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从新四军第五师走出的文化人

  • 时间:   2021-03-14      
  • 作者:   陈义万等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253

1939年3月,李先念率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竹沟南下,进驻大悟山,其后又数次进出大悟山。1940年1月,在京山八字门扩编为豫鄂独立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豫鄂独立游击纵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新四军第五师完成组建,李先念就任师长,从京山八字门和安陆白兆山回师大悟山,创建了大悟山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鄂、豫、皖、湘、赣5省抗日指挥中心。1945年1月,王震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来到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休整十余天后继续南征。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李先念率部离开大悟山,进入豫南。10月下旬,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北返中原,与新四军第五师、河南军区部队、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组建中原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郑位三任政委。1946年1月,李先念率中原局、中原军区部队、中原行政公署移驻礼山(今大悟)县宣化店。6月26日,李先念率部突围,取得了“中原突围”战役全面胜利,拉开了解放战争序幕。

从这支英雄的部队,走出了众多声名显赫的将军,也走出了不少在文学、艺术、新闻界颇为知名的文化人。

一、李苍江(1899—1939)

又名李暍谷、李光羲,江苏宜兴人。1916年考入无锡师范院校。发表《革命与宜兴》系列时评。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后援会”,开展抗日活动。宜兴沦陷后,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党组织。任《新华日报》编辑、“汤池训练班”教员、鄂中区党委机关报《七七报》主编。《湖北省报业志》和《湖北省志·人物》中有传。

二、杨显东(1902—1998)

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科,1934年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放弃高薪厚禄,毅然离美,途经苏联考察后回国,同年11月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杨显东广泛团结外籍进步人士,为李先念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军民输送了大批粮食、药品、器材、被服、食品等物资。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荣誉委员。著有《新中国的粮食生产》等。

三、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4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每周文学》编辑,从事翻译和创作。全面抗战爆发后,离开上海,到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后到汉口写作。1938年底,到湖南沅陵编辑《抗战日报》。1939年5月,调到桂林任《救亡日报》编辑。同年12月到延安,在鲁讯艺术文学院任教,兼任编译处处长。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1月任《解放日报》副刊部部长。同年冬,任王震的秘书,随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来到大悟,任《七七日报》编辑。在此期间,周立波写出了《南下记》《万里征尘》两部报告文学,记录了他在三五九旅和中原军区的见闻。1946年2月,调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工作。不久调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1947年5月,调中共松江省委宣传部编辑《松江农民》。1948年,主编《文学战线》,并创作出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次年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理事。1951年7月,周立波因参与创作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又一次获斯大林文学奖。1971年,周立波的《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外,周立波还著有《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周立波散文集》《周立波选集》《周立波文集》等。《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中有其小传。

四、夏农苔(1911—1947)

原名夏隆台,字伯乐,湖北武汉人。1926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1935年8月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同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时,在法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1月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华日报》编辑,兼做第一战区统战工作。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政治部主任,长江地委书记兼长江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七七日报》社社长,新华社中原分社社长,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豫鄂陕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长期患肺病,逝于山西阳城太岳军区医院。在其逝世40周年之际,李先念撰写了《沿着革命先烈开创的道路前进——纪念夏农苔同志》一文。《我们的父母》一书中,收录了其子夏铮铮撰写的《探寻父亲夏农苔的足迹》一文。

五、唐亥(1911—1982)

湖南长沙人。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遭到桂军司令部通缉,不得不转移,于1940年来到豫鄂挺进纵队。由于他的到来,五师决定在原来的儿童宣传队基础上,正式组建文工团,由他任团长。他自编自导了《放下你的鞭子》《搜查》等一批剧目。后任中原军区交际处秘书,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应随县副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文联筹委会副主任、文联副主席,中南民族歌舞团团长等职。《名人与大悟》第二辑中,收录有李仁华撰写的《文人·战士——记唐亥在新四军第五师的战斗生活》一文。

六、武石(1914—1998)

原名冯子树,湖南湘潭人。1931年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1937年参加革命,任《力报》美术编辑。到大悟山根据地后,先后任新四军第五师暨鄂豫边区《挺进报》《七七报》《七七日报》美术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文联美术部长,湖北省美术工作室主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设计了中原突围纪念碑。出版了《武石画集》《征途纪行》《武石诗草》等作品集。《诗咏大悟》中,收录了武石创作的《题木叶图》《题大姐菜地》《重游大悟山》《重访宣化店》等诗作。2012年3月,在武汉举办了“《战地黄花》——武石书画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七、李昌(1914-2010)

原名雷骏随,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清华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长兼总部党团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北方局青年委员,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江局青委委员,中华青年团体联合办事处(延安)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兴县县委副书记,礼山县委书记,豫鄂边区党委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枣阳中心县委书记,中原民主建国大学教育长,第十九兵团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北平市委青委书记兼青年团北平市委书记,青年团华东团委书记兼上海市团委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及党组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顾委委员。2009年9月6日,由工商导报常务副总编辑周士元先生撰写,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李昌传》,在北京金融街人寿大厦举行首发式。

八、聂菊荪(1915—2006)

曾用名易家驹,湖北沔阳(今仙桃)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任汉口区委书记,鄂西北特委组织部部长,京(山)应(山)县委组织部部长,鄂中地委组织部部长,豫鄂边区党校教务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人民政府人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问,北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主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暨南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曾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起草工作,参编《董必武文选》,主持撰写《董必武传》。

九、周辛(女,1916—1984)

原名周玉兰,湖北宜昌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洪山公学艺术系副主任,鄂豫边区党委十月剧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兼政治协理员。创作了《打麦歌》《追悼歌》《新兵上战场》等大量革命歌曲。解放战争时期因病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总支书记,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主任,华南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湖北周姓名人录》《宜昌人物》等书中有传。

十、王匡(1917-2003)

原名王卓培,广东东莞人。从少年时起,就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20岁的他,立即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又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和工作。后来到中原,任新四军第五师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部长。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任周恩来秘书。筹备新华社临时总社。参加刘邓大军前线记者团,发表了《南征散记》《跃进大别山》《蒋管区农村见闻》等著名新闻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华南总分社社长,《南方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港澳工委书记。参与创办《羊城晚报》。1977年起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后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第一社长,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著有《王匡通讯选》等著作。在晚年,他把2万多册藏书捐赠给东莞图书馆,在图书馆专设“王匡书室”,以育后人。其女王晓吟著有《父辈的足迹》等。

十一、顾文华(1918—1988)

江苏吴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南省委发行部部长,中共中央中原局发行部副部长,豫鄂边区党委宣传科科长。《老百姓》报主编,《农救报》社社长,《七七报》副刊主编、编辑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豫西日报》副总编辑,《江汉日报》副总编辑,《湖北日报》总编辑,《长江日报》副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政治广播部副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十二、黄振(1920-1987)

又名黄英雄,湖北黄陂人。1926年,在乡私塾读书4年,1937年被乡保长抽壮丁集训3个月。1938年11月被日寇抓去做劳工,不久逃跑,参加了当地抗日游击队。1939年10月通过敌人封锁线,到湖北安陆赵家棚加入了转战于武汉外围敌后战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大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0年初,到豫鄂挺进纵队随营军校抗大十分校学习。1941年,黄振按照李先念的指示,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编演了《赵连新归队》《赶杀记》《汉奸害民记》《周志坚三打孝感城》等剧目。1946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由湖北大悟宣化店突围陕南,不幸集体被捕坐牢,乔装民间“戏班子”脱险,进入地下斗争。1947年冬,接到上级组织“我军南下,迅速归队”的通知,终于找到大部队,回到豫鄂四军分区,向罗厚福司令员报到。1948年2月,因革命根据地扩大,发展地方武装,上级派黄振留守孝感地区打游击、搞土改,8月调任黄陂四区九联村主席、罗汉乡乡长、区委委员、区农会主席,直到迎来湖北全境解放,即投入他所热爱的戏曲事业。1960年,组建湖北戏曲学校,任校长。1966年被关进“牛棚”,日复一日地写交代材料,《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化装突围的情况》就是那时完成的。直至1976年10月,才与家人团聚。其后,撰写完成了革命回忆录《活跃在鄂豫边区的楚剧队》。2010年4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举办50周年校庆之际,为黄振树立塑像一座,并出版了《黄振纪念文集》。其子黄斌臣著有《忆先父黄振》,其女黄小燕著有《女儿心中的灯塔》。孙彬著有《黄振传》,在《艺术》杂志2007年1至4期上连载。

十三、傅庞如(1921—2009)

原名傅守益,山西沁县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历任新四军第五师某部政治指导员,教导队政委,干校处长,军分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官家脑围歼战、黄烟洞保卫战、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高山铺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晚年任湖北省诗词学会顾问,出版有《秋实集—傅庞如诗词篆刻书法集》。

十四、邓耶(1923—1944)

原名邓承富,湖北宜昌人。1940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创作了《战洪山》《我们战斗在大洪山下》《五一纪念歌》《歌手之歌》《夺长江》《今年打败希特勒》《鬼子的末日就要来临》《保卫大悟山》等革命歌曲。《名人与大悟》第一辑中,收录有张孝济所撰《抗战时期的音乐家邓耶》一文。

十五、韩光表(1924—2010)

湖北钟祥人,1941年8月,随兄韩光甸到大悟山,参加革命,从事文艺工作。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宣传队副队长、队长,二纵队宣传干事,楚剧一队副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省文化厅艺术科科长、处长、副厅长、厅长。主要作品有《父女参军》《特殊使命》《彩色的泡影》《回风垭》《广寒仙子》《血染周公剑》《莫愁之歌》等。曾自撰《我在新四军第五师的经历》,发表于1998年《湖北文化》上。

 

以上15位,仅仅是一小部分。此外还有担任过《挺进报》总编辑的齐光,著有《适陂集》的杜成材,担任过豫鄂边区教育处处长(后任湖北省文化馆馆长)的李实,担任过新四军第五师文工团协理员(后任珠江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的胡旋(女),担任过中原军区鄂东军分区司令部通讯科科长(后任《文学报》主编)的郭非,担任过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政治部副主任并著有《姜铎文存》的姜铎等人。他们为新四军第五师和中原军区的发展壮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提高了部队的整体素质。很多指战员原来没有什么文化,在这些文化人的带动、辅导、培训下,迅速成长为文武兼备的革命战士。很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业到文化、教育、新闻、艺术、科技战线工作,并且卓有建树。二是用他们的作品和演出,鼓舞了士气。新四军第五师之所以能够由原来的游击大队、支队、纵队发展成一支抗日野战军,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在逐步提高,胜利连接着胜利。其豪迈的英雄气概,是与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等领导人注重宣传、注重文化教育分不开的。三是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提供了文化和技术支持。大悟山根据地之所以能成为鄂、豫、皖、湘、赣五省的抗日指挥中心,是因为诸多问题都能自身解决,所以能够在这里长期立足。根据地不仅有报社、印刷厂、兵工厂、肥皂厂,还有抗大分校、边区银行、无线电台、医院、文工团等机构,正是那些文化人,保证了这些机构的运转。

 

               五师分会 陈义万  曹汉厚  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