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怀念我们的妈妈王仪

  • 时间:   2020-04-16      
  • 作者:   李众兴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559

    1917年,妈妈出生在陕西清涧县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

外祖父虽熟读“四书五经”,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任何特长,既不会经商,也不会当官,家庭经济十分拮据。20世纪20年代新学已经在中国开始普及,家里为了体面,送她去新式小学读书。

在这片地瘦人稀、经济落后的黄土地上,革命的春风已在悄悄地吹拂。当地小学的校长是中共党员,受他的影响,校风开放,不仅招收了女教员,还向年轻的学生们传播社会进步、阅读普罗文学,推行学生自治。这些对于老式家庭走出的妈妈来说十分新鲜,潜移默化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小学毕业时,县教育局要选择一名毕业生任本校教员,结果选中了聪慧的妈妈。这时家里也正需要她有一份工作,好贴补家用。然而,她却不干,坚决地对家里说:“我才14岁,没有社会经验,凭我这点浅薄的知识,如何去教育别人?如何去为人师表?我还要读书!”

家里自然不同意她继续上学。当时县里没有中学,上学要到榆林去,需要费用,再说哪有女孩子出去抛头露面的?生在封建家庭的妈妈,偏偏在时代的启示下,具有了叛逆的精神。家里不许,她就绝食,家里没有办法就同意了,但是不出学费。这难不倒一心求学的她,向同学求助,这个3块,那个5块,加上自己攒的压岁钱,一共凑了30块。就这样,雇了一个毛驴,听着赶驴人自由豪放的信天游,花了5天的时间,经过绥德、米脂,到榆林就读于陕北唯一的女中——榆林女子师范学校。不久,转到西安女子师范学校。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妈妈参加了学生请愿队伍向临潼进发,准备向蒋介石陈述学生的爱国请求。在路上,队伍遇上了张学良,他面对请愿的学生队伍深情地说:“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我深表同情。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同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我痛心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走在路上,似乎感觉到同胞们在背后骂我、责备我,作为军人拱手奉送自己生长的土地给敌人,这是最大的耻辱!我愿和同学们一齐努力,过几天我会有行动回答同学们的要求。”听了张学良的讲话,使她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她就此放弃了学业,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后经清涧小学同学霍建德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抗日爱国的滚滚洪流中。

1937年,妈妈离开西安到咸阳云阳镇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在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她尽心竭力,勤奋好学,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完成组织上交给的每一项任务。在此期间,妈妈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一氓认识、相爱并结为夫妻。

1938年妈妈随爸爸来到新四军。初到云岭的时候,从地方干部到军队干部,她也和大家一样遇到了不少困难。年轻的妈妈看似清秀娇弱,实则隐忍刚强。乍从北方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她时常生病。但是她从不主动向人提起,总是自己默默坚持,实在病得下不了床,顶多是由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女同志临时照顾一下。

妈妈性格温和,稳重大方,说话轻声细语,循循善诱,做新四军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是再合适不过了。女孩子们想家的问题、恋爱的问题,甚至还有“馋嘴”问题、胆小问题等,都喜欢来找指导员谈心;青年队小鬼们调皮捣蛋,领导也总是交给她来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1939年10月,妈妈临产,由组织安排转移到了浙江省委所在地,在那里生下了大姐。为了不让孩子拖住自己革命的步伐,早日回到部队,她狠了狠心,把孩子托付给了地方上一个女共产党员,。只身步行到龙泉县,再坐竹排到了丽水,最后回到了军部。孩子连名字都没有来得及起,妈妈就离开了她。直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解放,局势稳定,才派人去打听孩子的下落,几经周折才找到已经10岁的姐姐。

1942年3月,妈妈来到淮海区,先后任淮海区党委机关总支书记、直属区委副书记,苏北区党委地区区委书记等职。

1942年冬,日伪军向淮海区发动了疯狂的大“扫荡”,妈妈随淮海区党委、行署机关,从沭阳张圩转移到泗沭庄圩、里仁、北裴圩、穿城一带农村。此时,斗争环境更为险恶,有时一日数度转移,昼伏夜行,与敌周旋。为了在夜间活动不打扰群众,他们经常睡在村子边、麦场上,甚至牛棚里。虽然有马,也不常骑,经常与工作人员步行。

1943年5月,敌情严重,妈妈因临近预产期无法随军行动,组织上决定由警卫员护送她到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待产。临走前,爸爸反复嘱咐妈妈:从泗沭到黄花塘,要穿过几道敌人封锁线,如果形势紧张,宁可损害自己,不能连累群众和警卫员。妈妈向他保证:绝不拖累部队、拖累群众。为此,再次将新出生的孩子寄养在泗沭县穿城倪大庄一个小学教师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妈妈到了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负责对亚洲及苏联东欧国家的文化联络工作。当时中国跟苏联关系极为密切,为了更好的融入新工作,她就去报名学习俄语。这时她已到而立之年,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她刻苦努力,后来已经可以自如地用俄语和苏联外宾聊天了。在派驻欧洲的时候,她又学习了法语并可会话。

1958年,爸爸被派驻缅甸任大使,倔强的妈妈不愿意以夫人的身份同去,直到两年后驻缅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回国,她才以使馆文化参赞的身份到了缅甸。“文化大革命”后,年近花甲的妈妈转到中国红十字总会任副会长、党组副书记,直到离职休养。

妈妈生前曾写过一首《感怀》诗,浓缩了自己

一生的经历。

黄土高原瘠又贫,人民造反求生存,

先驱老师启心灵,决心献身为人民。

倭寇入侵步步深,八年抗战历艰辛,

三年斗顽浴血战,压顶“三山”溃败成。

高歌欢腾庆解放,民主革命立丰碑,

建国创业尤艰巨,改革开放迎新春。

人民生活大变样,勿忘先人血汗甜,

慎防自腐保硕果,最高理想长铭记。


李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