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为准备学位论文“抗战时期大上海近郊游击战”,我去苏州向朱亚民伯伯请教,他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时为松江军分区司令员。
支队当年被誉为“浦东人民的灯塔”,“在敌伪严密统治着的长江下游,尤其在与上海唇齿相依、据点林立的浦东,新四军不但能够始终坚持着,积极地打击敌人,更能在斗争中时刻壮大和提高自 己”。(梁山:《新四军在浦东》,《新浙东报》1945年3月5日)
《新四军在浦东》:《新浙东报》1945年3月5日。
朱亚民说起一桩湮没的往事:1945年初,新四军军部派参谋二科副科长王徵明到浦东;“他受中央军委电令,为配合盟军总反攻,在沪杭三角洲选择一个可供盟军进攻日军的登陆点。我们积极配合王徵明同志,向他提供了浦东地区和金山卫一带的地理地形、敌人力量等情报,并做好掩护和交通联络,确保王徵明同志工作的完成。”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曾在金山卫东西长约15里沿海登陆,导致国军崩败“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八年后,盟军又把视线投向这里,上海竟差点成了东方诺曼底。
1943年,“东方诺曼底”出台
1942年,美、英成立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Combined Chiefs of Staff),这是盟军战时最高军事指导机构。美方参加者为:陆军参谋长G·C·马歇尔陆军上将、陆军航空兵参谋长H·H·阿诺德空军上将、海军作战部长E·J·金海军上将、总统参谋长W·D·莱希海军上将。英方有: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庞德海军上将、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空军上将和前帝国陆军参谋长约翰·迪尔陆军元帅。
在中国东南沿海实施登陆计划,首现1943年8月14日的第107次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为美方提出,目的是建立能直接进攻日本的基地,并辟海上援华通道。该计划的提出,比盟军欧洲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围捕Roundup”计划要晚2年。
1944年,美方重启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计划。此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已从相持阶段转为反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把下阶段主攻目标锁定吕宋岛、中国沿海和台湾构成的三角区,在4月24日的计划中,广州、香港、台湾、汕头、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等地都出现在登陆视野里。6月结束的“菲律宾海海战”(亦称“马里亚纳海战”)令事情发生变化,大胜日军的美军获得中太平洋制海权制空权和前进基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B—29轰炸机可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掌握了更大进攻主动权后,作战构想转为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登陆中国东南沿海计划搁浅。7月14日,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直接登陆日本本土,但美方未放弃中国东南沿海登陆的计划和准备。在美国人的算盘里,它有助于直接登陆日本的作战,起码能牵制在中国大陆的日军。
对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武装,约瑟夫·沃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陆军上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后是倍加关注。其政治顾问、美驻华使馆秘书戴维斯在1943年6月24日给白宫的报告中,建议向中共控制区派驻美军观察员。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向白宫重申该建议被罗斯福总统采纳。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出派美国军事代表团到中共控制区。3月9日致电蒋介石,美国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欲派使团赴中共控制区考察,蒋介石4月复电原则同意。
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4月17日,日军发起称为“一号作战”的豫湘桂战役加速此事推进。为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日本向国民党战场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的豫、湘、贵等省进行进攻。“在这一线上的国民党军队,除少数外,大多数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国民党战场出现大溃退的局面。”(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美国担心中国正面战场如此局面,将不利美军在太平洋作战以及盟军以中国大陆为基地反攻日本。6月20日,副总统华莱士飞重庆与蒋介石会谈,其中就美向中共控制区派使团达成协议。
该使团名为“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起初,美方称“中缅印战区美军观察团”,蒋介石认为“团”规格高改“组”。观察组成员来自美陆军、航空、通讯、医务等,其实代表美政府和军方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直接联系通道。主要任务是收集中共所获的日军情报,了解中共军队的作战、装备和物资供应等情况,为美空军提供气象资料等。
1944年:延安欢迎美军登陆
1944年7月22日中午,一架美空军C—47型运输机降落延安东门外简易机场,人挥旗导航。飞机滑行时,左轮陷入一旧坟造成螺旋桨折断,所幸无人受伤。下机是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所率第一批组员9人。
在美军观察组到达第24天,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发表8月15日《解放日报》,标题中“战友们”为毛泽东所加。社论指出:中外记者团与美军观察组先后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延安了。这是关系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反抗日寇解放中国的问题,这是关系中国两种主张两条路线谁是谁非的问题,这是关系同盟各国战胜共同敌人建立永久和平的问题。
毛泽东修改的1944年8月15日《解放日报》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
与美军观察组商讨的合作中,一项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毛泽东表示欢迎并可给极大支持,他强调:“我们认为美军必须在中国登陆,当然这取决于日本的力量及战争的发展”。“如果美军不在中国登陆,对中国来说将是极大不幸”。对此,美军观察组的驻华使馆二等秘书约翰·帕顿·戴维斯(John Paton Davies)认为,这种强调“是共产党人希望直接从美国得到补给和与美国建立双边关系的希望的一部分”。8月23日,美军观察组政治顾问、驻华使馆三等秘书约翰·S·谢伟思(John S.Service)提醒毛泽东:“美军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赢取战争的胜利,并非一定要采取登陆作战的方式”。
在当年4月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的登陆计划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登陆点备选有汕头、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等。美军观察组提出侦察沪杭一带日军部署,重点是杭州湾、宁波和舟山等地;还想了解我浙东根据地能否修机场;给延安“东方诺曼底”势在必行的印象。毛泽东连续发电指示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8月21日,毛泽东复电李先念、郑位三、任质斌、陈少敏并告张云逸、饶漱石:可告美军第14航空队代表欧高士少校,他提三项问题已批准,均可合作办理。其中“第三、美海陆军登陆时协同作战问题,我们正与驻延美军观察组人员协商,准备一切。”同日,复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美军准备在中国登陆,要求和我军配合作战,五师地区美军已派人去,我们已许其设无线电网并供给情报,不久他们即将派人来军部并在上海及沿江沿海设无线电网,其目的不但目前便利空军轰炸,而且准备将来登陆作战取得配合。因此请你们认真布置吴淞、宁波、杭州、南京间,特别是吴淞至宁波沿海及沪杭甬铁路沿线地区的工作,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及准备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一师及苏中、苏南的党在此工作上应担负很大责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10月24日,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致电张云逸、饶漱石等:指示新四军向苏浙豫皖发展:“同意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要十分注意发展宁波、杭州、上海三角区工作,以便配合美军可能在杭州湾的登陆作战,时间可能很快。”(《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
毛泽东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私人代表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
11月2日,毛泽东与刘少奇电示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美军可能在杭州湾登陆。为配合美军登陆及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除粟裕带两个团南进外,还应考虑下列步骤:建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和浙江的斗争;从第1、2、3、4师抽调5至6个团南进;从新四军直属队及各地抽调大批干部,经培训后,陆续派往苏浙工作。”(《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8、9日,毛泽东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私人代表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Patrick Jay Hurley)还谈到在沦陷区组织地下军配合美军作战。
上世纪80年代,朱亚民(前排左三)与他的战友们在浦东。
据朱亚民回忆:1944年8月26日,华中局发出《关于开展宁、沪、杭、鄞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的指示》:“认真布置淞沪、宁波、杭州、南京间,特别是吴淞至宁波沿海及沪杭甬铁路沿线地区的工作,对于配合盟军作战及最后战胜日寇,是有极端重大意义的。”
9月25日,他参加在慈北洪魏召开的浙东首届军政干部会议。会议提出:“从各方面准备自己的力量,以便在反攻时机配合盟军反攻敌人,夺取沪杭甬等大城市”。(《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在大会之前,浙东部队的代号,由原来的第一、第三和第五兵团等,改为盟国的国名,如“英国部队”为一支队,“美国部队”是五支队等。
11月5日,大会向党中央毛泽东发致敬电。毛泽东在11月24日复电中要求“准备配合盟军驱逐日寇。”为配合登陆,浙东区党委建杭甬沿线城市工作委员会,开展搜集情报和统战工作,在宁波、余姚城内组织地下军,派地下工作者潜入敌伪组织。浙东纵队成立“400反间谍工作小组”潜伏驻宁波日军宪兵队。
1945年1月13日苏浙军区成立,下辖第一(原16旅)、第二(原浙东纵队)、第三(1师南下三个团)三个纵队。同月,华中局调陈伟达、顾复生来上海浦东。陈伟达任中共淞沪地委书记兼淞沪支队政委,成立淞沪地区专员公署顾复生任专员,委任川沙、南汇、奉贤、青浦、松江等县县长,为适应新形势打下基础。
朱亚民时任我抗日民主政权奉贤县县长。身后条幅“威震敌胆真英雄 峥嵘岁月汗马功”为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题书。
朱亚民补充道,“为执行党中央向东南敌后发展,控制苏、浙、皖和发展浙东沿海地区的战略任务。命陶勇同志率八支队一路东进,准备与我淞沪支队会师于淀山湖地区。”(《中国抗日战争全史》第六编)
1944年:日军制定反登陆计划
鬼子并非两眼一抹黑。得知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后,日军就出报告《关于最近美延军事交流的成立与苏延军事同盟缔结之说》,开始研判美军登陆中国。在之前7月18日发“浙东作战命令”(即“节号作战”),实施1943年策划的、以“确保浙东沿海要地,封锁敌美军在该方面登陆企图于未然,同时谋求海上交通的安全,并使其成为船只中转基地……占领地点以温州及福州附近沿海要域为目标”,后推至8月22日开始。9月9日,日军占温州,10月4日占福州。
日军占温州,准备反登陆。
到1944年下半年,针对美军在华登陆制定《捷号作战计划》,并在豫湘桂战役行将结束时提上日程。11月14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指出,“美军进攻中国沿海的目的在于确保进攻日本本土的据点,以此加强大规模空袭并建立对华补给基地”,故“无论菲岛决战情况如何,皆有必要策划并实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增强”。建议尽快集7个师团巩固温州、福州、厦门、汕头、香港、海南等地防御。
1945年1月,日军中央指挥机构制定《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把中国战场重点转向有意登陆的美军:“在日本本土实施最终决战,为此,需在中国沿岸要域、台湾、西南诸岛、硫磺岛建立起外围防线以进行强韧的持久战,拖住对方对本土的进攻”。与东京的想法不同,豫湘桂战役的成功让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再燃“四川进攻计划”。在同月制定的《关于中国派遣军今后作战指导的意见》中强调:“大陆地区的战斗将迎来美中联合从陆海两正面发起的总反攻,故应捕捉目前战略与政略的最后良机,以超常之决心消灭四川要域的抗战基地,封杀重庆军队总反攻于未然并使其政权崩溃。”“若重庆政权被消灭,则美军的企图将被破坏大半”。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认为:“四川进攻作战的构想尚可,但鉴于我帝国总体战略态势及国力现状,为应对主敌美国,实在无法同时实施两线作战,故应暂时专注对美作战而强化中国东南地区之战备。”冈村接令后布置:“将进攻四川的目的控制在重庆政权的转移等事上,交第6方面军司令官具体负责,我作为总司令官亲自督导第23、第13军等部队推进对美战备。”
1月25日,陆军参谋本部派员向中国派遣军宣读《大陆命第1228号》和《大陆指第2363号》,其附件《关于华南华中沿海地区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指出:“美军来攻之际,应适时集中必要兵力将其歼灭并破摧其企图,战力的重点指向广州周边。”冈村仍坚持西攻:“确信重庆的衰亡及其反攻企图的挫败将导致美军登陆计划的顿挫与踌躇”,认为“此作战实乃对美作战之一部,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东南海岸”。
制定反登陆“光号作战”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
1月29、30日,冈村下令:“在东面海岸布下铁桶之阵,待敌登陆之际予以彻底歼灭。在西面,排除万难、突进重庆,扫灭其据点。”此时,应对美军登陆的“光号作战”计划出炉,在下发《沿岸方面对美作战准备要纲》中:华南执行“光一号作战”,23军防守广州、香港及厦门、汕头、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华中执行“光二号作战”,13军防守上海周边及长江北岸、宁波、温州、福州等地,第5航空军提前海上搜索并攻击美军登陆船队,配合陆军地面作战。实际上,冈村心里一直想西攻四川,东面反登陆的重视度和备战很差。华南23军修筑的阵地不经轰炸且施工缓慢,重点的华中修筑反登陆阵地缺乏水泥等建材。第5航空军的战机只有美驻华空军的1/5,拿不下制空权,对美B29轰炸机毫无招架之力。自身泥菩萨过江,更不用说要在反登陆支援地面守军。
1945年:日军重点华北反登陆
盟军关注东南沿海同时,也将华北纳入登陆的盘子。登陆华北,一可切断中国派遣军与本国、朝鲜及东三省的联系,将在华日军截南北两段分歼。二可直线距离打击日本心脏地带。
1944年底,阿尔伯特·科蒂·魏德迈(Albert CoadyWedemeyer)接任史迪威,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华美军总司令。一上任就向蒋介石提出“组建一支中美联合部队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前往天津、秦皇岛登陆”,得到响应。
同时,美军观察组对中共提出在连云港登陆,望为登陆的美空降和两栖部队提供策应和后勤保障,为策应的中共部队提供5万人的武器弹药装备。中共答应,致电新四军做好盟军在黄海沿岸登陆的准备。之前的8月20日,毛泽东就致电新四军军部和八路军山东军区,为盟军尽快收集日海军在青岛、烟台、连云港常泊军舰数和类型,每日进出情况等。
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
新四军政委饶漱石。
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
12月26日,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告准备情况:“盟军在黄海海洋登陆时,依据现在情况计,苏北能动员兵力、粮食、船只等的可能如下:一、劳动力。分短期、长期两种:短期临时者,能动员十万劳动力参加运输、修路;长期调用者,能动员二万到三万人。二、粮食。在收成坏和用款购买下,可供给二十万人。如临时公粮拨用,可供给二十万人一个月。三、船只。三个月前准备,可组织海船一百只,担任登陆、运输,载重量三千吨。内河大小船只可动员一千只,担任内河运输,但不能下海运输。四、部队参战。接到军委命令五到七天,可集中作战。五、飞机场。沿海地区春秋两季可利用临时着陆,夏冬水多临时着陆困难。固定机场,放在淮阴、盐城 (规模小)、新浦 (规模大)机场夺取后,可利用自修之,固定机场可先通知而修筑,无问题。”(夏继诚:《1944年:毛泽东曾电示新四军配合美军在中国登陆作战》,《党史博览》2021年12月28日)
1945年6月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彻底消灭日本海空力量,打开日本门户。在4月1日战斗打响后,日陆军部14日要求中国派遣军“为尽快落实兵力调配以因应美苏形势并促进对美作战准备,沿海地区的战备重点应优先指向上海周边,其次指向山东方面。”6月初,下达《大陆命第1339号》命令,催促冈村加紧调兵巩固华中华北要地,策划对苏对华持久战并防备美军登陆。当时的华北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6省及北平和天津2市。
6月10日,《中国派遣军对美作战计划大纲》调整“光号作战”方案。目标“对美战备的重点将优先华中三角地带,其次指向山东半岛,须尽量在事前识破对方的登陆企图,适时集中派遣军主力”。反登陆重点从华南转向华北,华南的“光一号作战”缩至“仅确保广香地区”,华中的“光二号作战”以主力防守长三角地带,新增华北的“光三号作战”以山东沿海为反登陆重点。11日发《中国派遣军后方准备要纲》。在防守华中的《第13军作战计划》中,对预判的美军3个登陆点做出预案:1、如长江口的上海北岸登陆,将通过短促突袭、夜间攻击等迎战。2、如杭州湾北岸登陆,将确保平望、湖州、余山一线。3、如在宁波、启东、连云港登陆,分别退守杭州、扬州、徐州等地。而在华北的《山东方面对美作战计划》中,“采取果敢柔韧的游击战和持久战”。事与愿违,日军不但因物资短缺造成反登陆准备缓慢,并不断遭到我军打击与袭扰。我山东军区粉碎扫荡后,进行春季和夏季攻势反击;敌后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了滨海与胶东联系,并使鲁中与滨海相连;正规部队及民兵游击队日益壮大。中共中央认为:“这些抗日力量,不仅直接危害日军作战,而且是英美在华北登陆最好帮手。”
1945年:“东方诺曼底”无疾而终
直到1944年底,美军联合参谋部规划室规划的“东方诺曼底”里,舟山和宁波并不是唯一登陆点,另一选择是日本西南诸岛。在12月27日第184次联合参谋部规划室会议上,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海军作战部长E·J·金海军上将却青睐舟山和宁波,提出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供联合作战委员会(J.W.P.C)参考,要比较攻占琉球与舟山和宁波的利弊供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
1945年1月17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推迟在中国沿海的登陆作战,但仍继续完善舟山、宁波地区的登陆作战方案”。“最主要的考虑不是在中国沿海何处登陆将有助于中国战场,而是登陆中国沿海是否对于太平洋战场主攻方向有所帮助”。一月后,美军联合参谋部规划室对中国战区的评估,仍认为要使中国成为攻击日本本土的基地;但“须准备接受任何能够统治美军可能登陆之沿海地带的中方武装力量,不论该武装从属于何种政治派系”。登陆作战是否与中共合作,美方要权衡中共的军事帮助能否超过其所带来的不利。
“东方诺曼底”在1945年3月尘埃落定,美放弃中国沿海大规模登陆,而从海上进攻日本本土。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陆军上将的方案,攻占菲律宾后进攻日本本土;放弃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海军上将绕过菲律宾攻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方案。重点登陆日本本土,备选登陆中国东南沿海以防侵华日军回国参战。实际上,在美军1944年7、8月分夺塞班岛和关岛后,有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基地,登陆中国大陆为盟军反攻日本的战略地位已失。
硫磺岛和冲绳战役分别在3月26日和6月21日结束,两处登陆作战令美军付出巨大代价,硫磺岛和冲绳战役与日军伤亡比分别为1:1.25和1:2;令美军决定暂搁登陆日本本土的“小王冠计划(Operation Coronet)”。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第一颗原子弹。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第二颗原子弹。14日,日本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盟军酝酿已久的中国沿海登陆作战终未实施,“东方诺曼底”由此一天天远去,慢慢消失在时间长河里;但历史留痕,记住了那些人和那些事。
作者 袁念琪
上一篇: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组织党建活动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