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五师及后来的中原军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中原地区的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为胜利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五师的诞生与成长之路,虽艰难曲折,筚路蓝缕,却又是一部威武雄壮、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支部队的创建、发展与战斗征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被五师老战士们多次提及,在他们言谈中出现频度较高的几个“重要时刻”和一些地名、事件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细致缜密的工作,本文拟将这些“时空坐标”分述如下。
四望山,地处豫鄂两省边陲的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是桐柏山脉第一高峰。主峰海拔900余米,登峰顶可望河南信阳、桐柏和湖北随州、应山四县,故此得名。
四望山为桐柏山脉进入信阳的第一高峰,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良好的游击根据地,是保持中原战略支点竹沟与鄂中、鄂东联系的桥梁,更是发展鄂豫边抗日游击战争的桥头堡。李先念、陈少敏、危拱之、刘子厚、文敏生、王海山等人先后在四望山建立豫鄂敌后抗战指挥中心,组织和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
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的国人,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更是对全国先进青年发出的动员令。我们的父亲徐德、宁淮、李文,这三位来自于天南地北、素昧生平但都怀揣一腔热血的青年,不约而同地走进新四军五师的队伍里来,成为这烽火铁流中的光荣一员,四望山根据地就是他们的交汇出发地。
组织和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这是鄂豫边区党委的首要任务。党首先在信阳县取得了成功。
据记载,1938年9月,共产党员朱大鹏(七十七军军训团教育长)抽调70余名军官、学员组成了“七十七军桐柏山区工作团”(七七工作团),其成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分子。“工作团”政治素质好,武器装备精良。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并向信阳大举进攻,豫南各县相继沦于敌手。李德纯(信阳县长)率领200人的县政府常备队进住四望山黄龙寺。
信阳尖山区党委领导的一个中队30余人枪以及战教团40余人,分别根据上级指示抵达北王岗参加整训合编。
11月中旬,七七工作团在邢集与信阳常备队合编,正式成立“信阳挺进队”(一度也称“武汉挺进队”)。
部队到达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后,信阳县谭家河党支部组织的信南人民抗日自卫队170多人枪在张裕生、周映渠、任子衡带领下赶来汇合。谭家河自卫队的到来,使挺进队人数猛增到500多人,
1938年冬,信阳挺进队正式成立。徐德(时任信阳守备队排长,后任中队长)、宁淮(时任尖山中队/谭家河自卫队指导员)、李文(时任七七工作团中队指导员)在这里实现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交集。从此,他们将个人命运与新四军五师的光荣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汇入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洪流中。
1939年1月17日,时任豫鄂边区党委军事部长的李先念率新四军四支队留守处两个中队160余人自竹沟出发,沿平汉铁路两侧南下,进入四望山地区。他们用的番号是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支队)。
1939年1月20日,李先念率部到达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与信阳挺进队会师,受到危拱之、刘子厚、朱大鹏、王海山等人的热烈欢迎。信阳挺进队抽调一个中队的人枪编入独立游击大队,独立游击大队也留下一批干部给信阳挺进队。
1939年4月,时任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的陈少敏带领信阳挺进队两个中队200余人(约一个连的武装和一批干部)由竹沟出发,在湖北安陆赵家棚与李先念部再次会合。
1939年6月中旬,养马畈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一度也称新四军挺进团)。
这是在鄂豫边区敌人后方第一次打出共产党新四军的旗帜。随后,他们陆续整编了豫南和鄂中等地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编为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此次会师,是豫鄂边革命战争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行动,为日后建立巩固的以四望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四望山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豫鄂边区敌后的抗战指挥中心,是新四军五师的巩固根据地。李先念、陈少敏、刘子厚、文敏生等人在此组织和领导了以四望山为中心的信(阳)罗(山)应(山)周边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如火如荼的广泛出击,开展了对日寇及伪军的军事打击,先后取得了袭击柳林车站、李家寨车站、余家店战斗、歼灭伪八军等一系列胜利。不仅收复了大片沦陷国土,还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人心,中原敌后抗战的局面为之一新,鄂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9年11月,发生了“竹沟事件”。在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反共高潮中,朱理治、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等人召开四望山会议,1940年1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县八字门正式宣告组建完成。
如果说京山八字门是新四军五师建军的标志,那么,四望山则是新四军五师的发源地。毫不夸张地说,四望山是五师成长、壮大的见证,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奠基石。抗战期间,以四望山为中心,先后建立了数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成为豫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在大别山抗战史和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望山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原抗战的前哨和桥头堡,在此后的开辟武汉外围敌后战场,创造纵横千里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抗战胜利后,中原解放军的六万英雄儿女,其最初的雏形即肇端于此。四望山也是徐德、宁淮、李文这三位普通的新四军老战士的生命交汇点之一。竹沟是他们共同的出发地,四望山则是会合点,由此结下了可贵的绵延终身的战友情谊。他们全部的个人荣辱、沉浮播迁和命运印痕融汇进大时代汹涌澎湃的波涛之中,而且深深地铭刻在了后人的记忆里。
啊!四望山,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父辈曾留下珍贵足迹的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这个雄踞于中原战略要地的光荣山峰,在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这儿已经开发成为红色旅游景区,让我们相约四望山,重走父辈路,再续时代的新篇章。
徐新民 宁应平 李晓光
下一篇: 摄影师薛伯青的抗战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