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6期 6月15日
黄一夫 主编
“最是江南春光景,茶禅四月到宜兴”2023年4月18日,60师部分战友联谊活动在江苏宜兴举行。朱阿龙、王争亚、刘水根等老领导及战友、军嫂50余人相聚在一起,欢歌笑语,回忆当年摸爬滚打的军营生活,重温淳朴深厚的战友之情。21日,挥手告别了短暂相聚的战友,离别了山清水秀的太湖之滨,战友们相约在诗和远方的召唤中,集结再归队。(陈艺园供稿)
目 录
【红色征程】
刘飞驰骋江南歼敌寇
冯杨生死劫 华川湖(二)
王晓兵 砺兵尖山散记(之一)
【军营烙印】
陈金生 写在战友“相约宜兴”后
编评委 沉痛悼念好战友姚建平
王荣勤 林政委放不下那杆笔
李士兴梅林湾的“庄稼兵”
【放飞诗韵】
徐 红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外一首)
严典稳 喜悉神舟十六号圆满升空
刘 斌 与战友登岳阳楼有寄(外一首)
路 坚 朝中措•儿时馋冰凌
【似水流年】
...............................................
【红色征程】
驰骋江南歼敌寇
刘飞
作者刘飞是我们20军的老军长,1927年参加湖北黄麻起义,1930年1月参加红军,6月入党,在红四军历任排长、连长、营政委、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春调新四军任3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1纵队政委。1939年战斗中负伤被送往阳澄湖地区治伤。皖南事变后任团长、政委,6师18旅政治部主任、旅长 ,苏中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11月起任华东野战军1纵2旅旅长、2师师长、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20军首任军长,率部参加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安徽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4年10月24日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
抗日战争时期,在江南苏(州)常(州)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活跃着一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由新四军一支队六团为主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江抗” 不畏艰险,英勇抗击敌寇的战斗业绩,曾为江南人民广为传颂。
新四军第一支队领导人与第6团领导干部合影。
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琨、乔信明。
奇袭浒墅关
1939年初夏, “江抗” 东进至江南地区后,指挥叶飞同志就和我们(当时我任“江抗”政治部主任)研究决定,应该先打一个出色的歼灭战,不管多少,全歼一股日寇,扩大影响,站住脚跟。
目标,就选中了浒墅关车站。浒墅关地处沪宁铁路中段,是个很重要的水陆码头,距伪江苏省政府所在地苏州不远,在敌寇心脏地区打上一仗,是极有意义的。
在摸清了敌情和地形之后,部队出发了。当我们看到浒墅关车站那模糊的阴影和星点微弱的灯光时,时针已经指在12点上,这正是我们展开攻击的大好时候。
攻击的命令下达后,主攻的二连动作敏捷地摸进车站。这时,车站西边日军住的那一长列平房已经处于二连的包围圈中。日军平房四周,全是铁丝网,有一个哨兵在来回巡逻。
二连连长吴立夏摸到铁丝网跟前,把手一挥,不一会铁丝网被剪开了一个缺口,紧接着他们几个人爬过铁丝网,那踱着方步荡来荡去的敌哨兵,很快地被吴立夏他们背了“死狗”。
尔后,吴立夏带着一部分战士,又摸到日军的平房角下,
从窗孔扫视了全屋,发现日军把三八大盖、机枪和钢盔等一排排摆在墙头角下,所有的敌兵,赤膀露腿地在呼呼大睡。吴立夏左手一挥,跳起高喊:“同志们!干掉他们!”随着吴立夏的喊声,一排排手榴弹向屋里扔去,屋顶被揭开了,火光直冲天空。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乱成一团,束手无策,双手捧着脑袋“哇哇”直叫。只几分钟,大堆敌兵躺在血泊之中,为“东亚圣战”尽了忠,还有一些敌兵慌张之中从后门溜出,想死里逃生。可是,我们等候在后门的战士的刺刀早就准备好了,逃跑的敌人也全部被消灭。
激烈的战斗结束了,三十多个敌兵全部“报销”。车站的枪声刚止,东桥又连续响起巨大的爆炸声,巨响震动着大地,铁路桥随即腾空而起,火光映红了半个天空。夜色中,我们的部队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迅速撤离了。
浒墅关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江南人民。江南人民提起“江抗”,就把四个指头伸在你的面前,神秘而敬佩地称为“老四”(新四军),“江抗” 从此军威大振。
火烧虹桥机场
1939年7月23日晚,“江抗” 的一支部队在叶飞、吴焜、何克希率领下,直逼上海近郊。
一天傍晚,部队在青浦地区追歼一股伪军。一路上战斗很顺利,边攻击、边前进,一连追击了几十里路,捉到不少俘虏。营长廖政国和青浦顾复生部带路的同志走在最前面,看到一片建筑物,就问:“这是什么地方? ”
“虹桥飞机场。”
“有飞机?”跟在他后面的侦察员问。
“当然有”。
廖政国同志考虑:飞机场是个重要地方,如果袭击得手,倒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战果。八路军不是有个“火烧阳明堡”嘛?我们也来一个“火烧虹桥飞机场!”看来,虹桥紧靠上海市区,敌人不会防备到我们部队会出现在这里,一定很麻痹大意,奇袭是可以成功的。只是敌人增援很快,一定要快打快撤。决心一下,他就找了几个连排干部研究了一下,大家说:“打!”于是立即行动起来了。
侦察班以神速的动作摸进了飞机场,没有枪声,也没叫喊声……被俘虏的伪办事人员,都集中到一个屋子里,一个个惊魂未定,大热天里直打哆嗦,一声也不敢哼。
侦察员报告:“营长, 发现飞机!”果然,停机场上排停着四架飞机,高翘着尾巴,平伸着两翼,还套着帆布套。
廖政国同志立即组织部队继续搜索。这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起了,敌人打开了探照灯……
“烧毁飞机撒退!”一声令下,几个连长、指导员帮着侦察员七手八脚地搬汽油,找引火,忙作一团。刹时间,烈火熊熊,飞机被火舌卷住,烈火越烧越旺……
这一晚,上海的日军惊惶万状,彻夜炮声隆隆;但我们“江抗”的英雄们,则带着兴奋和喜悦凯旋了。
第二天,“火烧虹桥飞机场”的消息,在上海各界传开来。连上海外国租界出版的《密勒氏评论报》《译报》《大美晚报》等都用新闻加以披露。日寇残酷统治下的上海人民,从虹桥机场的火光中,看到了抗战必胜的曙光。
阳澄湖畔鱼水情
在1939年9月22日的一次战斗中,敌人一颗子弹打进我的肺部,我负了重伤,辗转来到了常熟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医院的负责人是六团卫生队长林震。在这个医院里,有夏光、黄烽等36名伤病员。
这时江抗主力部队因顾全抗日大局,已经西撤了。我们潜伏在阳澄湖畔,小渔船既是床又是医疗室,也是交通工具。那时由于环境险恶,所以这所“流动医院”大部分时间隐蔽在阳澄湖里,只有在情况允许的时候,才能登陆到张家浜、陆港、董家浜和横川心泾一带,搭搭脚,或住上一天半日,然后又回到船上来。
医院的医药器材是相当困难的,连一瓶碘酒、一片阿斯匹林,或一滴红汞,都是医护人员在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日伪军的道道封锁,从上海采集来的。为了开展反“扫荡”斗争,保障对伤病员的治疗,他们把药品放在盛咸菜的罐子里,上面再放些蔬菜伪装,然后分别送到各户保存起来,只要一有空,不论是医生、护士,或是乡亲们,马上就淌着河浜大渠,到船上来给我们换药。
别看几位护理员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往往完成着大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这些“小鬼”,有些是从上海下来的学生、工人,有的是当地乡亲的孩子,他们不论是白天黑夜,不是给我们伤病员送饭送茶,就是外出侦察。有了情况,飞速通风报信, 医院就可防备或转移。
秋后,天气渐渐由凉转寒,阳澄湖的芦苇大部分被割光了,再没有一点遮风避寒的地方。张家浜的乡亲们把我们从船上接了下来,不顾生命危险,把我们分散安置在稻草棚、草垛里,既隐蔽,又暖和。
有一天,日军突然偷袭,几乎逼近村头时,我们才发觉,顿然间,枪声四起,群狗狂吠,眼看日军占领了村边。部分轻伤员和村里的自卫队向枪声迎面赶去,准备阻挡一阵,掩护重伤员撤退。乡亲们和护理人员把我们几个重伤员抬了起来,迅速向河边撤退。当我们快到河边的时候,日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村落。敌人看得见我们,我们也看得见敌人,正在这火烧眉睫的时候,乡亲们把一只船飞速划来,转手就把我们拉上了船,射箭似地隐入湖中,脱离了险境。
11月,我们的伤病基本痊愈了。这时候,中共常熟县委委员、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政治主任杨浩庐奉陈毅之命回到阳澄湖,通过地下交通站,找到了县委领导人和我们伤病员,传达了陈毅同志的指示: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即“新江抗”),壮大抗日武装队伍,坚持原地斗争。
以后,以36名伤病员为基础的这支抗日武装越战越强,发展壮大,皖南事变后正式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
生死劫 华川湖 (二)
冯 杨
作者冯杨,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70年12月14岁入伍,在20军60师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师军务科代理参谋,1978年退伍。在《杭州日报》任记者、部主任;浙江省广电厅《大众电视》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后担任省、市有关传媒负责人。2017年退休。义务从事传承和弘扬军旅文化工作。
麟蹄至华川公路。
20军一梯队59师、58师脱离战场以后上了公路,汇入黑压压一片行进的队伍。东线第9兵团十几万北撤大军及辎重,大部分都拥挤在这条狭窄的土质公路上,排成几路纵队,人挨人、人挤人地往前走。
58师的战士看到并列走的另一支队伍,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同志,你们是啥个部队?”
“920!”递过去是江浙话,回过来是浓浓的川音。
“920”是12军的代号。二野劲旅12军,五次战役前由四川入朝,战役第一阶段在第3兵团序列中实施西线作战,第二阶段配属第9兵团担任东线战役突击作战任务。
174团3营营长姚根连记得,3营转移过程中,沿途收容了几十个12军的女战士。为此,他还获得了师嘉奖的三等功。
12军、20军、27军、兵团炮兵、军师炮兵、辎重队、运输队、医院、救护队……各个不同建制混杂的队伍像一股洪流缓慢而艰难地向北移动。有的队伍中居然混合着好几个师、团建制的士兵。战士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志愿军第五次战役自4月22日正式打响,经历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连续作战,前后整整跨越了一个月。将士们人困马乏,还有大量伤员,一路上状况频出。沿途可以看到,抛锚的汽车、损毁的大炮、倒毙的骡马,甚至来不及掩埋的牺牲烈士遗体。
拖着虚弱的身子,迈着坚定的步伐,第9兵团的将士们星夜兼程,向着北方。
星光稀疏的夜空,像一块巨大黑幕。美军的夜航侦察机在头顶上幽灵似地盘旋来盘旋去,窥视志愿军的动向。远处不时升腾起炮弹爆炸的焰火,惨白惨白。那是美军炮兵在校正远程火炮的弹着点。
诡异的夜。
5月20日,范佛里特指挥美军首先在西线、中线开始反扑。
美军第1军指挥美军骑兵第1师、美军第25师、南韩军第1师、英军第28旅、第29旅、加拿大旅,由西而东分别向汶山、涟川、梁文里三个方向实施突击。
美军第9军指挥美军第7师、美军第24师、南韩军第2师、南韩军第6师,由西向东分别向清平川、加平、春川三个方向实施突击。
美军东线的突击行动从23日开始。之所以迟了三天,一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美军东线集团南韩军遭志愿军暴打,李奇微直接撤销了韩军第3军团的番号,组织反击需要时间;二是美军东线反击投入兵力较多,调动起来颇费周章。
23日,美军第10军指挥美军陆战第1师、美军第2师、美军第3师、美军第187空降团和南韩军第5师、第7师、第8师,向麟蹄、杨口方向实施突击。
为达成战役目标和反击的突然性,范佛里特下令各军以营为单位组成快速反击“特遣队”。
“特遣队”全部由清一色的摩托化步兵、坦克和炮兵组成,除了自身强大的火力外,还能随时得到航空兵和远程火炮的支援,主要任务是追击拦截志愿军撤退部队。
范佛里特的如意算盘是:以中路向春川、华川突击的美第9军形成中央突破,分割志愿军东、西两线联系,然后向两翼围击,对志愿军东、西两线兵团主力部队构成合围态势。
美军上百支“特遣队”在汉城至涟川、春川至华川、洪川至麟蹄三条公路上窜来窜去,对北撤的志愿军和人民军疯狂展开围追堵截。
对于“联合国军”突如其来的凶猛反击,不要说是志愿军的基层指挥员和士兵没想到,就连总部首脑和兵团、军、师各级指挥员也始料未及。穿插、分割、包围,歼敌于运动之中,志愿军玩得行云流水如火纯青的这套战法,被范佛里特现学现用,打出了一场升级版的摩托化运动战。靠两条腿行走的志愿军揣度不出坐着汽车、坦克的美国大兵速度有多快。
美军的反击速度太快,头两天,志愿军担任掩护的后卫分队未能组织起稍微像样一点的阻击。
24日晚,北进。
前卫59师比较顺利,通过公路时没怎么遭到敌人炮火封锁。后面58师就没那么幸运了,美军远程炮火一阵紧似一阵。
58师师长黄朝天和政委朱启祥乘坐的吉普车拐过一个垭口,突然前方炮火闪了几闪。
朱启祥说道:“等一等再走,前方可能是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他让驾驶员把车子熄火停在路边,隐蔽在一块大岩石的后面。
“老朱啊!美国鬼子炮火打得这么凶,这条路不好走。我看是不是绕道走,避开敌人的封锁线,减少不必要的牺牲。”黄朝天不无担忧地说。
“绕道走,我没意见。马上通知部队!”朱启祥回答。
58师作战科参谋李峰出现在公路边,向路过的58师部队喊着:“同志们,敌炮封锁严密,师部命令绕道走开元里,经仓里西进。”
一个干部模样的军人上前问道:“我们后面还有60师、27军和人民军5军团,敌人的炮火怎么打到这里来了?”
李峰苦笑一下:“情况我也不清楚。”
同日,12军31师、34师及105团被进至于论里的一股敌人割裂于洪扬公路以东,北归之路被切断。作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东线主攻突击力量,12军穿插得最远。当主攻部队历经艰险进占攻击位置时,友邻部队开始回撤了。首次出国作战,12军未能打出“二野劲旅”的模样。此时,被分割于洪扬公路以东的12军主力还想跟这伙美军好好干一仗。谁知,美军“特遣队”并未将这支志愿军部队放在眼里,先头分队继续北进。34师和105团趁隙迅速跳至公路以西,有惊无险。
26日夜,58师到达榆村里,敌人的炮火依然很凶,四周不断响起爆炸声。
记了一辈子的小插曲。
师后勤医务主任沈华新领着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赶上来,见到师长黄朝天和政委朱启祥像见到救星一样。
“师长、政委,你们在这太好了。”沈华新指指身边的中年军人说:“这位同志是兄弟部队后方医院院长。他们医院在泥桥,还有800多位伤员来不及后撤。敌人炮火封锁,他们联系不上自己部队,民工也找不到,向我们求援。”
院长急得快哭了:“首长,首长……快帮帮我们吧!”
黄朝天说:“不要急,我们来想办法。伤员无论如何都不能丢下。”
朱启祥问道:“重伤员多不多?”
“重伤员大部分后送了,还留下几十个。”
“你们自己可以组织多少人力畜力?”
“工作人员240多人,小鬼和女同志多。驮马20来匹,是用来驮药品器械的。”
“爆脾气”黄朝天听得有点不耐烦:“伤员第一!你赶快组织好人力畜力,能走的尽量动员他们走,轻伤员帮重伤员,一个也不要落下……”
正说着,172团副团长刘锡文带着部队经过,听到黄朝天的大嗓门,走了过来。
“来的正好。”黄朝天招招手:“交给你一个特殊任务。你带两个连跟沈华新去,帮兄弟部队医院转移伤员。”
“是!”刘锡文行个军礼,转身招呼部队去了。
这个小插曲,让沈华新记忆了一辈子。他说,尽管我们的部队在撤退中已经非常疲劳,但是一旦友邻部队有需要或者战事需要,就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去,任何困难都无法压倒我们。
按照军部命令,二梯队60师由麟蹄渡昭阳江北撤。前卫180团25日拂晓匆匆抵达麟蹄。团长听到身后传来紧密的炮声,情况紧急,迅速组织全团渡江。渡江后,180团2营抢占322、396高地,掩护后续部队渡江。
2营4连刚登上322高地,还未完全展开,就遭到了美军先头分队的攻击,仓促组织防御,居高临下,打退了敌人进攻。由于这股美军的后续支援分队没有赶到,双方形成对峙。
下午2时许,美军第187空降团在阴阳里、富坪里实施空降。60师命令180团于大兴里、冠岱里、麟蹄一线展开阻击,掩护军部、60师178团、179团北撤。180团先是与27军79师共同防御作战,后又转移至上下斗武洞、桃花岘与人民军并肩作战,节节阻击,直至31日才由人民军接防阵地,退出战斗,绕道大酒店北返金城以南地区。
华川湖东侧的防御战。
180团的阻击,军史上称为“在华川湖东侧的防御战”。
除了20军180团、27军79师和人民军阻击美空降兵187团外,配属9兵团的12军也且战且退,对尾追而来的美第10军展开阻击。
26日,12军主力进至华川东南地区,担任阻击任务的103团在场巨里与敌展开激战。6连阵地上的战况尤为惨烈,战至最后只剩下刘凤勇等4人,依然顽强地据守阵地。这就是著名的12军“华川四勇士”。
各掩护部队的浴血奋战节节抵抗,迟滞了尾追之敌的行动,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了时间。然而,更大的危机却来自前方。
5月27日,美军中线突破,第7师先头部队17团占领华川。这意味着范佛里特精心编织的口袋阵收紧了袋口,俨然成局。
一场更大的危机接蹱而来。 (未完待续)
砺兵尖山
——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散记之一
王晓兵
作者王晓兵,1969年3月入伍,历任第180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76年任60师教导队教员。曾兼任武汉军区军政干校战史教员,参加武汉军区某实兵实弹演习,任演习指导部想定组和教材编写组成员兼演习现场解说员。1978年转业。
1981年11月上旬至12月底,20军在河南信阳尖山地区组织60师等部队进行加强陆军师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实兵考核性演习。其实早在此前的1976年,武汉军区就指定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后来的信阳陆军学院)和60师在尖山地区组织了《加强步兵团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攻》实兵实弹演习,这是武汉军区战训史上重要的一场诸兵种合成实兵实弹攻坚战演习。作为这次演习的亲历者和演训场参与策划者,同时是演习导演组成员之一,我觉得有必要将该演习的来龙去脉、筹备实施情况作个回顾。
1975年夏,陆军第20军与陆军第1军调防,转隶武汉军区。当年7月中旬,60师由原浙江金华驻地移防河南信阳明港。部队初到中原,任务性质从东南沿海战备值班机动部队变为总战略预备队。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原先在浙江时作战方向明确,战法明确,预案明确,部署明确。现在都不明确。战略预备队由总部掌握使用,平时不用,用时必重,用在重要方向、重要地域、重要时刻。这对部队战斗力和作战能力的要求极高。
京广铁路经明港向南便是信阳和武胜关。作为我国历史九大名关之一,武胜关关口所处信阳的鸡公山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千百年来,武胜关就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汉的兵家必争之地。明港则是信阳和武胜关北面的门户,驻军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所以说,60师必须迅速适应任务转换,按战略预备队要求训练部队,准备打仗。部队初到新地方,需要熟悉地形,了解社情,建立和完善训练场地。
60师教导队奉师首长之命,立即开始在营区周边踏勘地形遴选场地,师教导队老队长王光茂、新队长吴湘庆、教导员巫元喜、副队长袁兴敖、武模合、老教员简先礼等几位都是50年代老兵,带上我们几名60年代的兵,全队人马冒雨乘车去薄山水库附近看地形。白天勘察后,入夜住进当地生产队的仓房。雨越下越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半夜,全队惊醒,听到滚滚而来巨响,感觉是类似新安江水坝泄洪时的那种轰隆声,但比那响得多。天亮雨小了,我们发现洪水从薄山水库的大坝溢出,冲刷坝底河床。大坝下游的河道被洪水切割,露出了基岩,模样狰狞。下游还看到冲毁的公路,被卷走冲翻的车辆。队长也顾不上看地形了,命令全体上车回营。时为1975年8月8日。
回到明港营区,营区基本空了,全师已经出动赶赴灾区。这时我们这车人才知道不只洪水漫过薄山水库大坝,最关键的是板桥水库整体垮塌,几亿立方的水量瞬间吞没了下游村镇,冲毁了西平、遂平县城,酿成巨祸。洪灾还在扩大,淮河大堤本来是用来挡水的,现在成了阻水的。灾区水位不降,灾民聚集在几处孤岛似的高地,急需救援。在薄山水库附近驻训的兄弟部队炮2师也有很大损失。
60师由师长毛张苗率领全师官兵奔赴驻马店地区救灾。临行前布置教导队返营后留守营区,协助救灾的后方工作,原定教学准备工作暂停。这样我们就成为60师少数没有直接参加抗洪救灾的建制单位。
抗洪结束,部队恢复常态,教导队再次踏勘。原先金华营区出门就是丘陵起伏地,战术训练没有场地问题。明港不像金华那般地形,地处平原,地貌单一。京广铁路、104国道紧挨营区,城镇、钢厂、铁路、公路环伺,不远处还有个李新店机场,除了轻武器勉强可以进行实弹射击外,重武器无法正常训练。想组织个像样的演练真不行。所以60师下决心一定要建一个步、坦、工、炮一体的实弹演练场。这次我们直奔桐柏山区而去,去的结果是选定了当时的最佳训练基地——尖山。
尖山位于信阳市西北的平桥区邢集镇与桐柏县毛集镇交界之处,距明港30多公里。西与桐柏县接壤,北临确山县,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又因地处河南省南阳、驻马店、信阳三市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市”名声。
当地是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烽火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经过现地踏勘我们认为,从山形地势、交通路线、生活供给、驻地环境等考虑可满足驻训条件,经师首长首肯,师教导队把驻训地放在尖山。
沈世元副师长与我们一起爬山涉溪现地勘察拍板定夺,很快就形成训练场方案。沈副师长是江苏省江都县人,1942年1月入伍。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考验,多次立功,并荣获“战斗模范”和“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荣获“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和“朝鲜人民共和国三级国际勋章”各一枚。队里的老同志多为沈副师长任20军教导队长时的老部下,跟着具有丰富战斗经历及训练经验的首长和前辈搞战术训练,我们受益匪浅,鞍前马后为首长为部队服务不亦悦乎。
沈世元副师长与演习场施工干战讨论工事修筑方案
当然,战术方面的考虑,我们战术教员当仁不让,出了不少点子。比如,作战对象选择直接关乎战术运用,我们认为从战略预备队任务考虑,苏军、美军、日本自卫队、国民党军,甚至印军都应视为对手和假想敌,所以我们把这些军队的攻防战术特点综合归纳,提出要建成突出坦克作战运用特点的坚固
筑垒地域。沈副师长笑着说:“筑垒是很早的说法了,现在应该叫坚固阵地防御。”于是,构筑一个营级规模的坚固防御阵地的思路成型。师首长强调,训练场地要有前瞻性,要有预留余地,要满足全师各团轮训的需要。要能实行团带营,营带连同时开训。 (未完待续)
【军营烙印】
写在战友“相约宜兴”后
陈金生
作者陈金生,江苏宜兴人,1943年出生,1965年9月入伍,任179团司令部管理股战士,无座力炮连高机排班长、1969年7月任二排排长,1971年任四连副指导员,1976年任四连指导员,1979年任六连指导员;1979年10月转业。
4月21日下午,60师部分战友“相约宜兴”联谊活动落下了帷幕,当送走最后一批返程的战友后,我的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仍然不断地回荡着朱阿龙政委“战友是天,战友是地,战友情让我们顶天立地,战友谊让我们天长地久”的声音。
每当想起我们这批曾经在179团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花甲、古稀、耄耋老人,能相聚在一起,一股暖流就涌上心头。去年与部分战友相聚临安时,我和周瑞其参谋长就思考并确定相约到宜兴,用陶都古韵、洞天世界、茶乡绿州、青翠竹海欢迎179团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友。
当筹备组在“相约宜兴”战友群中发出聚会通知后,踊跃报名的热潮既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有些始料不及。一时间师里其他兄弟单位的多位战友也相约要来,让我惊喜,也就将“179团部分战友联谊会”改为“60师部分战友联谊会”了。
为做好相聚的准备工作,我多次征求刘水根政委、周瑞其参谋长的意见,认真落实老领导提出的“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总要求,成立保障组并明确分工,确保战友们玩得开心、住得称心、吃得舒心、会期宽心,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特别是4月18日,各路战友以不同的交通方式向宜兴走近的消息相继出现在群里,实时位置又在不停更新。我们的心情越发忐忑。接待小组早上7:30便进入了指定的位置待命。江苏句容的战友先期抵达,随后杭州的自驾小分队、台州、南京、常州、南通、山东、河南、金华等方向的战友相继抵达,俨然像是一次严谨的军事演练,协调有序,有条不紊。年已82高龄的原179团司令部通信股股长王孝根一次又一次往返车站,迎接来自各地的战友,不辞辛苦,无怨无悔。下午的见面会上,战友们相互之间情不自禁地敬礼、握手、拥抱……将埋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思念与牵挂释放得淋漓尽致。
会一开场,战友们以非常惋惜的心情对在“相约宜兴”组织活动中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前因病离世的姚建平战友深表哀悼。
接下来,陈艺园同志详细地介绍了这次活动举行的背景。刘水根政委的欢迎词热情洋溢,周参谋长的贺词满腔热情。首长们的讲话让大家心潮澎湃。特别是朱阿龙政委讲话中的“三要、七好、五字决”,更把相聚会推向了高潮。他正气满满地说“要珍惜难得的战友之情,要珍惜军人的光荣称号,要珍惜自己身体这个革命的本钱”;他语重心长地祝愿大家“心态要好、脾气要好、睡得要好、运动要好、环境要好、兴趣要好、交友要好”;他情真意切地告诫大家要做到“忠、严、正、学、爱”,不忘初心,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听起来如此亲切、走心、励志,更是振奋精神。
这次“相约宜兴”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4天时间,但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给大家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参会战友通过微信、抖音新媒体将这次“相约宜兴”的所见、所闻、所感实时地对外传播。尤其是陈浩战友制作的小视频连续集,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很多外地战友都纷纷向我表达了他们的羡慕和钦佩之意。颜潮水战友到家后,顾不上卸下旅途的疲惫,第一时间就把合影照片扩印出来寄给各地战友。刘政委情意盈盈地在微信群里写道:“与缘分相约,我们挂念到老;与时光相约,我们平安到老;与岁月相约,我们幸福到老;彼此相约,我们快乐到老”。愿我们在慢慢变老的旅途上,永葆青春火热的心,继续吹响相约的集合号……
沉痛悼念好战友姚建平
我们的好战友姚建平同志,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13日在杭州不幸离世,享年67岁。
姚建平同志1956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75年1月入伍,1977年3月入党,在第20军60师179团警通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1982年3月在团司令部通信股工作。1983年9月转业。历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秘书、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联络处副处长、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市老龄委办公室宣教处处长、秘书处处长、调研员等职。2016年退休。
姚建平同志参加工作几十年,始终牢记党的方针政策,服从命令听指挥,工作积极努力,在部队担任排长期间带领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个人荣获嘉奖5次。转业到政府机关工作后,他认真负责,注重统筹协调,为推动工作开展、提高服务质量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他平时作风正派、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团结同志,受到大家的敬重和好评。
姚建平同志主动积极支持《战友故事会》群、杭州战友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乐于帮助战友解决困难,主动接待途经杭州的战友和家属。姚建平同志英年早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同志,我们深表哀痛,扼腕叹惜!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正派、真诚坦荡的品德,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值得战友们学习和怀念。
愿姚建平战友一路走好,家人节哀顺变!
《战友故事会》编评委
2023年4月15日
林政委放不下那杆笔
王荣勤
作者王荣勤,1966年3月入伍,历任179团司令部
测绘员、7连排长、8连副指导员,师司令部参谋,军司令部正营职参谋,师司令部军务装备科科长。1984年转业。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原60师政委林积昌编著的《市场价格行为学》、撰写的《价格战争与和谐价格》、主编的《中国退役军人创业集锦》一、二辑和《刀尖一一浙东劲旅英雄事迹纪略》之书。书里的
故事很多,深深地吸引着我。
林积昌政委
林积昌同志是我的战友,更是我的首长。我在60师机关工作期间,他是我们师的政委。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写了很多文章,并出版书籍,我既震撼又敬佩。这些书的内容丰富,质量高,指导性强。林政委把多年在部队养成的廉洁、务实、高效的作风,丰富的政治才能、领导才能,实干精神融入到地方的工作岗位上,熟悉情况快,掌握业务知识快,拿出指导性意见、建议、办法多。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紧密联系实际撰写价格方面的论文百余篇,获得过“薛暮桥价格研究奖"等奖项。1998年6月,出版了编著的《市场价格行为学》,2012年8月,出版了《价格战争与和谐价格》的著作。他勤奋努力工作,积极创新进取,很快做出了成绩,开创了工作上的辉煌!
写文章投稿、出书,是个文字活,知识活,动脑活,细致活。写这么多文章,出这么多书,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提炼、归纳、总结、提高。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地下去采访,仔细地查阅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逐字逐句地推敲。一个厅级领导,这样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是多么地不容易,又是多么地可贵、可敬!
改革开放以后,大多数退役士兵包括城镇入伍的士兵,政府不再安排工作,而是发给退役金,辅以教育、培训,实现自主就业、创业。林政委根据国家新的政策,为积极地引导、帮助退役士兵提高自主就业创业的认识,增强创业信心,而不辞劳苦地深入基层,了解、总结、宣传,推广退役军人创业的经验,为更多的退役军人提供一些实际的创业经验和精神支持。他写的文章在《中国退役军人创业集锦》刊物一二期上发表已有文章33篇,其中林积昌自己主编的有13篇,还有他编撰的文章8篇。这些文章展示了退役军人在创业过程中不怕困难,有闯劲的精神。也证明了退役军人”能创业,会创业,创好业”的能力。展现人民军队子弟兵在部队服役时,敢打敢拼,甘于奉献。退出现役回到家乡,敢于创业,敢于奋斗的勇气,体现了退役士兵的坚强意志和能力。
林积昌是一个闲不住的首长,他还主编出版了《刀尖——浙东劲旅英雄事迹纪略》一书。该书完整、系统、全面地回顾了浙东劲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介绍了我们师1938年诞生于上海浦东南汇。后来,成长起来的浦东抗日武装力量南下浙江,与当地党组织、武装力量结合组建浙东游击纵队,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介绍了我们师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再到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以及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的光荣战史。介绍了部队担负战备值班、军事训练、实兵演习、施工生产以及参加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等战斗任务的经历。对部队的历史记载得清楚、透彻。
书中介绍了浙东劲旅打过大小上千次战斗,如同钢刀上的刀尖,消灭了一批批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书中介绍了许多战斗英雄、获得荣誉称号的营连班排的光荣事迹。同时也记载了有名有姓的牺牲烈士7197人。
书中的主题,林积昌政委给我们表述得很明确: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都是英雄们、烈士们用鲜血、生命换来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永远怀念他们,纪念他们!要把前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梅林湾的“庄稼兵”
李士兴
作者李士兴,江苏省江阴市璜塘镇人,1972年12月入伍,1974年2月入党,179团一连三班班长,1976年退役。回乡后任村党支部书记7年。从2000年起,用了19年时间为村镇编写了村、镇史。
为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1970年冬季至1973年冬季,60师179团在浙江省萧山梅林湾农场执行了围海造田和军垦生产任务。在这3年中,179团的指战员们发扬南泥湾精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寒雪中挖河筑堤,酷暑下抢收抢种,汗水挥洒盐碱地,获得了精神物质双丰收。
作为一个1973年入伍的新兵,我幸运地乘上了末班车,和战友们一起在梅林湾共生活,共学习、共战斗了近一年,受到了脱胎换骨的磨练。
一、严寒冒雪挖河筑堤
1973年2月4日是农历年正月初二,战友们还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下午,排长张才恩传达了上级从明天开始参加挖河筑堤的命令,并进行动员和部署全排挖河筑堤分工协同工作。我记得,排长分配我们班和1班分别在和其他排的间隔位置上,主要任务协同兄弟班排做好挖河质量和进度。会后各班到连队仓库去领取工具、整理器材。晚上的班务会上,班长周宜成对全班在挖河筑堤施工的具体任务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了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战友们也纷纷表示自己的决心,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拖全班和全排的后腿。
2月5日,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度,天公也像有意考验我们一样,扬扬洒洒飘起了雪花,盐碱地上结着薄冰,走起路来湿滑不稳。早上7点,我们全连干部战士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带着挖河筑堤的工具,乘船度过“五七河”,来到与生产建设兵团交界的地方,参加由团组织的挖河筑堤施工。
到达工地听完周副师长的动员后,我们全排迅速按照连队分配的任务展开施工。除了我们1973年入伍的新兵外,其他的老战士都曾多次参加过挖河筑堤,个个都是好手。我们班9位战友,在班长的组织下,4位战友挖土装筐,5位战友挑土,中间进行轮换作业。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挖河筑堤,但挖泥挑土在老家时那是基本的农活,刚开始时只是对所使用的工具有点不太适应,过了10多分钟后,就能和多次参加挖河筑堤老战士比高低了。
雪不停地下着,雪水、汗水打湿了每一个战士的衣裤,泥水也浸透了大家的解放鞋,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干劲冲天。中午,饮事班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和红糖姜茶,战士们蹲在地上,手捧着饭菜,就着雪花用餐,个个都吃得很香甜。
在以后的几天挖河筑堤施工中,我们战严寒、斗风雪,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挖河筑堤任务。
二、春江水暖捞泥积肥
1973年3月27日下午,我们班接到了捞河泥(我们家乡称为罱河泥)积肥的任务,我们在班长周宜成的带领下,到场部撑上了一条约载重3吨多的小木船和4个捞河泥用的工具竹夹子。
捞河泥,对于出生在江南鱼米之乡的农村兵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家乡农村自古就有冬春两季在河塘中捞河泥、积有机肥的习俗,在家乡时我也曾多次参加过这一劳动。20世纪50年代,科教电影制片厂曾经在家乡江阴马镇公社湖庄3队拍摄过《沤制草塘河泥》的科教片向全国推广。在“五七河”捞河泥,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和环境,使用的工具不一样而已。捞河泥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光有体力没有技术是不行的,它讲究的是全身胳膊、腰部和腿部力量的完美配合。
从28日起连续18天中,我们班摇着小木船,向西进发约2公里多,到“五七闸”西边进行捞河泥,因为那里的河段是当地农民秋季泡黄麻的河段,沉积下大量黄麻腐叶等杂物,河泥肥效好。每天我们班往返在“五七河”上,要捞上满满的6小船黑臭的河泥,才算完成当天的任务。晚上下船时,我们个个都像黑老鸭,浑身还散发着酸臭味,但我们还是乐在其中。
捞得熟练了,也就容易产生一种轻浮不规范的操作。俗话说阴沟里翻船可能就是说的这些道理。记得4月14日下午,我们摇着满载河泥的小木船返回时,撑船的战友一个大大咧咧没把船头调正,小木船就象赌气似的搁浅了,我们全班摇橹的摇撸,撑篙的撑篙,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能把搁浅的小船移动出来。当时,对面正有一条装满石块的民船向我们的小木船驶来,由于我们的小木船挡住了河道,那条民船无法避让,两船相撞的事故瞬间就要发生。霎间,民船上的一位壮年船民连衣服也来不及脱,“扑通”一声就跳到冰冷的水中,用肩膀顶开了我们的小船,避免了一起两船相撞的事故。当我们想把那位船民拉上我们小木船谢谢他时,那位大哥迅速地爬上了自己的船,向我们挥挥手就远去了。他临危不惧的精神和熟练的救急技术赢得了我们大家的敬意。
三、炎炎酷暑抢收抢种
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以南地区,都是推行一年种植两季水稻。我们部队农场同样种植两季水稻。每当赤日炎炎的农历大暑季节,是抢收前季稻,抢种后季稻的繁忙季节,(注:我们家乡农民把它称为“双抢”,以下文中都以“双抢”记述),特别是后季稻的抢种,一定要在立秋前完成,如果拖后了季节,会影响后季稻的产量。
1973年7月23日,是农历大暑。7月22日,连召开“双抢”动员大会,会上,指导员进行了“双抢”动员,连长下达了每个排每天要完成的“双抢”具体任务,要求每个排必须完成6亩前季稻的收割和脱粒,栽种完成6亩田的后季稻秧苗(那时农场的田块长100米,宽40米,折合为6亩),这样才能确保在立秋前完成后季稻的插秧。动员会后,每位战士也纷纷表示苦干加巧干,奋战15天完成“双抢”任务的决心。
从连长要求每天完成的任务来说,劳动的任务量不是很大,每个战士只要完成2分田面积的收割和插秧。但把前季稻的收割、脱粒和后季稻的插秧连贯起来进行,其劳动强度之大是出乎意料的。虽然50年过去了,但我的眼前也常常浮现出不停地脚踏着木制脱粒机,其飞转着的轴承不断发热冒火的情景。新围垦的土地是冲积起来的盐碱土,手扶拖拉机刚翻耕完没有半个小时就又板结了,秧很难插下去,很多战友右手食指、中指的指甲都被板结的泥沙磨了一小半。加上天气炎热要完成“双抢”任务,难度还是很大的。特别 是在“双抢”开始的几天后,天气逐渐炎热,中午田里的盐碱水温度达到了40多度。在高温下劳动,汗水、盐碱水打湿每个战士的身体,造成了很多战士的手掌、脚丫和裆部都出现溃烂,一遇到盐碱水就钻心地痛,可没有一个战友叫痛叫苦,坚持在“双抢”的战场上。记得二机班战友王汝林,裆部溃烂后走路都很困难,一次中午休息时到伙房去打开水都是扶着墙壁去的;三排战友杨宣祥小腿都溃疡了,让他休息都不听,还是坚持参加“双抢”劳动。大家都把稻场当战场,真正做到轻伤不喊痛、重伤不下火线。
在艰苦繁重的“双抢”中,“比、学、赶、帮、超”的活动成了我们“双抢”的冲锋号。为了加快“双抢”进度,四班在陈斌战友的带动下,组织学雷锋小组,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到田头拔秧、割稻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连迅速掀起了向四班学雷锋小组学习的热潮,打破作息时间,早出工晚收工,抢晴天战雨天,脱皮掉肉也心甘。有力地确保了“双抢”的进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双抢”任务,也使我们晒黑了皮肤,炼就了坚毅。
【放飞诗韵】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外一首)
徐红
作者徐红,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少将。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海诗词》主编。现为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诗刊主编。
广宇自安营,巡天接棒行。
海鹏重展翅,教授首加盟。
道远凭求索,棋高任纵横。
载人非止步,登月计前程。
如梦令
东航开启C919大飞机首次商业飞行
木鹊鲁班育种,
水幔京门迎凤。
尝胆卧薪人,
一扫百年隐痛。
遥送,遥送,
远架虹桥如梦。
注:木鹊:传说鲁班削木成鹊,在空中能连飞三日不落。后演变为今日的风筝。水幔:指C919大飞机首次由上海虹桥机场降落首都机场时,机场以最高礼仪“过水门”迎接。
喜悉神舟十六号圆满升空
严典稳
作者严典稳,1970年12月入伍。历任179团七连文书、班长、排长、八连副政指、九连政指、二营副教导员、政治处副营职干事等职。1986年转业在江苏泰兴市公安局工作。
旷世新闻出酒泉,华年博导御飞船。
海鹏四翥功勋卓,杨柱三擎幻梦圆。
双组融通细磨砺,群英荟萃任翩跹。
何当带我登明月,共与嫦娥弄管弦。
(注)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升空,所载三名宇航员为景海鹏、朱杨柱和年轻博导桂海潮。
与战友登岳阳楼有寄(外一首)
刘斌
作者刘斌,安徽金寨县人,1972年12月入伍,在59师176团当战士,1974年9月入党。1976年退役。
2023年4月10日,与原20军59师176团二连战友及军嫂66人,登上岳阳楼,敬观古今诗赋,俯视壮阔的洞庭湖,感慨万千。
日丽风和登岳阳,纵观壁上耀文广。
文人骚客多才俊,唐韵清词竟蕙芳。
眼底滔滔洞庭水,胸中卷卷古今章。
千帆竞发浪潮涌,继为神州再起航。
游览五泄国家森林公园有寄
癸卯年三月,偕战友赴诸暨,与十位战友和遗属杨秀霞聚会。游览了著名的五泄国家森林公园,思绪不断,欣然命笔。
五泄景观多奥妙,幽深峡谷净无尘。
蓝天绿树皆诗韵,朱雀龙鳞尽宝珍。
温顺如珠随我意,柔情似水爽心神。
激流飞瀑腾云雾,山色湖光四季春。
朝中措•儿时馋冰凌
路 坚
作者路坚,女,1977年入伍,1978年在原武汉军区767野战医院驻沉湖基地医疗二所工作,1979年随医院参加自卫还击作战。
书包斜挎压柔肩,仰望冻凌悬。
举手檐高难够,看冰融化熬煎。
敲钟上课,隔窗挠燥,念念垂涎。
行乐直须年少,今朝好梦催眠。
【似水流年】
徐正明
作者徐正明,1970年12月入伍,历任20军58师战士、排长、干事、武汉军区新华分社记者,20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58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分区副政委。
大年初五那天,在我们老连队的微信聊天群里,老连长发了一张一只黄猫蹲在鱼池边的照片,还配有一段文字说明:“战友们,早上好!大年初五迎财神,邻家的猫一早蹲守在我家的鱼池边,也是滿怀希望和梦想。”老连长的话,幽默风趣,话中有话,意犹未尽,受到不少战友点赞。
猫的希望和梦想是什么?就是吃鱼。猫的希望和梦想成真之日,就是鱼的绝望和遭殃之时。刚看到照片时,我不禁为池中的鱼捏了一把汗。
细看之后,觉得黄猫要吃到鱼并非易事。池中水位比较低,黄猫用嘴够不着;如果用爪子直接到水中捞鱼,鱼又离得远。
如果它是正时髦的那种短腿的英国品种猫,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这种情况下,黄猫想吃到鱼,只能等待鱼的失误,最理想的是鱼自己蹦出水面,蹦到猫嘴边。黄猫一大早就蹲守着,窥测鱼池,可能就是指望鱼的这种失误。这跟守株待兔差不多,得手的概率极低。
据老连长说,猫咪们盯着他家鱼池里的小红鱼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开始他还有些担心鱼会被偷吃,但事实证明,鱼很安全,鱼被偷吃的事一次也没发生过。只发现过一次,那是一只经验不足的猫抓鱼心切失足掉进了鱼池,最终全身湿透狼狈逃离。
看来猫咪们也在总结经验,改变战术。瞧黄猫那样子,它似乎不光在蹲守,还在对鱼说着什么,看来是在搞蹲守和心战两手抓。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此时此刻,猫最有可能会对鱼说些什么,或者猫最想对鱼说些什么呢?
猫最有可能说的,就是设法给鱼洗脑,蛊惑鱼心,忽悠鱼中傻货自己蹦出水面,蹦到岸上来,让猫逮个正着。
为此,猫可能先是美化自己的形象。猫会对鱼说,你们别怕我,我又不是老虎,我和老虎虽同属猫科,面相差不多,但性情迥异。老虎是森林之王,信奉“丛林法则”,惯于称王称霸,弱肉强食,它还吃人,我不吃人,尊重“人权”,对其它动物都很友好。
你可能不相信我说的话,问猫吃老鼠怎么解释,老鼠不也是动物吗?你听我说,这不是猫的错,是老鼠太坏了。它咬坏衣物,偷吃庄稼,与人争粮,还不讲卫生,随处拉屎撒尿,传播鼠疫,让人致病甚至丧命。所以,猫向来对老鼠没有好感,见到老鼠就想咬死它,这是为民除害。人类常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就是在夸猫抓老鼠呢!人们对抓老鼠的猫一视同仁,不以颜色黑白分好坏。我虽然是黄猫,但也抓老鼠,当然也在好猫之列。
为吃老鼠的行为辩解后,猫就会给鱼戴高帽子。猫会说:你们鱼就不像老鼠那样丑陋,令猫生厌,你们美丽漂亮,讲究卫生,体态优雅。特别像你们这样的小红鱼,红得可爱,一看就有层次,不是一般的鱼,是鱼中翘楚,精英阶层,我最喜欢你们。猫类天生就是鱼的朋友,当然喽,有的时候,有个别猫可能也伤害过鱼,但那是误伤误抓,是猫脑子一时“短路”犯浑,就像人间也会发生“误炸”一样。你们放心,我不会误伤你们,我会保护你们。
说完这些,猫开始换话题,它要挑动鱼们对生活现状和鱼池的不满情绪,忽悠鱼离开鱼池。猫会对鱼说:你们这么美丽高端的小红鱼,生活在这个又窄又浅的小鱼池里,真是憋屈了,可惜了。鱼池是你们生活成长的平台,小了就影响你们的眼界,限制你们的发展,压抑你们的个性。你们理应生活在更广阔更美好的环境里。鱼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河里去生活,那里水阔凭鱼游,还可以看到
天高任鸟飞。喂鱼人强制你们生活在鱼池里,这是侵犯鱼权,太不讲鱼道了。
猫会说, 鱼生苦短。鱼不能安于现状,一辈子老待在一个地方,不能老是一种生活状态,就这样游来游去的。可以多运动,蹦出水面透透气,可以直接蹦到岸上来,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你们要维护自己的生存权,靠自己的抗争过得更美好。退一万步说,即使飞不到大江大河,能蹦到一个池塘里,也比终老在养鱼池里强啊。
猫还会说,天赋鱼权。鱼必须追求自由,自由是所有鱼的权利,鱼就应该自由自在地生活。要敢于冲破鱼池的束缚,追求自由的权利,实现短暂的鱼生价值。鱼池就像鸟笼,鱼池里的鱼与笼中鸟无异,有出息的鱼不应该一辈子生活在鱼池中。鱼在池中是供人观赏的,生活再舒适也是人的宠物。只有跳出鱼池,才能放飞自我,才能活出自我,才是为自己活的。跳出鱼池的鱼才是勇敢的鱼,老猫我坚决支持鱼们争取自由的行动,支持鱼们奔向美好的自由世界。鱼就是为自由而生的,“不自由,毋宁死!”
猫说了这么多,但是,它的希望和梦想,即想吃鱼的真实目的,它是不会说出口的。最多,它只会说两句模棱两可的话:“我爱你们”“你们真好”。等到万一有鱼中傻冒蹦到岸上来成为猫的大餐,猫就会加上一个字,边吃边快活地哼哼唧唧:“我爱吃你们!”“你们真好吃!”
“挡浪墙”随想
陈 斌
作者陈斌,1972年12月入伍,历任179团战士、班长、排长,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组织股长,60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跨进启东“挡浪墙遗址文化公园”,站在已经斑剥脱落、墙残柱损的百年挡浪墙边,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看着纪念墙上一块块关于挡浪墙发展历程的铭牌,抚摸着雄风犹存、镌刻着先辈们抗击风暴浪潮艰辛印记的挡浪墙墙面时,先贤祖辈们千百年来前仆后继筚路蓝缕,为拓荒垦牧不畏艰险,与海浪大潮进行不懈奋斗的形象也像潮水一样涌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仿佛看到了范仲淹、沈起、张謇等一大批先贤正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浪,废寝忘食、顶风冒雪,踏着烂泥滩涂,奋战在砌墙筑堤第一线。
挡浪墙(堤)的发展,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堤由海生,堤生海退。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时任西溪盐官的范仲淹目睹江苏沿海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首先提出并主持修筑捍海堰。为此,当年通、泰地区数万民工以“精卫填海”的毅力,前仆后继,尽心竭力,终于九转功成,筑成了底宽三丈、面宽一丈,高一丈五尺的海堤,连接了通(南通)、泰(泰州)、海(连云港)三州沿海。如今还遗留的始吕四、经海门、通州、如东、海安、东台、大丰、射阳直至阜宁一带沿海高出地面几米的海堤,就是范仲淹组织修建的“挡浪墙”的历史写照,我们敬颂为“范公堤”。
之后的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海门县尹沈起又率领民力,从余西场的范公堤向东到吕四头甲的廖角嘴,再次延伸了35公里的捍海堤。我们又敬称为“沈公堤”。
近代以来,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的先贤张謇,于1900年辞官返乡,在南通兴办教育、创办纺织实业的同时,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南黄海荒滩处,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围海垦牧大业。亲率万千民工肩挑车推,不避寒暑,风餐露宿,修筑捍海大堤。在新建大堤遭1902年和1905年两次特大飓风大潮冲击坍垮后,仍以力挽狂澜的雄才胆略,坚持重修海堤。为避海潮的正面冲击,改进设计,将堤型从直角改为钝角,并邀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作设计和指导,把水泥桩柱木板墙改为钢筋混凝土墙,首修1585米,筑成了一段海上长城,成了坚不可摧的挡浪墙,有效地阻挡了潮水的冲击侵蚀,保护了长江口泥沙的屯积淤涨,从而让启东土地不断向东延伸,孕育出了万顷良田,使孙中山早年提出的“启吾东疆”名至实归。
进入新世纪以来,启东继续发扬着“挡浪墙”精神,沿江沿海不断修建完善的178公里挡浪墙(挡浪坡)成了一道迷人靓丽的风景线,堤外滔滔江水和阵阵海浪交融吟唱,堤内稻海茫茫、麦浪滚滚、绿树荫荫、时和年丰,“金山银山一担挑”的美名成了江风海韵的最强音。
挡浪墙彰显了沿海百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海奋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饱含张謇心血的百年挡浪墙,更是一座充满拓荒精神的丰碑。虽然历经风浪,墙体剥落,铁锈外露,但依然屹立在启东大地上,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挡浪墙有它的历史价值,挡浪墙精神更有它的现实意义。自然界中的挡浪墙,抵御着风、浪、潮的侵袭,确保了岁月静好、五谷丰登、物阜民丰。由此散发开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在“资本”“市场”运作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侵蚀时,也迫切需要构筑一道道牢固的“挡浪墙”。当前坚定不移地进行的反腐和扫黑除恶的行动,正是给清正廉洁和社会安定修筑的“挡浪墙”。有了一道道坚实的“挡浪墙”,才会真正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保证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法制严明、社会稳定、民族振兴、人民安居乐业,以更好地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绚丽的华章。
【艺海拾贝】
摄影作品:古镇夜色
颜潮水
作者颜潮水,1950年3月生,1968年3月入伍,1970年3月入党,历任179团无座力炮连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营教导员,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转业。
《古镇夜色》是介绍浙江省义乌市的近日夜景的一组摄影作品。义乌,是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地处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部,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是浙江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市、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4A级购物旅游区。
义乌市先后出了骆宾王、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著名历史名人。抗日战争期间,我们20军前身部队之一的金萧支队抗日第八大队就诞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第八大队在无数次战斗中发展壮大,对金萧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辈们打下的江山早已繁荣昌盛、山河无恙、宁静祥和。让我的这组《古镇夜色》照片为战友们留下义乌美好的印象吧!
【编读往来】
《战友故事会》第5期点评
寿天佑 这一期余书泉《神秘之旅----援越抗美纪事(七)》第十二章<击落美机于阵地前>》的内容,我都是亲身经历的。击落敌机的神枪手丁士尧,也是我们诸暨战友。
余老首长描述的惨烈景象,一下子勾起我的回忆:7号公路33公里处,敌机为了阻断交通要道,轮番轰炸在建大桥。投下的都是1000磅的重型炸弹,爆炸的弹坑直径有20多米……从早晨8时到下午4-5时,敌机不停的俯冲扫射,不停地投下子母弹、菠萝弹,向高机阵地投下燃烧弹,企图彻底阻断我们的补给线。那血腥和悲壮的一幕幕,经常翻腾在脑海,永远不会忘怀!
我曾在本刋发文《浴血救伤》里详细介绍过现场战况,因为当日我一直在现场抢救,余老的介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人,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深深感受到和平的可贵。余老用精彩的文字,记录了援越抗美的篇章,读了后能使每一个参加这场战争的人激情飞扬,也使年轻后辈受到深刻的教育。
余老与我是好友,是忘年之交。读他的文章,就会同频共振!写下这些时刻,天上的晚霞如血染一般。我突然想起那里的木棉花,“几树烂漫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木棉花又叫“英雄花”。她为什么这么红?她是牺牲在南国烈士的鲜血所染红!
刘铁军 王晓兵的《浙东劲旅刀出鞘》一文,把我们带回了老部队在浙江东南沿海执行战备任务的历史时空。作者用亲身经历回忆了我们也曾一起参加过的拉练和演习,读后感慨良多。真可谓:
浙东劲旅抗敌归,靖海平涛再显威。
拱卫东南不懈怠,练出精兵屡夺魁。
待机部署瓯江畔,打狗关门蒋匪悲。
军演兵锋逼浙闽,渔寮岙上起惊雷。
陈 浩 读冯杨战友 《生死劫华川湖》一文体会。
这是一篇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部队发起第五次战役的史实文章。作者大手笔,文字洗练,军语味浓。仅用一个引子和一个子目,就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正面较量的攻防态势,叙述得清楚明白,有如战时司令部的阵中日记,敌情、我情,双方作战进展概况、兵力部署等逐一收录。特别是介绍敌情时,把对手的狡猾刻划得入木三分。如分割包围、快速机动,这本是我志愿军运动战的强项,现在,对手也采用了这样的战法,而且知晓谙熟我军礼拜攻势的作战特点,精准判断,排兵布阵。三路进攻,全线反击。我志愿军部队在主动后撤中,能否抵挡住联合国军的强势反攻,作者只开了头,留下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我们期待学习后面更精彩的故事。
颜潮水 我拜读了蒋天富战友《对话泉江老班长》一文,被他们深深的战友情谊所感动。他们的深情厚谊是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建立起来的,是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建立起来的。正如作者所说“战友情胜似兄弟情”,“战友情啊,真是情深似海,谊重如山”。正是这种深情厚谊,他们转业到地方以后,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友谊仍不间断和减弱。
在部队时,我曾是蒋天富同志的部下,我们之间的情谊自然不必赘述。我虽没有同卞泉江同志共过事,但是我们都是从179团无炮连走出去的,我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感。自从他创办《战友故事会》网刊以来,他为我修改了多篇拙文,让我的拙文增色不少。他牵头组织数次战友聚会,都邀请我参加。所以我非常感激他。我们永远怀念他。
其实,我对20军60师179团走出去的战友都是有感情的。我衷心地祝愿从20军60师179团走出去的战友们情谊永恒!愿《战友故事会》网刊越办越好!
谢怀昌王荣勤写的《1975难忘部队大调防》文章,讲述了
1975年5月部队大调防。这是我们刻骨铭心的一件大事,相信我们同时代的战友都永生难忘。而王荣勤老首长作为师军务科的一员,在外出差的第二天,接到电报就设法拦便车逐段接力回营。部队官兵则从浙江到河南,经历了专列长途运行。到新的驻地后,官兵们适应新环境,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搞好军民关系,使军民鱼水情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使人民的军队有了生存立命之本。调防后,我们部队还经受了75.8驻马店地区特大洪灾,完成了抗洪救灾艰巨任务的考验。通篇言语朴实无华、描写细腻,为之感动。
俞建新 陈斌战友《可敬的摩梭文化》以细腻幽默的游记,描述了纳西族摩梭“女儿国”的风情文化,似觉《西游记》女儿国的创新宣述。导游“小雨点”带团进摩梭屋,双脚左进右出,尊恭神明;屋内心灯火盆常年不熄,家运红火常盛;子女成年礼后,女子学绣花裁衣,男子学爬高制银;双方拉手扣掌,心印定情,暗号走婚,抛肉“诱”犬,“摸、梭”进出,恬淡姻缘,延续至今,对当下“以财定亲”的浮躁喧嚣婚姻是一服“清醒剂”。摩梭人服务社会的“财产观”更值得称道。各民族的风情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煌煌文化,无与伦比,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陈 斌 徐正明老首长的《有股力量支撑我不上收容车》,又把我们带进了1973年为期近一个月的野营拉练。文章展示了当时中苏对立形势的严峻性,立足于打得赢、不按套路拉练的突然性,针对现代战争设置训练科目的复杂多变性,拉练中环境恶劣、体能透支的艰苦性。
在如此特色的拉练中,体力不支、血泡满脚、寝食难安,且要完成各项演练科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不掉队、不上收容车?文章高明地没有用“高、大、上”的词语来明说,但字里行间都闪耀着这股力量的光辉和气势:“大功六连”的战史、连里无掉队的记录、战友间的团结互助、干部爱兵的传统,点点滴滴,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这种精神能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到底,也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之一。
............................................
刊头题字:龚业勤
审核校对:陈斌华寿根陈绍芳吴奕宽颜潮水
俞建新陈金生黄明華 褚勇军 谢怀昌 陈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