加晚点名。我正庆幸没有迟到,周所长绷着脸进来:“又是你领的头吧?”我脖子一梗 “不上岸就迟到了!”“ 呵呵!你还有理了,该受表扬是不是?”不用说那天我又挨批了,最后的惩罚是“一星期不准下水”。
现在想想都可笑,那些惊慌失措的兵娃子可能第一次被“出水芙蓉”吓着了!只记得那天有杨娃和我,好像还有韵华,到底还有哪位战友,请你们回忆吧……
(三)姐妹们的“宝兄弟”
1978年的沉湖还属于偏僻的地方,正值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我们也仅仅能感受到缕缕清风吹过。那时在20军服役的姜宝玉还是一个在二所住院的上海大头兵,他人缘好,长得又帅,深受女兵们的青睐,大家都喊他“宝玉”,很有点大观园的味道。从上海休探亲假回来,宝玉给我们带了一大堆假领子,花花绿绿喜欢煞。现在的女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假领子”。其实就是一种经由领子和肩部的装饰,战士不允许穿便装,但可以有假领子,可想而知军装领口的一亩三分自留地,我们得费多大心思去经营啊!宝玉特别理解姐姐妹妹们的心思,你比较适合鲜艳的花色,她应该使用雅致的碎花,林林总总,分配得十分到位,几乎无人不夸,充分体现出上海男人的细心和体贴,不知不觉,我们把宝玉当成二所的人,他在上海的家也成了我们的驻沪办事处,姐姐妹妹们旅行结婚到上海,宝玉一家人热情招待,年迈的父母亲和宝玉的姐姐妹妹都成了我们一群外地人的旅游顾问,他的妻子丽君,也同样认可这份战友之情,常常帮助我们这些外地人,参考购买衣服的样式,选择适中的价格。这种情感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30多年后767医院的老战友聚会,还给宝玉夫妇发了邀请函,宝玉虽不是我们编制内的人,但是他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沉湖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搞笑的刘医生
沉湖农场万亩良田,就在汉川县与天门县交界处,我们在驻地不光是部队医疗保障还有与当地百姓打交道,别看我们一个小小医疗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科外科,五官科,放射科,抵得上当时一个县医院的水平。所长特别擅长中西医结合,门诊设有针灸室,许多在农场生产时扭伤腰腿的战士都被治好了。附近驻地的百姓也愿意来看病,有些大嫂就顺便拿一根长竿子,看完病稍带着把我们晾晒在房顶的解放鞋、毛巾挑下来,放进篮子里拿走。被发现喊住了还振振有词:“你们不是发的吗?又不要钱,小气鬼!”甚至厉害一点的大嫂,不但不还东西,还一路骂回去。看我们很生气,门诊的刘医生劝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太贫穷了,你们城市兵是体会不到的。一双鞋子,一条毛巾就算了吧,她拿回去要偷偷乐好几天呢!”
那天,我去伙房打饭,路过宿舍旁的菜地,去的时候还看见地里一个成熟的大冬瓜一身白霜坐在地边,打饭回来便不见了踪影,冬瓜会飞?我放下饭碗,一路小跑出去找,看见不远处一个大娘扛着冬瓜,看到我追出来,便转过身抱着冬瓜不放手,一口一个:“阿姨,你家莫追我,阿姨你家原谅我了煞!”,把我喊了个大红脸。不知怎么的,我就臊眉耷眼两手空空回来了,刘干国医生见我尴尬的样子就笑翻了。
说起刘医生,那也是我们二所的大侠级人物,典型的外科医生性格,办事干脆利索,开处方写病历又快又清晰,我们门诊的卫生员都喜欢和他一起值夜班,有机会刘医生总会教我们一些外科手术技巧,有的小伤口还让我们亲手上去清创,缝合几针。私下里,我们都喊他“宫外孕”。为什么?话说有一次,来了一个白净的女患者,是肚子疼,刘医生诊断为“宫外孕”,飞快地写好了病历本,嘱咐其家人火速转院,到汉川县医院做手术。病人出院后,家人专程来感谢刘医生的救命之恩,老乡郑重其事地说:“县医院说我儿媳妇病历上性别写的是男的,别个医生都紧到问我,你家儿媳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哈哈!哈哈!”刘医生握着老乡的手连连抱歉,“平时战士来看病写惯了,性别男,习惯性出错!”他自己也笑了起来:“得宫外孕病的人难道会是男的?”全体笑翻。从此落下“宫外孕”美名。
(五)从“王银环”到“铁姑娘”
二所在沉湖基本是自给自足,除了菜地里的茄子、辣椒、青菜吃不完,圈里还养着十几头肥头大耳的“夏洛克”肥猪,喂养的任务就交给我们这群城里来的“王银环”啦。为了学会挑猪食,我吃过饭就抢过扁担和潲桶去舀猪食,然后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地行进在食堂后面的小路上。好几次因为打翻了猪食又重新回去挑,大肥猪们饿得嗷嗷叫,我也急得一直道歉:祖宗哎!别喊啦!
最可气的是所里那几个男兵,躲在墙后面看我的笑话,还唱着豫剧《朝阳沟》选段“你前腿弓,你后腿蹬,手不要抖来心不要慌,好!好!”情急之中我脚一崴,一担猪食全部掀翻,哄堂大笑的男兵们集体唱道“又让你把它午饭洒了一地!”不知道摔了多少跟斗、打翻了多少猪食,我才学会了右肩挑担子。就这样磕磕绊绊,我们一群城里姑娘都成了养猪能手,挑水种菜也不在话下。
湖区也给我们分了一片地种黄豆。给黄豆地锄草是大热天,我们每个人把着一庹宽的地界直溜地锄过去。既要速度也要质量,广袤的江汉平原闷热得一丝风都没有,好不容易锄到地头,还没等喝一口水,旁边的人又开辟新战场冲出去十几米远,我连忙跟了上去。下午收工的时候每个人的军装都被汗水浸透了,我感到从来未有的淋漓酣畅,仿佛一辈子的汗水都在那一刻决堤而出。转眼到了秋季,收割、打场,最后挑起一担担金黄色的黄豆,心里那个美!
(六)告别沉湖
1979年初接到参战的命令,全所紧急动员一级战备。我在门诊按照野战医疗所配置收拾器械,就听得炊事班传来阵阵哀嚎,被称为西游记“二师兄”的一群肥猪被司务长手起刀落,横尸一片,我忙得顾不上怀什么恻隐之心。直到去炊事班吃晚饭的时候才不免有些伤感,毕竟这些猪是自己从小猪仔喂大的。后来在前线抢救伤员的日子里,唯独我们二所的炊事班能吃到熏腊肉,不能不说是“二师兄”的功劳,我也就释怀了。
那是一个飘雪的冬日早晨,武汉军区后勤汽车11团汽车队整齐排列在营区门口。所有的物资都是我们连夜装车完毕的,战友们背着背包按次序登车。我回过头去最后看了一眼曾经的营房,菜地和猪圈,心里说再见了!
汽车轰轰发动,曾经游过泳的大渠依旧粼粼清水、坚守过的万福闸还是那么稳稳大气、放露天电影的造纸厂不停传来隆隆机声,大块的田地从视线中点点消逝,然而沉湖却悄悄地沉在我内心深处,就如同我的一段青春岁月永远地飘落在了沉湖……
战士何须《病中吟》
王国忠
作者王国忠,江苏南京人,1964年入伍,179团无炮连战士。1967年连队去浙江杭州临平施工。负责团直机关后勤采购工作。1968年退伍,分配到南京市公交总公司车辆厂,1983年任厂生产科及供应科副科长,1985年考入中央党校函授经济专业学习,毕业后任厂管理二支部书记,分工会主席,2005年退休。
前不久,南京一位老战友生病住院了,并可能要进行手术治疗。他的病情牵动了战友们的心。战友们赞扬他顽强地与疾病作不屈斗争的精神;祝愿他治疗顺利,早日康复;两位曾任过部队军医、地方医院院长的战友也给他推荐治疗方案和心理的慰藉。没几天,他从病床上给大家回短信,报出了病情好转的好消息。
这些消息不经意间感动了我,勾起了我20多年前的记忆。
彻夜未眠!
那是20多年前,在1998年8月发生的一场病。在这之前,除了在部队时得了阑尾炎,曾在师医院动的手术,身体其它状况一直很好,很少去看病。
可这次生病只是因一件极小概率的病痛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结果酿成了很大的恶果。
当时,我口腔右侧有颗牙齿破损,不断磨蹭右侧颊面肌肉,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肿块,不痛不痒,我根本就没当回事。盛夏热暑,我还去上海出了趟差。回来后,那肿块就有点突出,脸也肿了。一天去车间办事,碰到原我们科调到这车间当副主任的同事,他看出我右脸的异样,开玩笑地说:“王科,你这可能是癌哦,赶紧去看看!”结果还真被他说中了。回去后去公交总公司医院看了牙科,牙科医生一检查,二话不说,叫我立刻去南京市口腔医院作检查。
半个月后,切片检测报告拿到手,医院结论:“由于长时间刺激,细胞突变,现为鳞状细胞癌,二级,约定时间,手术切除。”据医生讲,这种手术非常大,几乎覆盖半个脸,还得保持血管畅通、神经接续、牙床保留……
当时说不上是晴天霹雳,但也没有想到手术会有多大多复杂。就是不想动手术。我大哥知道后,就瞒着我请人找了个土郎中,用土草药给我敷上,说肯定见效。没想到第二天,肿块长得更大!
再去市口腔医院,医生与我约定了手术时间。医生为了不使我产生恐惧心理,不影响开刀时的身体条件,一个劲地宽我的心,一直讲:“没什么关系,小手术。”
其实口腔医院还是很重视我的病情的,手术主刀是一病区主任谭主任,他制定的手术方案是“切开下颌,切除口腔内侧右颊肌肉、牙齿、牙床,清除癌细胞残留物,取手臂上的肌肉填充挖除的部分,进行缝合”。我真有一点紧张了!
从医院回来后,我向正在开会的厂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们都很关心我,刘副厂长对我讲:“我爱人与口腔医院金友仁副院长是同学,由她出面找金副院长,求得帮助。”刘副厂长拿起电话就给爱人讲了。后来知道,金副院长是出国专家组的医生,是专家级的主刀医生。改由他主刀,重新制定了手术方案。考虑到手臂取肉以后会影响人的外观,就改为取胸部肉填充损伤部位,并清除右侧淋巴,防止复发转移。可以说,方案更为完善。
手术定在9月29日。厂领导派了3个管理人员轮流去医院协助护理我。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结束,共剜出7颗牙齿及牙床癌细胞残留物,给家属一一过目。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我才从麻醉中醒来。
醒来后发现自己口腔内未被切除的牙齿已经全部被用铁丝绑定,无法说话,更不能喝水吃东西了。一开始几天倒还能忍耐,后来才知道,实际上真正的磨难和痛苦才刚刚开始。
一个星期后,由于禁食,胃肠全部清空,就全靠营养液在维持生命的运转。白天因为不断有同事,亲友,朋友来探望,分散了注意力,没有什么感觉。到了夜深人静,胃肠的空转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剐人感觉,整夜无法入睡,一闭上眼就是我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高山峻岭,吃力地攀爬。再就是无助地绝望、惆怅、失落。
深夜,病区外面有收音机传来悠悠的二胡声,我一听,是二胡大师刘天华的独奏曲《病中吟》,凄惨动情,时而抽泣,时而彷徨。虽然二胡声的表现意境与我的处境有点相像,可我不想听,我没那么娇气,我渴望阳光!渴望自由!睁开眼一看,时间还只有一两点钟,默默地等待,祈盼快点天亮吧!只要天亮了,就会有阳光,有生命的气息,有生活的希望!
我弟弟家就住在靠近鼓楼口腔医院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我饿得难受,就偷偷地煮了一碗稀稀的粥,晚上翻过医院的围墙送到病房,结果正好被医生碰到,被狠狠地刮了一顿,说:“你这种做法不是帮助他,是害他。医生不给他进食,是为了防止他口腔刀口感染发炎,必须坚持二十多天,等伤口愈合拆线了,才可以逐步恢复饮食。”弟弟悻悻而去。
后期护理工作都是由厂里的干部轮流负责,基本上都没有让我家人服侍。我心里暖暖的,增强了与病魔斗争的信心。
快一个月过去了,终于医生通知我,可以拆线了。拆线是不打麻药的,一根根的线从嘴里拽出来,鲜血直流,我爱人在旁边看了无法忍受,竟然晕倒了,而我却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只觉得终于解脱了,可以自由地进食了!胃肠将再也不受空磨的痛苦,我也再不用听那剐人的《病中吟》啦!
10月底终于出院了,金副院长找我谈了话,告诉我如何进行后期治疗和康复,以防止复发和转移,少酒,禁烟,这根本就没有问题,我一直不喝酒,不抽烟。另外要求我长期服用用癞蛤蟆毒液提取的叫“蟾蛄酥”的药,定期来复查复诊。金副院长还给我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柯察金战斗中头部受重伤,又患上伤寒,双目失明。他不畏艰难,积极治疗,珍爱生命,保持顽强奋斗精神,为前线做了大量工作。我也暗下决心,学习保尔,永不退缩,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开始新的生活。
出院一个星期,在我的积极要求下,就上班了,继续担任车辆厂生产科副科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总公司医院请来了省肿瘤医院医生对我进行了会诊检查,他们在市口腔医院出院要求的基础上,又要求我进行化疗。从内心讲我是有反感的,但因为总公司医院与省肿瘤医院有合作关系,总公司医院还得尊重省肿瘤医院康复治疗方案,不能不化疗,但可以适当减少化疗时间与次数,经医生们研究,只化疗半年共4次,过后根据情况再定方案。提高免疫力的自费药全部由厂里报销。
我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答应了总公司医院和省肿瘤医院定下的新方案。我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努力去争取痊愈的目标。我对厂里领导说,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小车不倒只管推”。作为曾经的军人,只要尚有一口气,仍要保持军人魂。
化疗副作用真的很厉害,第1次用药,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当天化疗结束回到家里休息,刚刚秋天,天还不是很冷,到了夜里,突然冷得发抖,盖了3床被子,还是感觉到冷得受不了。过了不久,又突然发热,居然只穿一条短裤仍然汗流浃背,反复交替,比打摆子还难受。
两个疗程下来,我的双手臂的血管已经全部被化疗药水侵蚀得象一条条黑色蚯蚓爬满手臂(化疗引起的静脉炎),上了公交车去抓车扶杆都不好意思,怕别人看到太吓人。庆幸的是4个疗程结束,居然没有掉落多少头发。
一场癌病的磨难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生,实际上很多重大疾病是可以发现和避免的,在我住院的那个病区,有口腔癌、舌癌、喉癌。有的是职业病的发展,有的是饮食习惯不好,有的则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其实,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正常细胞的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会被免疫细胞发现、抑制、消灭。但你如果自己不断给它创造条件,刺激它向恶性细胞转化,那就麻烦了。一旦你的免疫力降低,它会伺机而动,步步发展,摧毁你的免疫功能,形成癌肿。我就是实例。
由于我满嘴的牙全没了,又无法装假牙,口腔癌大手术留下的后遗症使牙齿功能大部分丧失。因右侧牙床切除,啮合力缺乏支撑点,左侧牙齿啮合时会跑位,无法使上力。需要用牙时,就无法正常咀嚼。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整个牙齿松动脱落,满嘴只剩下几个牙残根,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咽了。
口腔无法镶嵌牙齿,自己就琢磨如何选择食品,使得营养保证身体有活力。
另一个困扰是右颈部淋巴清除后,疤痕牵制颈部活动。晚上腄觉无意中会影响呼吸,造成睡眠障碍。虽然金副院长给我进行了第2次手术,但仍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他说,不敢切割太深,因搞得不好会造成颈部下塌,头都可能无法抬,只好退而求其次,简单地改善一下。但若天气变化,疤痕扯紧,睡觉肯定会受影响。
二十多年过去,我也逐步地适应了这样的折磨,我自己不断查资料,上网学习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状况,不断调整药物和食材。病魔考验了我,锻炼了我,使我在进入老年生活后更成熟,更有奋斗的信心,我给自己定的新要求:“笑对一切,接受困境,做一个勇敢的强者。”我主动积极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工作,为党的建设奉献力量,为社区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唱唱歌,旅旅游,自己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我还向党支部表示,始终记住自己是一个战士,要向保尔▪柯察金学习,决不在任何战场上当逃兵。
10年前,我心脏又出了毛病,搭了桥,但丝毫没有影响正常生活,我照样正常地参加各类活动。前几年一次洗澡时不注意,地面有洗衣液,接连狠狠地滑摔了两跤,造成髋关节粉碎性骨折,先后又经历了4次全麻大手术,置换了人工髋关节。
现在的我活得好好的,该干啥干啥,该吃啥吃啥,还到处去游玩。总之我觉得,一个病人既要听医生的话,又要放松心情洒脱一点,人老了终归会有些毛病,各人状况不一样,要科学地认识自己的疾病和科学的预防、治疗方法。当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定要充分地注意,因为自己的健康和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了,会直接影响到家人的生活和幸福。
如今我们都逐步迈入了古稀、耄耋的时代,我们要幸福、平安、健康地度过最珍贵的未来岁月。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关心自己的身体,就是对自己亲人和社会的负责。永远记住自己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百年可期
寿天佑
作者寿天佑,1964年入伍,历任20军工程建筑144团等部队战士、卫生员、军医、正营职主治军医。1965至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84年转业,任浙江诸暨市中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2006年退休,继续在医疗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几天,我默默地关注着群里两位战友对待疾病的态度,他们无疑是正确的 、积极的。作为经历颇多的老医生,我要为你们加油,为你们点赞。
王国忠战友与病魔作斗争堪称典范! 4次全麻、4次大手术,到现在还是乐观地对待人生,认识到自己是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认识到人都会变老,生点毛病出点故障很正常。
老战友还意识到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折磨,对于家庭亲人、对于周围甚至社会都会有正能量影响,所以“继续该干啥干啥,该吃啥吃啥,还到处去游玩。”少让家人担心,多给社区服务,这是一颗多么美好的大心脏!
老战友在处理重病及后遗症时,也是科学的、正确的。口腔手术的破坏,没有悲天悯人坐以待毙;心脏手术搭桥上支架,都能科学地处理,积极地配合。比如口腔无法镶嵌牙齿,自己琢磨如何选择食品,使得营养保证身体有活力。接受医生指导无非是多吃几片药,心情好最重要……特别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相信科学、相信科技,相信专业专家,规避盲目盲从,少走弯路,使得难以完美的事物羸得最好的结果。
还从他的叙述中了解到单位党组织和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真正是无微不至难能可贵。无论在感情上、经费上的支持令人羡慕和温暖。反过来也说明国忠同志平时工作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有相当的威信,才会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正因王囯忠战友用良好的心态、科学的态度迎接挑战,心脏搭桥近10年了,口腔癌毁损性手术20多年了,依然活得有声有色,心态阳光,身手矫健。他说“目前整体情况还可以;要幸福平安健康地度过以后最珍贵的岁月。”
我常是一边听电视一边写东西,刚刚电视里听到“山的巍峨绰约多姿,水的浩瀚广渺无际”。人生千姿百态,对于病痛也是各式各样。有人傲如青松韌似翠竹,王国忠老战友真是称得上“钢铁战士”!日常遇见,也有不少精神脆弱意志消沉者,即使有点小病小疾也如天塌地陷一般,影响自己和家庭,甚至弄得周围鸡犬不宁。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我们不主张任病痛折磨逆来忍受,也不愿看到小病大折腾无痛呻吟。老战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保护自己的科学态度最令人称道!医生反对的是不把生命当回事,也反对太把正常的衰老变化当回事。
人的生命有些时候,是十分脆弱的,但有时候可以是十分顽强的,如何把握好?王国忠老战友是值得大家欣赏和学习的!
生病的关键时期还要自己多注意,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静心休养,争取最好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闲白谈”吗?大家都会这样说。真的,病人的认知和医生是不一样的,病人自己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去,不同阶段机体的功能也是不同的。比如我本人,二十年当兵,二十年建院创业,退休继续工作又快二十年了。自己曾对朝夕相处的家人,对情同挚友的同事说,我也会得“心肌梗塞”,可谁都不相信。
真相是:偏偏走路如风,活力四射的小老头,真的患了“急性冠脉综合症”,而且放了两个支架。
我自己总结是年龄大了,衰老不可抗拒!要服老,这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内膜会变得粗糙。在胆固醇和血小板的共同作用下,受损的血管壁会形成血栓甚至形成栓塞,冲击力越大的地方越容易发生危害,这就是脑卒中和心肌梗塞的由来。
我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三高”,生活也很规律,领导岗位也好,医生工作也好,都是既讲专业又做科普,并且以身作则。但是,即使有丰满的理想、有抖擞的精神,有丰富的经验、有高质量的生活、有日常锻炼,到时候还须量力而行。我当时觉得凭什么“余勇”再搏一下,结果弄得自己也躺在病床胡思乱想。群里的战友年龄都差不多,我的感悟也许对大家都有用。
由于我们的遗传基因、生活环境、文化修养各不相同,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中医《内经》中有句话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有病后静心休养,就会安和吉祥,顺势而为,百岁可期!
【放飞诗韵】
巫山一段云 夏夜看吴钩
徐 红
作者徐红,原20集团军司令部作训处处长,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司令部作战部副军职部长、少将。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海诗词》主编。现为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诗刊主编。
犬吠惊篱栅,蝉鸣噪故园。
环球热浪竟谁掀?乱局有根源。
螳臂当车恶,狼心拱火烦。
吴钩在手忆稼轩,旧曲待新翻。
“七一”感怀
俞建新
作者俞建新,1952年12月生,浙江嵊州人,大学文化,1970年12月入伍,历任文书、排长、宣传股长等职。1986年转业,历任中共嵊县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嵊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市政协祖统委副主任、关工委副主任。
光荣在党五十年,
心潮起伏浮联翩。
乡间青春踏征程,
戎装丛中砥砺行。
公务秃笔写春秋,
辛勤书文字不休。
嵊情关爱下一代,
五老精神放余晖。
注:关工委“五老”指: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
渔家傲忆我入党宣誓日
——102周年党庆纪念
刘 斌
刘斌,安徽金寨人,1972年12月入伍,在59师176团当战士,1974年9月入党。1976年退役。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镇长等职。
在那火红年代里,
丹阳湖畔歌声美。
四面歌声欢乐起,
秋实累,
金谷满仓人人喜!
夜晚营房支部会,
举拳宣誓坚思意。
永远向前无后悔,
勤励志,
精神不老尤珍贵。
七律 光荣在党50年抒怀
袁根樵
袁根樵 ,1952年12月生 ,大专毕业,1970年12月入伍,历任文书、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179团1营营长,师作训科副科长等职,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底转业,任市建设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2013年1月退休,嵊州市书画研究会和诗词研究会会员。
从军浙豫千秋路,引领人生一片天。
住建扬鞭催自奋,痴君逐梦写新篇。
今朝胸挂金章耀, 夕照丹心胜茂年。
建党102周年感赋
王楚常
作者王楚常,安徽金寨人,1945年生,1965年入伍,1967年10月参加援越抗美战斗,荣立三等功,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任副班长、班长。1971年退伍。是合肥庐州诗词学会会员、皋陶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华夏沧桑鉴古今,百年巨变五洲惊。
镰锤凿出成功路,赤帜迎来天地新。
砥砺征程辉史册,宏图伟业壮乾坤。
小康生活甜如蜜,十亿同声颂党恩。
【艺海拾贝】
篆刻作品 : 军用语(二)
陶际楷
作者陶际楷,安徽芜湖人,1941年2月出生,1961年8月入伍,1964年4月入党,179团一机连文书、排长,团政治处青年干事、七连政治指导员。1974年8月转业。2001年退休。
图例 第1排 立 正 稍 息 向右看齐
第2排左 渡江第一船
第2排右 冲锋号 战友情深
【编读往来】
第6期《战友故事会》点评
陈斌读老军长刘飞《驰骋江南杀敌寇》有感。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日军16万人,占侵华日军的22%,抗击伪军23万人,毙伤俘日伪军47万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华东华中敌后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亲历者和指挥者,老军长选用了发生在1939年的三个精典小故事,讴歌了新四军指战员在“奇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闯日营、速战速决、旗开得胜的英雄事迹,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讴歌了沙家浜老百姓机智勇敢、不怕牵连、精心照料的亲情大义,显示了军民鱼水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个红色故事彰显的革命精神,仍是我们当前革命和建设的法宝,我们一定要爱之护之用之发挥之。
陈 浩 读第6期《战友故事会》冯杨撰写的《生死劫 华川湖(二)》一文的心得体会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击战。这篇文章讲述的故事,就是在这次战役中20军参与作战的几个片断。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每一次战役战斗,都是极其惨烈的。如松骨峰战斗、铁原阻击战、汉江防御战,等等。每一次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志愿军指战员以钢铁般意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死劫 华川湖(二)》这篇文章,讲述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例证,60师180团担负华川湖东侧防御作战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华川湖东侧的防御战斗,打得非常激烈。阵地上,友邻12军103团 6 连的指战员,英勇顽强,战至最后,只剩下刘凤勇等 4 人坚守阵地。所谓12军”华川四勇士“。另有58师在北撤时,帮助兄弟部队未来得及撤退的后方医院,使800余名伤员及时、有序转移,充分体现志愿军指战员们在危急关头时的大局观念和担当精神,彰显了战场上志愿军部队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战友情义。
褚勇军前辈首长和战友的佳作美文都一一拜读欣赏!感叹于不仅史实生动,往事重现,且文采飞扬,各有特色。徐正明战友的《老连长家鱼池边的猜想》寓言式的笔法与构思是另一种风格,读之不免击节称妙!不能不佩服作者别有一番想象力。尤其一些对社会现象的针贬讽刺,却能述之以幽默语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动物亦可拟人。令人回味。
俞建新《战友故事会》2023年第6期,读徐正明老首长《老连长家鱼池边的猜想》一文有感
作者以隐喻诙谐的笔法,闸述“猫吃鱼”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文中论述猫吃鱼的“希望和梦想”,“蹲守与心战”,形象使用洗脑、忽悠、人权、自由、误炸、猫论等醒目语词。物以拟人,人以思国,猫蹲守待鱼,使用的种种洗脑、忽悠路数,终极目的是“吃鱼”。涉及到复杂社会人与人情感、利益交往间的洗脑、忽悠的猎获那是“吃人”。延伸国之交往间的洗脑、忽悠,诱饵物质享受,灌输“精神鸦片”那更是“误国”,这不是危言耸听,十月革命,得而复失,前车之鉴。而“猫”一旦得逞,还会“美”滋滋地曰:“我爱吃你们!”“你们真好吃!”。由此,必须铭记伟大导师曰:“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让“洗脑、忽悠”者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无处遁逃,愤而诛之。
谢怀昌读陈斌老战友文《“挡浪墙”随想》有感
我的家乡东临黄海,南靠长江的长三角,是与江、海最近之地,也是对江、海最有感情之地。因为我们启东人餐桌上最多的就是海鲜。我每次回家乡,亲友们准备的20多道菜肴中大部分是海鲜,所以我们对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
大海有平静期,也有波浪涛天期,潮涨潮落每天都会来。通过陈斌战友的“挡浪墙”随想一文,充分描述英勇的启东人民在历代先贤范仲淹、沈起、张謇等率领下,与大海作奋斗,筑起围海大堤,还不止一道大堤,因多次围海造田,离海边也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坚固的挡浪墙,让沿海人民安逸地生活与工作,同时也享受着海洋丰富的海鲜产品为人类受用。全文新颖、详实、场面宏大,让我有感而发。谢谢陈斌老战友!为你点赞!也为家乡人民不屈不挠围海造田的精神点赞!
单启辉读陈斌《挡浪墙随想》一文有感。2023年3月18日,我们启东战友陈斌、施红星、金德贤、黄卫生、陆洪兵、单锦冲和我七人游览了历史古迹挡浪墙遗址。陈斌真是有心人,他的文章详细记述了历史沿革,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名人张謇的功绩。我们欢迎老战友们来启东张謇故居常乐镇一游,他的家纺业、教育系列的历史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
李发红读陈斌战友的《“挡浪墙”随想》有感
一读《挡》文,就有种春风拂面之感,既清新,又意境深厚。读完全篇让我很受教育。
“挡浪墙”既有历史的功绩,也有现实的意义;既有古人为造福海边人民幸福生活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又警示着为加强和纯洁党的领导,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必须在反腐倡廉,在思想上、行为上、品德上建立起“挡浪墙”。
《档》文中,他的选材选物选角度,拿捏到位。说古人,用古语,如墙的尺寸皆用尺丈表达,犹如修复一幅古画,整旧如旧;说当前,用“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来连接。使挡浪墙既有历史的本来意义,又赋于了现实的引申意义,给人以有益的思考。
李军老指导员陈金生用满篇军语概述了这次老军人的聚会过程,阐述了战友相见的那份难解难分的军旅之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引起了大家共鸣。人人都会有同学情、同事情,但战友情确不是都有的。所以,它独特、难得、珍贵、坚固、持久……愿老首长老战友保重身体,能有时间有机会常怀战友情,常叙战友情!
..............................................................................
刊头题字:龚业勤
审核校对:陈 斌 华寿根 黄明华 陈绍芳 颜潮水
吴奕宽 谢怀昌 俞建新 陈 浩 陈金生 褚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