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我的父亲金岗

  • 时间:   2023-10-21      
  • 作者:   金伟明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     
  • 浏览人数:  636

    我的父亲金岗1922417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后来,父亲在年幼时期随着父母到上海定居。

   19414月,在父亲19岁生日那天,在班长徐晓伯伯的安排下,他们一行三人坐船离开了上海,路费还是我父亲从家里陆陆续续偷出来的100块大洋,19日顺利到达新四军军部。

    父亲很喜欢化学,高中的时候就自修完成了部分大学的化学课程,这为日后从事火工品的研究和生产打下了基础。临去根据地前他在商务印刷馆的书店买了很多有关火工品的书籍,由地下交通站提前运达新四军军部,对他日后从事的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很多年以后,父亲将伴随了自己大半生的几本书捐给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历任新四军军工部工务科科员、新四军三师军工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是蒋拥瑜的丈夫孙克定)、工务科科长,1944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屡建奇功,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三师军工厂开始生产的炮弹都是“哑弹”,我父亲拆开“哑弹”和正规炮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哑弹”的原因是填充火药的密度太低,因为新四军当时的条件差,都是用老百姓的磨盘碾压火药,密度太低,后来他提出改用压面机碾压火药,提高了火药密度,解决了“哑弹”的问题!

   第二个例子主要讲雷汞,雷汞是各种弹药的“底火”,也就是原来的“甩炮”,它的配制有一定的难度,当时三师只有军工部部长田汝孚伯伯可以凭经验配制,但是不知道怎样教给别人。配制雷汞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吴运铎伯伯就是配制雷汞时爆炸,把手炸伤的。我的父母跟吴运铎都很熟悉,母亲是吴伯伯当厂长时的试验室主任,我小时候还去过吴伯伯甘家口附近的家。 父亲通过反复研究,搞清楚了各种材料的比例和配制流程,编写出雷汞配制手册。从此,把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变成了规范化低难度的工作。有一次,下面工人配制好了100个雷汞按照指示交给我父亲,当时屋里没有人,他就把100个雷汞放到了父亲的床下,父亲半夜起来上厕所穿鞋时才发现100只雷汞在床下,心想这要是爆炸,肯定飞上天了。通过这件事儿启发他思考,如何安全存放雷汞的问题,最后他想出来用绳子把雷汞吊在房樑上是最安全的,并且向大家推广了这个安全存放法,避免了雷汞“闪爆”造成伤残事故的发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父亲接到调令去山东的一个党校报到,他带着密封的介绍信到了党校,见到了在当教师的徐晓伯伯,才知校长不在。事后得知,介绍信指定父亲接任校长,原来的校长不想离任,就去找谭震林汇报说,金岗在研究白色火药,如果当校长,是大材小用。谭震林一听,非常高兴,指示他,通知金岗明天来见我。第二天我父亲到了谭震林那里,谭震林说,你不要当校长了,继续研究白色火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我父亲以顾全大局为重,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在担任了山东军工部研究室主任兼化工厂厂长的同期,他成功的研发出了白色火药。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还有两次比较大的贡献。日本投降后,咱们可以从朝鲜那里获得很多化工产品,但是不知道怎么用,父亲就给出了使用方案,单位领导向上级汇报时为他申报二等功,后经上级领导批准记为奖励一次。后来在使用化工产品时出现技术难题,还是父亲帮助解决的,单位领导又为他申报二等功,上级又批准奖励一次。

    1951年父亲在上海突然接到通知去北京,到北京后才知道是去高教部参加数、理、化考试,由于没有任何复习准备,结果考试只有化学过关。事后才知道是国家要选拔留苏人员,他们这批考试不过关的人员是周总理特批才得以派遣留学苏联。批示大意是,这批经过战争考验的人员政治上更可靠,应该派遣留苏。19518月,父亲被派遣赴前苏联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化工系学习,当年寒假他们这批留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回国休假,而是就在苏联自学补课,开学后父亲就向学校提出跳级的申请,结果考试通过,成功跳级,提前毕业回国。

    19568月,国家再次派遣父亲赴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进修核专业,1957年夏回国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他在担任二机部十三局十二室主任期间,主要负责“四氟化铀工艺流程的设计”。为了保密,这个“提纯装置”的施工是由军队负责,牵涉到设计单位和最后的使用单位三个部门,父亲提出建立“指挥部”,最后三方同意成立了“指挥部”,由当年358旅旅长担任指挥长,十三局总工程师,使用单位的厂长两人担任副指挥长。因为三位领导对“具体业务”都不太熟悉,所以每次开会基本都是我父亲向这三位领导汇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据说建立“指挥部”的方法,是他们最早开始的。

    在我父亲他们的努力下,“四氟化铀提纯装置”终于完成,属于国内首创。其后,在他的建议下,成功地解决了四氟化铀到六氟化铀的关键技术难点,为我国的核武器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机部派人下来慰问这些“功臣们”,这时候,我父亲又向“部领导”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目前核工业的布局很不合理,经常要用火车专列运输,一旦出现核泄露,就会造成严重污染,经济上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应该重新调整布局。这位领导非常重视父亲提出的建议,回到部里立即向上级汇报,二机部责承十三局做出全面研究,提出“调整布局方案”,后来这个“方案”由二机部上报国务院,最后上报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看后,给了重要批示。大意是,我原来说的苏联专家定的都不能改的规定作废了,中国技术人员提出的修改方案只要好,就按照它进行修改。其后,核工业的布局进行了较大的更加合理的调整。

    氢弹是由九院负责研发,现在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几年,他们专门给参加氢弹研发工作的“功臣”们发了特制的纪念品,父亲也收到了一个。后来父亲决定把这个纪念品交给五院保存,以此教育和激励年轻人,五院当时的院长亲自到家中完成了交接。

    目前建筑工地常用的“钢管脚手架”,最早还是我父亲提出来的。当年他负责青海一个核工业基地建设时,由于脚手架的“沙杆”没有运到,无法施工,下面的技术人员向他汇报后,他提出,咱们工地钢管很多,你们研制一个“金属固定扣”,做成金属脚手架。从此以后,钢管脚手架成了建筑工地的“常规武器”。

父亲1957年从事“两弹一星”工作,历任二机部十三局十二室主任,核工业九院研究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核工业第六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院长。他1964年参加国家三线建设离开北京,19865月离休才回到北京,回京后担任核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长,中国核学会荣誉理事,中国退科联副会长,继续发挥余热。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浙东分会 金伟明

           20231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