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主编《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背后的故事

  • 时间:   2020-04-23      
  • 作者:   颜辉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     
  • 浏览人数:  667

岁月能流逝,记忆却不能。70多年前,长江三角洲江北 (苏中解放区) 94000多平方公里美丽富 饶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而又奇特的战争 ——反“淸乡”斗争。

这场壮丽的反“淸乡”斗争和著名的黄桥决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苏中解放区的两件大事。

我们知道,苏中解放区东瀕大海,南临长江,与南京、上海隔江相望,直接威胁日寇占领区的心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领导下,采取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相结合的方针,以“党员军事化, 农村兵营化”对付敌人的“武装特务化,特务武装化”,共毙伤日军700余人,俘获日军59人,毙伤俘获伪军4900余人。我军伤亡近千,人民群众死难近万,以巨大的牺牲代价,获得了反“淸乡”斗争的胜利。

如今,硝烟飘散了,炮声远去了。而当年300万苏中人民高举起的爱国主义大旗,在腥风血雨中发出的呼喇喇的响声,却仿佛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着……我参与主编的《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就是明证,让我将出版这部书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一部作品能否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关键看作者的笔触和洞察力。

  《三百万颗民族心》的作者是龚德同志,在采访中他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及写作此书的经过。

龚德笔名枫亚,生于1929年12月,江苏启东人。1945年3月在台北(今大丰)参加新四军,长期当文化教员。1948年5月到《挺进报》当记者,1953年调《华东战士》杂志当助理编辑。1955年夏任总政《解放军战士》驻南京军区记者,1958年任《解放军报》驻南京军区记者。1976年从《解放军报》转业到南通市文化局任副局长,两年后任文联主席,直至退休。

龚德同志年轻时,家乡人民和新四军一起反“淸乡”斗争的很多故事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转业到南通后,他接触到了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的大量史料,出于对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加之长期记者生涯练就的政治敏感和文字功底,使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讴歌这场斗争的强烈愿望。他说,四分区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应该把家乡人民为抗战胜利立下的丰功伟绩写下来。

龚德在《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的后记中透露,此书是在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泽同志发起和激励下搞出来的。洪泽在给赵一德同志(原江苏省委政法委秘书长)的一封信中袒露心声:为中国革命胜利浴血奋战的老一辈革命者,在走向耄耋之年并确知自己来日不多的时刻,耿耿于怀的、放不下的不是无聊的抱残守缺而等死,更不是追逐愧对先烈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这类事,而是要把革命人民在党领导下,不怕流血牺牲而开创的伟大业绩,用纪实的艺术形象传给后来者。洪泽觉得这样来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年,才不至于愧对党和人民。当自感由于自然法则而不能实现这一夙愿时,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交托给了他信赖的、在战争年代共过生死、同过患难的亲密老战友,只有这样,他在最后时刻才感到宽慰。

在洪泽同志的感召与推动下,我们和《三百万颗民族心》的作者龚德一起,在各级领导和多方面热忱关怀、支持下,前后经历四年的采访、整理、编辑等,把洪泽同志发起编写的这本书,于1993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们对洪泽同志提议的一个响应,一个汇报。

《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出版,正是粟裕大将逝世前的一年,即1983年。为纪念这场反“淸乡”斗争的胜利,他题书了一句字字千钧的话:“人民斗争的胜利”。这是对赢得这场斗争的苏中四分区300万人民的最高褒奖。

此书也得到了原苏中四分区的老领导姬鹏飞同志(吉洛)的关注。1993年他已84岁高龄,当知道原上海宣传部副部长洪泽同志发起编写这部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的纪实作品,有些情况需要向他请示汇报时,他在百忙中,听取了我作为一位主编关于这本书的详细提纲和内容梗概的汇报,回答了有关这场斗争某些重要史实的提问,并欣然同意为这部书稿题字。这对此书编者和作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在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再版这本书时,曾任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三野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同志,为《三百万颗民族心》写了序。

他在序中指出:“日寇对苏中的‘淸乡’圈子周围遍布碉堡,挖掘深沟,设置长达350余华里的竹篱笆,调集重兵和大批‘淸乡’特工人员,采取梳篱战术,妄图寻歼我军主力,斗争之残酷激烈,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亦属罕见。在这场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幸存者,用鲜血写下了一页页可歌可泣的壮烈的英雄史诗。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勇猛机智的战斗作风,为祖国为人民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是我们年轻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学习的榜样。《三百万颗民族心》 代表着全体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心声,因此我乐于为之作序。”

  1993年以来,我以主编之一的身份,访问了一批当年参与革命斗争的老领导和老同志,其中粟裕司令员夫人楚青同志,在她读了《三百万颗民族心》初版本后的一番谈话,对我和作者教育尤深。楚青同志说:“反‘淸乡’斗争前,当时苏中可能有三个前途:一是像苏南一样,一度转为隐蔽斗争;二是成为游击根据地;三是建设成为根据地。经过苏中军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争取到了第三个前途。苏中反‘淸乡’斗争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粟裕同志生前说苏中知识分子多,应当以文艺形式多写反映苏中斗争的篇章,但实际上写出来的作品太少,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此感到遗憾。因此,我读到《三百万颗民族心》很高兴。”

楚青同志谈到,关于怎样在《三百万颗民族心》中表现苏中区党委领导这场斗争的分量这一问题时,提示我们说:“《粟裕再论苏中抗日斗争》《粟裕军事文集》这两本书基本上把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重大决策反映了出来,当然还不是很充分的,但至少可以这两本书为主,把他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领会一下。”

楚青同志作上述谈话时,《粟裕传》编写组负责人温鏡湖同志也在座。他说:“读了《三百万颗民族心》印象不错,这种全景式写法把敌我双方斗智写得较细,能引人入胜。这本书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写得较充分,体现了人民斗争的胜利。”

1995年8月,我带着《三百万颗民族心》再版本去上海,看望当年担任中共四地委副书记、全国解放后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钟民同志。他既有些内疚又很高兴地说:“粟裕同志生前嘱咐我组织一些同志,把苏中四分区反‘淸乡’斗争写出来,可我忙于日常工作,一直未能完成他交给我的任务。现在在洪泽同志发起下,你们把这场斗争写出来,我为此感到高兴。”

著名作家海笑同志花了一日一夜的时间,将《三百万颗民族心》读完后,大喜过望。他一边读着,一颗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而起伏跌宕。

  海笑同志被这部书的真实性所征服。书中揭露了日寇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四分区血淋淋的罪行。书中所写的四分区军民的英勇斗争,节节胜利,气壮山河,也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海笑还深被这部书全景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抗日战争所吸引。过去写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大都写一个战役,写一支部队,写几个英雄人物,而《三百万颗民族心》全面地写出通如海启四分区的反“淸乡”斗争,从敌我双方的高级将领,及至一个连队、一个乡、一个村、战士、民兵,从公开的武装斗争到秘密的地下斗争,从党员到群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读完这本书就等于读了一部苏中四分区军民反“淸乡”的历史书。

   1995年6月,《三百万颗民族心》第三版能顺利面世,著名画家、中华钟馗画院院长董之一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他把义卖钟馗画作所得全资赞助,包括印刷一万本《三百万颗民族心》,无偿赠给上海大专院校和中学,让年轻学子永远不要忘记这段艰苦斗争的历史。他对革命前辈怀有深沉的、真挚的感情,对宣传革命斗争形成的光荣传统怀有满腔热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胡石言同志是《三百万颗民族心》一书的主编之一。他认为,该书不同于同类型题材书的全新特点是:从高层写起,全局在目,写出了“淸乡”的战略意义和决策机密。在这本书中,日本天皇、大汉奸汪精卫及其老婆陈璧君、日军及伪政府的许多高官都粉墨登场;对决策人物的千虑一得,都做了详尽精到的描写,而且是根据大量档案写的,绝无虚构。同样,在敌伪残暴奸诈、破坏力很强的军事谋略面前,更写出了我方的陈毅、粟裕、陶勇、姬鹏飞等领导干部的大智大勇。

   胡石言说,我被作者龚德“封”为主编之一,其实我只是读了初稿,提了意见而已。不过我也是反“淸乡”斗争的参加者。我在主力七团工作,是跳出“淸乡”圈的。不过因为我们七团始终跟着粟裕司令员,所以了解的内情不少,因而我也有资格证明这本书真实可靠。

   胡石言同志和我,在1943年都是苏中四分区的新闻工作者,亲历了反“淸乡”斗争,对这场斗争的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我俩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一再写过反“淸乡”斗争事迹。但当我俩阅读龚德同志的这部《三百万颗民族心》纪实作品时,竟也兴趣盎然。我俩感到,这本书占有材料丰富翔实,反映的方位全面深入,描写生动、文字流畅,是迄今为止全面描述反“淸乡”斗争的第一部力作。也是本书作者龚德向新四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

                                                                                                                                    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