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直在淮安地区组织武装斗争,可谓英雄虎胆,披荆斩棘,深受淮安人民的爱戴。
一、先贤启蒙 加入共产党
颜士庭,1918年出生,江苏淮安古驿乡(钦工镇西滩村)人,母亲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因病去世,由三婶娘艰难抚养。6岁记事起,就读于辛亥革命先烈颜承烈创办的颜氏武馆。颜承烈就义前曾写下《示儿二》:“半耕半读继承先业,一心一意恢复中华”。他的死讯传到淮安北乡,无人不悲伤。为了传承他的革命精神,他的家人经营颜氏武馆,招收颜氏族人以及周边少年,同时聘请宋集乡绅陈钺襄来武馆长期讲学。在陈钺襄的教导下,颜士庭有了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心中萌发革命种子。
1943年3月,顔士庭初中毕业后,由宋集乡许如文同志介绍入党,成为古驿乡第一名党员。古驿乡属于淮安县十二区,包括郎颜、徐码、桂码、大西滩四个村庄。当时共产党处在秘密活动时期,其中心任务首先是在各乡建设共产党组织,将各地的战斗堡垒党支部建立起来;另一个任务是搞武装斗争。当时他们已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性,但是地方的枪杆子都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他们有的人是为了防止土匪抢劫,有的人则与地主、土匪相勾结。为此,颜士庭一方面进行宣传,指出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方面对各乡掌握枪杆子的人士进行分析,看他们哪些人对抗日有认识,思想比较开明,而且手中的武器主要是防匪用的,对这些人就利用各种关系进行统战,跟他们交朋友;同时分析哪些地主武装与土匪甚至伪军有勾结,而且他们又是反共的,对这些人则百倍提高警惕,密切注视他们可能投降日军的卖国行径。这类人突出的有马厂地主兼土匪高端抗、地方反动武装头子王玉宽,还有夹滩一带匪首刘大呆(刘仰文)、刘小呆(刘秀文)兄弟两个。他当时认为:淮安北乡地下党的力量和群众基础较好的仍是在宋集、横沟寺、和平乡(大赵庄一带)、古驿乡、三义乡、钦工乡、前后谷、紫马周等地。这些地方富农的枪杆子,是为防匪保家用的,与土匪勾结较少。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带地区搞武装斗争,以后的结果证明他这种分析和做法是对的。
二、英雄虎胆 严密守护淮城
在淮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颜士庭一直在边区进行武装斗争,作风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作战勇敢,指挥果断。从建立淮安根据地开始,他就是中共淮安县原十二区组织科科长兼钦工联防主任,面对地区的敌伪匪顽,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武装对敌斗争。由于他积极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增加民工工资,在1942年区农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农救会长,同年在淮安县农代会上被选为县农救会的副会长。
1942年秋准备反“扫荡”时,原十一区区委会、区政府被撤销,他行政上担任十一区大队大队长。1943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时,十一区的情况十分恶劣,他深入到马厂据点周围,领导和指挥自卫队打击日伪军和汉奸,经常夜晚在十一区活动,扰乱敌人,有时白天把十一区的自卫队和干部带到郎颜、徐码去整顿休息。1943年春,主力部队打钦工据点和县武装打马厂据点,他带着十一区自卫队配合部队攻克据点,在反“扫荡”中屡立战功。1943年淮安反“扫荡”胜利后,重新组织十一区区委会,县委调王一香任十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颜士庭又被调该区为自卫队大队长,他经常和徐杨联防主任颜士勇联手,一道打击两淮敌伪军。1945年县委又成立一个临城区,靠近淮安城边,派颜士庭去当临城区区长,一直打到日本鬼子投降,淮安城解放。
抗战胜利后的淮安解放区人民,刚刚摆脱日伪残酷统治的苦难,只过上1年和平幸福的好光景,国民党又挑起全面内战。1946年秋,国民党侵占淮阴、淮安、涟水之后,原有的安定形势急剧恶化。蒋介石的王牌军七十四师及二十五师、二十八师和整编五十五师、七十二师、八十三师,先后进入淮安境内,加上地方军和还乡团,疯狂地进行“扫荡”“清乡”和“围剿”。未能撤出的基层干部、烈军属和干部家属,横遭敌人大肆逮捕,有的被公开杀害 ,有的无声无息失踪。敌人还用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进行敲诈勒索,为地主算“变天账”,并通过欺骗宣传,威胁革命家属,造谣说“新四军被打垮”“土干部都逃到东海边吃草种子去了”,妄图瓦解和消灭革命力量。
1946年9月24日,淮城沦陷后没几天, 面对着严酷形势,淮安县委书记王一香把颜士庭从泾口区调到丁澄区任区委书记。丁澄区在淮城的北门外,西至淮阴水渡口。国民党占领淮城后,淮安丁澄等区成为敌我屯兵点和战场。还乡团在该区建立政权,发展武装,丁澄区的区、乡、村干部都撤出。这时丁澄区的工作十分艰巨困难,颜士庭把全区队伍分成三线:身强力壮、作战勇敢的同志组织到第一线,经常在夜晚深入丁澄区各乡、村、开展宣传攻势,组织群众打击还乡团;第二线的人是身体还可以,也能作战,负责与前后方联系,为前方运粮;将身体不大好和年老的以及家属组成第三线,有专人负责分散带着在后方活动,情况严重时就转移到其他兄弟县境。这样前方打仗的人机动性大,没有后顾之忧。他几乎每晚指挥带人返回丁澄区开辟工作,扰乱和打击两淮敌人。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颜士庭总是鼓励大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胜利是一定会到来的。”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加紧了对苏北、山东的“清剿”。他们纠集县保安队和各地还乡团,推行残酷的“清剿”“清乡”政策,妄图将我淮安地方武装一网打尽,一场艰苦而顽强的反“清乡”斗争开始了。当时我们的主力部队已经北撤山东,留下来活动的都是地方武装。在敌人的高压下,有些同志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地方出现退却逃跑现象,部分领导提出“遇见敌人,打一枪就跑”的做法。涟水保卫战结束后,谭震林同志及时指出,要“反对退却逃跑;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实行原地坚持。”淮安县委把他的讲话油印出来,发到各个区乡。
1947年,为适应形势需要,便于开展对敌斗争,淮安县委和五地委将淮安丁澄区、钦工区、涟水的城南区合并为一个大区“郝渠区”,以郝渠烈士名字命名。敌人把这一地区作为统治淮安、淮阴、涟水的心腹之地。它是连接淮海地区的重要通道,国民党正规军因此经常下乡扫荡,每个还乡团都有机关枪和四五十枝长枪,加起来他们拥有600条长枪、8挺轻机枪,十分猖獗。而郝渠区只有300多支枪,质量又很差。只能以保存力量,骚扰敌人为基本目标。当时颜士庭任郝渠区区委书记,工作的担子特别重,因为从涟水到淮阴,再到淮安城都是60华里,郝渠区就是60华里长,实为淮安县的西大门。颜士庭带着郝渠区干群为全县人民站岗,警戒淮安、淮阴、涟水3个县城的敌人。
根据谭震林同志指示,颜士庭决定把区队牢牢掌握在手中,作为机动力量,各乡联防队集中起来,作为基本力量,并提出“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后退为了前进,前进为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口号。为坚持“乡不离乡,区不离区”,全区各乡都搞起“三密”工作(“三密”即秘密党员、秘密武装和秘密情报员)。
颜士庭组织指挥通常以长途奔袭等办法,出其不意,打击敌人薄弱环节而获胜利。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区的民兵和干部,英勇善战,打的胜仗多,消灭的敌人多,缴获的武器也最多。时间长了,他们在淮安地区打出了名气,这与颜土庭领导有方、指挥得力分不开。在频繁战斗中,他还组织开展立功运动,每月总结,民主评定,每次完成战斗后即进行功劳评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47年除夕的西孙庄夜战,击退国民党淮安县党部头子贾风昂武装,118名敌人被歼。3月6日夜,长途奔袭李码,活捉还乡团7人。3月7日夜,突然袭击搜查鹤林乡,活捉还乡团5人。4月4日,在敌人重重据点中,成功地打了桂码掏心战,捉敌三乡桂庭俊及以下官兵27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支。2月10月至8月28日之间三打马厂(前两次也取得胜利),打死高尚枢、赵云,全歼其保安大队100多人。从此,淮安北乡西片进入相对平稳阶段 ,郝渠区被上级评为“坚持歼敌”模范区。
三、无私无畏 提拔后辈
颜士庭不但打仗是一名猛将,做群众工作也是大刀阔斧与精雕细刻相结合,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关心群众生活,他的联防队在边区,每次将查禁的粮食及敌区的违禁品送到县后,除批准部分给联防队买子弹外,其余部分都批给联防队改善生活和救济困难群众。他不但和战友们共睡稻草铺,还帮助战友学文化。如颜景詹识字不多,闲暇时就练习写字。当颜士庭看到他没有钢笔用,特地买支送给他。
颜士庭善于团结人,与副书记邵光、苏尚均经常交心,团结得像一个人似的。他善于出主意、用干部,做出成绩来是别人的,出了问题他勇挑担子,这些优良作风是值得学习和记取的。1948年秋,颜士庭同志任淮安县副县长,地委指定他领导几个县民工,支援淮海战役,帮助大军打过长江去。1950年,他奉调苏北区党委土改团当团长,后调到国家农业部,离休前任国家农业部农业局局长。
颜惠凤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