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集战斗后不久,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奉命调往山东,编入八路军滨海军区建制,尔后由射阳独立团组成新的二十三团。此时父亲奉命调往三师八旅政治部,先后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工作。
此后部队经过5个月的整训,自1943年9月20日起,又挥师发动了对伪军徐继泰部的战役。用了12天时间扫除了敌伪占领的21个据点。将徐部赶出滨海地区。10月15日到12月中旬,我军又收复了十几个据点。使反“扫荡”以来严重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1943年12月19日,新四军三师八旅召开了八旅兼军分区组织工作会议,父亲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与参会人员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1943年12月19日陈志方(后右一)和参加新四军八旅兼军分区组织工作会议成员合影
在苏北,黄克诚始终把宣传文化工作当作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关心,大力支持,全面推进,使苏北根据地文化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当时苏北根据地出版许多报刊,较有影响的有:中共盐阜区委机关的《盐阜报》、中共淮海区委机关的《淮海报》、中共盐阜区委主办的通俗报《盐阜大众》、第三师政治部主办的《先锋报》、第七旅政治部主办的《前线报》、父亲所在的第八旅政治部主办的《战斗报》、第十旅政治部主办的《战旗报》等等。
1944年新四军三师八旅部分领导合影。前排右起:张爱萍、李雪三、张天云、刘炳华、陈志方,后排为对应前排首长的警卫员,父亲当时的警卫员是韩兆轩
1944年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全国各根据地一样,由相持逐步转入反攻阶段。元旦,新四军三师兼苏北军区举行了庆祝元旦“同乐大会”,部队与地方近万人参加,盛况空前。在为期两天的盛会上,举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阜宁县文工团的《照减不误》,阜宁县中队的《怪哪个》,战士演出队自编的歌剧《参军》…… 父亲组织八旅文工团编排了《丁赞亭》也在同乐大会上参加了演出。这次军民同乐会成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文艺大汇演、大检阅。
1944年元旦,黄克诚同志在《盐阜大众报》题词:“动员与组织根据地一切力量,粉碎敌伪扫荡蚕食,准备反攻敌人,是今年党政军民的光荣任务,也是报纸的宣传方针。”这一年内,他带领抗日军民不断向盘踞各据点的敌人发起主动攻击,先后和敌人作战470多次,攻克据点158处。
1944年春,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苏军大举反攻,德国法西斯处于总崩溃的前夜,日本在太平洋及中国战场也面临穷途末路,我盐阜根据地经过1943年艰苦激烈的斗争,拔除了根据地中心的敌伪据点,“1944年的年关攻势中新四军三师共作战114次,攻克大顺集、中官渡、三岔口、胡集、徐庄等11处据点,毙伤日伪军273人,俘伪营长以下官兵685人,缴获战利品若干。”由此根据地得到了扩大与巩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引自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编纂的《新四军第三师》第673页)
为准备迎接战略反攻,部队加强了军政训练,继续进行中断的整风学习,为了配合整风,时任八旅政治部主任的父亲组织八旅宣传队演出了著名作家阿英同志根据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蓝本改编的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该剧本的作者阿英同志是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创始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他应陈毅之邀由上海辗转来到苏区抗日前线,他的到来对苏北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八旅宣传队原是一支不到30人的小型文艺队伍,根据部队的中心任务,平时宣传组织群众,活跃部队生活,战时做战勤工作,常常以文艺形式演出小型歌舞以及活报剧等进行宣传活动。
整风期间把1943年敌人大扫荡时分散到部队的师鲁艺工作团的部分同志集中到宣传队来,充实了宣传队的实力,演出了话剧《冀东起义》《前线》(苏联话剧)、《李闯王》等大型剧目。 但排演《李闯王》时感到演员不足,那时全队只有洪桐江、江心等少数女同志,演《李闯王》则人手不够,为此父亲亲自写信并派宣传队队长袁世达去苏中公学求援。苏中公学领导热情支持,很慷慨地调来了张幼岚、钱树榕、陈德铭、顾康等10余人,解决了女演员少的困难。
八旅宣传队队员们出发前合影
《李闯王》这个戏是描写明朝所以灭亡和李自成所以胜利以及最后失败的历史剧,这一历史悲剧,含意深刻,感人肺腑,“全剧突出以‘反骄破满’为主题,在赞颂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的同时,又尖锐地批评了李自成及其部将进京后,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骄奢淫逸的行为,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和最后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摘自《黄克诚传》第182页)它至今仍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4年3月,阿英在三师师部边编写边给宣传队排练,亲自讲解剧情和人物性格,并对服饰、道具都作了具体指导。全剧为五幕古装话剧,剧情曲折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易懂。古装剧要有明代文官武将士兵及人民群众的服饰,要有适合宫廷、民间、战场及战斗的道具与布景,那时根据地的条件非常困难,物资缺乏,筹措不易,于是就发动队员自己制作,宫廷中的盘龙红柱不知费了多少功夫才做好。帝王将相的古装衣服是借益林镇旧剧团的,真是煞费苦心……当时除阿英担任导演外还有宣传队队长袁世达、副队长张惠春及演员田川、孔方等组成导演班子,采取集体导演方式,边排练边修改,集思广益,排练中广泛征求部队首长、机关干部的意见,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和准备,做到不断完善,愈练愈好。
首场演出是在1944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盐阜根据地中心一个叫山淤王村的野外广场上,用土堆起了台子,用木杆、幕布搭起简易舞台,台上悬挂着几盏汽灯、台下坐满了武装部队和十几里周围的人民群众,大家歌声阵阵,情绪高涨,人声鼎沸,幕开启后人们鸦雀无声,静观剧情发展变化,演员演得严肃认真,有声有色,工作人员紧张劳动,全剧紧凑连贯,一气呵成。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被剧情吸引征服。当李闯王攻进北京击败了腐败无能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台下观众都为这位农民领袖的胜利而欢呼鼓掌,但李闯王进京后“昏昏然,纷纷然”,不讲政策,不守纪律,骄傲轻敌,荒淫暴戾,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惨遭失败……人们为他们的失败而惋惜,十多年的农民革命斗争毁于一旦,功败垂成。这一历史教训,深深地打动了台下观众的心,给人们上了生动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重要一课。演出后,部队反映强烈,大家纷纷表示:日寇将被战胜,我们要夺取大城市……当我们占领大城市后,会不会有人不讲政策,不守纪律,脱离人民群众呢?我们驻进大城市,取得全国胜利,会不会有追求享乐,腐化堕落,以统治者自居呢?一定要牢记李闯王的历史教训,做到警钟常鸣。这出戏后来到益林公演,受到盐阜根据地党、政、军、民热烈欢迎,十分轰动。(摘自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编纂的《新四军第三师》第523-527页)
也正是在策划组织编排此剧的过程中父亲与阿英成为好朋友,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止。
1943年吴信泉从八旅调十旅任政委。1944年父亲所在八旅的文工团成功演出《前线》后,一次吴政委去师部开会,特意路过八旅向文工团讨要苏联话剧《前线》的剧本并带回十旅交给文工团,要求十旅文工团也排演这个剧。后来在排演过程中因为没有苏联红军军装,吴政委又让文工团员骑他的马去盐阜区八旅驻地,求援助几匹黄军装的布以赶制演员服装。对于老战友友邻部队的两次“求援”父亲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慷慨解囊。
三师分会 陈越秀
上一篇: 怎样防御坦克及对坦克作战
下一篇: 陈登科智取公文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