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论铁军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实践

  • 时间:   2018-05-22      
  • 作者:   杨永革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3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645

2014429,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疆军区某红军师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诲。

基因,生物科学范畴,其定义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红色基因全称应为红色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由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出来的,牛津英文辞典的解释是:文化的一种要素,可设想为一种类似基因手段的复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基因是指一个可以遗传、复制的文化单元。它的产生、出现由各种因素造成,比如民族文化传统、军队政治性质、人物思想性格、特殊发展历程,等等。一旦产生,经过实践的验证,就有了一定生命力,成为传统被继承、延续、保留下来,形成这个武装集团的文化特征。历史上秦始皇的虎狼之师、拿破仑的高卢军团、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军都给人以清新的不同印象。这是其集团性格最鲜明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培育出铁军红色基因

 

任何基因的产生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铁军红色基因也不例外,它最早源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培育出铁军红色基因。

19976月,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的撰写工作,研究新四军第3师第7旅旅长彭明治等一批战将的传奇人生。学习铁军历史了解到,第7旅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这是一支原为孙中山的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来是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参加过3000多次战斗的部队;是一支走出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5位元帅,粟裕、黄克诚等7位大将,21位上将,15位军事家,300名将军的被称为伴随军旗升起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被陈毅誉为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钢铁部队;也是一支浓缩了我军80多年辉煌历史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某师。

彭明治在战争年代亲眼见证了我军的发展历程,亲身参加了我军经历的一些重要战役战斗,最后职务是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中将军衔,1993年去世。1924年黄埔军校毕业,1925年两次东征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成立,任该团14连见习排长。他与这个团的官兵从广州肇庆出发,奇袭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城。19271月,旅居武汉的广州人士送来铁军盾牌,正面居中嵌着红漆的铁军两个隶书大字,背面刻有诗一首: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震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忆万年。这首诗就是对铁军红色基因的最好注解:听党指挥、勇敢善战、攻无不克、秋毫无犯、人民军队。这是早期铁军红色基因的内涵。

 

二、新四军传承和发展了铁军红色基因

 

新四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整编而成的,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新四军军歌》唱出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和光辉历程。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之前,北伐名将叶挺表示愿意领导这支军队,并提议改编后的番号称新编第四军”,意在继承、发扬北伐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攻无不克的铁军传统。因此,“铁军不仅是新四军的别称,更是对新四军战斗作风的赞誉。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丰富与发展都是特定时期环境熏染、军事实践锤炼、军事人物影响的结果。与抗战时期其他地区相比,与叶挺独立团时期以攻无不克为主的铁军精神相比,在战斗精神、抗战精神和爱国精神等方面,新四军并无太大差别。但在战场环境、军事斗争、统一战线、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新四军铁军红色基因。
 
在环境、军事实践方面。新四军活动的华中地区与八路军活动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华北多山少水,华中多平原水网;华北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华中为富庶的鱼米之乡;华北虽有敌伪顽我之间的三角斗争,但由于国民党顽军在华中的势力较多,加之汪伪首都设在南京,因此,华中敌伪顽我之间的三角斗争更复杂更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必须创造一些顺天时、应地利的新的作战形式和斗争方法,如梅花战术等。
 
在军事人物方面。新四军领导人的精神和独特的风格,对铁军红色基因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叶挺一腔热血抗日报国,毅然出任军长;陈毅三进泰州,不战而屈人之兵;粟裕奇智多谋,百战百胜;罗炳辉梅花战术,驰骋江淮;黄克诚挥戈南下,增援华中;彭雪枫文武双全,血洒疆场;张爱萍洪泽湖畔,统战神威;李先念孤悬敌后,开辟鄂豫;谭震林血战繁昌,乔装打入敌心脏。新四军前辈们的这种精神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四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但开办了多所军校,还聚集了大批有活力、有激情、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如孙冶方、张劲夫、邹韬奋、阿英、李一氓、杨帆等,提升和凝聚了精神素质。七年中创办报纸六七十种,期刊30多种,画报20种。枪林弹雨铸造的特殊情感,水网争斗引发的独特思考,战斗生活赋予的特殊性格,都升华为文化产品的特殊吸引力。直到今天,这个阵营的文化人还在推出佳品、名作,丰富了民族的文化殿堂,为铁军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记忆。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前任会长周克玉将军把新四军的铁军红色基因本质特征概括为,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忍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

 

三、如何传承、实践铁军红色基因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孕育了铁军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归根结底要靠行动跟进。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变,人的价值追求也多元多变,但越是这样,越显示出铁军红色基因的可贵,越需要传递铁军红色基因正能量。如何传承、实践铁军红色基因?我感到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强化传承意识。在新形势下,传承实践铁军红色基因就是要把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官兵和普通群众。要把传承、实践铁军红色基因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和构筑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强化各级领导的传承意识,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实践者,能够起到特殊作用。盐城师范学院曾做过一次调查,江苏全省13个市县的3950人中近八成不知道铁军,七成以上民众认为政府值得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铁军红色基因的宣传教育。因此要走出军营广泛开展铁军红色基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和进社区的活动,多角度、多层次解读铁军红色基因。30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传承实践的力度,使新四军纪念馆的年接待能力超百万人次,先后在军内外开展多轮推动铁军红色基因走出盐城、走到全省、走向全国的活动。

二是要强化文化意识。铁军红色基因的传承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济南军区某师用铁军红色基因铸魂励志,做到了师有师史馆,团有团史馆,连队有荣誉室,部队营区、操场、训练场、主要道路旁都有反映团队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牌匾、标语、灯箱等,部队常年开展读三史(师史、团史、连史)、唱三歌(铁军之歌、铁军精神之歌、铁军传人之歌)、学三战(战史、战例、战将)活动。把铁军红色基因发展提升,创造出许多已成为官兵座右铭的精典语录,比如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铁军传统我牢记,铁军荣誉我珍惜,建设铁军我有责,我为铁军添光彩等,已融入官兵学传统、知传统、用传统的实践中。

三是要强化创新意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使命的变化、官兵结构的变化、网络的普及都对传承铁军红色基因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断转变思维方式,确立开拓创新的传承意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适应环境任务的变化,实现铁军精神的延传。要树立深入实际求创新的意识。铁军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根据本单位实际、人员思想变化的情况和形势的需要,创新内容方式方法。当前,传承铁军红色基因,关键是确保忠诚,以忠诚支配行动,以行动彰显忠诚;要害是要有血性,困难时敢上,需要时敢冲,危难时敢拼;核心是永远保持清廉,永葆健康的体魄、思想和形象。

四是要强化教育意识。为了传承铁军红色基因,加强干部党性教育,让党的宝贵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建议新四军研究会参照一些单位做法,在盐城或江西或洛阳筹备成立铁军干部学院。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当时干部结构有很大变化,1949年前参加工作的干部陆续退出领导岗位,更年轻的干部成为主力。知识性专业性不成问题,但在党性、群众观念等方面被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中党性教育被提了出来,此后出现了井冈山、延安、浦东、韶山、大别山、焦裕禄、红旗渠、遵义、瑞金、红安干部学院。目前,周恩来、李大钊、西柏坡干部学院正在筹建。这些学院部分依托当地党校或行政学院,部分如焦裕禄干部学院采取BT模式(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学院按照培训质量第一、社会效益优先、突出特色品牌的原则,依托红色资源,以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国情教育为主,以短期培训为主,进行现场教学,培训面向全国,开拓出集讲课、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培训模式。井冈山干部学院搞得最好,2013年培训了29691人,举办培训班584个,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阵地。

伟大的时代铸就了铁军红色基因,铁军红色基因也造就伟大的时代。当前,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继承老一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铁军红色基因,把炽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报国为民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3师分会 杨永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