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百年越剧》导演日记(五)

  • 时间:   2022-08-18      
  • 作者:   钟冶平      
  • 来源:   越剧之家     
  • 浏览人数:  646

012001年7月26日杭州朝晖新村

    下午采访周大风老师,请他谈20世纪50年代到嵊县进行越剧历史调查的一些情况。

微信图片_20220818111611.png

      1954年2月,浙江越剧团暨嵊州县文化馆访问越剧前辈艺人座谈会合影留念(第三排右一为周大风)

    他说,1954年2月22日到29日,为了搞清越剧发展史,找到它的发展规律,厘清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改革,我和颇有才华的男演员方海如和李炽强一起到嵊县调查越剧发展史,这个建议是上海音乐学院沈知白教授和于会泳老师提出来的。我们打电话给嵊县文化馆的金凤英同志,请她写信给当地越剧艺人参加座谈会。据了解,当时越剧男班唱嵊书健在的还有二十九人。我以省文化局名义发请柬和路费,由县政府派人下乡邀请。我们一行到嵊县时,县文化館阮源澄馆长热情接待,安排住在县文化馆。那时嵊县白天没有电,而且电压不稳定。我打电报到杭州,调来一台小型发电机,为录音提供电源。我和阮源澄骑自行車到嵊县南乡长乐镇附近的几个村庄,访问了三位病贫交加的前辈老艺人。他们已经耳聋目花,口齿不清,记忆模糊,只是频频低头。我只好自掏腰包,各送几元钱给老艺人,作为春节慰问礼金。回到县城后,在嵊县龙头街19号县供销合作社的一座空仓库,集中了嵊县新昌各区乡来的越剧前辈艺人一共二十四人,开了六天座谈会。出席者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艺人,有的已九十高龄,身体还健康,记忆也可以。我们采用互相回忆、互相补充及对证方式,初步搞清早期越剧发展的一些情况。在此之前,他们都说自己是第一个登台的,讲得有声有色。经过六天六夜的采访核实,我们一面记录同时录音,发言及唱腔加在一起共九个小时录音,质量还好。可惜这些录音带被一个所谓的朋友借去,以后一直没有还给我,现在已经不知下落了。

微信图片_20220818111948.jpg

图片周大风题词《创造》

2001年8月22日上海华山路枕流公寓


微信图片_20220818112101.jpg

                                在家中采访傅全香老师

    下午采访傅全香老师。首先观摩了她最近的几幅画作,有一幅是《梅花傲雪》,傅老师说自己也很喜欢。傅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父亲,她说:“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在村里很活跃,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唱起来嗓子好的不得了,我学越剧完全是父亲的意愿。因为家里比较穷,祖母二十八岁守寡,留下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我父亲在儿子中是老大,读过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

微信图片_20220818112224.png 

                               青年时期的傅全香
    我十岁出来学戏时,祖母和母亲都是不同意的,是父亲那天早晨把我背到兴福庵学戏的。1937年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那一年我十四岁,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父亲是在老家去世的,我没有赶回去送终,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父亲要我努力勤奋,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学戏要好好学,眼睛都不能眨一眨。因为还有一大笔债务,将来只有依靠你来还了。父亲还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这个世界上有本事的人多的是。等到有一天你的名字挂上了霓虹灯,也就是讲你挂了头牌,成了名角有了地位,你还是要记住,你永远是一个小学生,你是毕不了业的。到了那一天,你不要忘记你的师父,你的这些伯伯叔叔,你不能忘记为你抬轿子的每一个人,你千万不要夜郎自大。后来父亲搭乘送信的邮政车回老家的,三天后就去世了。后来祖母、娘娘、叔叔、舅舅告诉我,父亲回到家里,三天的每天早晨,都躺在一张破椅子上,面孔朝着宁波方向,手上拿着我的照片,就这样看了三天,一直到去世。多少年来,父亲的教诲对我来讲是传家宝,记住自己永远是一个学生,永远按照父亲的遗训做人做事。直到有一天,我的名字真得挂上了霓虹灯,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做坟,尽我的孝心。我为什么要给父亲立个碑?我是要让家乡的小辈们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就是我给父亲立碑的意图。几十年来,我都是按照父亲的嘱咐,不管人生道路怎样坎坷,是顺境还是逆境,我永远都记住父亲的遗训,他留给了我一笔真正的精神财富。”

微信图片_20220818112340.jpg 

                   2004年清明节,傅老师从上海回到老家为父亲扫墓
    在采访中傅老师说到动情处,几次失声哭泣起来。谈到马樟花去世前的一些情况,傅老师说:“马樟花去世的前几天,我去鲍家看望她,她叫我妹妹。看她的精神还好,就是咳嗽得厉害,她的丈夫鲍先生陪在她旁边。马樟花对我说,我得的是肺病,鲍家那些姑娘害怕传染,我叫她们不要进来。保姆不要离开我,端茶端屎端饭都靠她,这半个月来我连楼梯都走不动了。那时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心里挺难过,哭了一场。告别时,她婆婆拉着我的手说,不知道她病得那么严重,看样子不太会好起来了。我知道马樟花的精神压力很大,社会上的那些流氓在报纸上侮辱她,马樟花就是被那个社会迫害致死的。”

2001年8月28日杭州大关南五苑


微信图片_20220818112555.png

 图片裘云飞,笔名金风子,191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嵊县。图为裘云飞在嵊县旧照(拍摄于1938年)。

下午采访裘云飞老师,他退休前在浙江昆剧团担任舞美设计。1949 年 10 月,裘老师参加了浙江省军管会文艺处越剧队,后来在浙江省文工团、浙江越剧团任舞美设计。他对我说:“我是浙江嵊县崇仁人,小时家乡到处都有看戏的地方。那时戏班子很多, 我们看戏是从来不买票的。演的都是一些庙台戏,二楼是女眷坐的,男人不好走进去。那时好戏多,观众也多,挤来挤去非常热闹。台上打锣鼓,我也跟着打锣鼓,什么戏都看。那时戏班子到上海演出,先到嵊县南门乘汽车到宁波,再乘坐轮船到上海。也可以到上虞百官,因为百官有火车站。她们从百官乘火车到宁波,再坐船到上海。也有坐竹排出去的,我们家乡有货物运到宁波,绍兴也有运来的货物,都是用竹排运输的。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文工团成立了越剧队。演员人数不多,也没有舞台经验,所以请来越剧老艺人辅导。1952 年春天,男班艺人马潮水到我们剧团来住过一段时间,辅导一些年轻演员。我问起他当年男班的一些情况,他说开始演一些小戏,演员只有两三个,拼起来也就是七八个、十几个人。演小戏比较容易,舞台简单,服装简单,舞台是用门板搭起来的。演出虽然简单,但已具备戏曲的一些样式。

    马潮水说,当年他们在余杭陈家庄的演出是在元宵节,他们住在一个陈姓地主家里。演出的戏台是艺人用桌子搭起来的。那个八仙桌比较大,而且木料讲究牢固,不像现在的桌子。三张桌子搭成一个台,三张桌子怎么摆呢?是一个“品”字形,两张桌子摆在前面,后间摆一张桌子。从观众的方向看过来,是一个“品”字形,左右空出的地方是艺人上下场的。为什么可以在桌子上演戏呢?因为他们在舞台上的动作幅度不大,演出有时是一个艺人,有时是两个艺人,五六个艺人同时在台上演出是没有的。男班艺人元宵节在余杭演出后,清明前他们要回家种田了。这批艺人有做木匠的,有的是竹蔑工,都是一些手工劳动者。老艺人回到家乡,空闲下来就给乡亲们演出了。乡亲们把桌子拿出来,听说当时有二十四张桌子,场面蛮大的。那时村民感到很奇怪,这是什么戏呢?就是一只笃鼓,艺人在杭嘉湖一带唱书时用的,模样像一只鳖,大家叫它鳖鼓,还有一个打节奏的三节板,听起来“嘀嘀哆哆、嘀嘀哆哆”的声音,老百姓说就叫它“的笃板”吧。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家乡嵊县,越剧从曲艺形式演变为戏曲,诞生于光绪三十二年。”


                钟冶平

              2022-07-10  

微信图片_20220818094008.png 

作者介绍
    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越剧史学家,曾任职于浙江电视台文艺部、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四十年来,执导的纪录片、电视剧、大型综艺晚会,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图片他对越剧的突出贡献,是在历经六年创作的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中担任总导演。该纪录片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在20集越剧名人纪录片《舞台姐妹》中担任总导演,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在13集纪录片《浙江戏曲名人》中担任总导演。在国内首家影像越剧馆担任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