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2月,我出生于河南省西平县仪封镇西寨村。1931年,我在西平县第二小学(现名仪封小学)上学,1935年毕业。学校在仪封镇的西北角城外,成立于清朝,环境非常优美,校内有篮球场、足球场和俱乐部,还有一个花园。校外的东边和南边有小河流过,四周有郁郁葱葱的柏树林。学校里有个古庙,当时还有一个老和尚在。古庙大殿后面有3间平房做初级班的教室,平房后面还有楼房,楼下也是初级班教室,楼上是学生宿舍。因为周围几十里路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所以需要住宿。学校的西部有一个孔圣人大殿,内有一尊孔子像。据说孔子曾在那里讲学。这个大殿平时作为学校的礼堂,里面可以容纳几百人。
我高小毕业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县城考中学。事先报名,然后考试。公布的时候只有我考上了县中学,但是因为家里没钱供学费,不得已放弃了上中学。我还想继续学习。于是1936年又在仪封镇读私塾,一年一块银元学费。私塾有20多位学生,一个老师,教《孟子》《论语》《幼学琼林》,都是好文章。讲课的时候统一讲某个书上的某些词句,课后谁愿意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学《论语》《大学》《诗经》,学了两年。
我上学期间,我们村就有共产党员,他叫赵圣领,也是我那个小学毕业的学生,那时候他很活跃。我们两家隔着一个门,经常在一起劳动,聊天,谈论共产党。他经常和我谈到共产党的好处。如苏联的集体农庄,工业发展,部队武器,劳动生产工具,大吊车、汽车等等。
赵圣领经常宣传苏联的好处,共产党的好处,对我影响很大,(听说赵圣领后来做秘密工作时,被敌人杀害了。没有正式承认,成为无名英雄)有空我们就在一起聊天,抗战开始后经常谈到共产党,经过一年多的抗战,实践证明,八路军抗日的战役虽然不大,但都是胜仗。比如平型关战斗胜利。仪封街的山西会馆有个图书馆,供大家自由阅读书报,我经常去看报纸。我看报纸后经常跟私塾里的同学们说,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要好好学习,不要看这看那,回来到处乱说”。。
由于经常看报纸,还和村里思想进步的人交流,所以我倾向参加共产党八路军。但是参加八路军只能去延安,我在农村,距离县城50多里,距离延安1000多里,安全和路费都是问题,很困难。其他同学也都想去,但是都没有办法。县城里有些同学是老地下党员,跟地下党有联系,他们1937、1938年就去了延安。可是我一直未能成行。
我家在西平县西寨村,距离竹沟100多里地,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1938年清明节前后。当时因为去不了延安,后来听说有两个高小同学在竹沟共产党办的教导队学习。这两个同学离我家十几里路,平时见不到面,他们高小毕业后,去了嵖岈山的职业学校学习。学校有党的组织,有个同学叫东聚鑫,在学校就入党了,他们那里有十几个党员。另一个同学叫赵瑞云。1938年2月份,他们参加了第一期教导队学习。听说他们在竹沟,自己也下决心去竹沟参加革命。第一次出发比较晚,没开通行证。怕父母不同意,也没跟家里人说,走了一天多。第一天走90里路,到刘集,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老早就到了竹沟,就去教导队找到东具鑫和赵瑞云,跟他们说我要上教导队,他们跟大队长徐志远说了,大队长说这一期教导队还有个把月就结束了,课程不多了,等到第二期再来比较好。他们回来跟我说,认为这样比较好。我就跟两个同学商量,什么时候第二期开学,你们给我捎信,我再来。因为出去几天没有跟家里人说,父母亲非常着急,不知道我到哪去了。我回家后,母亲让我跪下,认错。我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跟家里打招呼。
等到6月,第一期教导队毕业的学生赵尊仁,捎来了东具鑫给我的信。说他们毕业了,被分配到部队工作,并告诉我可以去竹沟参加教导队学习了。赵尊仁家在我们村北边的一个村里,他被组织派到家乡开展工作,他以组织名义写了介绍信给竹沟镇留守处机关的助理员王子光,介绍我和赵圣领的弟弟赵圣业去竹沟教导队。于是我又第二次去竹沟。赵圣业的哥哥赵圣欢是地下党,他跟乡长(国民党)是同学,用乡政府的名义写了路条。我们拿着路条,能保证路上的安全。我们走了一天多一点,到了竹沟,拿着介绍信,找到王子光,他跟机关研究了一下,说检查身体合格后,教导队就收。但是他没有介绍我们去教导队,而是去了卫训班,因为这时候林士笑给领导写信,说需要卫生人员,要求批准办卫训班。林士笑要求从教导队找一些年龄、文化程度适合的人员,去卫训班,正好我们两个是新学员,年龄也合适。我们觉得反正是当兵了,参加革命了,干什么都行,一面工作,一面学习。
赵圣业后来因为有病,经领导批准返回家乡。
我在卫训班学习,每天跟着林士笑查房,换药。刚学习了半个月,供给科要成立供训班。因为我文化程度高,能写会算,所以被推荐去供训班学习。供给科长叫资凤,江西人,他讲课,我们都听不懂,他很恼火,说:我又不是外国人,我说话有这么难懂吗?供训班学珠算和记账算账的方法,以及红军供给人员的财务规定和作风等。
经过1个月左右学习后,我回到卫生队当上士,一直到竹沟出发去敌后。我主要是管伙食,买菜买粮食。有一次下雨,有个卖柴火的人,挑着担子,我看他很辛苦,就花4毛钱,买了他的柴火,司务长张学诗说太贵,我说这一大担子,两大捆,不贵。他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他原来在山西国民党部队当过司务长,也当过炮兵。那时候从国民党部队来的人很多。
1938年9月下旬,为落实中央“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在竹沟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1938年9月30日竹沟出发。
竹沟出发的前几天,卫生队领导开会,决定部分人去前方,部分人留在后方,并宣布所任职务。当时卫生队有队长林士笑,指导员宫伯愧,管理员于有江,司务长张志信,医生李庆华和郭德安 。 队长林士笑找我谈话,说部队要组织游击队到前方打仗,卫生队有炊事员司务长,组织决定让我留守当司务长,听听我的意见。我那时候的思想很简单,坚决要去前方,听队长说让我留守,很不高兴。我出来参加革命几个月了,你也了解我,是为了抗日,一心一意要去前方打仗,请组织考虑让我去前方。过了几天,林士笑又找我谈话,说你的意见我们都考虑了,还是让你留在竹沟当司务长,希望你服从决定。一看还是留在后方,我说想不通,我是实实在在想去前方,如果领导一定让我留在后方,我会另找关系去前方,不是脱离共产党,还是在共产党队伍里干。林士笑看到我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回去再商量一下,后来批准了我去前方,因为感觉我这几个月表现不错,能写能算,管财务时,账目很清楚,也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政治可靠,家庭情况清楚,领导也信任我,同意我去前方,还是干文书兼上士,组织队伍,开会,写标语贴标语,我当然非常高兴。我参加了竹沟组织演习训练和开誓师大会,但是具体职务暂时没有定,出发前几天的训练就是把行军需要的东西都整理打包,有民工挑担子的,有工作人员自己背着的,做饭吃饭的炊具,行军锅等等。
1938年9月30日,我们从竹沟出发向东北方向行进,翻越竹沟北边的东西山,顺着山有条河,第一天住在一个村庄,第3天走到平汉路铁路东,西边有个集镇,叫作界牌集,隶属遂平县。在那里住了两天。之后经过上蔡县西边,再走到西华县西南角,有个砖桥集,住了3天。这3天,开了军民联欢大会,群众大会,有竹沟出发的3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装一共军队千把人。我用纸写了标语,卫生队的人 30多人,拿着小红旗,排队参加会议。
部队行军十几天到达杜岗,那时的伙食费每人每天一毛五分钱。沿途可以买粮食,蔬菜走到哪里有什么买什么,永城县书案店的菠菜,长了很高也不老,味道也好,印象很深。粮食是每个人有一个粮袋,行军袋,粮食吃了,袋子空了也背着,炊事班做饭时需要粮食了,就找个人要,有小米,大米,麦子。需要吃馒头的时候,拿着麦子跟当地人换,100斤麦子换70斤面粉蒸的馒头。
从竹沟出发到杜岗,每天走70至90里路,不超过100里路。到杜岗之前,我分管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主要负责三项工作:一是每天上报行军住宿情况:二是沿途书写并张贴抗日标语,号召民众到前方去,三是药品运输。写标语,内容都是抗日口号,人民团结,到前方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般用有光纸写,买了带着,或者临时买,做成小旗子,发给大家。我还负责卫生队的运输班,组织运输和民工管理。正式民工有6至8人,都是管吃不给钱,义务劳动,走一天换一拨,到一个地方找新民工,老的民工回家休息。到杜岗会师时,还是药担子,后来到了睢杞太,才改成马垛子,一匹马驼4个箱子,相当于2个人挑担的重量。负责运输的还有于右江,他跟着运输队领导活动,每天带着民工到卫生队。
卫生队里从竹沟出发的还有李景霞,他一人管药房,刘晏明是班长,高平阶,樊朝中是卫生员。
杜岗会师大会在杜岗的东南角举行,搭起了主席台,有红旗,标语。彭雪枫、张震、吴芝圃、萧望东、谭友林等在主席台就座,彭司令员讲话。我们都是席地而坐。大会定了今后的编制,作战任务。大家热情高涨,斗志昂扬,为去敌后战斗做好了准备。
杜岗会师后,卫生队人员也增加了,由原来的22人,增加到35人。有些医务人员被分配到3个大队,随战斗部队行动。每个大队配有2至3名医务人员。
我记得杜岗会师时卫生队人员情况是这样的:
1.竹沟出发时卫生队人员22人:队长林士笑,指导员宫伯愧,管理员于友江, 司务长张志信,后任司务长赵圣瑞,医生李庆华、郭德庵, 司药李景霞,卫生员刘晏明、樊朝中、邓芝茂、杨友桃、董友公、高平阶、牛忠堂、张文卿、刘学文、姚先周、聂世同、安玉勋、李庆、彭中节,
2.三支队(吴芝圃部)卫生人员10人:
医生王珍民,张志刚、朱同仁、魏孝德、魏存本、张鸿魁、王存业、王存德、白广竣、白广道
3.先遣大队卫生人员3人:看护长韩青山,卫生员王锦春、杨建忠。
到了杜岗,原来的司务长张志信,是老军人,会机枪炮,被调到司令部当机炮排排长,这时候我就正式当了卫生队的司务长。
4师分会 赵圣瑞
上一篇: 操纵红色电波的无名英雄们
下一篇: 吊祭幼兰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