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也是苏浙军区成立 80 周年。我们在此纪念当年前辈们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的光荣历程,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意义重大。
20 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主席,在纪念苏浙军区成立 6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苏浙军区和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史,是一部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英雄史。新四军官兵不畏强暴和艰险,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许多官兵把鲜血洒在了浙西这块土地上。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苏浙军区从 1945 年 1 月 13 中央军委电令成立,到 1945 年 11 月下旬在苏北整编完成历史使命,虽然只存在了 10 个月时间, 但它在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抗战后期的南下战略、在江南抗战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苏浙军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核心力量,其历史地位需置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与中国战场战略转折的双重维度下审视。苏浙军区是在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都实现战略大转折的时期组建的。1943 年,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意大利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战略转折;在中国战场,日军为挽救在太平洋的失败,疯狂发动了(日本代号“一号作战”计划)的"豫湘桂战役",暂时实现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标。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已渡过最艰难的时期,正实现局部战略反攻,准备迎接全国战略大反攻的到来。正是在国内外战略转折互动背景下,苏浙军区应运而生,并以它突出的军事、政治实践,彰显其在江南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一、苏浙军区是江南抗战的战略支点
80 年前,根据党中央关于向东南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四军主力一部挺进浙江湖州长兴。1945 年 1 月 13 日,遵照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成立,成为向东南发展的战略支点。
1.1.中共中央在苏浙皖边建立“战略支点”的原因
1.1.1.战略地位重要
苏浙皖边处于我国东南,东南地区处于赣江以东、大海以西,南至浙西天目山、浙赣路沿线及浙南、闽浙边、武夷山地区,西至黄山山脉及赣东北地区,包括苏浙皖闽赣等广大区域,是连接华中、华南等的重要纽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此地区的京、沪、杭又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国民党第三战区;也是汪伪政权的统治中心;日伪军重兵防卫的地区。在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的核心领导组织、“战略支点”,可以对南京、上海等日伪统治中心区域形成直接威胁,有效牵制日伪军兵力。有利于连接其他战略要地,加强江南各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更广泛的抗日战略格局。
1.1.2.群众基础良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东南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群众有革命基础,对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有了解和认同,革命传统深厚。有利于抗日活动的开展和根据地建设。当地民众对日军在东南地区的侵略暴行极为愤恨,有强烈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中共在此建立 “战略支点”,能够更好地将民众的抗日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抗日力量。
1.1.3.经济资源丰富
东南地区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有充足的粮、棉等资源。建立“战略支点”,可为抗日武装力量提供物资保障,支撑长期的抗战斗争。并可破坏日伪军的经济掠夺计划,对当地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管控和保护,削弱敌人的经济实力。
1.1.4.配合盟军作战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941 年 12 月 7 日珍珠港事件起,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中国 12 月 9 日向日本宣战….。全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了战争。 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1.4.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战略转变
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1944 年,苏联军队对德军连续歼灭性打击,推进到德国境内及其占领区。同年 6 月 6 日,300 万英、美等盟军士兵开启了著名代号的“霸王行动”,在法国北部具有二战战略转折意义的“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德国法西斯失败后,击垮日本军国主义就将成为盟军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太平洋战场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败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并在瓜达耳卡纳尔岛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上的海空优势,1943 年 9 月开始,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全面战略防御态势。
1944 年春,美军在太平洋发起“跳岛”进攻,逼近日本本土,严重制约了日军海上运输补给线。同年,美军对日军进行了大规模海空作战, 6 月 19 日的马里亚纳海战和10月的莱特湾海战,日本联合舰队一败涂地,损失7艘航母、8 艘巡洋舰和 12 艘驱逐舰,3 艘战列舰…。700 多架战机被击落,阵亡 3000 余人。日本海军彻底失去了与美军抗衡的能力,丧失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和海上运输线,防御部署被打乱,开始日落西山。美军赢得了西太平洋的战略控制权,切断日本最重要的,从东南亚石油橡胶等原产地战略资源补给的海上运输线,导致日本战争机器难以持续运转。美军从太平洋中部和南部向日本本土逼近,建立了进攻日本本土前沿基地。对日本形成直接军事威胁,为后续战略轰炸和最终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加快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崩溃。
日本由于在太平洋战场的连续失利,国内困境重重。迫使它一面加紧对中国正面战场的局部战略性进攻,另一面又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部分主力师团及老兵支持太平洋战场的决战。
这些变化共同显示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决定性决战阶段,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和亚洲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压力。从国际视角出发,日本在东南亚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后,对中国东南地区及沿海港口压力增加,长江三角洲战略位置更凸显重要。苏浙军区的建立和其抗战活动可以牵制日军兵力,对盟军在其他战场无疑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
1943 年 1 月《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11 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进一步确认了联合作战方针。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进行各局部地区的战略反攻,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1.1.4.2.中国抗日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纵队各部,在华北、华中、华南敌后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主要攻击敌占城镇,拔除日、伪军在解放区周围的据点,大量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恢复并扩大解放区。在一年的局部反攻中,各解放区共作战11000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俘日、伪军6万多人,争取伪军反正3万多人。晋察冀解放区军民解放村庄9900多个,扩大了北岳区,巩固了平北与平西区,坚持了冀东区,恢复了冀中区;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收复县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万,改变了解放区被分割的局面;晋绥解放区军民解放村庄3100多个,绥西、绥南恢复到1942年前的局面;山东解放区军民攻克县城八座,解放人口500余万,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五个巩固的根据地;华中新四军共作战6500多次,解放人口160余万,把解放区先后调整为淮北、淮南、苏北、苏中、苏南、皖中、浙东和鄂豫皖八个解放区;华南解放区军民控制广九路以东大部分地区,在广九路以西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并在琼山、文昌、澄迈等县建立了巩固根据地。
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切断了日本最重要的海上东南亚运输线,日军为维持“绝对国防圈”,加紧对华掠夺,如在华中,经济上强征江南稻米(1943年苏南征粮量比较1941年激增300%);军事上将第13军主力部署于宁沪杭三角区,确保长江航运畅通,以支持它在中国和东南亚等战场的物资供应。
1.1.4.3.盟军登陆计划
为最后消灭日本侵略军,盟军计划进入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协助中国抗日力量打击日军、并建立和计划建立最后攻击日寇的军事战略设施、基地。如针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计划,中国空军机场群建设的“马特霍恩计划(Operation Matterhorn)”。1942年2月,第六次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就确定了美军援助中国抗击日本和从中国本土空军基地起飞攻击日本的方针。因为在日美开战之初,美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无法满足大型远程轰炸机起降需求,且距日本本土过于遥远。美军认为:只有在中国建有巨大的机场,作为盟军轰炸日本飞机的起降基地,否则日本不可能被打败。“马特霍恩计划(Operation Matterhorn)”就是以摧毁日本战略军事基地、工业体系及其战争潜力的大后方、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为目的设计的。实行中四川动员了29个县30多万民工(后统计先后50万人次),在成都周边的新津、邛崃(qiong lai)、彭山、广汉,建设了四个重型轰炸机场,成都、德阳、温江、双流建设了5个战斗机场,称为“华西基地群”。且1944年6月15日,实现了美B-29轰炸机从印度加尔各答起飞,经“驼峰”航线到成都,在成都实现了首次起飞轰炸日本本土九州。
在空中行动进行同时,盟军全歼日本华南占领军的东南沿海登陆计划“黑金刚钻(Operation Carbonado)方案”或称“远东诺曼底”计划也在酝酿中,我江南地区成为潜在登陆战场。美军战略情报局1944年报告指出:“控制长江下游将切断日军本土与东南亚的联系。”为了彻底打垮日本,盟军准备从被列为可能登陆地点的汕头、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上海等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让海运来的兵力向北进攻,消灭日本在华占领军,再攻击日本本土。二战末期力主登陆中国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1944年2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美军志在横渡太平洋,在中国获得基地,以最后攻击日本,并与企图阻止美军前进之日舰作战”。而时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则坚持先占领菲律宾,再登陆中国。罗斯福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使麦克阿瑟实现了1942年被日军逼迫撤离菲律宾时的诺言:我要回来的!又从日军手中夺回了菲律宾,他成功了。这期间还有“堤道行动Operation Causeway”登陆台湾等计划。
陈纳德的飞虎队和后来的第十四航空队,在华南地区提供空中支援,打击日军运输线,也间接支持了计划中的登陆。美国有人士曾向中共领导人表示,他们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能力缺乏信心,希望我军能在东南沿海配合他们登陆作战。
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又称迪克西使团,团长为驻华美军司令部上校包瑞德)第一批成员抵达延安。中共中央对于配合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以打击日军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新四军向江南发展并控制海岸线的任务突出出来。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着眼于进一步扩大解放区、压缩沦陷区,对华中做出了极具战略意义的决策——发展东南地区,建立“战略支点”,打通浙东与浙南、乃至与闽中的联系,为战略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做好充分准备。
1.1.5.制约国民党顽固派
在江南建立战略支点可以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进行的封锁、限制和破坏。使其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反共摩擦,有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拓展抗日力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2.苏浙军区战略支点的建立
1.2.1.中央早期设想
苏浙军区地处宁、沪、杭三角地带,天目山逶迤(wei yi)其间,北靠苏南、西接皖南,东邻上海,南临钱塘江、富春江,与浙东四明山遥隔相望,是控制长江三角洲的战略支点。因此,抗战开始后,一直为我党所重视。
1938年2月21日,毛泽东就致电朱德、彭德怀等,从坚持长期抗战要求出发,提出关于建立六个长期抗战重要战略支点的设想,其中包括苏浙皖赣地区。同时规定了新四军的任务是 "向西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的行动方针,指令新四军主力一部首先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作为江南聚集力量的中心和挺进苏浙皖赣地区的前进基地。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陈毅,提出华中地区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其中有江南根据地,并提出江南根据地建设发展的任务:苏南“应准备出天目山”、皖南“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浙东“增辟这一战略基地”,创立“游击根据地”。毛泽东及党中央关于发展东南的全盘战略设想,明确了这一区域抗战的战略目标、前进方向,对于抗战形势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根据党中央决定,1941年5月,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月,华中局成立中共江南区委,统一领导苏皖、浙西等地党组织,积极贯彻实施党中央关于发展东南、建立“战略支点”的战略决策。后因日军的残酷扫荡、淸乡,国民党反共逆流加剧,抗战形势持续恶化,包括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在内的大批中共党员被捕牺牲,发展东南、建立“战略支点”决策部署的实施暂缓。
1.2.2.“战略支点”初步实现
1943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有利变化。侵华日军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在中国战场发起了9月28日苏浙皖边等战役。日军集中3个师团共2万余人,分苏南、皖南、浙西三路向苏浙皖边的国民党军队控制区进犯。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郎溪、溧阳等多县城重新沦陷。时任在华中局的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开展苏浙皖地区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巩固苏南现有地区,并向太湖西、南岸发展,沿京杭国道进入天目山,越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联系。这一战略部署为苏浙军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继续执行发展东南的战略部署,要求苏南党应切实保证对江北的战略联系,并向南发展“帮助当地党能掌握武装,特别是沿着溧阳山地向天目山地区进行对浙东打通联系的准备”。
根据上述指示,在苏南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以下简称“十六旅”)从1943年10月开始,向苏浙皖边挺进,对日伪展开攻势作战,开辟向东南发展的前进阵地。1943年10月初,十六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领下,乘苏浙皖边战役后日军回撤、伪军立足未稳之机,兵分三路前进,沿途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2月,十六旅先头部队由广德进至长兴北部。1944年1月,长兴槐坎、煤山一带的日伪军被迫撤退。十六旅旅部进驻长兴仰峰岕。经过3个月连续作战,十六旅收复了宣城、长兴公路以北的广大农村,初步开辟了郎(溪)广(德)长(兴)根据地新区,恢复了同茅山根据地的联系,使苏南抗日根据地扩大到整个宣长公路以北。地处苏、浙、皖三省边界的郎广长地区,群山连绵、地形险要,有党的工作基础,是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得天独厚的地域。随着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的南移,苏皖区党委和苏南行署机关也从溧阳、溧水地区移驻长兴县的仰峰岕。这样,仰峰岕成为郎广长根据地新区的领导指挥中心。十六旅为粟裕带领一师主力执行向东南发展战略方针、建立苏浙军区创造了前进基地、战略支点。世界反法西斯战线战略转折后,盟军势如破竹。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惨败,预示着日本侵略者即将走向彻底的失败。然尔,日寇并不甘心失败的命运,企图以中国大陆为基地进行垂死挣扎。当时曾有消息说,日寇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拟抢先解决中国问题,准备在中国大陆进行长期战争,甚至不惜放弃三岛,也要与英美决战于中国。日本为此进行了"豫湘桂战役"。从1944年3月至10月,先后占领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和贵州一部分,实现了日本的局部战略目的。同时,日军还实施所谓 "浙东作战" 的第二次浙赣战役和丽温战役,于 1944年9月9日占领了温州、福州、控制了闽浙沿海地区,妄图全面占领粤汉线两侧以东的中国领土。
党中央预计打败日本的时间不会很快到来,对抗战的部署作了现实的、经过一定时间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设想了 "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的作战方针要求各战略区在巩固根据地的基础上进行就近的局部反攻。
1.2.3.苏浙军区成立
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时最为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南下战略。自从红军长征实施战略转移后,我党我军的活动中心就一直在北方,南方虽然留下游击队坚持斗争,但力量薄弱,未形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抗战胜利果实归谁所有摆在了面前,它直接关系着战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使抗日战争的胜利转变为人民的胜利,毛泽东思考着在巩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实施南下战略,在有限的时间里派部队跃进到南方敌后或敌之间的空间地带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为抗日最后胜利建立反攻基地,并为防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准备条件。
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听闻中央这一战略意图后,立即主动请缨,希望亲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执行南下任务。因他曾带领抗日先遣队和红军挺进师在浙江战斗过,熟悉那里的地理人情,重回故地继续战斗一直是他的期盼。华中局迅速将粟裕的请求上报中央。
1944年10月24日,中央复电批准,同意由粟裕率领新四军一部到苏浙皖边建立苏浙军区,向东南沿海各省发展。并明确指示“苏南及浙江归粟裕统一指挥”。为了争取江南及苏、浙、皖、闽、赣地区,中央部署新四军第一师与第十六旅担负南进任务,沿京杭国道发展太湖西南地区。浙东游击纵队逐步向南发展,加强对浙东敌后斗争的领导,特别是加强金华、义乌、兰溪、桐庐等地的游击战争,以接应往苏浙边南下的部队。新四军部队分批南下,粟裕率三个团为第一批,叶飞准备率第二批,嗣后看情形可能再从二、三师抽调队伍组建第三批部队,待命南进。11月2日,毛泽东、刘少奇致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指出:“为了配合美军登陆及准备夺取杭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除粟裕带两团南进外”,“准备再从1、3、2、4各师调5至6个团南进”,设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及全浙江抗日武装。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第三旅三个团(第7团、特务第1、第4团)7000余人,及地方党政干部300余人, 从苏中踏上艰难跋涉的南下征程,他们兵分东西两路夜渡长江。当1944—1945年的岁序更新之时,华中前线传到延安的第一个捷报便是粟裕率部南进,已飞渡长江,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西太湖西岸、位于京沪杭三角地带中心腹地的湖州长兴县仰峰岕,同在当地顽强坚持抗日斗争的新四军第十六旅胜利会师。
1月13日,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军委命令,正式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苏浙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谭震林未到职,由粟裕兼任政委),刘先胜任参谋长。随后又任命叶飞为副司令员。所属部队编为3个纵队,10个支队(团),两个军分区。
第16旅改称第1纵队,王必成为司令员,江渭清为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支队。
浙东游击队改称第2纵队,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 下辖原第3、第5支队,金萧、淞沪支队,四明、三北自卫总队。
苏中首批南下部队为第3纵队,陶勇为司令员,阮英平为政治委员,下辖第7、第8、第9支队。此外,华中局委托粟裕以华中局代表的身份,全面领导苏南、浙东两个地区的党委工作,以实现指挥的全面统一。
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浙江湖州长兴北部的温塘村隆重举行,粟裕在大会上庄严宣誓:“向苏浙人民保证:我们必定会竭尽全力,完成准备反攻、驱逐敌寇、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使命。”苏浙军区的成立标志苏浙地区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实现了对江南抗日武装力量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各部队能够更加紧密地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极大地提升了苏浙地区抗日武装的战斗力,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苏浙军区在成立后开展的一系列对日、伪、顽的斗争和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对整个江南抗日斗争、对中华全民族的抗日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运动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苏浙军区领导苏浙皖边根据地军民坚守在长江三角洲、京沪杭三省交界重要战略要地、扼守着南北交通要冲,和敌人艰苦卓绝的开展斗争,威慑日伪在南京、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统治,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屏障、战略堡垒。影响着整个中国抗战的进程和发展。说它是江南抗日斗争的战略支点并不为过。
1.3.江南抗战实践是苏浙军区战略支点地位的体现
苏浙军区在建立和发展苏南、浙西、皖南地区重要根据地的实践中,其军事斗争不仅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战略支点的历史地位。
1.3.1.苏浙军区主要军事斗争
苏浙军区成立后,逐步健全了组织架构,江南的抗战武装力量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在之后抗击日、伪、顽的一系列军事斗争中,如虎添翼,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1.3.1.1.天目山反顽战役
“天目”之名始于汉代,因山脉东西两个主峰顶部各有一天然水池,而且池水长年不枯,犹如一双眼睛,故而得名天目山。1945年,国民党顽固派试图趁日军收缩之机争夺浙西控制权,苏浙军区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通过天目山三次自卫战役,以少胜多击退国民党军进攻:。
第一次:1945年2月中旬,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第7支队和第一纵队协同击退了国民党第三战区兵力的突袭。共歼灭顽军1700余人。同时占领了孝丰县城和孝丰西南的报福镇,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
第二次:3月3日至27日,苏浙军区部队成功自卫反击,打破顽军苏浙皖挺进军12个团兵分四路,向孝丰地区的分进合击,成功歼敌1700多人,乘胜占领了东、西天目山区和临安县城。
第三次:为切断浙西新四军与浙东的联系,顽军一个师进占富春江北岸新登一带,并大举进犯天目山地区。5月29日至6月3日,苏浙军区经连续作战,击溃盘踞在富春江以北顽军,攻克新登县城。6月4日又撤离待机。诱顽军误认为新四军“向北溃窜”,准备分进合击。21日至23日,苏浙军区部队主力完成对敌合围,胜利反攻,围歼顽军3500余人。
三次天目山自卫反顽战役,共歼敌1.3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聚歼苏浙军区主力、驱逐新四军出江南的图谋, 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并打通了与浙东、皖南的联系。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巩固和发展了苏浙皖抗日根据地,为后续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天目山反顽自卫战的指挥者、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回忆说:“天目山战役是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最为激烈和艰苦的重要战役之一,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践,使我们提前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后来蒋介石对我们全面发动战争时做了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的充分准备。” 此战役后,毛泽东评价粟裕今天指挥一、二万以少胜多打胜仗,今后能指挥四、五十万军队。后来的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个预言。
1.3.1.2.策应盟军登陆的沿海作战
1945年,为配合美军计划在华东沿海登陆,苏浙军区发起对日攻势,收复溧阳、金坛等县城,控制沪杭甬铁路沿线,直接威胁日军在长三角的交通命脉。虽然后续因局势变化登陆未实施,但此举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1.3.1.3.对日反“扫荡”作战
面临苏浙军区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1945年7月上旬,日军妄图通过“扫荡”摧毁苏浙军区生存根基,以挽回其颓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一部采取巧妙设伏的战术,利用有利地形和时机突袭日军,成功挫败了日军的“扫荡”计划,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士气,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1.3.1.4.抗日反“封锁”行动
1945年7月中旬,日军试图封锁困死苏浙军区。苏浙军区组织多支游击小队开展灵活的游击战。第四纵队游击小队神出鬼没成功潜入日军据点,炸毁碉堡并歼灭部分日军。游击战术让日军焦头烂额,封锁、切断苏浙军区与外界联系的企图完全被打破。
1.3.1.5.沪杭甬铁路破袭战(1945年4-8月)
1945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试图通过控制交通线维持对华东占领区的统治。沪杭甬铁路是连接上海、杭州、宁波的重要干线,日军借此运输兵力和物资,对浙东、苏南的抗日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粟裕在《苏浙军区成立后的工作部署》中强调要“积极破坏敌交通线”。沪杭甬铁路作为关键目标,成为苏浙军区反攻的重点。破袭战是苏浙军区贯彻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方针的具体实践。1945年4月至8月,贯穿局部战略反攻阶段,苏浙军区主力第一纵队(王必成部)、第三纵队(陶勇部)及浙东游击纵队(何克希部)均参与行动。浙东的地方民兵和群众也广泛动员,加入切断日军交通线,削弱其机动能力的破袭战中。,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多次分段、重点破坏沪杭甬铁路沿线的铁轨、桥梁、车站及通讯设施,使日军难以修复。同时,突袭日、伪据点。有记载当年组织了军民10万人次,对日军控制的铁路实施“月均百次”破袭:如4月炸毁嘉兴王店段铁轨,导致日军从上海运输南京的军列脱轨12节,损失汽油500桶、弹药80吨。7月瘫痪杭州闸口机务段,迫使日军改用运河运输,耗时增加了3倍等。破袭战严重干扰了日军在华东的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加速了日军防御体系的崩溃。为后续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同时造成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美军第14航空队据此将轰炸重点转向铁路沿线,1945年5月一次空袭就炸毁日军在硖(xia)石站的装甲列车编组,新四军提供的地面引导获陈纳德致电感谢。
京沪杭甬铁路破袭战,苏浙军区牵制日军第60师团、第70师团等部,使其无法北上增援“豫湘桂战役”。延安《解放日报》评价:“江南一隅之胜,关乎全局。”
1.3.1.6.苏浙皖边攻势(1945年春夏)
在战略反攻阶段,苏浙军区发起大规模攻势,解放十余座县城,将根据地扩大到苏浙皖三省边界,形成对南京、上海等城市的战略包围态势。
1.3.1.7.二纵讨伐田岫山部战役
第2纵队以金萧支队西进加强富春江以南地区的斗争,主力依托四明山逐步向西发展。5月29日发起讨伐伪中央税警团田岫山部战役。经33天战斗, 解放上虞,歼伪军1000余人。30日俘顽军300余人,争取了国民党军挺进第5纵队张俊升部起义,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四明山根据地,使三北、四明和会稽3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
1945年1月起,第2纵队淞沪支队积极向昆山、嘉定、苏州、松江等方向发展,沟通了与浙东、浙西和苏南的联系。
1.3.1.8.配合全国大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延安总部8月10日发布了战略大反攻的命令,宣告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阶段。12日,中央军委指示华中局,建议“江南方面立即有计划分路发动进攻,占领吴兴、长兴、宜兴、溧阳、溧水、郎溪、广德、金坛、句容、高淳诸城镇及太湖西岸各地及浙西敌区各县”。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下达命令:苏浙军区进占上海、杭州、苏州、常州。苏浙军区迅速组织部队向周边的日伪军发起猛烈进攻。
第一纵队与第一军分区作战:8 月 16 日起,第一纵队与第一军分区武装等,在南起浙江长兴、北至江苏句容间的广大地区展开猛烈攻势,先后拔除夹浦、南渡、天王寺等10余个日伪据点和南京周边的10座县城。
第二纵队继续发动攻势作战:将三北、四明纵横数百里地区内顽抗的日伪军基本消灭。沪松支队攻克了上海附近的南汇县城,以及北新泾、大团等镇和崇明岛上的新开河。使浙东、金萧、淞沪地区除铁路沿线和几个大中城市外,广大农村都获得解放。
第三纵队与第二军分区作战:第三纵队与第二军分区武装,由孝丰地区北返,向溧阳、宜兴方向挺进,相继攻克广德、郎溪、宜兴等县城,解放了张渚(zhu)、川埠、丁山和蜀山等重要集镇。日伪军苦心经营对当地的统治体系彻底崩塌。
第四纵队与地方武装作战:8 月下旬,第四纵队全线出击,在杭嘉湖地区展开积极攻势,解放了安吉县城。9月初,在司令员叶飞指挥下,发动了抗战时期湖州地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双林战役。彻底歼灭了汪伪军第三十四师主力。控制了整个苏浙皖边区,被誉为“浙西大捷”。
浙西军分区地方武装作战:8 月中旬,浙西军分区集中地方武装,拔除了湖州城外围的许多据点,并袭击了湖州城内的日伪军。
至1945年9月,在战略大反攻中,苏浙军区各部和地方武装似锋刀利剑拔除日伪据点100余处,共收复包括长兴、安吉、武康、德清在内的县城12座,歼灭了日伪军7000多人,令日伪军在江南多年构建的统治体系土崩瓦解。苏浙皖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展,覆盖了苏南全境以及浙江、安徽的部分地区,使北起京沪铁路,南至安吉、孝丰,东起太湖,西迄宣(城)芜(湖)公路25000平方公里, 6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成为抗战时期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苏浙军区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重获自由与安宁。
这些战役战斗体现了苏浙军区在面对复杂的日伪顽进攻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灵活运用多种战术,积极主动地与敌军进行斗争,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毛泽东就指出:“苏浙军区是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其军事斗争不仅实现自身发展(从初期2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近5万人),更通过牵制日军、策应全局,印证了中共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的前瞻性。解放战争初期,苏浙军区北撤后成为华中野战军主力,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苏浙军区战略支点地位的体现
1.4.1.地理枢纽作用体现
苏浙军区建立后,有统一指挥的抗日武装力量可达长江三角洲水陆要冲,威胁日军“京沪杭”核心区,迫使日军长期在此驻守重兵(约8-10万)。1945年8月,日军在苏浙皖边区还部署了第70、第133师团及伪军第1方面军共8.7万人,占华中日军总兵力的34%。苏浙军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有效策应了华北、华中战场,并对太平洋反法西斯战场做出贡献。
1.4.2.资源与通道价值体现
苏浙军区依托太湖流域的物资基础,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经济支撑;控制浙赣走廊,成为连接华北、华中与华南游击区的重要通道。
1.4.3.战略反攻跳板价值
抗战末期,苏浙军区成为新四军南下闽浙赣、东进上海的前进基地。粟裕曾计划以该区为依托发动上海起义,虽因形势变化未实施,但足见其战略支点的价值。
1.4.4.政治影响力辐射四方
苏浙军区的抗日斗争实践揭示,战略支点的价值不仅在于军事存在本身,更在于其衍生的多维影响力:苏浙军区在日军统治核心区扩大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对日军军事部署的实质性突破,更在政治、国际舆论等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彻底瓦解了日军“后方稳固”的战略谎言,成为凝聚民族抗战信心、展现中国战场坚韧不屈、英勇抗日的重要窗口。
1.4.4.1.击碎日军“后方稳固”谎言的军事政治双重打击
日军侵华后,长期宣扬其占领区“治安强化”“秩序井然”,试图营造“以战养战”的稳定假象。苏浙军区的存在直接戳穿了这一谎言。军事上瘫痪了“以战养战”体系:通过控制太湖流域(中国最富庶的稻米、蚕丝产区)和沪杭甬铁路(日军物资运输的主动脉),迫使日军无法有效掠夺资源。反而将日军“经济封锁”反转为对根据地的物资输血。政治上暴露日军统治脆弱性:日军为维持苏浙“治安”,不断增加驻军数量,却仍无法阻止根据地的发展。汪伪政权《中华日报》曾哀叹:“剿共三年,越剿越多”让沦陷区民众看清日伪外强中干的本质。
1.4.4.2.苏浙军区成为凝聚民族抗战信心的精神旗帜。
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屡遭挫折的背景下,苏浙军区的斗争成为提振全民抗战决心的强心剂、打破“亡国论”与“速胜论”的实践样板。苏南、浙西、浙东三个地区根据地在以粟裕任书记的苏浙区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二五减租”等政策,动员百万农民参与抗战,形成“兵民一体”的持久战模式。在江南抗日根据地农民自发编唱的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老百姓老百姓,人人拥护新四军…...。” 真实反应了苏浙根据地群众的民心所向,与国民党统治区“抓壮丁”形成鲜明对比。
1.4.4.3.国际舆论影响深远
苏浙军区在日军“以战养战”核心区建立根据地,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并通过上海地下党辐射国际舆论,苏浙军区抗战活动远播世界。依托毗邻上海的地缘优势,苏浙军区通过地下党网络将江南中国敌后抗战真相传递到全球。如英国驻沪领事馆武官孟吉斯(P. M. Monies)秘密考察苏浙根据地后,在给丘吉尔的报告中建议:“支持这些游击队比空袭东京更能削弱日军。”
1945年,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淞沪支队)协助营救坠机跳伞的美军飞行员托勒特(Donald W.Kerr),动用了200余民工穿越日军封锁线将其送返昆明。此事经美国权威时事类刊物《时代周刊》报道后,促成美军观察组主动要求与中共建立军事合作。
苏浙军区的影响还推动了重要国际规则的建立:1945年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的董必武用苏浙军区案例驳斥国民党“中共游而不击”的污蔑,促使《联合国宪章》加入了“尊重人民平等权利”条款,为新中国外交预留出法理空间。
苏浙军区军民抗日战役战斗的屡屡胜利令侵略者闻风丧胆。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曾任上海日军总司令、侵华日军总司令的畑俊六曾在日记中写道:“剿灭苏浙共军比进攻长沙更耗费心力。”可见苏浙军区的影响对日军高层决策的牵制远超出战术层面。真正如一利剑插入敌心脏。
苏浙军区通过积极的攻势作战,在日军统治核心区实现了 “建立-巩固-反攻”的跨越,其军事实践证明了敌后战场同样能形成战略性攻势力量。这种在战略要地持续施加压力的能力,正是其作为战略支点的核心价值所在。
苏浙军区作为战略支点,完全实现了在江南抗战中控制关键区域、保障兵力部署和机动、支撑后勤补给、形成战略屏障、利于发起进攻、促进战略协同、制约敌方行动、有利于战争持久、和影响战争结局的战略支点效应,由此多方面巩固了它名副其实战略支点的历史地位。
苏浙军区的历史地位就是江南抗战的战略支点。
二、学习苏浙军区历史的启示
2.1.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回顾苏浙军区的历史,可以深刻了解侵略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中华民族英雄们赴汤蹈火的艰难历程。面对当前动荡冲突、变乱交织的世界局势,我们一定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2.激发爱国热情、强化民族精神
回顾苏浙军区的历史,能让人们看到苏浙军区将士们在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激发当代人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生动教材,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积极向上,为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铁军精神世代相传
我们的前辈都是在抗日战场上为了民族存亡,浴血奋战过的英雄们。传承他们的精神是我们的使命。回顾苏浙军区的历史,可以不忘前辈的经历,并让后人永远继承发扬革命的传统、延续红色的基因。
习近平曾谈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我们在这里就是要用苏浙军区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苏浙军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苏浙军区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还要让子孙后代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
一师分会 王莉
2025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