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是安徽省宿州人民的优秀子弟、抗日保家卫国的先锋战士、淮北宿县专员公署专员王烽午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值此怀念之际,我们大家一起纪念他,以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忠于革命,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共同把宿州建设的更加美好。
(一)
王烽午。名景昇,字烽午,安徽省宿县许王庄人。其父王化信有农田60亩,辛勤耕作,维持生计。他6岁入私塾读书5年,从蒙学念到《四书五经》。1927年入宿县商会举办的宿县公立第一职业学校,1928年暑假由同学汪慎思介绍加入了少共团组织“RY”,参与反对基督教会等活动。
1930年7月上旬,中共宿县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和徐海蚌特委的部署,在东三铺、水池铺等地发动农民暴动,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15军3师第一总队。年仅16岁的王烽午参加了共产党人召开的宣传动员会议,耳闻目睹了中共宿县县委书记赵龙云等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献身革命的英雄事迹,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萌生了革命志向。同年暑假后,王烽午考入了安徽省第四职业学校,在共产党组织的影响下,参加了爱国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被学校当局怀疑为共产分子,1931年春被赶出学校大门。王烽午被迫考入怀远县城关的淮西中学,这是一所由基督教会兴办的学校,王烽午反对其奴化教育,加上学校每年要交100多大洋的学费,他又被迫回家种地。
1932年秋,王烽午考入蚌埠乡村师范学校。继续参与进步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参加了“现实社”,组成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宣传革命。1936年7月毕业于蚌埠乡师。同年秋,应聘到宿县城里中正小学任教。这是当时宿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全校师生近千人。王烽午负责五年级乙班的语文、数学和三年级的常识、图画、体操等课程,他在认真备课、搞好教学的同时,利用教授语文的机会,印制有关抗日救国的文章,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烽午参加了国民党宿县政府组织的小学教员军事训练班。他抓住机遇,刻苦学习队列操练、武器的使用与保养、利用地形地物、班排进攻与防御等,基本掌握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技能和战术。同年9月,王烽午第一批参加了孔子寿、赵汇川等人组织的宿县抗日救亡社,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1月,经中共宿县特支书记戴晓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宿县动委会任命为宿县二区动委会指导员,团结带动区动委会一班人,深入各乡村,宣传动员群众,筹建抗日武装。同年6月,在中共宿县特支的组织领导下,组成了宿东抗日游击支队,王烽午被任命为第一大队长,率部打日寇、除汉奸,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日寇侵占宿县后,在东三铺、西寺坡等地安上据点。1938年6月中旬,王烽午率部驻大雷家,接到群众报告,西寺坡据点有一个小队日军出动,烧杀抢掠,向沱河以北进犯。他当机立断,紧急集合全队,跑步抢占蔡家桥北岸河堤,堵住桥头,阻止敌人过河。这时,日军也从王疙瘩村向蔡家桥走来,刚到桥头,王烽午一声令下,全大队一起开火,日军淬不及防,被迫退入桥南小蔡家顽抗。王烽午以庄稼地为掩护,命令三排长张文会率部绕到小蔡家西发起进攻,他和指导员徐蔚华带领一排从村北进攻,日军经不住两面夹击,慌忙逃回西寺坡据点。
1939年6月下旬,王烽午率队驻叠路赵家。有一天上午10点,东三铺据点的日军出来找“花姑娘”。王烽午利用有利地形,在日军途经的一块坟地设伏,一阵猛打,日军退守到一片茴草地里顽抗。王烽午派两个班绕到敌人背后,两面夹击,迫使敌人逃回据点。
就这样,经过多次战斗,日军除集中较多部队进行“扫荡”外,少数鬼子不敢轻易出来活动,龟缩在据点里,搜罗汉奸和建立维持会维持交通。针对这种情况,王烽午等人转变斗争策略,白天隐蔽,夜晚行动,每天转移一次阵地,进村时封锁消息,加上在伪军中开展统战工作,安插眼线,使日军找不到游击队的踪迹。游击队根据日伪顽匪的情况,随时惩办打击危害百姓的首恶分子,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三)
1938年11月,中共萧县中心县委书记戴晓东按照中央苏鲁豫特委的决定,将各地抗日游击队升编入第五战区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王烽午所部编为21大队,王烽午任大队长。1939年初,该部又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王烽午任9连指导员。不久,又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改任7连指导员。,3月,苏鲁豫支队主力挺进陇海路南,活动于萧(县)、宿(县)、灵(璧)边区的谢集、张山集、巍山、栏杆山一带。同年4月参加攻克宿县东北重镇时村的战斗,歼灭日军80多人,伪军300余人。6月1日,参加了灵璧北反“扫荡”,歼灭日伪军300余人。
在“湖西肃托”事件中,王烽午受到错判,1939年11月平反后,王烽午所部随罗荣桓政委去八路军115师部所在地鲁南。1939年12月任八路军东进支队第二大队(团)组织干事。1940年1月任直属队干事、工作队队长,在郯城等地筹粮、筹款、筹备军衣,圆满完成了任务。1940年3月,王烽午调任刚收编的禚晓峰部队任政委,协助禚晓峰抓紧部队的整编整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使部队很快走入正规。1940年5月东进支队二大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旅),王烽午任宣传科长,
1940年9月,东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王烽午调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在山东郯城一带宣传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同年10月,第5旅奉命挺进陇海路南,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王烽午调任政治部民运科长兼做统战工作。在陈道口等战斗中,他率领地方工作队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就地征集粮草,努力争取当地开明绅士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艰苦细致的抗日统战工作,较好的保障部队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四)
1941年底, 王烽午调新四军4师(是彭雪枫师长点名要的),先在师部了解熟悉情况。1942年2月,王烽午调任中共宿东地委委员,新四军4师宿东游击支队政治处主任。面对宿东游击区艰难的抗日局面,他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协助地委和支队领导努力做好统战工作,协调当地干部与外来干部的关系,争取伪军和维持会中的爱国分子,建立两面政权,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为巩固扩大宿东抗日游击区作出了贡献。
1943年4月,王烽午兼任灵北县县长。他努力做好地委和支队工作的同时,协同县委书记毛更甦积极建立并扩大县、区抗日武装,打日伪、除汉奸,巩固扩大抗日政权。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在开始管辖杨疃、尹集、灵五3个区的基础上,又逐步建立了土山区、禅堂区、冯庙区、渔沟区、大路区、朱集区等。同年11月,淮北第4军分区和灵宿行政区联防办事处成立,王烽午奉命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任办事处主任。他以灵北县为中心,放手发动群众,实施减租减息,增加工人和民工的工资,巩固发展农救会、妇救会、青年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斗争中发现培养干部,发展党员。巩固发展抗日武装,逐步将两面政权改造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12月17日,邳睢铜行政区联防办事处和灵宿行政区办事处,奉命合二为一,组成淮北第3专员公署,王烽午任专员。辖邳睢、铜山、萧铜、峄滕、铜邳、灵北、宿东、宿灵共8个县。在中共淮北3地委的组织领导下,王烽午带领专属“一班人”,深入各县、区巡视检查指导工作。抓紧区、乡基层政权的改造,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到各区、乡任职,以加强党对基层政权的领导;巩固发展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主力部队扩大发展;组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增加财政税收,为夺取皖东北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和兵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了。10月成立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下辖8个专署, 王烽午任第七专署副专员,办公地点在泗县。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王烽午和战友们一起奉命撤离淮北根据地。1947年1月18日夜,时任淮北挺进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的王烽午,协同司令员饶子健、副司令员赵汇川等,率部强渡运河,急行军400余里,同坚持洪泽湖斗争的姚克部汇合,解除了洪泽湖之围。而后以洪泽湖为依托,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战法,寻机歼敌,于3月初,攻克泗南半城。继之在高圩子歼敌600余人。经两个月拼杀,站稳了脚跟。在中共淮北工委的组织领导下,王烽午按照分工,抓紧地方政权的恢复和建设,很快建立了泗南、淮泗、泗宿、泗阳4个县67个乡的政权。同时建立财政、税务等机关,筹集粮草和款物,统筹统支,保证了部队的供应。1948年6月,江淮区党委3地委在灵北张大路成立,王烽午任3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协同分区领导率部配合主力作战。同年11月16日,淮海战役攻占宿城后,王烽午奉命率宿东总队进城,清剿国民党残余分子,很快稳定了秩序。
(五)
1949年3月,王烽午调任宿县军分区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他按照分工,抓紧将各县总队主力集中编成3个团,从强配备各团干部,加强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建设,深入进行“忆苦”、“三查”等政治思想教育,保证部队平定叛乱、剿匪反霸的胜利,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1949年11月,王烽午调任中共宿县地委委员、宿县专员公署专员,面对全区灾情的严重形势,在地委统一领导下,于同年12月抽调300名干部,组成生产救灾工作队,分赴宿县、灵璧、泗县等地,指导帮助生产救灾、剿匪反霸,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各县利用冬闲,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动员172000多名民工兴修水利,疏通奎河、龙河、湘西河、澥河、睢河,恢复了阎公堤、岱河等河堤。同时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到1950年6月,全区共发放救灾粮4100万斤,生产贷粮575万斤,水利贷粮2500万斤。
1950年9月,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成立,王烽午任总指挥。他按照上级要求和分工,亲自组织制定全区治淮工程草案,以治淮复堤为主,大力疏浚主要内河,加强险堤及涵闸建设,以控制调解水流,降低水位。并筹集粮食17000万斤,煤5100万斤。于同年12月中旬,淮河、濉河治理工程相继开工。同时,抓紧境内沱河、濉河、安河、奎河、漳河等及老汪湖的治理。到1952年,共完成土方3678万立方,直接受益达370万亩,间接受益1000多万亩。
从1950年冬季开始,在中共宿县地委的组织领导下,王烽午参与领导了全区土改工作。先后抽调干部2586人,加上中共中央和华东局派来3950名干部和知识分子,共6536人,组成了土改工作队,分赴各县、区、乡帮助指导土改,到1952年6月,分3批在全区9个县、96个区、1282个乡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使无地和地少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广大农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
王烽午担任宿县专署专员期间主管司法工作。他按照中共皖北区党委《关于执行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指示》精神,从1950年冬季开始,在全区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8月,共捕获反革命分子16633人,判刑5311人,缴获轻机枪11挺,冲锋枪、步枪877支,短枪339支,炸药和毒药18包,伪证件258件,委令状33件。有力打击了反革命分子的反动气焰,保护了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
1952年3月王烽午调皖北行政公署(安徽省府前身)任民政处副处长。5月调中共安徽省委任统战部副部长,定为行政九级。王烽午对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工商界、宗教界人士能广交朋友,真诚相待,按党的政策办事,圆满完成任务。
(六)
1954年5月,王烽午响应党的号召,到国防工业战线工作,先后任太原908厂厂长,太原743厂党委书记,内蒙617厂厂长,晋南541工程总指挥等职务,他以共产党人的忠诚和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尽职尽责,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生产管理经验,相信科学,注重发挥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就是在文革最困难的时期,白天挨批斗,晚上组织科研抓生产,不断为兵器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978年1月,王烽午任国务院五机部第20研究院工作组副组长,同工作组成员一起,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十年动乱中造成的怨假错案,帮助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开展科学研究。1979年7月,王烽午调任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主管政治工作,他抓紧调整干部,选拔比较年轻的知识分子担任领导骨干,评定技术职称,调动专家学者科研的积极性,由于过度劳累,于1980年4月14日突患脑血栓,右半身瘫痪,离开了工作岗位。
王烽午离休后,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毅力,同疾病作斗争,关心国家大事,阅读文件、报纸、杂志,认真参加离退休支部的学习,坚持革命历史研究,撰写革命回忆录。多次评为优秀党员。
按党中央的指示,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撰写回忆录。他右手不能拿笔,就用左手学着写,一笔一划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就这样先后撰写了20多篇回忆文章,达30多万字,为安徽、河南、江苏等省和宿州、徐州、蚌埠、淮北、淮安等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
从1944年12月17日,王烽午任淮北第三专员公署专员,到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病逝的53年里,他先后调动工作25次,职务有降无升,始终以党和人民的革命利益为重,服从组织,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这种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应该认真学习、继承,努力发扬光大。
李晨阳
(作者系宿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4师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