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7 月7 日,天亮得格外的早,乔信明和于玲在“江抗"认识的江阴青年唐鸣山的帮助下,打扮成乡下人的模样,雇了三辆黄包车,把在上海置办的家里的坛坛罐罐全都搬上了车。在黄包车上,于玲一再催促拉车的师傅快一些,以 便 尽 快 赶 到离租住屋不算太远处的苏州河边。因为在那里 ,唐鸣山已经联系好了船只,他们要离开上海,回到日思夜想的淮南根据地去 。来到河边迅捷登船,将黄包车上的家什搬上船后,开船的锣声就响了,这时,他们一直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
这次撤回到淮南根据地新四军军部黄花塘来,是乔信明和于玲接到了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传达的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因为每次从根据地带钱给乔信明看病的人在上海被捕了,形势紧急,为了保护乔信明以及其他地下工作者的安全,组织决定把在上海工作和治病的新四军同志全部撤回到根据地。
炎热的夏天,毒辣辣的太阳早早就爬到了半空,但坐在船上的乔信明并没有感觉到酷暑带来的不适,倒是河面上吹来的微风,勾起了他到上海来治疗瘫痪的双腿的一些回忆。
1942 年10底根据华中局决定,由乔信明妻子千玲陪同他到上海治疗瘫痪的双腿。从阜宁县益林出发时,陈毅军长从困难的军部经 费里挤出4000 块钱,让他们先带上,要于玲带着乔信明去上海治疗他瘫痪的双腿,还介绍他们搭乘阜宁益林镇一位商人运送咸肉到上 海出售的货船。在路上,不是遇到鬼子的巡 逻汽艇,就是碰上日伪军的检查。船到苏州时,这位商人在安徽当县长的弟弟得知他们是 来看腿,便帮助他们在苏州博习医院住了下来 。乔信明和于玲忐忑不安地在医院住了三天,这位县长却不露面了。他们感到长久住在 这里会有危险,便开始担心起来。第四天,县长急匆匆来看他们了 , 并告诉他们那天他们刚走,那船咸肉就被和平军扣了。如果他们在 船上就麻烦了,就要和船一起被扣,接受鬼子的盘查。
他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在这位安徽县长的安排下,船老大找了 一条小船,把乔信明和千玲送往上海。途中,又碰上了日伪军的检查 站,于玲急中生智,给伪军塞了一把钞票,拿了钞票的伪军见钱眼开, 还为他们办了一张盖着鬼子小 队长印章的“清乡”证。凭着这张证, 小 船一路东去,每遇检查站 ,只 要挥一下这张盖着鬼子小队长印章的良民证,便顺利地通过了。
坐在船舱里乔信明看着身边的妻子,他的心里涤起的是心疼和 不舍。他知道,于玲这次接受组织委派,一个人陪他一起到上海治病,承受了太大的压力 ,也 吃了太多的苦。千玲既要保 护他的安全,还要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找可靠关系,联系住宿的地方和看病的医院。最让他心疼的是:在带来治病的经费快用完的情况下,她冬天不肯添置棉衣,只穿夹旗袍御寒 ,吃霉变的饭食。妻子虽是大家闺秀,但参加革命以来,已经经受了不少考验。她曾一昼夜来回百十里,策反了一个国民党的印刷厂;她大胆接收国民党的常备队,把江抗的祝塘常备队扩大到七八十人;她多次躲过暗杀党的杀害,反设计抓捕了暗杀党的头目;谭震林、何克希称她是江南第一女区长。由于她机智灵敏,善于应付复杂环境,所以谭震林推荐她护送乔信明到上海治病。
眼下,在上海这样更加复杂的环境里,她又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才能确保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为了乔信明,为了完成任务,于玲是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 在岸边柳树上蝉鸣的伴 奏下,小 船在夏风中劈浪前行。过了长江,当看到根据地低矮的房舍和三三两两在树荫下乘凉的村民时,乔信明和于玲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充满凶险的敌占区,阳光明媚的根据地就到了。
乔信明他们先到了一分区根据地。在一分区,他的老战友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刘先胜、副司令刘飞和参谋长夏光就为他 配备了警卫员和工作人员及生活必需品,还特地为他配备了马匹。 战友们知道,双腿瘫痪的乔信明离不开战马。而战马,更让他回想起金戈铁 马的战斗岁月。
1941 年12 月 31 日,天寒地冻。鬼子和日伪军 在如东县丰利扫荡中被新四军一师重挫后,又组织了一次时间更长,规模更大的对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一师师部的扫荡。粟裕没有和鬼子正面死拼,而是 在师部附近仅留一个营的兵力和鬼子进行周旋。同时,为了便于战斗,他将机关里的女同志埋伏好,还将战马都做了埋伏,防止马蹄印被鬼子发现。
这时,乔信明和于玲刚刚结束了在华中党校第一期的学习 ,带着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大女儿乔阿光以及警卫员和一匹臼马来到一师师部,等待组织分配工作。于玲和孩子以及臼马还没来得及转移,鬼子和伪军的扫荡就开始了。
师部要立刻转移,那于玲和孩子怎么办?人生地不熟怎么打埋伏?如果要跟着师部一起转移,又会给部队带来很多麻烦 。就在乔信明和于玲为此发愁时,在朦胧的暮色里,一个熟悉的个子不高的身影在快步向他们走来。
乔信明兴奋地对于玲说:“快看,粟司令来了!”
已经走到跟前的粟裕穿着一套稍显宽大不太合身的普通灰色军装,腰间束着一根阔大的棕色皮带,皮带 上还别着一把大号的勃朗宁手枪,在寒冷的严冬里显得特别精神。
乔信明迎上前去,向粟司令敬了一个军礼。他用焦虑的神情刚 说出"粟司令,我们……“几个字,就被还了军礼的粟裕微笑着摆手打断了。
粟裕抱过孩子,俯下头来,亲吻了一下孩子娇嫩的脸蛋,亲切地对千玲说:“多 可爱的孩子啊,带 上她跟我们一起走吧!”
乔信明感觉到这样有点不妥,便 有点犹豫。粟裕直视着乔信明,严肃地对他说:"难道在这种时候我们还能把他们母女扔下?!"粟裕停了一下,拍 了拍乔信明的肩头,不容争辩地说:" 赶快准备吧!”说完就转身离去,消失在渐沉的暮色里。
看着粟司令离去的背影,一股暖流弥漫在乔信明和于玲的心头,他们知道,鬼子这次有计划有目的扫荡,不仅配备了很强的兵力,还为这次行动配置了一个情报网。粟司令作为一名指挥员,不仅要为艰苦的战斗运筹帷握,还在这紧要关头关心他们的孩子,真的让乔信明和于玲无比的感动。他们在心中暗暗发誓,在行军途中绝不掉队,关键时刻也不让孩子哭一声,确保师部在转移中安全无虞。
第一个晚上,师部就从驻地如东转移到东台七灶附近,七八十里路的行军,直到半夜两点才到宿营地。休息了两个来小时,已是凌晨4点。乔信明根据以往形成的生物钟,准备去大解,只 见侦察员骑着自行车一边飞快赶来,一边喊道,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大家赶快走。见此情景,乔信明连忙敲响粟裕司令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的门,把这个紧急情况报告给他们。粟司令得知敌情后 ,铃起皮包立即带领队伍撤离。在鬼子的机枪扫射和炮击中,千玲带着孩子随粟司令的机关部队边打边撤,一口气跑了七八里路,直到被前面的一条大河 挡住了去路。
此时的河面上,没有一条船。面对这宽阔的河面,乔信明急中生智,跨上他心爱的臼马,回过头来跟粟裕说道:"我到河对岸找船去,回头再让臼马来接你!”只见他双腿一夹马肚,缰绳一拉,白马像一道闪电冲了出去 ,在水面上溅起雪臼的浪花。
白马跟了乔信明多年,通人性,知道主人的语言和手势。乔信明到了对岸迅速下马,拍了拍自马,示意它掉头到对岸,把对岸的人 接过来。
看到乔信明的手势,自马掉过头来,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跃入水中,一阵疾驰来到了对岸,驯服地站在粟 司令面前,等待命令。
这时粟司令听到后面传来的枪炮声越来越紧,千是他大声命令千玲抱好孩子赶快上马,立即过河。千玲服从命令抱着孩子过河之后,受到了乔信明的抱怨和责备。乔信明对于玲说:"我先过来是为 了找船,这又是我的马,听我指挥,粟司令过来是要指挥部队的!”
在寒冷的冬天,自马经过两次淌水过河已经冻得有些发抖,但当 它接到乔信明的命令还是跨进冰冷的河水,把粟司令从对岸接了过来。
1934 年粟裕任红军北上抗H 先 遣队参谋长时,乔信明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二十师参谋长。对粟裕这个在最艰巨的突围战斗中不顾两手伤残,机智果断带领一部分红军冲过敌人封锁线进入苏区, 后来在浙南建立根据地的能打善战的首长,乔信明心怀敬佩。
在粟司令的指挥下,师部和扫荡的鬼子伪军周旋了半个多月, 一次次扑空的鬼子锐气渐减,戒 备 也 松 懈了下来。抓住鬼子松懈的瞬间粟司令调动了主力部队一师一旅二团,粉碎了鬼子和伪军的大扫荡。
在这次反扫荡中立下战功的乔信明的白马,不仅像一名战士一样冲在了战斗的第一线,还见证了革命战友在烽火岁月中的生死情义。
回到根据地后,陈毅军长不怕乔信明这个双腿瘫痪、行动就要坐担架的人的拖累,决定把乔信明安排到黄花 塘军部休养。
乔信明和千玲到达黄花塘军部时正好是上午9 点来钟,正在作形势报告的陈毅军长见到来听报告的于玲,在报告中间休息时过来握住她的手,跟她说:“ 你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你们在上海吃霉 米煮稀饭,穿夹旗袍过冬,受苦喽!”这时,陈毅抽出右手,在于玲面前 向上指了指,说:“你们是去上海治病的人里用钱最少的,现在好喽, 回到黄花塘来喽。黄花塘,暖洋洋!”
是的,乔信明一来到黄花塘,就感受到根据地的天是格外的蓝,根据地的水,也是 格外的甜。组织的关怀和革命同志间的情谊 ,让他对治好瘫痪的双腿充满了信心。
来到了黄花塘,乔信明和于玲便像是回到了家。
刚到黄花塘时,乔信明被安排在离军部不远的军部招待所住下, 一是因为靠军部卫生院近,便于治疗,二是因为住在招待所里,也 好进行更好的休养。
到黄花塘不久的一天中午,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上,正在军部招待所午休的乔信明就听到门外有个熟悉的声音在问:"乔信明同志住在这里吗?”于玲来到屋外,一看是粟司令,连忙对屋内的乔信明说:“信明, 粟司令来了!”便 赶 紧把粟裕让进了屋。乔信明用手撑着身体坐起来看 到粟司令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喊了一声:"粟 司令!” ,喉头便像被什么东西堵住,激动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粟裕为了不影响随行人员休息,顶着炎炎烈日一个人跑来看望自己,这是多么赤诚的革命友情啊。
于玲拿过脸盆,从水缸里酉了盆凉水给粟司令擦脸,可汗水还是从司令员的脸上不断往下淌。三伏里的天,简直就是个蒸笼。
粟裕一边擦汗,一边对乔信明说 :" 我这次是到军部来开会的,因为情况变动,今天下午就要走,所以只好中午抽时间来看你了。”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对乔信明说:" 这是带给你的休养费,军部困难较多,所以给你带一些钱,让于玲给你买一些东西,补充营养,好让身体快点好起来!”
看到粟司令带来了钱,乔信明和于玲就立马联想到在上海治病时,因为地址失误,他们曾一度和组织失去联系。粟司令多次派人到上海找他们 ,为乔信明安排生活和看病经费。
握着信封,乔信明面对自己的老首 长感动得讲不出一旬话来。粟裕坐到乔信明的床边,抚摸着他的病腿,鼓励他要和病魔作斗争。
听到粟司令这样讲,曾经的战斗岁月又浮现在乔信明的眼前。乔信明 1909年3 月出生在湖北大冶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 岁时就参加了农会,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中,后来参加了赤卫队。经过一年多革命熔炉的锤炼,1929 年乔信明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5 月在主力红军经过大冶时,他带着两个老乡一起参加了红军。
乔信明为能参加中央红军而感到骄傲。他清楚记得,他参军打的第一仗,就是打大冶县的黄石港,后来 又攻占了大冶县城。在战斗中,他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一直冲杀在最前 面。在攻打长沙城时,他光荣负伤。由于英勇善战,参军不 到一年就被提升为班长,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中立下战功。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让 乔 信 明 更 深刻的理解到,摆在中国革命面前的,不仅有反动政府、反革命军队和一切反动派,还有帝国主义 的强权。他懂得了“只有千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革命道理,这成 为了他的革命理想和人生信条。
1932 年在去攻打赣州的路上,乔信明被调到瑞金城西门外杨家祠堂的中央红军学校学习。随着革命战争的需要和学校规模的发展,学校在开设了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包括机枪、炮兵工兵等特种连队)的基础上,又开办了政治营和军事营等训练班,乔信明被安排 在政治队学习政治,粟 裕 就任他们的队长。
在红军大学学习时,前方部队攻打赣州城失败,战后进行总结时,指挥员们认为攻城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缺少工兵。于是,中央决定在红军学校成立工兵连,培养工兵千部。
在组织动员后,乔信明在士兵大会上第一个响应号召,到工兵连去,在工兵连学习架桥、挖工事等。不到三个月就被提升为副排长, 6 个月学习结束后,又留校参 加尤产阶级连,任政治指导员。
在红军学校学习的几个月里,更让乔信明骄傲的是,他还从共青 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 年4 月因为要出发攻打漳州,无产阶级连停办,乔信明被分配到政治营,先后任排长、连长和政治指导员。在党的培养下,通过红军学校的学习,让 乔信明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这时,他认为应该到战场上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了。
对乔信明来说,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到前方去,到前方去经历枪 林弹雨和烽火硝烟,才能为革命做更大贡献。于是乔信明向组织提出了到前方去的要求。但组织根据革命需要,决定由时任红军学校
政治部主任的刘畴西率领一个团和红军学校的部分千部及学员到飞 阳、横峰地区成立红军 五分校,并任命乔信明 为该校的政治队长。1933 年11 月到1934 年3月,第一批学员毕业。
由于红十军八十二团团长在指挥战斗中失利,被撤销了职务,乔信明临危受命,被红十军的 领导方志敏、刘畴西任命为八十二团 团长。
乔信明对他们说,我参加红军以后 ,只 指挥过一个班打仗,还不
知道能不能指挥一个团。而第二天就要在江西乐平打伏击战 。方志敏、刘畴西就把乔信明叫到阵地前,指着前面的地形,告诉乔信明敌人可能进攻的路线和红军兵力的布置,要乔信明回答如何迎战。参 加过第一、第二第 三次反“围剿”的乔信明通过红军学校的政治军事学习之后,已经对战斗和战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的回答得到了方志敏刘 畴西总指挥的充分肯定。
敌人进入伏击困后,刘畴西总指挥命令乔信明带领二连出击,拿下同民党匪军的最后一个阵地。只见乔信明 手一挥跃出战壕,像下山的猛虎,一马当先带着部队冲了上去 。战斗结束后团政委向战士们介绍,乔信明团长作为中央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不仅获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今天,他又把“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好的作风带 到了我们团里。
1934 年在江西贵溪战斗中 ,乔信明所在的八十二团担任主攻,乔信明在和敌人拼刺刀取得战斗胜利时 ,被敌人打伤了左脚。经过医院不到一个月的治疗,尽管脚伤好了,但走路还不太方便。组织上让他回到红军五分校,担任军事总教员。
不久乔信明又回到部 队,担任八十七团 政委。1934年夏天,在一次战斗中乔信明在和敌人拼刺刀时又被敌人打伤了右脚。这一次子弹是从脚后跟打进脚面后从脚面穿出来的,伤势更加严重 。在医院治疗时,医生建议要锯掉这条腿。乔信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痛苦,作为一名红军千部,如果失去一条腿,还怎么行军?怎么打仗? 当时给团级干部锯腿是要上级批准的。时任闽浙赣省委书记的方志敏接到报告后,在医院的报告上写道:"一定要保住这条腿,苏区没有药,到白区去买 ,钱由省委报销。这条腿一定要想办法保存下来。”乔信明的腿就这样被方志敏救下来了。
四
现在,粟司令就坐在身边,而自己则被病魔困住了手脚,不能上 前线战斗,连在后方都没有办法千I 作,行 动时还要坐担架,让人抬着,他感到自己就是累赘,便像孩子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
乔信明不想让这双病腿成为革命的累赘,在黄花塘,在粟裕跟前,他不禁又回想起曾经的铁血岁月。
1934 年10 月,面对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追击,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8.6万红军在于都过河已经开始了长征。为了调动和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并推动抗日救国运动,在这年夏天,中 央和中革军委就决定以红军第7军团对外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番号,向闽浙皖赣边运动。先遣队军团长是寻淮州,政委是乐少华,粟 裕 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先遣队一路战斗北上,于10月 下旬来到闽浙赣苏区,在德兴县重溪镇和红十军会合,并 于 11 月 4 日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对外依旧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继续担负北上 抗日的重任 。
中革军委决定,创建浙皖边根据地,并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 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领导红10军团的行动。
1934 年 10 月,秋 深露重,方志敏带着北上抗日先 遣队出发了。这时,乔信明的腿还没有好,方志敏特意安排了一匹马让他骑,为减 少行军途中的颠簸,还为他配了一副担架。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乔 信明既感动又感到不安。乔信明跟着先遣队从江西出发,翻山越岭,和 一路尾追的国民党军天天接触,天天打仗,势如破竹,冲到离国民党 老巢南京只有 100 多公里的地方。蒋介石感到了威胁,立即派出数十万军队,对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先遣队进行围剿。在黄山脚下的太平县谭家桥附近,先遣队和尾随的国民党军发生了激战,伤亡很大,先遣队因此伤了元气,之后,只能被动地向江西苏区撤离。
12 月份的闽浙赣山区天气已经很冷,也没有吃的,好不容易把部队带到苏区边界,又被国民党重兵锁住了去路。面对危险的局势,方志敏当机立断,决定由当时已经负伤乐少华政委和粟裕、刘英带一部分部队作前卫,而本来在前卫部队的方志敏到后卫部队和刘畴西 带乔信明所在的师等部队,进行突围。
由于粟裕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乐少华和粟裕、刘英率领的先遣 队前卫部队 800余人突破封锁线进入了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按中央指示组成 500 余人的红军挺进师。而方志敏、刘畴西以及乔信明他们后卫部队被敌人截了下来。
在突围战斗中,乔信明向方志敏和刘畴西建议,打硬仗冲过去, 但总部为了保存实力,没有硬冲,只好另外寻找突破口。
就这样方志敏和刘畴西率领的2000多人,在苏区边上和国民党军打了七天七夜,在怀玉山区遭到国民党军的合围。本来就只有一只手臂的刘畴西的另一只手臂又负了伤。不少千部战士也在战斗中负伤、牺牲、掉队和生病,战斗力损耗极大。严冬里的怀玉山上,早上的草冻得像一把把直立的尖刀,带着萧 杀的寒气。只有一只手的刘畴西每走一步,都要乔信明搀扶。为了不耽误部队行进,有好几次,刘畴西都让乔信明把他扔下来。乔信明 看着虚弱的首长,眼里噙着泪,对刘畴西说:"总指挥,要死,我们也要 死在一起!”
在这紧要关头,方志敏把剩余的干部战士组成独立团,乔信明临 危受命,被方志敏任命为团长。
面对严酷的局面,方志敏想到已到苏区的那部分部队需要领导, 就和刘畴西决定带少数干部另寻小路回闽浙赣苏区,让乔信明带着独立团上怀玉山坚持战斗,寻机突围。1935年1月底,乔信明带领队伍依托怀玉山 上茂密的树木和敌人坚持战斗,敌人便放火烧山。冻饿交加又负伤的乔信明,不幸被浙江保安旅抓俘。
乔信明被抓俘后,一个小号兵出卖了他的身份,当晚,乔信明就 被押送到营部,接着又送到旅部。在审讯中,乔信明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表 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
几经辗转,乔信明和其他难友一起被押送到南昌的顾祝同行营看守所,关 在大监里。在那里他听说了方志敏同志也被捕了,也关 押在这里。
第二天早上去吃早饭时,乔信明就看到穿着破大衣,脚上带着脚
僚的方志敏一个人被关在一间小屋里。乔信明心里万分痛苦。
乔信明心里恬着方志敏,有千言万语要跟他说,哪还有心思吃饭,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关着方志敏监牢的门。就在看守离开牢门的瞬间,乔信明来到方志敏房间的门口。
乔信明看到方志敏,一 时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方志敏间他:“吃饭了吗?”他说:“ 吃不下。”刚说完,看守方志敏同志的国民党兵就回来了,乔信明只得走开,回大监。
晚上,一个也关在大监里的每天去照看方志敏的军事犯给乔信明悄悄带回了一张方志敏写给他的纸条,上面写道:“北上抗日先遣 队有多少干部被关在看守所里?都是什么名字?有哪些是怕死的,有哪些意志坚决的。”
看到方志敏的纸条,乔信明惊讶又惊喜,他在昏暗的光线里写好 回条,让那个犯人给方志敏捎去。
第二天,方志敏又给乔信明写来纸条,要乔信明和被关押的同志 不要怕死,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
在给乔信明的第三次纸条上,方志敏是这样写的:"志 敏同志本人刘畴西总指挥王如痴军长周群保卫部长、李树彬师长、张胡天 政委都是准备死的,你们三十几个连以上干部是不会死的,但要准备坐牢,在牢中要学习列宁同志在狱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方志敏等领导同志在南昌顾祝同行营看守所被关了几个月后, 国民党反动派对这些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先遣队干部无计可施,便 决定杀害方志敏和刘畴西等领导同志。方志敏、刘畴西等先后英勇就义,一弯弯用鲜血染成的绚丽的虹,映红了中国革命的天空。在狱中,方志敏还深情撰写了《可爱的中国》等文稿,并设法送出了监狱, 将它们留给了党和人民。
方志敏、刘畴西他们被敌人杀害了,乔信明则被判了无期徒刑, 关押到南昌军人监狱。他没有忘记方志敏在狱中对他的指示,在三年的牢狱生活中组织和领导了被关押的红军千部战士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方志敏牺牲后,乔信明就向可靠的难友们传达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给他的指示。他对被关押的战友们说,国民党判我尤期徒刑,我说是有期的。与其在狱中毫无价值地死去,不如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他和难友们组建了秘密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领导难友开展了反叛徒、要求改善伙食、开笼门、增加放风时间、乃至进行绝食等一系列斗争,并 取得了胜利。在狱中,他团结了广大在押犯人,连军事犯和个别看守也参加到斗争中来了。
1936 年西安事变后,迫于“国共合作” 的压力,国民党反动派对被关押在南昌军人监狱的犯人进行了分批释放。但乔信明等被判十 五年以上徒刑的 26 名“政治犯”却没有出现在被释放名单上。
乔信明他们就先后主动和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及南昌新四军办事处联系,争取被释放。而敌人为割断他们和组织的联系,把他们作为 要犯从南昌押解到江西高安,又从高安押解到长沙,最后被关押到桃源县乡下一个中学里,企图伺机杀害。后来在八路军驻湘高级参议、驻湘代表徐特立和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营救下,乔信明他们终于被释放。
1938 年2 月当整整坐了三年国民党大牢的乔信明第一个敲掉脚
撩时,他真正感受到了徐特立同志在营救他们时说的 “太阳出来了,光明的日子到来了“这旬话的含义。
在长沙被释放后,他们来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接受了东南局的审 查。最后,陈丕显同志对他们说:“你们是忠实的共产党员,经过监狱斗争的考验,证明政治上是坚定的,是党经过考验的财富,
东南局决定正式于
1939 年11 月在扬中 整训期间的乔信明和王萱春恢复你们的组织关系。分配工作的去努力工作,分配学习的去努力学习”。乔信明被分配到新四军军部教导营担任军事教员,后任教导大队政治队队长。1938 年 11 月底被调到前方三支队六团当参谋长, 1939 年5 月为迷惑敌人,便 于东进,六团改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二路。他们多次打击日寇 ,尤其是夜袭浒墅关,消灭了驻守车站的鬼子,破坏了铁路,使 京沪铁路三天不能通车。还夜袭了日寇占 领的虹桥机场,烧毁敌机,震 惊 海内外。对与江抗作对、破坏抗日的 忠义救国军周振刚部和袁承亚部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同时收编了大量愿意 抗日的地方游击队,大大扩大了抗日队 伍。因此这支部队在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战役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乔信 明在这些战斗里都作出了极大贡献。
五
昔日辉煌的战斗岁月不能再来,今后怎么办呢?
看到乔信明为腿伤而难过,粟裕再次安慰他说:"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与牺牲的同志相比,你 还有座青山。”粟 裕 顿了一下,塑着乔信明,又说:"休养一段时间,即使不能走路,革命工作还是 有你做的,何况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只要我们胜利了,完全治好你的病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安心养病,可能 的话,搞好学习。这方面失掉了,另一方面获得了。你文化不高,正需要学习啊!”
乔信明听着粟裕的话,点头称是,原先发愁的脸也慢慢舒展开来,有了笑容。粟裕看到乔信明脸上有了笑容,便 亲切地问他:” 还有什么困难,告诉我,以后有什么问题可托人带信来,苏中还是能解决 的。”
乔信明连忙摆手,说:"我还有什么困难啊,即便有,我也会克服的。”
听了乔信明的话,粟裕显得很开心,他抬手看了一下表,跟乔信
明说:”时间到了,我要走了,你多保重吧!”说完,便起身和乔信明握手告别。
粟裕走了,但乔信明把粟裕的话记在心里。他把供给部长宋裕和找来,让宋部长请木匠帮他打一张可以放在床上的矮脚的小桌子, 好看书学习。
就这样,这张小矮桌成了乔信明在黄花塘最好的陪伴,每天他都 伏在小方桌上读书写字,一边养病,一边学习文化,提 升自己。生活里有了目标和方向,他的心情也舒畅了起来,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看到乔信明身体好起来了,大家都非常开心。为了便于他更好
养病,组织上就在黄花塘附近的张庄把乔信明安顿了下来。
由于乔信明生病,于玲也有一年多没有工作了,她渴望回到I作岗位上去,开始革命工作。
住到张庄后,乔信明跟于玲说,把到上海治病前寄养在保姆家的 女儿乔阿光接回来吧,等把女儿接回来了再去工作。婖犊情深 ,乔 信明想女儿了,尽管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女儿不在身边,但他尤时尤刻不 想着女儿挂念着女儿。
于玲找到曾山部长,了 解到孩子在阜宁杨集的保姆家里。
军部所在地是二师所在地,而阜宁杨集是三师所在地,从黄花塘 到杨集,有两三百公里。从军部出发,要经过四师和一师,一路都有 鬼子、和平军、国民党顽军及流氓土匪设卡盘查,非常危险。
于玲将曾山部长交给他的几个秘密交通站地址放在身上藏好,装 扮成淮南农村村妇的模样,铃 着一个布包,就出发上路了。因为想到要尽快回去工作,她便脚下生风,计划着每天要以60里的速度赶路。
第一天离开黄花塘后,一路向北,在第一个交通站马坝交通员的护送下,过了淮河,赶到第二个交通站洪泽高良涧时,天已擦黑,只好在洪泽湖畔的高良涧住了一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于玲就离开了高良涧,赶 往运河边上的第三个交通站新河堆,准备在交通员的带领下,从 这里过运河,到河东一师一分区驻防的宝应县。这时,鬼子正在河东扫荡,交 通员考虑到于玲的安全,不 肯送她过河。但于玲想早点接回孩子,好参加革命工作,便 执意要过河,一刻都不愿停留。交通员被于玲的执拗感动了,只好找到安插在和平军内部的熟人,请他 设法护送。
听到这个情况,这个和平军连连摆手,说 太危险。等到晚上,运河河面上静寂无声,远处不时响起的几声狗吠,更加衬托了夜的静谧 和可能随时出现的杀机。
在运河边向河岸望去,一 条 船都没有。那个和平军说是鬼子害怕新四军过河,把所有的船只都收了。
在于玲的一再要求下,交通员和那个和平军找到了一个老乡家, 扛来了一条小船,轻轻地放到河里,护送于玲过河。过河后于玲才知道,运河的河堤足有三四层楼高。就在她和交通员准备轻轻向河堤顶上爬时,不远处鬼子的狼狗可能听到河里有动静,就“汪汪“地叫了起来。
于玲和交通员怕惊动了鬼子,只好趴在河堤上不敢出声,一直等 到狗不叫了,才悄悄爬上河堤,顺着河堤滚到了河堤另一边的黄豆地 里。在黄豆地里,两人彻匐着爬行,直到天亮了,才敢走上了大路。
第三天到了宝应马家荡交通站时,正好是 中 秋节,一轮明月高挂在空中,于玲无心赏月,晚饭后,就趁着夜色的掩护,准备乘船到阜宁去。哪知马家荡是土匪出没之处,经常在这里骚扰老百姓,抓到新四军也及其凶残,把麻袋套到被抓的人的头上,用麻绳扎上,下饺子一 样推到湖荡里。于玲想,在这凶险之地不能久留。恰好在湖荡边发现了一条小船,丁玲不由分说,解开了拴在木桩上的描绳,请船家送她过河。开始,船家还不肯送,后来听说于玲是新四军,便 上船撑篱, 将船推入了湖心。 于玲接到女儿回来时,又路过这里,听老乡说,他们那天走后五分钟,土匪就来了,于玲庆幸自己的坚决使她又躲过了 一劫。
于玲接到女儿后,从 三师回到了一师,师参谋长刘先胜安排于玲
他们在师部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刘先胜参谋长对于玲说,从自 马湖回黄花塘不怎么绕路,也更 近。傍晚 ,于玲带着孩子来到臼马湖边只见绚丽的晚霞染在天边,像 一张笑脸,在欢迎着他们回来。
于玲雇好了船,随 即 过湖。到晚上八九点钟船到湖心时,原先 风平浪静的湖面突然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落在小船上,小船随时都有 倾覆的危险。于玲和随行保姆不断用脸盆向外挖水,摇船的老汉也用尽力气控制小船的摇摆,直到黎明时才雨过天晴,顺利地过了臼马 湖,安 全 回到黄花塘,回到了张庄。
在张庄,当于玲看到乔信明抱着孩子亲了又亲时,她的眼眶不禁 热了起来。她在心里想,黄花塘,是 他们一家团圆的福地,1943 年11 月,陈 毅军长离开军部要到延安开会,临行的前一天, 他一个人走了三里多路来和乔信明告别。
在打谷场,陈毅碰到保姆正带着乔阿光在玩,就把孩子抱着来到 乔信明的住处。一进门,他就对乔信明和于玲说:" 这孩子的肚子怎么这么大,是不是有什么病?”
于玲说:" 不是的,这是在乡下吃大麦掺子稀饭吃的。” ”这么漂亮的小姑娘肚子大不好看,以后每天可以少吃多餐,慢
慢就会小下来的。”陈 毅 军 长在说话间,看到桌子上摊了一大堆衣服和鞋子,于玲便对陈军长说,自己要到离军部十五里外的泥沛区去。
正在收拾准备带过去的东西。
陈毅军长从衣服堆里拿起一件旗袍,问 道:" 这就是你在上海穿的夹旗袍?”
于玲答道:" 是的,在上海,我还用它装扮过地主太太呢 。”
一阵寒昭之后,陈毅军长才说出他这次来看乔信明的目的。陈 毅军长对乔信明和千玲说:"我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
乔信明闻此 ,不禁流下泪来。陈毅军长见此,立即安慰乔信明 : “不要难过,我和张云逸副军长说好了,以后你就由他负责,有什么困难就直接去找他。”后来乔信明才知道,这一次陈毅军长的远行,是因 为要去延安开会 。乔信明为陈毅军长去延安 而高兴,同时也对陈毅军长在临行前细心的托付和安排感到特别的温。暖
陈毅军长离开黄花塘去延安后,他的妻子张茜就住到军部卫生 院来了。乔信明和张茜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时就认识 ,张茜还送给乔信明一张她和另外两个女同志的合影。那时,张茜一面喂奶带孩子 , 一面刻苦地学习英语,还经常抽空来 看乔信明 ,对乔信明关心和帮助。
陈毅军长走后,张云逸副军长接过了照顾休养中的乔信明的工作。1944 年过年,张云逸把张茜、乔信明和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罗炳辉和他的夫人叫到了一起,在欢笑声里吃了年饭。
一晃到了 1944年 7 月,乔信明来到黄花塘已有一年的时间了,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感受到组织对他的关怀,也感受到陈毅军长、张云逸副军长以及粟裕、曾山、钟期光等等众多首长对他的战友情 谊。
乔信明呼吸着黄花塘山野的风,感觉到自己的双腿也在向好的
方向转变。
就在这炎热的夏天,千玲在姚家村军部卫生部的医院里为乔信明生下了二女儿。是卫生部副部长宫乃泉的夫人刘球为于玲接生的。新生命的到来,为乔信明和于玲增添了快乐。
在民间,有女人坐月子的习俗。就是女人在生小孩的这一个月 里,忌 冷 ,忌 风,不能出门,不然会留下月子病。但七月的黄花塘,酷热难当。
一天,于玲正坐在床沿用芭蕉扇捆风,一师政委、苏中区党委书 记、政委刘炎进来了,他当时因病也在黄花塘休养,和乔信明家相隔 不到一里地,听说于玲为乔信明又生了一个胖丫头,特意来看乔信明 和孩子的。但他进屋后第一眼看到的却是于玲在捣扇子,便 急 忙对千玲说:" 刚生完孩子不能捣扇子的,会 得病的。”说 完就从千玲手上拿过扇子,丢在一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刘炎就病危了。但他还想念好友乔信明,喊着他的名字,想和乔信明见上一面,只是此时他们已相隔数 百里,乔信明双腿还是不能走路,两个要好的战友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为终生的遗憾。
在黄花塘,乔信明的家成为新四军战友时常相聚的地方。不仅住在黄花塘的军部领导时常来看望乔信明,就连不住在这里的许多战友,也都 借到军部开会或到新铺党校学习的机会,专程来看望他。
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来了。
一师副师长,在车桥战役中,以围点打援的战法,歼灭日伪军近 千人,打通了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的叶飞来了。
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陈同生来了。
苏中区党委书记、政委陈丕显和党委民运部科长储江一起来看乔信明时,还特地送来了营养费。陈丕显握着乔信明的手,还讲起了于玲从上海只身来苏中,找到他申领生活和治疗经费的事。
一天,乔信明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端详着院子里种的几棵番 茄,忽 然看到钟期光走了进来,十分开心。钟期光是到高邮湖畔的天长县龙岗抗大八分校检查工作的。特意向西绕道了几十里,亲自到黄花塘给乔信明送营养费,看 望 乔信明。
曾如清是和乔信明一起被关押在国民党南昌监狱的共同患难的 战友,自己身体不好,一 身 毛病。但他知道乔信明因为腿病不能行走,在黄花塘休养时,把自己仅有的一个月只能买几斤鸡蛋的营养费节约下来,按 月 寄 到黄花塘,寄 给乔信明。
曾经联络和接送陈毅军长三进泰州城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联络副 官季恺,也趁来党校学习的机会过来看望乔信明,在送钱给乔信明做 营养费时还说:"需 要 用 钱 ,尽 管 说 ,保 证 帮 你 解 决 。”
浓浓的革命情谊像潮水,一 浪 一 浪 润 泽 着 乔 信 明 的 心 田 。 在黄花塘,他在革命大家庭里感受到了亲如一家的团结,更加坚定了共产 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定会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信心。
七
于玲从苏中接回大女儿乔阿光后,就到离黄花塘不远的泥沛区 工作了。这两年,她一直陪伴在乔信明的身边,没有能直接投身革命 工作,让 她 感 到 身 上巨大的革命热情不能发挥出来。 乔信明读 懂了千玲的心思,也 理 解 于玲。于玲是知识女性,但 她更 是 一 个 有理想的革命女性,她更应该投身到革命事业的洪流中去,为民族独立和人类 解放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到泥沛区后,于 玲 主 要 负 责 青 年 参 军 和互助组工作。她在1944 年秋发表在《淮南日报》上的关于如何开展互助组工作的文章, 还受到张茜的表扬,直 夸 她 写 得 好 。
在 泥 沛区,于 玲 满 怀热 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她除了做好正常的工作,还积极动员群众参加常备队,遇到一些困难,也都想办法克服, 确保任务圆满完成,让 于玲感动的是,老百姓对新四军的好,是 真的好。当地老乡如果杀猪了,他们就会跳着秧歌、划着旱船送到黄花塘的新四军军部 去,还分一些猪下水给于玲他们打牙祭。于玲和战友们在处理猪大 肠时,将猪大肠由里到外翻过来清洗,顺便把猪大肠里的油刮出来拽 下,炼出油后用来烧胡萝卜和山苹。
千玲感到,在黄花塘,在泥沛区,虽然战斗的弦一直是紧绷着的, 但革命的文艺也一直给战友们以鼓舞。战地记者范长江和华中局敌 区工作部部长刘晓就到泥沛区采集民风和民俗,收集整理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深情和战斗故事。在黄花塘的新铺军部党校,还上演过苏联的话剧《蜕变》,一师抗大九分校校长刘季平的弟弟,就出演了主角戈尔巴洛夫。
这一年的秋天,还发生了美国飞机失事的事。美军五名飞行员迫降苏北后,被护送到黄花塘军部。为了保密,他们的驻地被大自布围了起来。
根据地短暂的安宁时光,又被将要开始扫荡的鬼子打破了。鬼子要在冬季到来时开始扫荡,萧杀的风里,透出紧张的空气。
曾山部长找到于玲,希望她带着乔信明再去上海,一边避开鬼子 的扫荡,一边在上海治 病。经历了上一次往返上海的艰辛和危险,于玲觉得不能去上海,还是留在根据地安 全。
曾山说:“ 那好,乔信明就交给你负责了。”
于玲接受了组织的重托后,便通过一个乡长,把乔信明安排在一 个老乡的家里,埋 伏了起来。随后,她又把刚刚出生的二女儿,放在了孩子的奶妈家寄养,便又来到泥沛区,为预防鬼子即将到来的扫荡 做准备。
过了一段时间,形势稍微缓和了,于玲回到黄花塘,和乔信明商 扯,准备一家人还是回到原来居住的屋子里住。不巧的是,在乔信明秘密住到乡长家后,千玲又在泥沛区,组织上就把这屋安排给其他同志居住了。看到乔信明和于玲没有地方住,张云逸副军长就将自己居住的屋子腾出来,让 给了乔信明一家居住。
安排好住处,于玲就去接小女儿,来到孩子的奶妈家后,奶妈却 痛苦地告诉于玲,孩子被野猫叨走咬死了。于玲听到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不已,她急忙问孩子现在在哪里,就是死了,也要抱来让她看一眼啊。奶妈抱来孩子后,于玲看到孩子的脸上有淤青,估 计是小 夫 妻打闹时误伤到了孩子,故意说是被野猫叨走了。于玲伤心地半天没说出话来,她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怪罪也于事尤补,便原谅了奶妈,默默痛苦地把二女儿的小小的遗体埋在了张云逸副军长的屋子后边。
二师师长罗炳辉住的屋子在军部和卫生部之间,罗炳辉搬到别 处住后,乔信明他们就住到罗炳辉的屋子里,到军部开会的供给部长 宋裕和、卫生部长崔义田在路过时都会和乔信明打打招呼,问一声 好,使乔信明 感受到了同志们的关 怀。
1945 年2 月,刚过完年,组织上就和苏中军区联系上,决 定 把乔信明转移到苏中区休养。临行时,曾 山 部长特意赶来和乔信明、于玲道别,还拉了拉绑行李的绳子,看行李是否扎紧绑牢,嘱咐护送的一 个班的战士,一定要安全把首长送到苏中军区。
从1943年 7 月盛夏来到黄花塘军部,到 1945年 2 月早春离开,
乔信明和于玲在这块淮南根据地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季节里的春夏秋冬,感受到了组织上尤微 不至的关怀和战友间的革命情谊,也经历了一家人的团聚和添人进 口的喜悦及丧女的痛楚。离开黄花塘时,乔信明想,这块土地给予他 太多的感动,他要一辈子把这块土地捂在心口,藏在心里。
1945 年8 月,抗战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了。乔信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担任苏中军区后勤部部长,生产弹药,将炮弹和子弹送到解 放战争的前线,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后来,又被粟裕任命 为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负责人,管理数万老弱病残和家属 ,领导留守处的同志们开展 三查三整、支援前线捐款捐物等工作,还开办子弟学校、幼儿园等,组织女同志学习,解除了前方的后顾之 忧。
1949 年6 月上海一解放 ,乔信明就被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司令员接到上海 ,治疗双腿。躺在病床上,乔信明回想,从1942 年 10 月,在于玲的陪同下冒着被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抓捕的危险到上海 来治腿,到解放军打过长江,解放上海 ,不到7 年的时间,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陈毅军长曾经跟他说过 ,他要让乔信明重新站起来。今天,在上海,陈毅把乔信明安排在最好的医院,并 让最好的探生为他 主刀。手术成功了,乔信明终于能站起来了,后来,乔信明还能柱若拐杖走一里多路了。
1955 年,在南京空军后 勤部政委任上,乔信明被授予新中国开国少将(完) 作者简介:
龚正,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 会主席团委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主席,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 青年专家,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出版作品有长篇 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金英之梦》《钢花如此灿烂》
《荀艺长荣》《流火:邓中夏传》《任凭风吹雨打:罗登贤传》、诗
集《一根弦的吉他手》《太阳雪》《季节的边缘》《岁月如水》等。曾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江苏省五一个工程奖,江苏省 报告文学奖及其他全国、省、市文学奖。
作者:龚正
上一篇: 《百年越剧》导演日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