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光
人们常说,四师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拂晓报》。为什么《拂晓报》是一宝呢?因为通过它向部队宣传党的政策,指导部队工作,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政治思想水平和鼓舞斗志;还通过它反映根据地军民抗战救国的革命实践和战斗动态。它是部队的喉舌和精神食粮,所以彭司令员雪枫同志常说:“拂晓离不开我们,我们离不开拂晓。”
《拂晓报》是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创刊的。那时,正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师的前身)从竹沟向豫东皖北敌后进军,开展对敌斗争的前夜,没想到报社的同志忽然给大家送来了《拂晓报》创刊号,真是“雪中送炭”啊!
《拂晓报》是用新闻纸油印的,八开大,正反两版,每版十栏,字约五号大小,还用黑体字、仿宋体字刻划标题,加上各种线条,鲜明醒目,美观大方。由于字体笔划整齐,乍看起来,就象是铅印的,当时在报社工作的同志,只有阿乐、易河、单斐,5天出一期,3个人还是忙得过来的。
在创办初期,印刷方面,曾经遇到过种种困难:首先是没有新闻纸。怎么办?为了出版,就用白麻纸、毛边纸来代替。由于缺乏经验,当印创刊号时,只印了几十份,蜡纸被辊子压裂了,赶忙重刻一次,才印完120份。过了些日子,油墨用完了,又没有地方可买。怎么办?于是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最后用香油和锅底上的熏烟来代替,字是印出来了,但是效果差,字都“发胖”了。后来,连毛边纸也没有了,改用油光纸,因油光纸一面光,一面涩,涩的一面不吃墨,只好印一面,把两版印成两张。如象12月底,在白马驿出版第18期新年特大号时,就是用油光纸印的。以后,在战斗中缴获了白报纸,又通过关系在敌伪据点里买了些油墨、蜡纸、白报纸,纸墨问题才得到解决,保证了报纸的正常出版。
在对敌进行游击战争的情况下,部队流动性大,经常行军。报社同志除背个人行李外,还要携带刻印工具、参考资料、稿件等。这是相当辛苦的。为了减轻其重量,便把钢板的木架子去掉,只带钢板;油印工具、带辊子,油墨、调墨用的石板太重了,改用白铁片,特别是甩掉了笨重的油印机的方盒子。
油印的方法,采用我在白区搞秘密工作时的办法,就是在蜡纸顶边卷上半寸宽的硬纸版,然后用5个图钉均匀地平展地把纸版钉在平面桌上,蜡纸下面放纸,一次不要放的太多,以10张左右为宜;油墨不要和的太稠,太稠容易把蜡纸粘破;印时,可以倒握辊把自上而下的滚动(拉、按),这样印起来比较得力。后来工作量大了,东西也多了,在领导的关怀下,增添了一位运输员,专门给报社挑东西,才减轻了同志们的负担。
雪枫同志对《拂晓报》最关心,他亲自为它命名,书写报头和发刊词。在发刊词里详细地解释了定名为“拂晓”的深刻涵义。报上许多重要文章、社论、都由他亲自执笔。每期大样,总是他亲自审阅。他还经常到报社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给报社人员以鼓励,所以《拂晓报》越办越好。
《拂晓报》头几期,仅印一二百份,随着部队的壮大,工作的需要,印数逐渐增加到三五百份以至千份以上。
1939年初,驻军书案店时,经雪枫同志指示和供稿,出版了《拂晓副刊》第一期。这是个16开的油印竖排本,1万多字。当时,为了不给报社同志增添工作压力,我自己承担了这一个工作,从编排、刻板、印刷到装订,我一个人包了,共装订近100本。
当游击支队司政机关驻新兴集不久,我由宣传科长(兼敌工科长)调往随营学校任教务主任。这时,报社工作人员先后增加王少庸、庄方、陈阵、杜百根、钱申夫、刘秉衡等同志,《拂晓报》的成长,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师分会 王子光
上一篇: 追忆淮阴城攻坚战
下一篇: 1941年春的战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