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无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是皖江区党委和7师师部所在地。安徽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省党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力生曾任无为县委组织部长、临江县委书记、7师区域江流地区工委书记,巢无工委书记、皖西地委副专员,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过积极贡献。
一、投身革命洪流
陈力生1915年12月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东乡,自幼丧母寄养在外婆家,10岁那年回陈湾村读了7年私塾,在镇上又读了2年书后,在无为东乡运漕镇(现属含山)中药铺当学徒。1937年底日本军队沿长江流域向西进犯,无为很多乡镇被占领,目睹日军的烧杀抢掠,喜爱阅读进步书籍的他萌发了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东乡是无为革命发源地,党组织积极发动抗日爱国运动,陈力生受到革命熏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5月任无为县民运组组长并由县委书记胡德荣和宋沛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需要,1938年11月鄂豫皖边区送无为陈力生一行7人到中原局河南确山竹沟镇党校培训(担任组长和党支部委员),期间学习了党的建设、敌后游击武装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聆听了刘少奇(胡服)等领导人关于当前形势和对策的精彩演讲,接受了唯物辩证法的启蒙教育,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增强了开展革命斗争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中原局党校学习结束后陈力生回无为任县委巡视员。1939年11月至1941年6月先后担任中共无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部长兼虹桥区委书记。
二、接应皖南突围
1940年冬天,党中央制定了关于皖南新四军过江北的行动方针,渡江指挥部在无为东乡江坝成立。 根据指挥部的要求,无为县委全力配合新四军军部北渡,在无为境内100多公里沿江地带设立联络点接待站,准备粮草物资供应,组织接送渡江人员,。经过深入组织动员,筹集了大小木船几百条,停泊在江北的各个避风港口。每条船配备得力的船工,检修好船舶风帆及设备,做到一声令下,即可开渡,以确保新四军从无为北渡过江。年底新四军决定东进苏南不过江北,无为县委按照渡江指挥部的部署,留下一部分船只以应不测,组织沿江党组织继续做好接应准备工作。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曾希圣奉中央命令发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武装接应突围部队。无为县委书记胡德荣和县委组织部长陈力生分别带领地方干部接应安置突围过江人员。皖南新四军先后有700余名党、政、军人员经过浴血奋战、突破敌军重围、九死一生,从无为沿江的五洲、姚沟、姚王庙、刘家渡、凤凰颈、泥汊、五号、下复兴洲、六洲等地登岸到达无为。他们衣不遮体,饥肠辘辘,一些同志身残体弱,当时一部分人被送往江北游击纵队司令部由司令部安置;一部分人留在白茆、泥汊和陡沟集体居住生活;还有一部分安置在群众家中生活,经费由县里结算。县里发动群众送衣、鞋、被,让同志们免受寒冻。还安排部分文化工作者到陡沟区倪家井湾村的富裕户“五大家”,给予较好的照顾。李步新、梁金华等突围负伤的同志被送到受我党影响和教育较深的何正宏私人医院,得到精心的治疗康复。在无为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新四军700余名突围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为日后组建新四军7师保留了革命火种,提供了骨干力量 。
三、临江浴血奋战
1941年7月 ,无为伪军刘子清部配合日军扫荡无为东部地区, 企图割断新四军7师大江南北的交通联系。临江地处长江之滨,靠近敌占区和国统区,是连接江北和江南的战略要地。为突破日伪据点和各交通要道的严密封锁,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无为县委决定建立中共临江工委(1941年12月改为临江县委),陈力生任临江工委书记(临江县委书记)兼总队长,领导无东(三区、八区)和无南(二区)3个区委工作,1942年7月调整为领导汤沟、流泗、白茆、陡沟、田桥、虹桥、龙桥、高沟8个区委的工作。当时伪军刘子清部占领了很多交通要道,从汤沟、三官殿、临江坝等多地甚至无为县城都是敌伪据点。陈力生带领地方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在极为艰苦的斗争环境下坚持武装斗争,采取狠狠打击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有力地打击了敌对势力,保持了长江两岸我军交通通畅。通过艰苦努力,临江地区形势好转,成为皖南特委和皖南铜陵繁昌行政办事处开展敌后斗争的前哨阵地,党政军各项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临江县委因此受到皖江区党委和7师师部扩大会议表扬。 1943年实行一元化领导后,为支援皖南地区敌后工作的开展,临江县委改属皖南地委领导,临江成为皖江根据地皖南地区的中心区,是开辟、发展皖南敌后斗争的基地。1943年8月,陈力生调任皖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抗联主任。在临江任职期间,陈力生配合皖江贸易总局以临江汤沟镇为基地,建立对敌伪区经济贸易往来和开展敌伪区工作的窗口。在汤家沟成立由蔡辉任经理,吴锦章、陈力生为副经理(对外由爱国民主人士沈益民任经理)的集成商行,以及由集成商行和当地居民合办的裕民商行、仁和饭店(对内是机关招待所)。以“集成商行”的名义,收购粮油土特产,与敌伪区交换食盐、布匹、纸张等民用品;收购鸦片,与敌伪区交易武器、弹药、医药、电台等军需品,以及军部急需的美元港币及黄金,为皖江根据地和七师财经保障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担当北撤重任
1944年因战争形势发展需要,新四军军部指示:7师应加强长江水面上船民工作,并要有位领导同志亲自抓这项工作。皖江区党委决定行政上建立江流船政办事处,党组织建立中共江流地区工委,由皖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力生兼任江流地区工委书记和江流船政办事处主任,直属皖江区党委和皖江行署领导。江流工委(江流船政办事处)在所辖区域设了4个分处,主要领导7师领域芜湖到土桥长江两岸和长江裕溪口到无为县城内河两岸港口船民的对敌斗争,其任务是搜集日伪情报,为我部队筹集枪支弹药,保障皖南敌后根据地与江北的联系。自皖南地委和皖南支队大部分武装力量迁入皖南以后,长江南北两岸地区的往来日渐频繁,为了保障我方长江水上交通安全,打击日伪物资的水上运输,江流工委(江流船政办事处)又成立了有100余人的长江护航大队,机动灵活地活动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和江南的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是一支颇具水乡特色的水上武装游击队。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区党委派魏文伯以7师参谋长的名义,与段洛夫一道并带领原日本“总力社”芜湖分社高级顾问楠木同日军进行交涉,其后,吴锦章、胡德荣、陈力生等和楠木过江到芜湖,接收日军轻机枪五十五挺,子弹数万发。1945年10月皖江党政军奉中央指示北撤 ,北撤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路线。大江银行、印钞厂、军工厂、大江报社等单位的机械设备、军用物资和伤病员主要从水路运送。 水路北撤因需要筹集船只,且不宜大批船队行驶引起敌军注意,故水路北撤人员只能分期分批从无为临江登船,经长江至江苏六合上岸,再转至苏北解放区。根据曾希圣的亲自部署,陈力生带领江流工委(江流船政办事处)及长江护航大队全力以赴保障北撤水路航道、渡口、船只的安全通畅。 胡德荣、陈力生、吴锦章负责部分军工物资、医疗设备和人员的运送任务。他们筹集了木帆船分三批进行运送,第一批运送军工生产的机械,第二批运送医疗卫生器械设备,第三批运送军队服装,皖江贸易总局机关人员以及皖江区党委和皖江行政公署转送的老弱病残人员也搭乘第三批船只从长江北撤。一路上他们巧妙地应对了敌军的水上巡查,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三批船只及人员设备安全地到达了江苏六合,顺利地完成了北撤水路的运送任务。
五、南下重建根据地
1946年陈力生在华东局国区部工作,从苏北撤退到山东日照时,任运输公司经理。为配合全国战略反攻 ,华东局国区部派遣陈力生南下皖江巢无和含地区重建革命根据地。绕道上海南京抵达安徽含山后,巢无工委书记陈力生组织留守皖江的同志贯彻华东局坚持巢无阵地,隐蔽发展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斗争方针,将分散的游击队整合成统一的巢无游击队。同时,针对7师北撤后皖江根据地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遭到极大破坏(仅无为县就有3700名党员和游击队员被残酷杀害),现有游击队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只能采取昼伏夜出方式,开展活动极其困难的问题,陈力生和王子轩率领巢无游击队进入大别山,在宋尔廉的帮助下在潜山县官庄找到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汇报了皖江巢无和含情况,要求增派武装力量。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同志接见了他们,皖西区党委和皖西军区当即派遣张玉成率领一个营随陈力生回皖江。巢无游击队和皖西军区武装力量紧密配合,扫除了石涧埠、盛家桥、槐林镇、严桥一带的敌军据点,为重振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48年2月,皖西区党委副书记桂林栖率部抵达皖江巢无地区,在无为严桥上庄院子会议上宣布成立皖西四地委,第四军分区,第四专员公署,统一领导无为、临江、湖东、无南、巢县、和县、含山等8个县的工作,陈力生任第四专员公署副专员。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各县重建党组织和政权机构,发展壮大武装队伍。二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动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调动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三是贯彻党的新区政策,分化争取中小地主及中间势力,孤立瓦解少数地主反动势力。四是深入开展反清剿斗争。1948年3月,国民党138旅,省保安队3个团,巢无庐三县自卫队共万余人,分10路进军以严桥为中心的根据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大规模清剿行动。为就地拖住国民党138旅,减轻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军事压力,皖西四地委第四军分区第四专员公署紧急动员各县军民投入反清剿斗争。在武装斗争上采取“避广打土、化整为零、避实就虚”的战略方针,在地方工作上,根据“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发动群众将粮食、衣物坚壁清野,在村庄之间和交通要道设立瞭望岗哨,组织青壮年成立运输队和担架队,运送作战物资护送伤病员。
六、协助大军渡江
1949年2月,皖江四地委、四军分区、四专员公署的任务转入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为解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皖江四地委、四分区、四专员公署联合成立了第四军分区渡江支前指挥部,政委陆学斌,专员赵孟明、副专员陈力生、副司令员张仪成发布了皖西第四专员公署第四军分区关于支前工作的联合命令,沿江各县各个基层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支前机构,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大军渡江。因陈力生熟悉长江段的情况,组织上调任他为安庆地委军管会交通部长。交通部的主要任务;一是架桥修路,保证支前物资的军车通畅无阻。动员沿江各县一切人力物力,抢修战时简易公路,拓宽修建现有公路,新建保证重型卡车炮车通过的公路桥梁。二是疏浚内河,挖掘岔河,沟通水道,凿通入江口,蓄水藏船,以便船只渡江时翻坝入江。三是征集船只,动员船民和渔民们献出木帆船和渔船听候调遣。在很短时间内,仅无为、无南、临江和湖东就征集船只2000余只。四是训练水手。对担任大军渡江的船只水手进行集中训练,开展军民合同立功。4月1日,第27军渡江先遣大队成立,交通部选调了20多名熟悉江南情况的水手组成向导队,配合渡江先遣队、完成了偷渡、侦察任务。在渡江作战中,水手们英勇无畏地与人民解放军一道冒着密集的炮火抵达江南。水手中既有年仅14岁的女水手马毛姐,也有年近古稀的老人周德义。水手中有的是父、兄牺牲,子、弟顶职,强忍极大的悲痛,继续运送部队,有的是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战士,不幸牺牲,有的是身体负伤,仍奋力划船而不下火线。渡江战役结束后,沿江各县相继召开庆功大会,为立功人员披红挂彩颁发渡江纪念章和立功证书。
七、勤勉敬业清廉
建国后,陈力生在安徽省多个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象战争时期那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勤奋敬业,全身心投入工作,两袖清风,不谋一点私利。在任安徽省驻沪办事处主任时,他为引进上海东南医院组建安徽医学院多次洽谈来回奔波。在皖北交通行暑任副暑长时,他将长江淮河及支流港口船舶分类管理,组建安徽港航管理处。在治淮委员会任办公厅副主任时,他为落实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如:组织外国专家制定治理方案,率领治淮劳模进京参加国庆典礼。在马鞍山市任书记处书记时,他深入企业边学边干,推动钢铁锻造生产线上马。在任省水利厅副厅长时,他踏遍安徽省的山山水水,现场勘查组织建设大别山脉佛子岭、梅山、响洪甸、龙河口六大水库和皖南陈村水库(今黄山太平湖)、花亭湖水库。文化大革命中,他赴条件极其艰苦的皖北修建新汴河。虽然手中握有千万水利资金物资的审批权限,但他从未从中谋取一分一厘。在省气象局任局长时,他将下放散落在各地的气象专业的大学生调入气象局,为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专业人才队伍。在省水产局任局长时,他排除非议,充分发挥水产专家的作用,使我省水产事业跃入全国前列。
八、编撰皖江党史
1981年5月,党中央作出重要决定——在中央、省、地、县全面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皖江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由巢无、和含、皖南和沿江4块基本区域组成。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于全国抗日战争乃至1949年解放战争大军渡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特别指定安徽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负责编撰《皖江抗日根据地》资料丛书。中央安徽省委对这一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领导全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陈力生经历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全过程,是征集编撰皖中党史的合适人选,省委一纸调令将陈力生调任安徽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党史办副主任。皖江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新四军武装斗争是紧密相联的。1984年新四军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陈力生和爱人黄克玲与李世农夫妇、马长炎夫妇一道参加了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省市新四军研究的方向,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研究新四军7师在皖江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历史。陈力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组织走访在中央及江苏、上海、云南、东北等地在皖江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同志,通过召开各种座谈会,征集各方资料,查阅历史档案,梳理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组织脉络和重大事件,1986年5月,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安徽合肥召开《皖江抗日根据地》审稿会。会议受到在皖江抗日根据地浴血奋战的老同志们的高度重视,李世农(原安徽省委书记)、黄岩(原安徽省省长)、李步新(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铚秀(原昆明军区司令、中顾委委员)、周新武(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张恺帆(原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协主席)、林岩、马长炎(原安徽省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胜标(原安徽省军区副政委)、何志远(原山东省军区第二政委、济南军区顾问)、舒文(原上海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学斌(原安徽省委副书记、新疆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孙以瑾等35位老同志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审稿。安徽省委副书记、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袁振同志主持会议,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到会致词,198 6年7月、11月和1987年2月,该书编审委员会又在巢湖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该书终于最后定稿。1990年2月,《皖江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丛书之一,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凝聚了陈力生和无数老同志的心血,为皖江根据地党史绘上了浓墨重彩,为新四军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离休以后陈力生在有生之年始终饱含着对党史工作的执著之情,经常应邀出席有关皖江革命根据地和新四军7师党史的会议。直至1 9 9 5年底去世前一个月,他还抱病陪同时任皖江行署主任吕惠生烈士的亲属,以及当年在皖江地区共同战斗,建国后在北京、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工作的老战友们,去皖江区委旧址考察,到无为烈士陵园凭吊革命烈士。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 李辉 马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