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中旬,毛泽东向河南省委通报“开封失守、豫东沦陷”后的情况,同时令彭雪枫“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彭雪枫决心率部东征。9月23日,他便在教导队第二期毕业典礼大会上进行动员,指出:不久我们将出兵豫东,任务是开展豫东敌后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9月27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基于竹沟部队将在陇海路南地域游击作战,指示彭雪枫“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名义出动”抗日。同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竹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与此同时,彭雪枫与省委常委陈少敏联名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叶剑英报告说:“竹沟部队机关已动员完毕”,决定“开往豫东部队于二十八日举行誓师典礼后出发”。因“信阳吃紧,竹沟部队动作亦不在远”。“留竹沟一个中队,枪八十支”,加之竹沟周围“可全部听我调动”的“有组织之民众武装”,在信阳失守后,“可组成七个至八个中队”。“开往豫东部队,两个中队,带军事、政治、地方党的干部一批,以便加强豫东工作”。到豫东后,我们提议“组织豫东军政委员会,以便指导豫东工作”。豫东军政委员会,由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谭友林、方中铎、周季方、岳夏、张震、王其梅、刘作孚组成,“以彭为主席”。同时,“彭、吴、萧组织三人团,以便应付紧急情况。”
接着,竹沟开往豫东部队在彭雪枫、张震领导下开始组编。当时,他们“把手枪班和冲锋枪排扩编为一个警卫连与两个步兵连,组成游击支队2大队,由滕海清同志任大队长。将七月份先期出发的萧大队改为游击支队第1大队”。2大队,加上第二期教导队学员以及由延安派来的军事、政治、地方干部和电台共373人,长短枪153支。同时,并任命谭友林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王子光为宣传科长,资凤为供给科长。这样,新四军第4师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又称雪枫支队,便在竹沟诞生。
9月30日,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择定的东征誓师日。这天清晨,竹沟全镇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东门外广场上旭日当空,彩旗招展。
东征战士个个身着戎装,精神焕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有力的步伐,向着镇外操场走来。
竹沟自卫队员扛着步枪、红缨枪,雄赳赳,气昂昂,向着镇外操场走来。
竹沟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以及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工作人员,手执三角彩旗,喜笑颜开,也向着镇外操场走来。
游击支队青年男女宣传队员,在已进场的出征队伍前边跑来跑去,忙个不停,兴高采烈地散发着刚刚出版的《拂晓报》和已印好的《指战员手册》。
广场主席台前,“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誓师大会”的巨幅横标,空中高悬,格外醒目。人们心潮涌动,个个摩拳擦掌。它昭示着豫东、皖北抗战史上一个庄严的时刻已经到来,中原抗战史的又一新篇章就要揭开。
彭雪枫、陈少敏、张震、王国华等登上了主席台。几十把军号,吹奏起雄壮的进行曲。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陈少敏主持大会,并宣布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誓师大会正式开始。
彭雪枫戎装整齐,英姿勃发,坚毅挺拔地站在主席台上,代表东征部队讲话。
他首先针对目前抗战形势讲道:前方“大炮响了……谁跑,谁不打日本人,谁就不是中国人;谁贪生怕死,谁就不是抗日的战士”。其次,他宣布了支队东征任务:“开展豫东游击斗争,收复失地,恢复抗日政权。”然后,他在指出部队行军中的注意事项后说: “现在,我们的部队还很小,但涓涓细流会汇成江河,它必将发展壮大,以汹涌澎湃之势,注入民族解放的海洋。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在祖国血染的土地上,为民族的生存而斗争。同志们,挺起胸腔,勇往直前,胜利在等待着我们!”
主席台下,顿时响起高呼的口号声: “为完成首长给我们的任务而奋斗到底!”
接着,陈少敏代表中共河南省委,刘贯一代表留守处和竹沟军民发表了热情的欢送词。
彭雪枫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又上前作了简短的致答词。他说:“同志们,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国家,党和人民派我们到敌人后方去,我们一定要勇敢杀敌,多打胜仗,并以此来报答党和竹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彭雪枫话音一落,他即带领游击支队主力军全体指战员庄严宣誓。这是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心声,钢铁的意志。在伏牛山下,在沙河岸边,在偌大的广场上,300多名指战员举起了钢铁般的拳头,只听这声声的呐喊,声声的怒吼,雄浑有力,气壮山河:“日寇犯境,大敌当前,我新四军游击支队全体指战员,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赴前线,英勇杀敌,开展游击战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友军,唤起民众,不复失地,誓不生还。”
紧接着,广场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送的呼声,道别的呼声,感天动地,响彻云霄。“别了,竹沟!”“再见了,竹沟!”留恋,离情,一起涌向东征战士的心头。这时,彭雪枫背起背包,快步走到省委和留守处同志们面前,一一同他们握手告别。然后,他挥了挥手,东征战士,便挎上步枪,背起背包,高唱着雄壮的《东征战歌》,踏上了东去的征程。
东征誓师大会后,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部队,在彭雪枫率领下,抱着到豫东去,到敌后去的满腔热情,迎着火红的太阳,列队由竹沟出发,在沿途贴满欢送的标语,路旁站满欢送的群众的热烈气氛中,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向着东北方向挺进。
这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第一次长途行军。许多新战士的脚都打了大泡,况且“秋老虎”又在肆虐,天气很热,人人汗流满颊,简直使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在抗敌的热潮中,他们还是扛着枪支,背着弹药,一程一程地胜利前进着。
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这次强行军的直接目的,是要到豫东西华与萧大队、吴芝圃“三支队”胜利会师,进行整编,完成支队的全部建制。
10月3日,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到达砖桥,休息两天,5日北渡沙河,到达西华西夏亭。当时,周口保卫战正在原西北军张占魁旅长率领下激烈进行,游击支队主力便在西夏亭停驻下来,藉以应援周口前线友军抗日。10月6日前后,周口保卫战胜利结束,日军西进企图被粉碎。10月8日,正值中秋佳节,游击支队主力便在彭雪枫率领下,离开西夏亭,途经西华县城,进驻城北杜岗。与此同时,业已集结在扶沟、西华一带并准备抵御日军西进的萧大队和吴芝圃“三支队”,按照河南省委的原定部署,亦先后分别由驻地开始南移,进驻杜岗附近村庄。
彭雪枫和中共河南省委,把新四军游击支队各部的会师地点确定在西华杜岗,是当时最佳的选择。当时,西华已被人们称做“白色包围中的小苏区”。自1935年前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沈东平等人到西华并于次年建立中共豫东特委以后,这里的抗日救亡活动就以西华三岗(陵头岗、都城岗、苗陵岗)为中心日益开展起来。特别在1937年秋中共特别党员楚博就任该县县长后,中共豫东特委、西华县委便以中共中央河南省委关于豫东沦陷后建立和发展抗日游击武装的指示为指针,于1938年4月接管和改造了仝县区乡政权,5月组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同年7月改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这就给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杜岗的会师与整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杜岗又坐落在新黄河西岸,与对岸日军仅有一水之隔,新四军游击支队各部在此集结、休整后,它就必将成为游支渡河东进敌后最为便捷和最为理想的前沿阵地。
10月上旬,吴芝圃“三支队”已较萧大队先期抵达杜岗。这样中共河南省委原已决定召开的豫东特委扩大会议的时机就已成熟。
由于历史的原因,亦即1938年6月黄河的改道,使抗战初期的河南同时存在着两个中共豫东特委,一个在西华,一个在睢杞太。尽管这两个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抗日问题上时有配合,相互支援,但在组织上却一直没有统一。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东征抗日,使豫东特委组织上的统一成为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游支备部在杜岗的会师和整编,也为其组织上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
10月10日,以检讨“过去工作”和定出“今后工作方针”为目的而举行的中共豫东特委扩大会议,在彭雪枫主持下于西华县城召开。吴芝圃、周季方、王其梅、刘作孚、郑平、刘道安、王学武、路岩岭、胡晓初、屈申亭等17人参加会议。根据中共河南省委的决定,会议首先宣布了豫东军政委员会由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谭友林、张震等10人组成,以彭雪枫为主席的名单。同时决定以彭雪枫、 吴芝圃、萧望东组成3人团,指导整个豫东工作,应付紧急情况。
10月11日,萧望东率先遣大队由扶沟吕潭抗日前线凯旋,并向彭雪枫反映了豫东敌后情况。彭雪枫在得此情况后,除向长江局和河南省委报告了“豫东特委扩大会议情况”外,随即又向周恩来.叶剑英报告了游击支队据此而提出的继续东进敌后的发展方针。
10月12日,西华西夏亭、龙池头、杜岗、聂堆等地,已布满新四军健儿的足迹。新四军游击支队主力与萧大队、吴芝圃“三支队”的重逢和会师,给西华城乡带来了喜庆的气氛。同日,三军庆祝杜岗会师大会在杜岗东南角的一个打麦场上胜利召开。会场布置得简朴、庄严,全体战士军容整齐,精神振奋。会场上各部队相互的拉歌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在“兄弟团结万岁”,“国共合作万岁”的口号声中,彭雪枫、吴芝圃、萧望东、张震等健步步人会场,出现在主席台上。台下一片欢腾,特别是“三支队”的游击战士,个个翘首相望,期待一瞻彭雪枫、张震等支队首长的风采。大会在萧望东报告了豫东数月战绩后,彭雪枫接着讲话。他“勉励过去”,“指示将来”,阐明“只有用我们的胜利才能争取领土完整,才能将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
彭雪枫接着说:“要坚持抗战到底,就要舍得离开家乡,在哪里打鬼子得手,我们就到哪里去打。抗日战士要四海为家,不能只在门口转,是不是?同志们,要打倒日本,还需要抗日的部队加强团结。一根筷子,一撅就断,一把筷子集中起来,力量就大了,就不那么容易撅断了。新四军、三支队联合起来,全国抗战武装都联合起来,在华北、华中、华南,到处打击日寇,叫鬼子顾此失彼,中华民族才能得到解放。
彭雪枫的讲话,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扣人心弦。
这时,一首由新四军文艺战士新编新谱的三军《大团圆》歌,在会场上高唱起来,表现了他们将要团结战斗的美好意愿。
歌声未落,吴芝圃起而讲话,号召3支队顾全抗战大局,热烈响应与新四军主力合编。随后,大会宣布各部奉命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副主任。会后,部队进行统一整编,组成三个大队,1大队由先遣大队为基础组成,2大队由竹沟部队为基础组成,3大队由豫东游击三支队组成。3支队编余部队,分别补充到1、2大队和游支直属队。至此,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共1020人,步枪497支,马枪90支,短枪73支,手提冲锋枪9支,轻机枪12挺,手榴弹639枚,马32匹。这就是最初正式组成的新四军游击支队。
同日,中共中央亦批准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岳夏为委员,彭雪枫为主席。党政军委员会确定游击支队当时的方针与任务是:继续东进,打击日伪,消灭土匪武装,发展与扩大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4师分会:冯文纲
上一篇: 俞宜桐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