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曾战斗在盐阜大地的儒将李雪三

  • 时间:   2023-01-18      
  • 作者:   朱宏佑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761

朱宏佑

image.png

自古以来,人们把有学识、文化修养好、风度儒雅、文采武功都很出色的将领称为儒将。开国中将李雪三就是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儒将。

春风一夜过宁都,义旗高举奔红军

    李雪三,1910年10月14日出生在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周流村,虽然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但父亲很重视教育,从小就供他上学读书,长大后,李雪三考入了洛阳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入学不到一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失去了经济来源,李雪三只好回家种地。后来听人说爱国将领冯玉祥在开封开办了西北军官学校,上学不要钱,李雪三就去报考了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第二十六路军任排长。

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去打红军,他走了一路,看了一路,看到红军到处张贴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心里十分感慨。后来,他又发现,自己这支队伍中有多名共产党员,个个都是品德高尚之人,渐渐的,李雪三也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

不久后,他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董振堂,看上去跟别的军官不太一样,不愿意跟红军打仗。李雪三本来准备离开这个军阀部队,但是,他发现这个秘密后,就暂时留了下来,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李雪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起义一个多月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多年后,在回忆宁都起义时,李雪三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独夫倒行复逆施,激怒神州赤子心。

春风一夜过宁都,义旗高举奔红军。

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抗日战争期间,李雪三参加了平型关大战,豫北游击战,讨伐石友三,单家港、陈集、八滩等战斗,在开辟盐阜根据地、攻取阜宁城和解放淮阴、淮安等战斗中,他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方法。

1938年2月,第六八七团发生团长张绍东、参谋长蓝国清裹胁部分营连长携枪叛逃事件。时任组织股长的李雪三和所有政工干部坚决抵制,稳住部队。事后朱德总司令亲自来到六八七团整顿,对李雪三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他在大是大非的斗争中表现坚定,由组织股长提升为政治处主任,协助政委吴信泉迅速恢复党组织,凝聚部队,振奋精神。

1939年春,冀鲁豫支队一大队转战鲁西南。当地群众受敌人反动宣传,一见八路军,就跑进高大的“土围子”里。李雪三要求部队:多做群众工作,多为群众做好事,多打胜仗,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纪律”。很快就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1940年4月,冀鲁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李雪三任旅政治部主任。部队进军苏北创建根据地,3个月转战2000多里。他考虑部队成分新、基层指导员经验少,协助黄克诚加强对政治工作的具体指导,教育基层干部要关爱战士,晚上宿营时要给大家烧水烫脚、挑泡。部队从北方到南方,要求宣传队员尽快学会当地语言,以方便宣传群众。鉴于部队分散、机动作战,李雪三领导政治部创办了《战斗报》和《战斗半月刊》下发连队,及时推广作战和开辟新区的经验。

李雪三在苏北盐阜打鬼子时,部队缴获了一架照相机,为了能留下战斗场面,记录历史,经请示上级批准,这架相机留给他使用。照相是个“技术活”,讲究用光、取景、根据情况和需求掌握光圈和快门速度。李雪三虚心地向会照相的张爱萍副师长请教,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

image.pngimage.png

从此,李雪三就一边指挥打仗,一边不停地拍照,为我军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因此,他被战友们称为“挂着照相机打仗的政委”。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第三十九军军史馆及盐阜地区革命陈列馆中,都能看到他拍摄的珍贵的历史照片。

李雪三长期负责政治工作,是我军经验丰富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善于采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注意抓形势发展的脉搏和摸战士的思想动向,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在1948年东北战场上,李雪三将军任东野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在为纵队《立功》报撰文,明确提出“对我们的工作,都应该一分为二”。在他和其他老同志的身教言传下,三十九军部队流传着“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说法,形成了打了胜仗找不足的优良传统作风。

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中,李雪三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注意学习,不断总结提高。他曾亲自执笔写下长征回忆《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新四军三师八旅的成长与发展》、《回忆两淮战役》等回忆录,并组织撰写了《我军后勤政治工作的回顾》。

军政全优、文武双全的将军

新四军第三师是一支能征善战、无坚不摧的部队。在这支部队中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它的许多军事主官,如师长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刘震、洪学智,第十旅旅长钟伟,独立旅旅长吴信泉,都是政委出身。而它的很多政工干部,也都身经百战,做政治工作是行家里手,指挥打仗也不外行。

1943年2月,日伪军出动2万多兵力,对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扫荡”。新四军八旅承担了此次反“扫荡”作战的主要任务。李雪三带领两个武装连,掩护旅直属机关行动。3月19日,在单家港战斗中,二十二团团长、政委负重伤,副团长牺牲。4月18日,淮安、仇桥等处300多日军突袭二十二团团部,李雪三临时代理团长兼政委的职责,果断指挥激战5个多小时,终于打退了日军。

原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的团史中记载:“当我团在淮安境内游击区域展开活动时,淮安、顺河集、仇桥之日军300余,于4月18日向北进犯,企图合击我团部驻地庞墩。团部暴露于敌之正面。此时,旅副政治委员李雪三跟随我团行动(团长和政委负伤未回),指挥特务连和日军拼刺刀,阻击敌人,掩护团机关撤离驻地。一营接替特务连后凭借抗日沟与敌反复冲杀,二连机枪射手杜江海,据守一所民房,架起机枪射击掩护全营转移,只剩他1个人牵制住敌人,在敌人包围中,他毫不畏俱,机智灵活地与敌战斗。一营在杜江海掩护下与敌激烈拼博5个多小时,毙伤敌50余人,待夜黑时,得以向钦工、马厂方向撤出战斗。”

反“扫荡”结束后,李雪三作了题为《苏北陈集歼灭战的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刊登在师刊物《先锋》7月号上。

image.png

1943年3月,阜宁陈集战斗胜利后,新四军三师八旅展示缴获的战利品。 李雪三摄

抗战中,盐阜大地上留下了李雪三将军带领部队奋勇杀敌,转战南北的足迹。在历次战斗中,他总是深入一线,身先士卒,参与指挥,鼓舞士气,做指战员的思想工作。在陈集、陈家港、合德镇和阜宁等战斗中,李副政委还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战斗的实况和历史的瞬间,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而生动的历史资料。

干部战士的贴心人

李雪三将军有文化,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水平,知人善任,爱护干部战士,看人看事都很准。

他对同志宽厚诚恳,关心爱护每一个人。在政治上培养干部的进步成长,发现干部的缺点,便及时提醒并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在生活上,总是体贴关心,使大家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温暖。

他虽然早就离开三十九军,但老部队的干部出差到北京,总愿意到李政委家坐坐,向老首长说说心里话。

李雪三在志愿军后勤部工作时,那里涌现大批英模人物,但许多人因文化较低,限制了更好的提高前进。李政委专门办了速成中学,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有知识的工农干部。志愿军后勤文工团解散时,李政委觉得这样一批经过战火锻炼的文艺战士分散了太可惜,就亲自为每个人写信,介绍给军内外有关单位,使每个人都得到妥善安置,大家都感激不尽。

李雪三的几位部下,战争年代曾随他经历枪林弹雨,解放后工作调动到别的单位。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分别因各种原因受到批判关押,甚至被监督劳动。李政委知道后,一面仔细了解情况,对蒙冤的同志开导劝解,同时主动找有关人员和部门反映,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证明清白而仗义执言。

最高的荣誉,巨大的鼓舞

1952年,为了宣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志愿军组成了一支170人的英模事迹报告团,回国向祖国人民汇报。

image.png


报告团回国,是一件大事,没有一个牵头负责的人不行,当志愿军机关请示谁当团长的时候,彭老总不假思索地说:“李雪三,让他去,他最合适。”

李雪三带着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回国后,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了他们。

在合影时,李雪三被安排坐在毛主席身边,他感到非常紧张,想让一位志愿军英雄代表坐在毛主席旁边。这时,毛主席笑着说:“李团长,你是最可爱的人代表的总头,你应该坐在中间。”

就这样,李雪三坐在中间,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坐在他的两边,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是李雪三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莫大的光荣。

直到很多年后,李雪三还深情地回忆说:“那天我坐在毛主席身边,感觉主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气场,像一座大山,又像一片大海,我都快激动得晕倒了。”

 临大节而不可夺,保本色永世流芳

image.png

李雪三一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在重大问题面前,一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所谓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紧接着在北京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揭发批判彭德怀和黄克诚同志,李雪三和吴信泉同志参加了会议。他们坐在最后一排,两人都没有发言。当许多与会者纷纷举手赞成开除黄克诚的军籍、党籍时,李雪三和吴信泉就是不举手,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许多年后,黄克诚回忆了当时挨整的情景:“会议调整了对策,集中了所有和我关系多的人,要求他们揭发、批判我。为了避免包庇‘反党分子’之嫌,许多人都得表现一下。于是这个说我是怕死鬼,那个说我是杀人犯。”但是,“也有几位和我共事很久、了解我的为人的同志,在会上一直没有发言。这样做是要担风险的,连我都担心他们会受连累。”

吴信泉和李雪三因此都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到“文革”中又被扣上“彭黄漏网分子”帽子,遭受打击迫害,但他们仍无愧无悔。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平反,重新恢复工作。

李雪三为革命劳累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和刘震、吴信泉三位三十九军的老领导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编写好这支老红军部队的军史。但军史尚未编成,吴信泉和刘震同志于1992年的4月、8月先后去世,担子落在李政委一人肩上。同年下半年李政委也因病重住进医院,但他心头念念不忘的还是编写军史的工作。一天,身边的人有事外出,李政委用三个大枕头顶着脊背,艰难地写下了给参加编写军史的同志们的嘱托。在信的最后,李政委深情地说:

“我相信你们这批参加创造我军光荣历史的骨干,也定能编写好这部军史,实现万千战友(包括无数英烈)的心愿的!拜托了!亲爱的战友!”

当李政委最后的嘱托传到三十九军时,大家都感动不已,决心努力编写好军史,绝不辜负老首长的殷切厚望。

1992年11月,李雪三将军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当时他病情已经很严重,神志时常处于昏迷状态。一次,病床上的他迷迷糊糊地对服侍在床边的儿女们说:“扶我到家门口去看看。”

其实,他早已经住院。儿女们知道他已是神志不清,为了不拂病人之意,于是孩子们一起搀扶他起来,到病房门口去“看看家门口”。

可是,当李雪三看到病房走道很长,有很多房门时,便发怒了,生气地说:“我们家什么时候又扩建了,不能要这么多房子。不要搞特殊化,要注意影响。”最后,他十分大声地说:“否则会脱离群众的。”

1992年12月,李雪三去世,享年82岁。黄克诚的夫人唐棣华为他送了一副挽联:

不矜不骄,为革命终生尽瘁;

有德有志,保本色永世流芳。

2020年是李雪三将军诞辰110周年。他的音容笑貌和光辉战斗的一生,不会随岁月的流逝磨灭,而将永远屹立在千千万万后来人的心中!


三师分会 朱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