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为了却父亲的心愿

  • 时间:   2023-01-23      
  • 作者:   许院文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74


小草冉冉生长,忘不了扎根的土地;花儿绚丽地绽放,感恩抚慰她的春风。岁月蹉跎可以淡忘许多沧桑的往事,可了却不掉刻骨铭心的感恩情怀。我的父亲在世时,有个心愿就是去苏北涟水,探望曾救过他性命的恩人,对他们说声谢谢。

父亲许建功生于1925年,1938年参加新四军,在部队的名字叫周建功。他跟随部队转战淮北、苏北,1945年随黄克诚的三师进军东北,在四平战斗中身负重伤,后退役到地方参加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有人怀疑甚至否定了他革命军人的历史,直到2005年通过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才协调地方政府澄清了历史。那年,父亲已经是一个80岁的耄耋老人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总爱听他讲述抗战时期新四军打鬼子的故事。也爱听他唱起当年的抗战歌曲,比如《保卫黄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歌曲。在父亲一生中,有3个人和事使他最刻骨铭心:养育他长到13岁的周文明老爷爷;给他起名字,行军时帮他背背包的谢指导员;在鬼子刺刀下舍命救他的苏北张庄的大爷、大娘(这是父亲对他们的称呼)。

父亲出生后不久奶奶便病逝,亲生爷爷许同浮看着襁褓中奄奄一息的父亲,感到实在无力抚养,就将他遗弃了。邻村宋庄周文明老爷爷在野外看到气息尚存的父亲,就把他捡了回来,父亲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周文明老爷爷去世了,父亲再次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参加了新四军后,在新四军这个大家庭里,谢指导员对他最好,像对亲兄弟一样待他,还为他取了个大名——周建功。可谢指导员后来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1943年农历三月十三,父亲所在的连队在淮海四支队副支队长冯志湘率领下,攻打日伪军的岔庙据点,战斗中父亲冲锋在前,右大腿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由于流血过多而昏迷。当他醒来时,已经被抬到了涟水西部张庄的一个老乡家。第4天日军下乡“扫荡”,黎明时包围了张庄,父亲因腿伤来不及转移仍滞留在张大爷家。大爷、大娘就用老百姓的衣服套在父亲身上。天亮后日军闯进屋里,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凶狠地挑开了被子,瞪着一双鼠眼厉声问是什么人?大娘紧紧地护着父亲的头,大爷护着父亲的腿,对日军说:“太君,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老两口就这么一个儿子,都病得三天三夜水米不打牙了……”大娘边哭边向日军央求着。日军听说是病人,狐疑地望着双目紧闭的父亲,就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村外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可能是地方游击队在骚扰敌人吧,这几个日军慌得一溜烟地跑出了屋去。事后大娘对父亲说:“孩子啊,你的命大啊,那阵子吓得我连魂都快没了……”“大娘、大爷,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

父亲在张庄养好了伤,归队后南征北战,根本无法再回涟水张庄看望大爷、大娘;后来部队转战到东北作战,离苏北张庄就越来越远了。解放后父亲到河北地方工作,也一直没能回张庄探望亲人。“文化大革命”中,革委会的干部又怀疑他的革命历史问题,要重新调查。父亲想那就等组织上调查清楚了,再回趟苏北探望亲人。可这一等就又是几十年,直到2005年历史才澄清,但父亲的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让他完成这个心愿了。这成了他老人家的一块心病,时常地念叨苏北的大爷、大娘。病重时曾亲口对我说:“真该在年轻身体还行的时候,去趟张庄,找找曾救过我命的大爷、大娘。即便是大爷、大娘不在人世了,他们也应该有后人在,哪怕是能去老人家的坟头上磕个头,也表示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了这救命的恩情啊……。”

2007年4月24日,父亲走了,带着一份未了却的心愿离开了我们。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父亲是我们儿女心中的英雄,他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常怀感恩之心。他的品行情操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他的心愿和遗憾,就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和遗憾。我们要努力实现他未了的心愿。

2018年,我和妻子王启明借参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组织去苏北寻找父辈革命足迹的红色之旅机会,到处打听张庄在哪里。寻访了许多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地百姓,以及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大哥,又联系了涟水县党史办公室的主任王继华大哥,但由于一起去的人员太多,主题活动又是事先有计划安排好的,所以匆忙间也未能找到父亲当年养伤的村子。

2020年的国庆期间,我们夫妻俩和哥、嫂4人驾车再次踏上了苏北寻亲之路。77年过去了,寻亲之旅的愿望并未随时光流逝而消退,父亲未了的心愿就是我们儿女的重任。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时间这么久,真要努力实现这个心愿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啊!已知的信息太少了。仅仅靠父亲生前的口述(有录音磁带记录了下来)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思来想去,决定先去找到父亲作战负伤的岔庙,再从岔庙当地人那里打听张庄在哪里?如果找到了张庄就再找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询问,谁家的爷爷、奶奶曾经救过新四军的伤员……

10月1日我们一行4人驾车从河北邯郸出发,依靠高德地图导航,一鼓作气行驶将近1000公里来到了江苏涟水的岔庙镇。

在岔庙镇的神龙宾馆住宿后,我们不顾车马劳顿,找当地人打听:抗战时期岔庙镇是否曾经是日伪据点?新四军部队是否在这里同日伪军打过仗?新四军伤员一般都送到哪里去养伤?附近有个叫张庄的村子吗?……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上点岁数的人说:听老辈人讲过,新四军部队在这里和日本人打过多次仗。附近有两个张庄,东边几十里有个张庄,西北面也有个张庄……我们该去哪个张庄寻访呢?一时间困惑起来。回到宾馆里,我给滨海的徐振理大哥打了个电话,徐大哥认真听完我的叙述后,建议我问问涟水县党史办公室的王继华主任。我心想,对呀!王大哥应该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还有前年红色之旅时留下的他的联系方式。当我向王继华主任电话里说明情况后,他建议我们往西北方向去寻访,因为岔庙东边当时是敌占区。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靠导航来到了西北面的张庄,这附近有好几个小村庄都相隔不远,那我们就逐一村子寻访吧。从早上8点左右一直到上午10点多,我们专门找了一些上年纪的人询问,是否听说过谁家的老爷爷、老奶奶救过新四军小战士的命?……遗憾的是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结果。

正当我们感到困惑时,王继华主任打来电话说:如果西北张庄没找到什么线索,建议你们去岔庙镇的正西30多里方向的梁岔镇胜利村去寻访,因为抗战时期胜利村就叫张庄,更主要的那里是新四军的根据地。新四军住宿、训练和卫生所都在那里……于是我们又来到了梁岔镇胜利村,沿街挨个门市询问村里是否有90多岁的老人?是否有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是否听说过谁家的老爷爷、奶奶在抗战时救过一个姓周的新四军战士?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还有一位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在一位老乡的带领下我们买了些礼品来到了郑士金老人的家探望。

    郑士金老人在抗战时期曾参加过新四军,并且也是淮海军分区的老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身上留下了好几块伤疤。从和老人家的交谈中得知,四支队确实攻打过岔庙据点,还不止一次。胜利村是过去新四军的根据地,是支前模范村,抢救和掩护过很多新四军伤员,但当时这些也是“保密”的,怕被坏人走漏了消息对自身不利。所以哪家人是你们要找的救命恩人就无从知晓了。老人说得很有道理,战争年代这里是根据地,家家户户都住过新四军,许多人家掩护过新四军,可谁又能将这种事刻意张扬呢?父亲说的张大爷、张大娘,他也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具体村庄方位,又上哪里去寻找呢?但是从父亲口述的情况分析,父亲养伤的张庄应该就是这一带,这里民众提起新四军还是那么地亲切热情。虽不能确定是哪一家,但是我们感到这里的天、这里的地,就是当年掩护父亲的地方;这里热情的村民,就如当年的张大爷、张大娘;还有这伤痕累累的老兵,不正是父亲的战友吗!我们伫立在树木环绕的村头,眺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深深呼吸着带有青涩味的空气,感到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抚摸着这金黄的稻田和水塘边迎风摇动的芦苇,瞭望一眼这湛蓝的天空,脚踏在这块热土上,我们替父亲深情地说声:谢谢苏北老区的乡亲们!我们会永远记住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的!把这红色的感恩之心代代相传下去。

中午11时多,我们赶到了涟水县城。王继华主任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家宴,盛情款待了我们。大家边吃边谈,王主任又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涟水的红色革命历史:父亲所在的四支队是一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支队长钟伟,冯志湘是副支队长(后任二支队支队长)。1943年春天那次战斗是破袭战……

告别王继华主任一家,我们踏上了返程。此次寻访有收获也有遗憾。收获的是沿着父辈们当年浴血奋战的足迹又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感受到苏北革命老区人民的朴实和热情,重温了那段军民鱼水情。基本上算是找到了张庄(有待专家确认),也算是实现了一半父亲生前的心愿,至少我们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完成您未了的心愿。遗憾的是仍然没能寻到救命恩人的后代们。


三师分会 许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