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解放区中,有一位著名的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女同志,她就是谢飞同志。
第一、她把延安精神带到浙东解放区。
谢飞同志是从延安来的干部。她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作风上,充滿了延安精神。在浙东这一块新建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她把延安精神传播给浙东区党委党员干部训练班的许多学员。1943年3月,她接受了浙东区党委交给他的开办党训班的重大任务。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自己筹备教材、教案,在政治指导员巴一熔同志的协助下,第一期浙东区党委党训班在四明山慈南杜徐岙正式开学了。她把延安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办学的经验,应用到浙东区党委党训班。理论联系实际,艰苦朴素,他们以竹林、树林当课堂,门板当黑板,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这60多位来自三北、宁波、四明山、会稽山,以及来自新四军南渡的干部,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等,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方法上,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谢飞同志请何克希司令员讲军事课,那时(四月二十三日)正好解放了梁弄镇,就带着训练班学员到狮子山去看战后陈迹,边看边讲,学员们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她请区党委组织部长杨思一同志讲《党的建设》。请宣传部长顾德欢(张瑞昌)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斗争中求团结,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这样的党训班,在谢飞同志主持下,办了两期。她把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全部传授给浙东的干部。这对干浙东这块新解放区的巩固和壮大,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她能文能武、能上能下,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宻切联系群众,富有开拓精神和传奇色彩。
谢飞同志在主持党训班工作中表现了她“能文”的特色。但在1943年12月22日,浙东第二次反顽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部队正式亮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旗号,主力有时跳出四明山,在更大笵围内机动作战。那时浙东区党委派谢飞同志去加强四明地委,任地委委员。在敌、伪、顽的夹击下,他们坚持了四明地区的艰难斗争,保存了四明山根据地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三北地区在甬江以北,直到钱塘江边,地处战略要地,盛产粮食、棉花、食盬等战略物资。当你站在一个小山头上远眺,处处挿上了日军和伪军的旗帜,敌伪据点林立,清乡、扫荡频繁。1944年6月,区党委又派谢飞同志任三北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三北地委组成了以黄知真、谢飞等只有7、8人的一个小巧的领导班子,穿插在敌伪据点林立的广大农村中。谢飞同志身穿当地的土布衣服,脚穿圆口布鞋,和当地群众亲密相处,如同一家人一样。她到沿海的太平闸支部、平原的范家闸支部、山边的任家溪支部等地,听汇报、谈形势、学政策、论任务。她深入细致地和党员、群众们促膝谈心,指导基层支部工作,发动群众坚持对敌斗争、开展减租减息。谢飞同志十分重视培养宁波本地干部。就在这样尖锐的三角斗争中,她还是在11月建议三北地委举办党训班,这期的党训班学员就包括后来成为宁波地区专员的沈宏康、杭州市公安局长的叶靳。沈宏康同志回忆说:“谢飞同志对每个学员充滿期盼,临别前她亲笔为每个学员题词:‘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我国战略大反攻的前夕,日、伪、作垂死挣扎,当地顽军也蠢蠢欲动。谢飞又被委派更为艰巨的工作任务,由她兼任中共余(姚)上(虞)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余上自卫大队政委。余上县地区内,五夫、余姚是日军据点,周巷、庵东是伪中央税警团的据点,马渚、临山、长河、松厦、小越、沥海驻着地方伪军。沿曹娥江一带,还有国民党的杂牌军。形势十分严峻。而我余上大队只有200多人,除步枪、手榴弹外,只有一挺轻机枪。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谢飞沉着分析情况、注意开展军事民主、多和周边同志商量,集中正确意见,谨慎而又积极应对。例如:一天中午,烈日当头,侦察员送来紧急情报,绍兴顽军一个大队偷渡曹娥江,妄图消灭我余上大队。谢飞立即和中队长鞠振滨、指导员郁忠等商讨对策,大家认为这股顽军系国民党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很强,既然来犯,就一定要把它们消灭。谢飞冷静思考,认为大家意见很对,决定亲自带一部分部队去抄敌后路,其余各部从三个方向围攻。结果大获全胜。俘顽军大队长以下30余名,斃伤顽官兵100多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40多枝、子弹1000余发。还有好多敌人跳入曹娥江被淹死。被俘的副大队长喟然长叹:“想不到我会败在一个女人手下!”
谢飞同志在余上地区连续打了日、伪、顽军好几个胜仗。从此大家都叫她“谢团长”。敌人闻其名而丧魂落魄。千、万群众向她和余上大队全体指战友欢呼祝捷。她所率领的余上大队在战斗中发展壮大,由200多人发展到600多人,还调给主力部部40多人。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余上大队改称余上特务营,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三北地区的松厦、马渚、庵东等重镇。浙东部队奉命北撤,她才忙录地安排北撤有关事项后,向浙东人民挥手依依惜别!
第三、谢飞同志的崇高品德。
这是题外之话,但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谢飞同志是刘少奇同志的前妻。这些私人的事她不愿谈它,大家也从不问她。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北京就贴滿了“打倒刘少奇”的大字报。几座名校的红卫兵就跑到谢飞同志家,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问谢飞:“刘少奇不仅是叛徒、内奸、工贼,而且生活上也很乱,请你谈谈他这方面的详细情况?”红卫兵以为谢飞一定会提供些他们想要的材料。但谢飞同志却冷静地严肃地回答道:“不能说刘少奇同志生活上很乱。他总是在和妻子离婚后才和别人结婚的。”红卫兵们为谢飞同志那种实事求是、豁达大度、决不落井下石地对待同志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所折服。
浙东分会 林晖
200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