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研究,首先须解决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别山地域范围是什么;大别山抗日战争时期的地域范围是什么;大别山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的地域范围又是什么。然,这三个问题现在有的深入研究尚不多见。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不同时期的地域范围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深入开展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党史、军史、战史、经济史、青运史、工运史、妇运史等众多的专题史、区域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地域范围
一、大别山现今行政区划范围
大别山地区横跨鄂豫皖三省,北邻淮河,南临长江。现代史上,大别山地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战略地位。1998年,由安徽省社科院牵头,湖北、河南省社科院及大别山地区有关地市组织联合课题组参加的《面向21世纪的大别山地区经济综合开发战略》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他们对大别山地区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完成《迈向21世纪的大别山经济》。
该书介绍了大别山的地域范围,认为,从行政区划看,大别山区共有26个县(市),分属安徽省六安地区、安庆市,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地区,河南省信阳等五市地,其中安徽省9个县(市),湖北省8个县(市),河南省9个县(市)。大别山区按行政区划的县市名称、面积、人口状况,如表1所示。
表1:大别山地域范围
省份 | 区名 | 县名 |
安徽 | 安庆市、六安市① | 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桐城市 |
湖北 | 黄冈市、孝感地区 | 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蕲春县、大悟县、孝昌县、黄梅县 |
河南 | 信阳市② | 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息县、新县、光山县、罗山县 |
①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8月,六安地区改为地级六安市,原县级六安市,改为金安区。
②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0月倍阳地区改为地级信阳市,原县级信阳市改为浉河区,原信阳县改为平桥区。
从自然地理区划看,大别山地区的县(市)有三种类型:一是“全山县”,即全县皆为山区,共有7个县,即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县,湖北省的英山、麻城、红安县,河南省的新县;二是“半山县”,即全县范围一部分或大部分是山区,这类县较多,有18个,分别为安徽省的舒城、太湖、潜山、桐城和金安区,湖北的罗田、蕲春、大悟、孝昌、黄梅,河南的潢川、固始、商城、息县、光山、罗山、平桥、浉河;三是山脉延绵县,这类县位于大别山周边地区,也有十多个,如安徽的肥西、肥东、巢湖、庐江、枞阳、望江、宿松,湖北的广水、浠水、新洲、黄陂等。
二、大别山抗日时期的地域范围
《迈向21世纪的大别山经济》中确定的大别山区县(市),由于我国行政区划的变迁,与革命根据地时期(1927—1949)大别山区的县不是一一对应的,不能完全使用在对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据此范围探索中华民国迄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别山区行政变迁情况。大别山区行政区划的变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民国时期沿用。安徽省方面,依据“1911—1949年安徽省政区变迁表”知悉,安徽省大别山地区未发生变迁的县域中,一是整个民国时期使用,并沿用迄今的:“全山县”是霍山、英山,“半山县”是舒城、太湖、潜山、桐城,“山脉绵延县”是庐江、望江、宿松。这里,1936安徽新置县之一即岳西县,沿用迄今。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二十四年(1935年)间,今岳西县境内多次爆发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农民暴动,并建立工农武装和苏区。国民党当局深感“鄂豫皖边区,万山丛错,险阻僻远”,管理困难,“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颁布《收复匪区新设县驻地建置大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21日,安徽省政府第462次常会讨论组建岳西县设治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国民政府准令析潜山、舒城、霍山、太湖4县地置县。因地处潜岳之西,故名。治衙前街(今安徽岳西县驻地天堂镇)。二是整个民国时期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变迁的:“山脉绵延县”的巢县改称巢湖县。
湖北省方面,依据“1911—1949年湖北省政区变迁表”知悉,湖北省大别山地区未发生变迁的县域中,一是整个民国时期使用,并沿用迄今的:“全山县”是麻城,“半山县”是罗田、蕲春、黄梅,“山脉绵延县”是黄陂;二是整个民国时期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变迁的:“全山县”的黄安(红安),“半山县”礼山县(大悟县),“山脉绵延县”应山(广水)。其中,礼山县是国民政府为了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加强对地方的政治控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新置礼山县,并调整了省界。
河南省方面,依据“1911—1949年河南省政区变迁表”知悉,河南省大别山地区未发生变迁的县域中,整个民国时期使用,并沿用迄今的:“半山县”的潢川、固始、商城、息县、光山、罗山。
2.中华民国时期即已变迁的。安徽方面,一种是解放战争中新建制县,它们是肥西县、肥东县和枞阳县,它们都是大别山地区“山脉绵延县”。其中,肥西、肥东两县均为中华民国时期合肥县的一部分。依据“1911—1949年安徽省政区变迁表”知悉,中华民国时期,合肥县未发生过变迁。关于枞阳县,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划分为桐城、桐庐两县。新中国建立后,县名因为与浙江桐庐县同名,又因其地域在白兔湖、菜子湖以东,故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名枞阳。
肥西旧为合肥县西、南乡之地。l947牛12月,建立中共肥西(南)工委,同时,建立肥西(南)办事处。后于l948年8月.由六分支队和肥西武工认合并成立肥西支队。鉴于当时敌我双方力屋悬殊,中共肥西(南)工委主要以隐蔽方式进行游击活动。活动范围以双河为中心,常活动干山南馆、焦婆店、大潜山、中派河、上派河、官亭、高刘等地。1949年1月8日,决定析置肥西县,皖西三地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鉴于合肥县区域太大,将中共肥西(南)工委改为中共肥西县委,标志着肥西正式建县。(217页。)1949年1月至2月马力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1949年2月至5月李坚任中共肥西县委书记。
肥东是1949年2月合肥全境解放后新建的一个县,旧为合肥县东乡、北乡(部分地区属于肥东)。l949年1月21日,合肥地区解放。为了统一领导肥东地区的党组织,加强政权建设,支援渡江战役,江淮区党委决定,撤销肥东工委、肥东北工委和全合工委,成立中共肥东县委、肥东县人民政府。2月3日,中共肥东县委、肥东县人民政府在撮镇四大户村宣布成立。2月底,肥东县接收了原肥东北工委所辖的合五区(造甲店区)、合四区(白龙区)、合三区(草庙区)、合二区(双墩区)以及原全合工委所辖的合六区(古城区)、梁园区、王子城区,接收了原肥东工委所辖的店埠区、西山驿区、石塘区,到l949年6月,肥东县共辖l0个区。同年7月,肥东县又辖长临河区。至此,肥东县共辖11个区。
第二种情况,安徽省还存在国民政府为了镇压革命政权、农民起义而设立新县。因金家寨地跨安徽、河南两省,为红色根据地,为了“围剿”根据地,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析安徽省霍山、霍丘、六安等县及河南省商城、固始等县置立煌县,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经国民政府核准,改属安徽省。以军队将领卫立煌名字命名。治金家寨(令安徽金寨县西南梅山水库区),沿用至1949年。
第三种情况。依据“民国时期(1912、1915—1949)各省(区)县名更名情况”知悉,1933年湖北蕲水县更名为浠水,并沿用至今。
湖北省方面,一是国民政府为了进攻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需要调整省界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安徽省英山县改属湖北省,沿用迄今。二是民国时期即已变迁的,有“山脉绵延县”的蕲水县,它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更名为浠水,后者沿用迄今。
河南省方面,国民政府为了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加强对地方的政治控制,调整省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国民政府令准析光山县新集一带地方置。以进攻鄂豫皖苏区的国民党军将领刘峙别号命名。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28日,新集重获解放。12月,在县城西南王湾召开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00多人一致通过决议,将经扶县更名为新县。
3.新中国成立后变迁的。安徽省方面,析置的县是六安市的金安区、裕安区。1979年9月,以六安县城关镇和周围9个大队所属区域设立六安市(县级)。1992年11月,撤销六安市和六安县,重新组建六安市(县级)。1999年9月,撤销县级六安市,设立地级六安市,并设金安区和裕安区。金安区辖原县级六安市的东市、中市、三里桥3个街道办事处和其他11个镇;裕安区辖原县级六安市的鼓楼、西市、北市、南市4个街道办事处和其他12个镇。
湖北省方面。更名的县是新洲、礼山、黄安、广水、孝昌5县。1952年9月,由黄冈县析置新洲县;礼山县改名大悟县;而原属孝感专区的黄安县划入黄冈专区,将黄安县改为红安县。1988年10月,撤销应山县,改设广水市(县级)。1993年4月,撤销孝感地区和县级孝感市,设立地级孝感市和孝南区、孝昌县。不过,鄂豫皖革命时期的1931年,红四方面军攻克黄安,曾改黄安县为红安县。
河南省方面,析置的的县是信阳市的浉河区和平桥区。1949年4月,信阳地区解放后,有信阳县城区析置信阳市(县级市),属信阳专区,为专属驻地。1998年6月,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和浉河区、平桥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解放区,这些都统称为革命根据地。
因此,革命根据地时期大别山区行政区划包括的县有33个。其中,“全山县”包括安徽省的立煌县、霍山、岳西县,湖北省的英山、麻城、黄安(红安)、河南省的经扶县,计7个;“半山县”包括安徽省舒城、太湖、潜山、桐城、六安,湖北省的罗田、蕲春、礼山、孝感、黄梅,河南省的潢川、固始、商城、息县、光山、罗山、信阳,计17个;“山脉绵延县”包括安徽的合肥(肥西、肥东)、巢县、庐江、望江、宿松,湖北省的应山、蕲水(浠水)、黄冈、黄陂,计9个。其中,肥西和肥东县1949年2月新置,黄安在1931年就有称红安的,蕲水在1933年之后更名浠水,经扶县于1947年12月改为新县。
不过,上述革命根据地时期使用的地名,见于档案文献中是毋庸置疑的;然建国后依据档案文献写作的著作、论文,则可能使用了解放后的地名区划。为此,我们在研究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的时候,须根据不同情况,借鉴不同时代的地名区划。
关于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33个县的等次。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依据“各县县政府按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分为三等”。依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各省县等表”,安徽大别山地区一等县是桐城、合肥,二等县是宿松、太湖、潜山、庐江、舒城、巢县、霍山、立煌,三等县是望江、英山(1936年划归湖北);依据“民国末年各省区县等表”安徽大别山地区一等县是桐城、合肥、六安,二等县是立煌,三等县是舒城县,四等县是太湖、庐江、巢县,五等县是宿松、潜山、岳西、霍山,六等县是望江。
依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各省县等表”,湖北省大别山地区一等县是黄冈,二等县是黄陂、孝感、黄安、麻城,三等县是礼山、黄梅、浠水、罗田、应山;依据“民国末年各省区县等表”湖北省大别山地区一等县是黄冈,二等县是黄陂、孝感、浠水、麻城,三等县是礼山、黄安、黄梅、罗田、应山,四等县是英山。
依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各省县等表”,河南省大别山地区一等县是信阳、潢川,二等县是罗山、光山、固始、息县、商城,未定等级的是经扶县;依据“民国末年各省区县等表”河南省大别山地区一等县信阳,二等县是潢川、固始,三等县是罗山、光山、息县、商城,五等县是经扶县。
三、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的地域范围
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由于敌我实力的消长,根据地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着的,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变化可以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7—1938.11),抗日敌后游击战争的准备与发动。中共党委建设方面。1937年8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长江沿岸委员会。10月上旬,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成立;11月,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也成立了,工作地区在大别山的是巢县、舒城、庐江、合肥等县。11月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成立,恢复和建立的大别山地区抗日政权是信阳。12月,以郑位三为书记的中共鄂豫院特委在七里坪成立,在鄂东地区坚持抗日斗争。l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将这两个组织合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中共中央长江局,并将这一决定呈报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长江局既是共产党在国统区工作的指挥中心和革命力量的集散地,又是南方各省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中心。更是湖北地方党纪织和鄂豫边、鄂豫院边地面军队工作的直接领导与指挥中心。1938年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彭康到六安成立中共安徽省工委,统一领导长江以北地区和大别山区的党组织。皖中工委改为舒城中心县委,统一领导无为、庐江、巢县、桐城、舒城五县的党组织。到1938年5月,湖北省临委管辖范围内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鄂东特委、黄冈中心县委。其中,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于2月份组成,辖黄冈、浠水、黄石港、田家镇、武穴等地党组织;3月,中共鄂豫院特委改称鄂东特委(也称鄂东北特委);7月,撤销黄冈中心县委,成立黄冈县委和浠水县委。1939年4月第五战区下令解散了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但改造旧政权的成就得以保存。
新四军军队建设方面。1937年11月起,郑位三、高敬亭等人于先后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举办了两期抗日游记干部培训班, 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诞生。1938年1月,冯玉祥的侄儿冯宏谦(即马忍言)在巢县举办抗日干部训练班,共产党员张恺帆、舒政海在该班以教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同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核准,新四军编制为四个支队,只有第四支队集中在皖中舒城,属大别山地区。当时,第四支队在巢县、含山、和县地区展开,但活动的地点基本上都是游击区,流动性大,不稳固,面积也很狭小。江北鄂豫皖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九两团队队和手枪团,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改编补充后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发展至3500余人,在人数上为新四军各支队之冠。同在1月,董必武派中共湖北省临委方毅到黄安七里坪举办两期抗日青年训练班和一期秘密党员训练班。加上之前郑位三、高敬亭等举办的培训班,七里坪这些学员毕业后在各地大力发展党的组织,不仅在罗(山)经(扶)光(山)一带建立了县委或工委,而且在鄂东多数县区普遍建立了县委、工委和基层组织。2月,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3月,第四支队在七里坪召开东进抗日誓师大会。会后,在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等人率领下,各团队相继黄安七里坪、确山竹沟出发东进皖西;3月下旬,第四支队会师于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石童。同月,七里坪建立了汉(口)蚌(埠)通讯处(通称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留守处建立前后,中共鄂东特委以原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军干部中央从延安派来的干部为骨干,集中留下的原红军便衣队和红二十八军伤病员中部分痊愈归队的战士,组成警卫排,这就是在新四军第四支队于5月份东进皖中抗日以后中共湖北地方组织在鄂东建立七里坪战略支点的唯一武装。4月中旬部队在庐江、无为、舒城、桐城和巢县地区展开。5月,高敬亭病愈后,率手枪团和后方机关进至舒城东西港冲和东港冲,指挥部队作战。8月,第四支队第八团由舒城西汤池等地出发,9月过淮南路进入皖东,在肥东、巢北、含山、全椒、滁县一带展开。10月,第四支队对巢县、无为、庐江等地区分散的游击队进行整编,统一定名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据统计,5月至11月,第四支队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援武汉会战,在皖中打击日伪,取得数十次战斗的胜利。此外,1938年3月共产党员许金彪组织孝感中和乡抗日防护团,8月改名为抗日自卫队;10月24日,黄冈成立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
第二阶段(1938.11—1940.10),抗日游击战争开展,部队统一和扩大以及根据地创建。党委建设方面。1937年春夏之交,在合肥、巢县一带秘密活动的中共皖西北特委负责人刘敏、张如屏、曹云露、孙仲德等先后赴延安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1938年1月,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在寿县杨家庙成立,隶属中共河南省委。安徽工委活动区域中属于大别山地区的是霍邱、六安、合肥等县。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成立了中共六安县委。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成立,统一领导长江以北安徽党的组织,下辖四个中心县委:其中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舒城中心县委(原皖中工委改)、太湖中心县委、岳西中心县委、立煌县委以及霍山工委、皖六专署特支等。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局,统一领导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党的工作。1939年1月,中原局撤销中共安徽省工委,在立煌县成立中共鄂豫皖区党委(7月下旬,转移至庐江县东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3月,舒城中心县委改为舒无地委,属鄂豫皖区党委领导。8月16日东汤池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共立煌市委,接替鄂豫皖区党委在立煌的工作。不久,立煌市委与立煌县委合并,成立中共立煌中心县委,负责立煌、霍山、商城三县工作。11月,鄂豫皖区党委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由庐江东汤池撤到皖东定远县藕塘地区,中原局决定撤销鄂豫皖区党委,成立鄂豫边区党委和皖西省委,分别领导大别山区及周围地区的工作。1940年1月皖中军政委员会组建,统一协调皖中党政军的组织领导。2月,中共皖西省委在立煌成立,皖西省委根据中原局的指示,领导立煌中心县委和霍邱中心县委。5月,省委和立煌中心县委奉命转移,至此皖西省委结束,同月,舒无地委随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撤往定远县藕塘一带。7月,舒无地委改为巢湖地委。9月,巢湖地委奉命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一部,进入巢(县)南山区,秘密领导恢复皖中地区党的工作。
新四军建设方面。1938年12月,郭述申以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四个班基础,将护送他的警卫排和黄陂梅店自卫队及豫南10余人武装合编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队第六大队(简称六大队)。同月,中共浠水县委书记张明等人率领的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浠水第四中队到黄冈李家山与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会合;也是在12月,中共应山县委成立应山游击队,被编为国民党应山县政府抗敌自卫第二大队。1939年1月,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改编为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划定麻城夏家山地区为防区;同月,在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的基础上扩建组成江北游击纵队,在无为、巢县、庐江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也是在1月,17日,李先念率领160步人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南下湖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20日,到达位于鄂豫两省边界的四望山黄龙寺,李先念与中共豫南特委书记危拱之协商,从信阳挺进队抽出部分人员编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 2月,罗田县委将所控制的国民党罗田县政府的一个中队带出,编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队第六大队;2月下旬,李先念派独立游击大队参谋长同志坚率部去平汉路以东的信(阳)罗(山)边活动,联络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和抗日游传队,并进行统一战线及筹款等工作。3月,李先念在大别山的狮干口同鄂东第六大队会合;3月底,李先念率部到达大悟县白果树湾。4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将应山县的全部抗敌自卫队编入桂军一八九师,抗敌自卫第二大队被桂军吞并。后杨常安率一个排寻机撤出,以此为基础重新建立起两个中队的抗日自卫武装。5月初,李先念率部继续向南挺进、行至小悟山;5月上旬,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在孝感与许金彪领导的的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会师,开创了以赵家棚为中心的安(陆)应(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中旬,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和应山县抗日自卫团三支部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同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庐江东汤池成立,江北游击纵队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下辖3个大队,其中的二大队在肥东北青龙厂和定远县永康镇。6月,中共第五战区第一行动总队独立大队成立,在信(阳)应(山)随(县)交界地带活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第八大队是在共产党控制的到国民党黄梅县政府自卫大队第二、五两个中队的基础上,于6月在黄梅敌占太白湖区正式成立的,但月底就失败了。6月11日,中共鄂中区委在京山养马畈召开区党委扩人会议,决定将共产党任豫南、鄂中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出支队,由李先念任司令员;其中,一团活动于京(山)应(山)云(梦)孝(感)之间,并于7月开辟安(陆)云〔梦)孝(感)边根据地。6月24日高敬亭在青龙厂被枪决。7月,豫南特委将留守信阳的四个中队与“七七工作团”合编,成立“第三团队”(后称信南老三团)。11月的四望山会议,决定撤销鄂豫皖、豫鄂边、鄂中三个区党委,统一成立豫鄂边区党委,将三个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成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并争取迅速扩编为挺进纵队;12月初,新的豫鄂边区党委筹组完备,下设鄂东地委、豫南地委、随枣地委、天汉地委;另外,鄂中的应城、京山、钟祥、京(山)钟〔祥)、(黄)陂孝(感)、京(山)安(陆)、云梦、孝感等几个县(工)委直属边区党委领导。12月29日,孝感抗日自卫队改为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1940年1月上旬,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成立,新的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成立后,豫鄂边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豫南转移到鄂中,并在应城、云梦、汉川三县政权的基础上,逐渐在安陆、京山、天门、孝感、汉阳、随县、钟祥、信阳、罗山、礼山、黄安、黄陂等县大部或那分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形成以鄂中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6月,江北游击纵队在肥东三合镇奉命整编。
据统计,1939年夏,豫鄂边地区的共产党仅在鄂中、鄂东等地13个县内建立了县委或工委,而到1940年底,边区党组织逐步扩展到鄂中、鄂东、襄西、鄂北、天汉和豫南等地,已建立的30个县(工)委中,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天(门)京(山)潜(江)、礼山、(黄)陂(黄)安南、孝感、浠(水)蕲(舂)、浠水、黄冈等。
第三阶段(1940.10—1943.12),根据地和部队在严重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党委建设方面。1940年10月前,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华中长江以北的皖中、皖东、豫皖苏边、皖东北、鄂豫皖边、苏中、淮海和盐阜等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八路军和地方党组织。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将在皖中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七师。中共中央华中局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的最高领手机关,从1940年10月下旬中央决定中共中央个原局和东南局合并,1941年5月20日华中局正式成立,到1945年底北上山东,领导着包括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在内的抗日斗争。期间,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推迟了东南局和中原局机关会合的时间。1941年4月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成立。边区规模已有17个县的范围,建立了12个县级政权。截至11月底,全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县扩大到23个。其中据17个县的统计,共有乡政权451个。从1941年5月至1945年12月,华中局曾先后下辖鄂豫边区党委、鄂豫皖湘赣边区党委、河南省委、浙江省委、福建省委、皖东津浦路东区党委、皖东津浦路西区党委、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苏南区党委(江南区党委、苏皖区党委)、浙西区党委、苏浙区党委、无为(巢湖)地委、皖南持委、皖鄂赣(皖江)区党委、皖东北区党委、淮北苏皖边区党委、淮海区党委、盐阜区党委、苏北区党委、苏中区党委、浙东区党委、鄂院地委、华中分局等地方党组织。其中,位于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党委是:鄂豫边区党委、鄂豫皖湘赣边区党委、无为(巢湖)地委、皖鄂赣(皖江)区党委、鄂皖地委、华中分局等。鄂豫边区委员会存续时间是1941年5月到1944年10月,无为(巢湖)地委存续时间是1941年5月到1942年4月,鄂皖地委存续时间是1941年10月到1942年4月,皖鄂赣(皖江)区党委存续时间是1942年4月到1945年10月,华中分局存续时间是1945年10月到l945年12月。
新四军第七师发展方面。1941年3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改建为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3月中旬,挺进团由巢无地区出发,兵分两路。4月24日,挺进团在宿松县陈汉沟与第五师独立团张体学部会师,从而打通了七师与五师的联系。7月,独立团回鄂东,挺进团则西进宿松、望江、太湖3县之间的泊湖地区,与中共赣东北特委及其领导的游击大队会合,开辟了以泊湖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同月,中共鄂皖边区地委成立,将原湖区游击大队改编为宿(松)望(江)独立团。桐怀潜各游击大队合编成桐怀潜独立团(又称桐西独立团)。在开辟根据地的过程中,相继恢复和组建了以桐西为中心的桐中(桐城中学)、白兔湖、桐东、庐南、桐舒边、桐潜边、桐怀潜边7个区,到1941年底,第七师挺进团建立和发展了自无巢庐以西桐东、桐怀潜、宿望太3个重要战略支点的广大游击根据地到1942年初,新四军第七师初步建立了巢湖以南、白湖以东、淮南路以西(巢县至裕溪口段)、长江以北(土桥至裕溪段),以无为北部、盛家桥东部为中心,拥有10个区,86个乡,909个保,100多万人口的巢无中心区。
1943年是皖中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一年。3月初,皖中区党委成员作了调整,下辖皖南、沿江、和含3个地委及巢无县委、巢合庐中心县委。军队主力实行地方化,第七师所属部队改编为皖南、沿江、含和3个支队及巢合庐游击支队,另设师独立团。区党委书记和各地委书记分别兼军区和军分区政委,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和各项建设。8月至9月,皖中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和含抗日根据地是皖中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安徽省和县、含山县中心,包括巢县、全椒县以及江苏省江浦县的部分地区。1940年9月,第七师即派李岩率中共含(山)和(县)巢(县)县委及含和独立大队进人和含地区。11月,又派第五十六团2个连挺进和含,与先期到达的第五十七团一个连会合。为统一领导,师部决定和含地区的部队合并成立和含指挥部。1942年10月,独立团派遗一支精干的侦察队进入该地;1943年2月,中共和含地委成立,将整个和含地区划分为和含、含巢、江和全3个县委。1944年10月,和含行政办事处撤销,成立和含专员公署。在和含独立团的基础上,1943年2月,组建了和含支队,建立了独立、江全、含巢、和含4个大队,转战于整个和含地区。至此,和含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此外,战斗在巢无中心区的主要是第七师沿江支队,它是以第七师第五十八团为基础,加上桐城、庐江、无为边区的部分地方武装组建而成。
新四军第五师发展方面。到1941年10月底,豫鄂边区已在50多个县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在大别山地区的黄冈、黄陂、黄安、麻城、蕲春、广济、孝感、应山、信阳等县全面开展了党政军民工作;在罗山、经扶、礼山、罗田、英山、浠水、黄梅、宿松、太湖、潜江10个县深入开展了党和地方武装、民运工作。到1941年底,豫鄂边区边区党委直辖襄西、天汉、鄂中、信应、随枣、鄂东6个地委,已在27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其中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黄冈、黄陂、黄安、麻城、蕲春、黄梅、广济、宿松、浠水、孝感、应山、信阳、罗山,计13个。其中据17个县(不含沔阳、黄安、麻城、黄陂、鄂城、大冶)的统计,共有乡政权451个。到1943年底,以湖北为主体的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发展到东至皖西的宿松、太湖、潜山和赣北的彭泽、瑞昌,西至鄂西的宜昌、荆门、当阳、远安,南至鄂南幕阜山麓和洞庭湖畔的石首、公安和湘北的华容,北至豫南的信阳北部,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界的战略区,并从四面八方形成了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态势。全边区共有51个县(其中基本区14个县,游击区37个县),并已在21个县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第四阶段(1944.1—1945.7),根据地继续巩固与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保卫中原人民的胜利果实而斗争。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创立于抗日战争初期,名称有过“鄂豫皖边区”、“鄂豫皖湘赣边区”的变化,1945年10月改称中原解放区。1944年新四军各部开始局部反攻后,很快夺取了一些日伪军据点,也有力地打击了顽军,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建立了8块根据地,其中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皖江、鄂豫皖等。
1944年初,皖中抗日根据地辖有沿江、含和、皖南3个支队兼军分区,根据地各县都建立了县总队,皖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具备了实行局部反攻的条件。也是在年初,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成立,在这以后2年多的时间里,沿江中心县委机关驻贵池西部地区,先后辖5个县委(工委),其中位于大别山地区的是桐(城)庐(江)县委、桐(城)怀(宁)潜(山)县委、桐(城)贵(池)青(阳)县委、贵(池)桐(城)县委。
1945年1月,皖中区党委决定将皖中区改为皖江区,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3月初,行署正式改称。随后区党委、军区等领导机关和群众团体亦相继改称皖江。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4月,河南挺进兵团开辟了纵横200余华里的豫中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其中的信(阳)确(山)民主政权位于大别山。在日本投降时,中原解放区已经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拥有9万多平方公里,38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和1300多万人口的战略依托。其中,鄂豫皖湘赣边区委员会存续时间是1944年10到1945年8月。
结 语
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在不同时期接受过长江沿岸委员会、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工委、中共鄂豫院特委等的直接和间接领导,成立了包括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豫鄂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皖中工委、鄂东特委、中共鄂豫皖区党委、皖中军政委员会、中共豫南特委、沿江地委、和含地委,以及巢县、舒城、庐江、合肥、桐城、黄冈、浠水、麻城、信阳、罗山、经扶、光山、商城、立煌、六安、应山、太湖、岳西、霍山、霍邱、罗田、孝感、黄梅、礼山、黄安、黄陂、宿松、望江、潜山、蕲春、广济、经扶等大别山地区县域的中心县委、县委,或是工委的组织。在大别山,红二十八军、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江北鄂豫皖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二师、新四军第五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中共第五战区第一行动总队独立大队等新四军及其前身的革命武装在大别山抗击日伪军,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开辟了皖中、沿江、皖东、豫皖苏边、皖东北、鄂豫皖边等多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豫边区党委、鄂豫皖湘赣边区党委、无为(巢湖)地委、皖鄂赣(皖江)区党委、鄂皖地委、华中分局等领导机关。厘清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党委建设、新四军发展情况、革命根据地的地域变化,无疑,将会有助于促进大别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党史、军史、战史、经济史、青运史、工运史、妇运史等众多的专题史、区域史研究。
作者:牛长立
上一篇: 大力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时代意义
下一篇: 论黄克诚在盐阜区的精神风范及其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