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不朽的精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也不例外。它是老四军与苏区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在抗日战争的继承和发展。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是由坚持在湘鄂赣苏区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组建后,第1团继续发扬苏区时代的“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作风,在苏南和皖南抗日前线英勇作战,战功卓著,与新四军广大将士用忠诚、鲜血,乃至生命共同铸就了不朽的“铁军精神”。与此同时,部队也快速发展,扩编为两个团,编为新的1支队。然而,这支英雄部队在皖南事变中,建制被打残、打散。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重建新4军,继续使用第1团的番号。使用该番号的部队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而壮大,几经扩编,最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虽然部队番号几经变化,但是第1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作风没有改变,得以传承。凭着这种精神和作风,部队战功赫赫,成为“王牌”部队。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中,我们依然要传承并弘扬包括第1团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作风在内的不朽的“铁军精神”,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铁军精神 一支队一团 传承 发展 民族复兴
一、新四军铁军精神的由来——继承老四军和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精神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加快了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国共双方经过艰苦谈判,同意将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这个番号是由新4军的首任军长叶挺选定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是广州国民政府统辖下的一支主力部队,在北伐的过程中,攻坚克难,打了许多硬仗、恶仗,为北伐的胜利立下了赫赫功勋,号称“铁军”。尤其是叶挺任团长的独立团,更是能征惯战,所向披靡。因此,叶挺决定继续使用第4军的番号。但在前面加上一个“新”,以示与原来的第4军不同,遂有了抗日的铁军新4军。正如《新四军军歌》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军歌明白地指出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军两支英雄部队的历史渊源和顽强的战斗作风!
而当时坚持在南方八省斗争的红军游击对都是战斗勇敢、作风顽强的铁的红军。比如,坚持在湘鄂赣的红军及后来的游击队就是如此。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在湘鄂赣苏区活动的主力红军有多支英雄的部队:先后计有红5军、红8军,红16军,红18军,都是作风顽强、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其中红5军和红8军于1930年6月,合编为红3军团,共17000余人,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主力军团之一,曾经攻下了湖南省省城长沙,这是苏区时期攻下的唯一的设防严密的省城,其战斗力之强悍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奉中央之命,离开湘鄂赣苏区到中央苏区活动。红3军团调离后,1930年8月,以湘鄂赣边独立师为基础又组建了红军16军,下辖2个师,成为常驻湘鄂赣的主力部队。红军16军,作风也堪称顽强,英勇善战,战斗力也极其强悍,多次以少胜多,重创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堪称铁的红军!如,该军先后取得了万载潭埠战役、浏阳官渡战役、通山战役、官埠桥与马桥战役的胜利。正如16军军歌唱的那样:“全苏大会赐我旗:‘坚强苦战’,鲜红旗帜招展兮,光荣灿烂。几年艰苦血战兮,精神不灭。今后如何贯彻兮,工农利益。坚强苦战,光荣灿烂,万岁,万万岁!”[]
新4军没有辜负“铁军”的荣誉称号,新4军组建后,经过集中整训,即奔赴抗日前线。他们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老四军和苏区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善战、顽强战斗的精神和作风,很快在大江南北开辟了许多块大小不一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支撑江南抗日的中坚力量,成为坚不可摧的“江南长城”,并在长期的征战中,用忠诚、鲜血,乃至生命,逐步铸就了不朽的“铁军精神”。
二、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发展——一支队一团在苏南与皖南英勇抗战,铸就了铁军精神
第一、卢沟桥事变后,湘鄂赣苏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支队一团
虽然国共双方达成共识,同意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但是关于新4军的编制,双方又经过艰难的谈判,最后于1937年12月28日确定,新4军以支队为基本建制(支队建制相当于旅级建制),每支队下辖2到3个团。全军编制为4支队,总共编为10个团。其中在湘鄂赣苏区活动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4军第1支队第1团,成为新4军一支战斗力强悍,能征惯战的英雄部队。不过,改编的过程历经曲折。
由于与中央失去联系,湘鄂赣省委是从国民党报纸和《解放》周刊上了解到党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直到1937年1月,湘鄂赣省委才接到党中央于1935年发布的“八一宣言”。 1937年5月,湘鄂赣省委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如何实现和平与合作问题。通过讨论,省委最后决定,一面派人请示党中央,一面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停战。
同时,为了适应联蒋抗日的需要,湘鄂赣省委于1937年5月10日正式成立了“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湘鄂赣抗日红军游击队。
1937年7月29日,湘鄂赣省委领导人傅秋涛、涂正坤、钟期光等代表省委与国民党50师师长岳森谈判。经过谈判,双方同意将部队的番号改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至于划定防区、驻扎部队,改编后的经费等问题,需与武汉方面继续谈判。8月20日,湘鄂赣省委派刘玉堂、黄耀南到武汉行营谈判;8月29日,双方谈判成功,“正式签订和平合作协议,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军第一游击队,以傅秋涛为支队司令,刘玉堂为副司令。”[]这标志着湘鄂赣苏区抗日统一战线终于建立了。双方谈判成功时,“湘鄂赣边区最后保存下来近五百名党员干部,三百九十多名战士,共约九百人。”[]
谈判成功后,湘鄂赣省委开始派人到各分区整顿和扩大地方游击武装,动员群众参军。湘鄂赣省委派往各分区的人,克服重重困难,到11月,带领各分区的游击队纷纷下山到平江的嘉义集中。各分区和各地游击队在嘉义集中整训后,宣布成立“湘鄂赣人民抗日游击支队”,后来又改番号为“湘鄂赣抗日军第1游击支队”,下设三个大队。傅秋涛为支队司令,刘玉堂为副司令。[]
1938年1月4日,湘鄂赣人民抗日军第1游击支队奉命正式该编为新四军1支队第1团,下辖3个营,“全团总人数为1100人。”[]傅秋涛任第1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团团长,张正坤任副团长(有的说是江渭清),王怀生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至此,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正式编成。随后,与第1、第2、第3支队各团一起开赴浙江开化县进行集中整训。整训结束后,一团与其他各团一同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征程,成为抗日战场的一支生力军,以顽强战斗精神和作风及强悍的战争力捍卫了“铁军”的荣誉,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皖南事变前,一团在苏南和皖南抗日前线顽强战斗,铸就了铁军精神
开化集中整训后,按照党的指示,第1、第2支队开赴苏南、第3支队开赴皖南建立敌后根据地。第1支队第1团开始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部队也迅速发展。约略如下:
创建抗日根据地与发展队伍。1938年6月3日晚,傅秋涛、江渭清率第1团第1营、第3营和教导队北渡石臼湖,12日经博望到小丹阳,开辟江(宁)当(涂)溧(水)抗日根据地;不久,部队由于快速发展而扩编。1937年12月下旬,以团教导队、特务连为基础,组成新的第2营。
消灭土匪,赢得人民拥护。第1支队1团在苏南的战斗中最具影响力的事迹是,“1938年7月6日,一支队第一团解决了盘踞在江宁朱门地区作恶多端的朱永祥部。”[]、“8月,第3团又在当涂大官圩赶走了土匪武装佘宗臣部,为民除害,深得民心。”[]这两次战斗的胜利,使老百姓一改旧观念,提出“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口号,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参军打东洋的动人事迹,从而使新四军在苏南站稳了脚跟。
粉碎日军的“扫荡”。1938年8月22至26日,日军第3师团所属步骑兵4000余人,在飞机、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对当涂北小丹阳、鸡笼山地区的新四军第2支队,进行8路“扫荡”。第2支队主力跳出日军的合击圈, 一部在第1支队第1团的配合下,经鸡笼山、护驾墩、当涂、陶吴4次战斗,毙日军20余人,伤日军30余人,并收复了小丹阳、薛镇、护驾墩、横溪桥、桑园铺、博望等地,粉碎了日军在江南敌后进行的第一次大“扫荡”。
宝堰前隍阻击战。1938年9月11日,日军2000余人,分5路围攻第1支队司令部驻地宝堰前隍地区,陈毅指挥第1团第2营在华山一带抗击日军,粉碎了日军的图谋。
总计,“一支队第一团在江当溧和江句溧地区作战多30次,夜袭西善桥、禄口、麒麟门等日伪军据点,歼日伪军3000人,部队有发展,武器有改善。”[]正当1团就要在苏南大展拳脚时,“根据军部的部署,1938年9月底,原已进入苏南敌后的第一团调回皖南。”[]直属军部。从此,第1团开始了在皖南的征战过程,第1团和在皖南活动的第3支队密切配合,打击日军,担负起保卫军部的重任。这表明第1团是一支“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作风顽强、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其战斗表现得到了军部的认可。
在调回皖南的过程中,第1团的建制有所变动:1938年10月初,第6团(第3营留皖南)由水阳调赴苏南敌后句容东部地区活动;12月23日,第6团划归 第1支队建制,支队特务营(原第1团第2营)编入第6团为第3营。这为皖南事变后的第1团成建制的保留了一些种子。
从苏南敌后调回皖南的第1团,经短期整训,于 1939 年4月24日进入铜陵前线投入作战,战功卓著,主要的战斗有:
顺安塔里王伏击战。1939年4月28日,1团第2营在铜陵顺安塔里王伏击日军,全歼从顺安出扰的30名日军,开创了皖南作战中全歼一股日军的范例。
铜陵谢家垄伏击战。1939年5月9日,1团第1营在铜陵谢家垄伏击日军人,运输队,毙其29人,伤其33人。总计,“1个多月时间内,即对日伪军作战11次,毙伤日伪军500余人。”[]
繁昌英勇保卫战。繁昌是日军向皖南腹地进攻的门户,地理位置重要。1939年5月,新四军第5团和从苏南调回皖南的1团与日军在繁昌地区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夺,繁城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中,新四军以机动钳制、侧后袭击、正面阻击等战法,经4天激战,毙伤日军300余人,日军被迫撤退,新四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保卫繁昌的壮歌。
春季反“扫荡”的南陵县父子岭阻击战。1940年4月26日,第1团在南陵县父子岭阻击日军。战斗中,1团战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在敌机剧烈轰炸之下,我官兵奋勇与敌反复肉搏血战7小时之久,敌伤300余,我伤30,亡20余。”[]战斗中,“青年文化教员朱锦麟随军作战,陷入日军重围,一人面对六七个凶残的日军,毫无惧色,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拉响手榴弹,与逼近的日军同归于尽。”,[]南陵县父子岭阻击战充分展现了1团“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和顽强战斗力。总计,这次反“扫荡”战斗,新四军皖南部队毙伤日军近900人,挫败了日军夺取南陵、直下青阳,进窥皖南腹地的企图,保卫了军部的安全。
粉碎秋季日军反“扫荡”。 新四军皖南部队在与友军密切配合下,合击窜聚西峰山的日军,共歼日军千余人,终于迫使日军于撤回赤滩,从而取得了这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包括1团在内的皖南新四军的英勇作战,得到了新四军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指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以劣势装备,担负正面阵地防御作战任务,“在皖南前线创造了机动而又顽强的防御战的优良战斗作风。”[]无愧于“铁军”的称号!从而铸就了不朽的“铁军精神”。
第三、皖南事变中,第一团遭到重创,建制被打残、打散,让人痛惜
第1支队第1团在皖南时,由于战功卓著而又严守纪律,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所以部队得到了快速发展。1940年秋,第1团扩编为第1团和新1团两个团(人称老1团和新1团),重新组建第1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队伍也扩大到3000余人,战斗力更加强悍。
1940年11月,军部为了北移需要,将第新1支队编为第1纵队又称左路纵队。但是让人痛心与痛惜的是这支战队力顽强、战功累累的英雄抗日劲旅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摧残。1941年1月7日,国民党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与抗日大业,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新4军军部和直属3个纵队共9000余人,遭到毁灭性打击,除傅秋涛率少数部队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事变后,突围出来的余部大部被编入重新组建的新4军第7师,小部分编入第6师。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并宣布撤销其番号的反共言行进行严厉驳斥并顶住压力,迅速重建新4军军部并对新四军进行重新整编,将战斗在江淮河汉之间以新4军为主的、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统一整编新四军时,将活动于皖中地区的无为游击纵队、原第三支队挺进团、皖南突围部队和部分地方武装编成第7师,下辖第19旅、挺进团,全师3000余人。”[]1支队1团原团长傅秋涛任该师副师长。
1941年3月18日陈毅、刘少奇、赖传珠发出关于新四军第6师组建原则的指示:苏南敌情、地形均不宜大部队及大的指挥机关活动。因此东路设旅,溧武路南设旅,旅以下设团。团又分两种:一种是设营的大团,一种是废营的小团。各旅、团的干部仍应就苏南原有的干部选择,另在皖南突围的干部中选配、加强之。[]
这意味着第1支队第1团这支作风顽强的抗日铁军,从纯军事角度看,其建制被打残、打烂,不复存在了。但是第1团的番号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得到重建,尤其是第1团“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精神并没有由此消失,而是得到了继续使用“第1团”这个番号的后续部队的将士们的代代传承。
第四、皖南事变后,第一团的重建、发展及铁军精神的代代传承
皖南事变后,重组后的新4军,并没有取消第1团的番号。第1团得到重建,这就是活动在苏中的第1师第1旅第1团。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1团为基础,部队不断得到发展、壮大,逐步发展为旅、纵队、师、纵队直至军的建制。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建制比较混乱,有的称为支队、纵队、大队,不统一。事变后,新4军建制统一为师、旅和团。1941年2月下旬,重新组建的新4军第1至第7师及其所属各旅、团陆续重组完成。其中新4军第1师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1、2、3个纵队分别改编为1、2、3旅,其中第1旅下辖第1、第2、第3团。第1团的领导分别为:王萱春任团长、乔信民与曾如清(代)先后任政委、 汤万一与刘亨云先后任参谋长、曾如清和孙克骥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l0月,第1旅的第1、第2团与旅特务营合编(其中从1团中抽—个营加强地方武装)为第1团;1944年12月30日,新4军军部将第1团、特2团、特3团编成第1旅,又称教导旅;1945年4月,教导旅的番号改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1946年1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组建,下辖第1、2、3旅分别由苏浙军区第4纵队、苏中教导旅(该旅曾下辖第1、2、3团)和苏浙军区第2纵队改称;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该纵队以“跑得、饿得、打得”著称,在华东战场上驰骋豫皖,纵横苏鲁,战皆硬仗,屡建奇功;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改称第3野战军,华野第1纵队改称3野第20军,隶属9兵团。
皖南事变后,从重建的新4军第1师第1团一直到后来第20军,这支英雄部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抗战时期,在郭村大败顽军李长江;莱芜战役时,华野1纵紧钳4万蒋军,立了“第一功”;孟良崮战役时,华野1纵一边挡着“百万大军”,一边剜出“上将首级”,唱出重头戏;后又参与围歼区寿年兵团;淮海战役时,在窑湾歼灭63军,参与歼灭蒋军王牌的邱清泉兵团;抗美援朝时期,打垮美军第1师,涌现出“杨根思英雄连”,解放后,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
在多年的征战中,新4军第1支队第1团最后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这一路走来,虽然部队的番号几经变更,但是由第1支队第1团奠定的“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被一代又一代的将士传承下来,所以无论使用哪个番号,该支英雄的部队一直是所在部队单位的头等主力,以善打、敢打硬仗、恶仗闻名,成为我军的“王牌”部队。当年,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的江渭清副团长就指出,军部把第1团从苏南调回就是要保护军部的,就是看中第1团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强悍的战斗力。
三、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包括第1支队第1团在内的新4军广大指战员在长期的征战中,用忠诚、鲜血,乃生命铸就了不朽的“铁军精神”。对此,新四军创始人之一的项英从优良传统角度将其概况为十点:官兵平等友爱、政治工作制度、与民众打成一片、艰苦奋斗坚持到底、自我牺牲英勇奋斗、自觉遵守纪律、绝对废除肉刑和打骂制度、学习政治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军事技术加强战斗力、动作敏捷机动机警攻击勇猛紧张活泼、夺取敌人武装来武装自己。项英的概括中已经涵盖了新四军的不朽的“铁军精神”的核心或者说是基本元素。
后来,党史研究资深专家刘勉钰教授进一步提炼,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归纳为五点:“第一,听党指挥,坚定信念;第二,坚忍不拔,英勇果敢;第三,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第四,内外团结,众志成城;第五,步调一致,纪律严明。”[]
当然在此过程中,在共同的“铁军精神”统领下,各不同的战斗单位也会形成自己的精神,或者说独特战斗精神和作风,这符合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此,第1支队第1团的“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当属“铁军精神”的构成部分。这正如电视剧《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讲的和做的那样:高手比赛,就要敢于亮剑,绝不退缩,那怕是倒下,也在所不惜!但,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一支部队一旦有了这种不怕死的“亮剑”精神,就有了部队的“灵魂”或者说“军魂”;一旦这种“灵魂”植入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心里,就不会随着军事主管的离去或者调走而轻易消失,而是会在广大指战员心中和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并且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注入新的内涵。正是有了这种“即使倒下也要亮剑”的“军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很快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抗日的民族战场和解放人民的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国家独立,民族翻身”伟大使命!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是包括第1支队第1团在内的无数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英勇、顽强的优良的作风和精神却不应该被遗忘,它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民族精神,理应进行深刻的研究以保存下来、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以资政育人。今天全党、全国人民和全军正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中,我们尤其应该传承和弘扬包括由1支队
1团开创这种的“克艰攻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顽强作风在内的不朽的“铁军精神”,克服民族复兴征程中的遇到的各种困难,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的历史进程!
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不朽的“铁军精神”以复兴中华民族,刘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高举爱国大旗,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要继承铁军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把远大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再次,要牢记心系百姓,服务人民的宗旨,关注民生,多做实事;最后,要保持艰苦奋斗这个铁军精神的本色,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铁军精神便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笔者深以为然!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编写:《湘鄂赣苏区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二、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军史珍典》,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5.刘勉钰著:《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编著:《新四军组织发展实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新四军战史》编辑室著:《新四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9.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0.张敬山编著:《三野十大主力》,黄河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何新春 、何新春
上一篇: 挺进豫东敌后
下一篇: 怀念革命烈士高峰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