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8万6千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当时,中央苏区共有17部电台。留下3部交项英、陈毅和刘伯坚等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由于敌人连续”围剿”,使红军游击队的通信人员不断减少,通信器材不断消耗,而又得不到任何补充。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无线电台基本没有了,只留下温亮彰(温诤)、袁德钧、江如枝、黄瑞兴等几个报务员;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只留下魏於生等少数人员和破烂不堪的器材。因此,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就面临着组建新四军通信兵的艰巨任务。
(一)组建新四军通信兵
为组建新四军通信兵,中央军委及三局从1937年底开始就陆续派出通信干部到新四军工作。年底,中央军委派二局副局长胡立教到新四军组建二局工作,军委三局派了廖昌林、罗应清、廖肇权(廖辉)、吴茂达(吴群)、张悟道(张克南)、陈贤臣、温风山(后逃跑)等7名报务员到新四军工作。这8位同志是中央军委和三局派到新四军工作的第一批通信人员。
新四军通信兵的组建工作首先从军部开始。1937年12月15日军部在汉口成立,这时军部就有一部由叶挺军长出面从国民党军政部领来的15瓦的电台,雇有报务员吴志恒、机务员杜济民;有线电通信临时租用地方线路。1938年1月6日军部由汉口移至南昌三眼井后,建立了司令部参谋处第三科(通信科)、无线电台通信总队和运动通信分队。三科长为胡立教,通信参谋为周绍坤。因胡立教同志随叶挺军长赴香港购买通信器材和建立秘密电台,参谋处决定,胡立教未到职前由颜伏临时负责通信工作。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长胡立教(兼),副总队长吴志恒,总队下辖3个无线电分队。第一分队队长袁德钧,联络中央军委、中央长江局(包括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第十八集团军电台;第二分队队长吴志恒(兼),联络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三战区及所属部队电台;第三分队队长廖昌林,联络各支队电台(1月下旬开通)。3个分队使用的都是l 5瓦电台,在军部驻地三眼井开设两部,明德屯4号开设一部。3月,军司令部将第一支队第一团补充营一连改为军部通信连,连长王青云。4月,首先在军司令部参谋处与副官处、军需处之间用4部皮包机架通了两路电话,电话员是黄宛年和李铁人。同月,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成立机务室,从延安派来的张相友任主任,机务员徐小弟、罗兴英、陈焕新、杜济民等。
1938年1月中旬,各支队先后派人到南昌军部讨论部队整编问题,接受命令,受领军旗、关防、电台和联络文件。随后.各支队电台与军部电台建立了无线电联络。2月中旬,新四军各支队编组方案上报中共中央,各支队的通信兵即按此方案逐步组建。编组方案规定:支队司令部参谋处设三科(通信科),编有科长、参谋、收发等人员,负责有线电话、交通通信联络兵站、步骑、司号等通信工作;司令部编直属通信连,辖有线电话排、步骑通信排和司号排;支队编无线电台通信中队,直属参谋长领导,电台中队辖4个分队,其中包括一个机动台和一个新闻台,中队设机务房。团司令部参谋处设通信股,编一个通信班,根据各团担负的任务,部分团编有无线电台分队和有线电话排。至此,新四军通信兵的组建工作已具雏形。
(二)深入敌后转战大江南北
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各支队自1938年2月开始向皖南、皖中集中。三四月间,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分别到达皖南岩寺、第四支队同于皖西霍山县流波疃会合后进至皖中舒城地区。
第一支队第一团,在向皖南开进途中始终保持与军部电台的无线电联络,报务员是温亮彰(温诤)。同时,陈毅司令员从南昌军部带领报务员廖昌林、机要员何风山及警卫人员携带15瓦电台一部先期到达会合地点,迎接第一团。会合后,两部电台合在一起工作。不久,接军部电令,两部电台的全体人员、机器由廖昌林和温亮彰(温诤)率领赶赴岩寺,与军部电台合并。
其他支队在开进途中,也都与军部电台建立了无线电联络。二支队使用的是5瓦电台,报务员是江如枝;四支队使用的是八团电台,报务员是赖仰高。
4月4日,军部由南昌向岩寺开进,军部电台乘汽车前往。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第一分队电台及队长袁德钧,见习员奏焕成留在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工作,联络中央军委、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新四军军部电台;第二分队随军部行动,报务员有廖辉、吴志恒、张克南、温风山等。
4月5日,军部进驻岩寺。军司令部参谋处第三科随即调整了通信联络组织:(1)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恢复3个台建制,(2)给各支队配备电台,一般是5瓦的,使用手摇发电机;主力团也配备了2.5瓦电台。(3)军部机关开设了20门总机,军首长和机关主要部门装有电话单机;军部与各支队间沟通了有线电话;军部至国民党第三战区也沟通了长途电话。(4)从各支队抽调了十几人,成立了军部电话排,电话排长是黄宛年。(5)因军部与第一、第二、第三支队靠得近,暂不使用电台,主要依靠有线电话和步骑通信保持联络。(6)每月派人到屯溪第三战区领取口令、通信联络呼号、陆空识别信号,领来后发到军部和各支队使用。
在岩寺期间,军司令部规定了各团的代号,全军八个团,一团“保”、二团“持”、三团“发”、四团“扬”、五团“优”、六团“良”、七团“传”、八团“统”,合起来就是“保持发扬优良传统”。
4月底,曹丹辉同志从延安到达岩寺,军司令部参谋处任命他为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副总队长,主持工作。年底,经胡立教提议,军司令部任命曹丹辉为三科副科长兼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长。
因接第三战区电令,部队不能久驻岩寺,军部遂于5月1日离开岩寺迁至太平县。后又接电令不能久驻太平,于是军部复又移至南陵县土塘村。
5月下旬,三科长胡立教从香港经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到达南陵土塘村新四军军部任职,负责全军通信工作。
4月24日,中共中央电令新四军主力开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侦察。遵照中央指示,中共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首长决定,以第一、第二、第三支队的部分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支队在粟裕率领下挺进江南敌后。军部三科调二支队电台队长江如枝、军部报务员廖辉携5瓦电台(从二支队调用)一部和译电员何风山一起随先遣支队行动。先遣支队电台早期只同军部电台建立无线电联络,第一、第二支队分别挺进苏南后,先遣支队电台也与他们的电台沟通了联络。6月17日,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韦岗取得了首战胜利,击毁日寇汽车4辆,击毙敌少佐以下20余人,电台立即将胜利的消息报告了军部。韦岗战斗后,先遣支队人员分别回到各自部队,江如枝带电台回到二支队,廖辉和何风山回到军部。
为保证各支队能正确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保障军部与各支队、团的通信联络顺畅,五六月间,军部三科开始为各支队配备通信干部,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陆续向各支队、团派遣电台。各支队先后调任的通信参谋是:第一支队贺敏学,第二支队程望,第三支队叶露霄,后有沙林。5月中旬,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派报务员廖昌林、黄瑞兴带电台随第一支队、葛仁炳带电台随第一团从岩寺出征,向苏南敌后挺进,挺进途中,支队电台始终与军部电台保持联络。
7月1日,军部从南陵县土塘村进驻云岭。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以云岭为基地,指挥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坚持斗争。到达云岭后,军司令部参谋处三科及时调整了全军通信联络组织,建立健全各级通信机构:
(1)军司令部参谋处三科长胡立教,参谋周绍坤、田XX负责全军通信工作。
(2)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长胡立教(兼),副总队长曹丹辉、吴志恒主管全军无线电台工作,总队设在夏里张家。总队下辖4部工作电台,一部新闻台和机务室。总台(一台)队长曹丹辉(兼)、报务员张克南等,郭隆辉10月从延安到达云岭后,任总台报务主任,代队长。总台主要联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中共长江局和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电台,开设在夏里张家,使用15瓦(后改为50瓦)电台,用充电机供电;二台队长吴志恒(兼),报务员龙杰、黄立强等,见习员胡正伦、周光华,联络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三战区及驻皖南部队电台,电台呼号“XC8T”固定不变,开设在东山,电台功率15瓦,手摇马达供电;三台队长温净,报务员赖平、廖希贤、吴群等,联络各支队以及先遣支队电台,开设在岗上李家,15瓦电台.手摇马达供电;四台(1939年8月成立)队长袁德钧、副队长王振芳、报务员陈家和等,联络延安中央台、中原局台、浙江省委和上海地下党台,主要保障中共东南分局的无线电通信,开设在丁家山,电台功率15瓦,使用手摇马达供电;新闻台报务主任陈文金,报务员吴定潮、谢佩玉等,配属军政治部宣传部抄收新闻供《抗敌报》使用,也抄收中央社、同盟社、路透社、塔斯社和美联社的新闻供军首长参阅;机务室主任张相友,机务员徐小弟、陈焕新、张富根、郭远来等,负责全军无线电无线电通信器材的筹措、修理、装配等工作,驻在小河口。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及时掌握敌情,军司令部参谋处三科在云岭罗里村附近的一个小山凹里,设立了“三山办公室”,意即三科设在山上的办公室,开展对敌、伪、顽的无线电侦听破译工作,及时侦听破译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与第三战区间、第三战区与所属部队之间、第三战区与驻新四军通信参谋之间、汪伪间的来往电报。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无线电侦听破译工作由三科负责,三科长胡立教以主要精力抓这项工作。三山办公室开始由军无线电通信总队派出技术熟练的报务员去轮流工作,郭隆辉、李树政等都去工作过,后人员相对固定,到皖南事变前共有30余人;机器也由原先的4部发展到十几部。
(4)建立军部机关内勤电话。总机40门,由两部20门总机并接,开设在罗里村陈小八子堂屋里。由于总机容量扩大,军部机关各部门均装有电话,连云岭后山上的防空哨也安装了电话。电话单机全是西门子式的皮包机和无座机,军部架设了至湾址三支队驻地的长途有线电话,从而构成军部及驻皖南部队的有线通信网。军部还架设了至兰溪国民党通信枢纽站的铁线,沟通了与第三战区的长途有线电话。
(5)军部通信连下辖司号排、徒步通信排、电话排,共100多人。连长张黎有,政指戴学浩。
(6)设立兵站和交通通信联络站。建立了云岭至苏南第一、第二支队,云岭至皖南第三支队,云岭至皖中第四支队的交通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陆上通信网。兵站和交通通信联络站的工作由各级三科负责,并协助地方党政部门建立抗日根据地至敌占区的交通线。兵站和交通通信联络站主要担负人员护送、文件传递、情报传送和物资转运等任务。兵站一般设在重要地点,位置相对固定,人数较多;交通通信联络站一般间隔50华里,通常每站3~5人。
(7)举办无线电报务训练队。先由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副总队长吴志恒负责,后由曹维廉接任,报务教员由军部电台报务员轮流担任,地址在罗里村张家祠堂。
(三)加紧培训通信人员
新四军成立初期,通信人员特别是无线电报务人员十分缺乏。为加强新四军通信建设,中央军委三局不断派遣通信人员到新四军工作,仅1937年底到1938年年底的一年中,就从延安派出15名通信人员到新四军来。同时军委三局还在延安举办了一个有40多人的机务训练班,为新四军培养机务人员。机务训练班开训时,王诤局长到会作了指示并亲自讲授电学和机务知识课。学员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到新四军从事机务工作。
新四军为发展无线电通信,以适应独立自主地山地游击战的需要,除军委三局派来部分通信干部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各类通信人员。
军部一到岩寺就着手办无线电报务训练队(简称电训队),但真正开始训练,还是在军部进驻云岭以后,军部在岩寺成立电训队时,由于通信干部缺乏,电训队的教员大多数是兼任的,吴志恒教收、发报课,曹维廉兼授英文通报和机务课,收发报训练的教员由军部电台技术好的报务员轮流担任。只是到第4期,才将英文较好的学员彭XX改为专业英文教员,但他只教了两期就去世了。电训队学员大多数来自作战部队,也有从机关抽调的和新入伍的学生兵。文化程度一般是小学、初中。
电训队的训练从当时部队迅速发展,急需无线电台通信人员出发,学制一般半年,采用突击速成的办法,急用先学,以收发报技术为主,兼顾学习军事政治。学习的主要课程有:1.收发报课,主要练习字码、阿拉伯数码的抄收与拍发;2.英语会话,要求熟记和正确使用通报勤务用语;3.机务课,学习无线电基础知识,包括电台的使用和简单故障的排除;4.政治教育课,主要讲授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时事政治。在专业训练中,电训队提出的总要求是“准”、“清”、“快”。
电训队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训练的。首先是没有教材,只好采用教员讲,学员记的方法。曹维廉负责电训队工作后,自编了英文三十课和机务三十课等教材;其次是物质条件很差,照明用油灯、蜡烛,桌凳也残缺不全,再次是缺少训练器材,振荡器只有几个,耳机也有的只剩下半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军部电训队仍为全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无线电报务人员。学员从电训队毕业后,一般先分配到军部电台见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分配到全军各个单位。军部在皖南事变前,办了9期,仅前5期就培养了报务员143名。
(四)积极筹措通信器材
军部初创时期,通信器材非常缺乏。在汉口成立军部时,有线电话通信是租用地方的线路。随着部队发展壮大和抗日根据地的创立,需要大量通信人员和器材,来建立各级通信组织,因此通信器材的筹措就成了新新四军初创时期通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四军成立以后,通信器材的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向国民党军政部和第三战区索要;二是中央军委三局派干部时带来;三是战场缴获;四是自行采购。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时,由军长叶挺出面向国民党军政部领取15瓦电台一部。当时,领取通信器材的手续比较烦琐,首先要军司令部参谋处三科申报请领计划,送交第三战区司令部批复,然后再到指定地点领取。1938年4月,军部进驻歙县岩寺整训时,临时负责通信工作的颜伏同志曾到浙江兰溪国民党军通信枢纽站领取过一次电话单机和被复线,三科的参谋也到兰溪领取过电台和电话总机。1939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共“摩擦”加剧,基本停止了对我军通信器材的供应。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三局对新四军给予了极大地支持,1937年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湘鄂赣省委傅秋涛和钟期光同志根据党的指示,下山赴湖北国民党武汉行营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后,他们又到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向周恩来、董必武同志请领电台,以便恢复湘鄂赣省与党中央的联系,周恩来同志同意并指示申光具体办理。12月底,傅秋涛派报务员温诤到汉口办事处领取电台,申光同志亲自去工厂搬来一部15瓦的电台,发给了电台呼号和密码,温诤同志回到平江嘉义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后,即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建立了无线电通信联络。1938年2月,抗日游击第一支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第一团在岩寺集中时,这部电台调军部无线电台通信总队。1939年4月,中央派郭述申同志到新四军工作,军委三局派电台队长鞠文奎、报务员赵国栋携15瓦电台一部同郭述申一起到新四军四支队工作。
1938年初,三科长胡立教随叶挺军长赴香港,并用叶挺军长向宋子文筹措的经费购买了通信材料、药品和医疗器械。同时根据中共长江局”关于在香港设立秘密电台“的指示,由胡立教和申光利用所购通信材料共同装配了一部电台,林青和李静担任秘密电台的报务员,沟通了香港和中共长江局、中共中央的无线电联络。5月初,胡立教同志在香港采购的通信材料陆续运到皖南云岭军部,由军无线电台通信总队机务室组织装配成电台,下发各支队及部分团使用。8月底,八路军长沙办事处为新四军军部购买了一部电台和一部印刷机,军部派交通副官李梓林从长沙运到南昌,留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使用。在设法采购通信器材的同时,军无线电通信总队机务房还制造了部分通信器材。到皖南事变前,已能翻造蓄电瓶,翻绕收报机上的变压器等。
战场缴获也是新四军通信器材的来源之一,仅1938年5月至1939年12月,全军就缴获无线电台3部,电话单机一部,被复线4057.5公斤。
廖辉 郭隆辉 张起信 蒋熙奎
(军部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