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二师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建新四军军部和重新整编新四军部队,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属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的基础上成立的,以四、五支队编为四、五旅,以江北游击纵队为主整编为六旅。二师在艰难的抗日战火中,在与敌、伪、顽的复杂斗争中,逐渐发展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则成立的更早,主是在大别山红军游击部队整编为新四军之后,1938年-1939年奉命东进抗日而逐步建立的。
据资料所记载:“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它横贯苏、皖两省、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城镇密布、人口众多,东达大运河、西抵淮南铁路,北依淮河,南临长江,中国陆上交通主动脉之一津浦铁路贯穿其间。并且直逼‘汪伪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就淮南抗日民主根据的地理位置简单而言,就是位于安徽蚌埠以南,津浦铁路两侧,其包括安微省、江苏省的天长、定远、来安、佳山、眙盱、仪征、高邮、六合等县市,淮南根据地直抵伪首都,最近距离仅20余公里(六合现已成为南京的一个区)可谓“卧塌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之地”。
“到抗战胜利,淮南根据地拥有人口320余万,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并建立了两个行政公署和17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二师在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主力部队从其前身算起,由一个支队的3100余人,发展到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地方部队以一部分主力部队和游击队为基础发展到两个军分区、15个县总队(独立团)共1.5万余人;民兵武装20余万人。此外,二师还调给七师1个红军团,抽调了一个旅的各级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二师在坚持淮南敌后抗战的斗争中,牵制和打击了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保卫了淮南人民和根据地。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包括其前身)在抗战中,对日、伪、顽军作战大小战斗3400多次,共歼敌6.1万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
自1943年到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都曾设立于淮南抗日根据地。使它成为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斗争的中心。
以上种种说明,二师及所创建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一个巩固的、坚强的、模范的根据地。抗战期间二师及淮南根据地较好的完成了: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人民战争。为支援全国抗战,特别是正面战场作战,拖住了敌军的大量兵力,消耗了敌人大量的物资,并且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人民武装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等等战略任务。
通过学习研究我认为,新四军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所以能坚持在敌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经验有三条:
1.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主要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共同抗战,同时坚持党的独立领导,即团结又斗争,在斗争中求团结;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等等。正是因为坚决执行党在抗战时期的这些方针政策,才使党在军队和根据地的领导愈加坚强,根据地才不断扩大发展,人民军队才愈加成长壮大,才能在与敌、伪、顽三方的复杂斗争中坚强屹立,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源于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源于对党中央领导的极大信任,源于对人民事业、对陷于水深火热、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的坚定的责任心。这就是二师暨淮南根据地,面对强敌能不断发展壮大抗战到底的基本原因,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所需要传承发扬的最基本的经验。
2.拥有钢铁般团结而形成的伟大的抗敌力量。
这个团结是大概念的团结,他包括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各界人士,各种力量的团结;军队和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团结;不同部队和根据地之间的团结;干部之间、干群之间的团结等等。正是这种团结形成了坚不可摧共同对敌的无限能量。这种团结首先来源于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源于面临强敌的反作用力,即源于艰苦环境共同对敌的需要;源于干部群众的高尚品格和觉悟。这也是我们搞好团结做好研究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方面。
3.在人的因素和作用方面,二师及淮南根据地的领导层,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统筹掌握能力,有卓越的战争指挥能力,包括张云逸、罗炳辉、谭振林、邓子恢、徐海东等以及各级将领和领导干部,加之将士用命,上下同心,军民合力齐心,形成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同仇敌忾 ,共同杀敌的巨大力量。面对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且敢于胜利。这种人的力量,人的动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特有的,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而提高的。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新四军及二师和淮南根据地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心力。
赵金川
二师分会供稿
上一篇: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军部通信工作的回忆
下一篇: 抗大十分校的教育实践与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