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永远的丰碑

  • 时间:   2020-11-05      
  • 作者:   何向阳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509

在我的父亲何志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举办隆重的座谈会,纪念父亲的百年诞辰,缅怀父亲平凡而壮丽的一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父亲的谆谆教诲又在我的脑海中响起,他那和蔼可亲的慈父形象又在我的眼前浮现。令我思绪万千。我愿将我的点滴回忆汇报给大家,以表达女儿对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怀念。

父亲何志远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张坊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的童年是在苦难和贫穷中长大的。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练,养成了他敢于和命运抗争的坚强性格。父亲从小就跟着祖母和母亲在一起艰难度日,无钱上学,七、八岁就跟着大人上山砍柴,挑担干活,到十三岁时已成为家庭主要劳力。为了挣钱养家,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帮人家洗衣服做饭打柴放牛,什么活都干。后来经人介绍又去拜师学木匠,在那段时间里,木匠师傅对他很好,很喜欢他,经常给他讲些新鲜的道理,也给他讲一些红军革命的故事;还介绍他加入了秘密农会,使他接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1929年家乡闹革命,经常有红军活动,一些秘密组织也公开化了,父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组织发动群众,配合红军攻打浏阳。他参加农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他还参加了手工业工会组织,被选为青年科长。由于他思想进步,积极肯干,1930年10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党团组织号召青年参加红军,扩大红军队伍,他带着朴素的感情和翻身的愿望,走进了革命的队伍。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亲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生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从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一个优秀指挥员。

1931年2月,年仅19岁的父亲告别了家乡父老,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入伍不久,便在一、二、三次反围剿中参加了攻打茶陵、黄陂、白石的战斗。作为一名新战士,他作战勇敢,敢打敢冲,多次受到表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工农红军在闽西南、赣南一带活。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部队频繁变动整编,父亲随部队转战,历经千辛万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父亲在闽赣省军区领导下,在岩连宁地区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这个时期形势十分严峻,白区活动处在国民党的层层包围之中,敌人封锁,使部队的粮食、被服、医药等物品奇缺。他们住无定所、生活困难、环境险恶,生死面临极大的考验。但是凭着顽强的斗志,他们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1936年3月,岩连宁地区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支队,下设2个大队。父亲是第2大队指导员。他带领两个排的战士在龙岩、连城交界的马池塘附近的山上活动时,发现国民党52师的一个营在山沟里行军,经侦察没有发现后续部队,机会难得,他当机立断,坚决打掉这股敌人。他们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袭敌人,向敌人猛烈进攻,敌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敌营长被击毙,,一个营全部被歼,还缴获了一百多支枪。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能取得歼敌众多,以少胜多的战斗胜利实属不易。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扭转了岩连宁地区的被动局面。在就这次激烈的战斗中,父亲的双腿中弹负伤,右腿的筋骨被打断,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继续战斗,直到战斗结束。第二天亮,部队马上要转移,父亲不能随行,领导决定把他和另外一个伤员,一个卫生员三个人留在山上,隐蔽在竹林里。他们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住下。部队临走时,给他们留下一些米和盐,其他什么也没有。父亲的伤口剧烈疼痛,发炎化脓,又没有药物,只能忍着疼痛用盐水清洗伤口;他们怕暴露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只能靠吃生米、野菜竹笋充饥,喝山水度日,所受的苦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他们把“赶快养好伤,尽快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坚定信念化作了动力,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地生活着。就这样,他们在山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父亲的腿竟奇迹般地能站起来了。归队心切,他带着两个战士,开始了找部队的行动。父亲拄着树棍一瘸一拐地挪动着,几个月来信息完全中断,部队在哪里?茫茫山林往何处走?心里都没有底。他们三个人互相搀扶着,互相鼓励着,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往外走,不知走了多少天,终于走出了山林,到了大罗坪地区的溪口焦营坑,正好碰上前来寻找他们的侦察员,久别重逢,见到了亲人,找到了部队,那种激动的心情忽地变成滚滚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淌。找到了部队后,他们很快就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尽管这时岩连宁地区已经建立起了比较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但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敌强我弱、生与死的考验始终摆在每个人的面前。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他们一方面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不断拓宽生存空间,一方面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大力宣传和动员群众、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终于熬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使得星星之火得以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新的一页。西安事变后,全国形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新形势。南方八省游击健儿整编为新四军1、2、3支队。部队向苏南、皖南地区开进,奔赴抗击日军的前线。1940年3月,父亲由2支队3团3营副营长调到3支队5团任政治处副主任,随部队开往繁昌、铜陵一带。这里是皖南的前哨阵地,北临长江与日军直接对峙,长江边的日军为了打通向皖南进攻的通道,曾先后5次侵犯5团的阵地繁昌,5团的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一次次击退日军的进攻,严厉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这就是新四军战史上著名的繁昌五次保卫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部队共9000余人奉命北上,5团担当后卫。6日凌晨,新四军前卫部队在云岭地区遭到国民党部队的伏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原来蒋介石早有预谋,战争打响后新四军已经处在国民党7个师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7日晚,叶挺军长亲自来到5团,命令他们迅速占领云岭西侧的高地,阻止由西南方向攻过来的国民党第79师,要他们坚持3天,掩护军部和大部队向北突围。5团指战员们坚决执行命令,英勇作战,坚守在云岭西侧高地,凭险固守,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坚持了3天3夜,才从高地撤下来,向北去追赶军部。10日佛晓,当他们赶到军部时,万万没有想到,军部和其他部队根本没有突围出去,仍被包围在四面环山的石井坑地区。叶挺军长见到5团到来,非常兴奋,亲自动员分析时局,立即命令5团去占领石井坑西南的东流山,阻击敌人对石井坑的进攻。英雄的5团,坚决执行命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争夺东流山的战斗非常激烈,因为向东流山发起进攻,面对的是国民党装备精良的第40师。敌人凭借着猛烈的火力和人多势众,向5团阵地轮番进攻。5团指战员英勇还击,誓与阵地共存亡。虽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自己的伤亡也十分惨重。6个营的干部,2个牺牲,3个负伤,团长、政委、参谋长先后负伤撤下来离队转移。这时,全团只剩下了不到百人,父亲勇敢地站出来,向大家宣布,全团由我负责。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形势,在12日晚,趁天黑后,敌人停止进攻的时机,果断地带领部队撤离了东流山。13日到达军部时,传来叶挺军长发出的各自为战,分散突围的命令,父亲又参加了部分武装人员掩护叶军长进行突围的行动,但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击,双方激烈交战,部队突围没有成功,而在战斗中父亲的右肩中弹,鲜血直流,大家对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他右肩疼得不能拿枪,但仍坚持战斗。敌人搜山烧山,欲置新四军于死地,父亲拖着负伤的身体,带领20几个人,辗转于深山密林,与敌周旋,备尝艰辛。在生死关头面前,他们一心想的是坚决突围出去,与部队汇合。最后,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帮助下,他们终于突出重围,脱离虎口,转危为安。

后来父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沉痛地说:“5团2000多指战员,大部分是在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战士,这样一支好队伍,本应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寇拼杀,不料却几乎全都牺牲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枪口之下,真是让人太痛心了”。

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全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7师师部撤销,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下设3个师。父亲从19师政委调到21师任政委。他先后参加了淮阴、涟水、莱芜、孟良崮、南麻、胶东、曲阜、兖州、淮海、渡江、上海、崇明等重大的战役战斗,他身先士卒,果断指挥,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带领部队圆满完成各项战斗任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著的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任25军副政委、26军政委。在新的历史时期,他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忘我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部队官兵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61年11月,中央军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山东省军区,并任命父亲担任政委,负责省军区的组建工作。他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理顺了各种关系,使省军区的各项工作积极运作起来。他带头勤政,狠抓三落实,狠抓全区部队的战备训练和全省民兵队伍建设。1964年全军开展了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父亲和其他省军区领导一起,不辞劳苦,深入基层,深入民兵的训练现场指导工作,落实措施,解决问题,培养了一大批训练尖子及先进典型人物。在济南军区军事比武大会上,省军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山东优秀民兵代表到北京汇报表演,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父亲在省军区工作20年。他为加强全区部队和全省民兵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为发展山东的大好形势,促进军政、军民的团结,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父亲长期身居领导岗位,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老红军的本色,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甘当人民的公仆。他在工作中,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在执行党的政策及上级规定时,坚决认真,一丝不苟;在家庭教育上,他关爱子女,严格要求,从不溺爱。父亲作为老红军、高级干部的典型代表,1963年7月,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向他学习,全国19家报刊、电台宣传了他的模范事迹,被誉为:“永不褪色的老红军老战士”。17年后的1980年5月,总政治部又一次号召全军学习何志远艰苦奋斗的模范事迹。解放军报发表了以“将军之位,战士本色”为题的长篇通讯,在全军又一次掀起了学习何志远模范事迹的热潮。这一次宣传的广度之大,力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一个普通的领导干部,总政治部两次发文,号召全军学习他的先进事迹也是前所未有的。

父亲在荣誉面前,从不居功自傲,他更加谦虚谨慎,以更高的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步入老年后,他在生活上仍然坚持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毫不含糊,党性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丝毫不减。

1980年8月,父亲由山东省军区调到济南军区当顾问。命令公布后,他不顾天气炎热,催着家人抓紧时间搬家。在搬家时,他规定院子里种的花草不能动,树上结的核桃、山楂、石榴不能动,地里种的蔬菜不能动,并嘱咐家人,离开时要打扫好卫生,配齐钥匙,关好门窗,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他就是这样时时想着别人,处处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1982年6月,父亲70周岁,组织上决定他离职休养。他十分高兴,回忆起自己的戎马生涯,他写下这样一首小诗:“十八革命至如今,工作五十又二春,古稀离休理当顺,军务寄托接班人”。1983年春节,我们都回家来过年,父亲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他说:“组织上决定我离休了,不再担任领导工作了,尽管我不在位了,但是咱们家的老规矩不能变。你们从外地回来,还是坐公共汽车回家。如果天气不好,或孩子小不方便,我可以派车到火车站接你们,但这算是私人用车,按规定要交纳车费”。他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每月私人用车的次数、公里数、交款数,并保存着交纳车费的单据,父亲去世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看到这些记录感慨万分,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的老爸就是这样一个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人。正如他所说的:“公家的便宜我们一点也不能沾”。他的坦荡磊落的胸怀,我永远难以忘怀。

1992年春节,女儿们各家都赶回济南来,借此机会为父亲过八十大寿的生日。因为全家难得团圆一次,爸爸妈妈十分高兴,我们请爸爸给我们讲讲他所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章的历史背景与来历,他欣然同意,满足了女儿们的愿望。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战争年代光荣传统故事,为第二代、第三代上了极其生动的一课。最后爸爸动情地说:“今天,你们为我过生日,我很高兴,但同时也感到不安,高兴的是,全家团圆一次不容易,趁此应该好好热闹热闹,不安的是,毛主席早就说过:高级干部不准祝寿,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还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作为一名高级干部,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有为党多做工作”。妈妈看他不安的样子,连忙解释说:“这算不上什么祝寿,是咱们一家人为你过八十岁生日,我们不请外人,纯属家庭活动”。爸爸听了后,点头称许,连说:“好,好”。他并希望我们都要好好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来。我们郑重表示:爸爸,您放心吧,女儿们决不辜负您的希望。他听了后,满意地笑了,而且笑得很开心。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次聚会竟成了女儿们为爸爸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也是女儿们最后一次聆听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和嘱托。

父亲何志远的一生,同千千万万个革命老前辈们一样,是平凡而又独具特色的一生。他那高风亮节的革命情操,他那两袖清风的精神面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在纪念父亲百年诞辰,回顾父亲的人生历程时,我想用济南军区在介绍他生平时的评价来概括:“何志远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那坚定的革命意志,优良的工作作风,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忠于党和人民的高风亮节,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他的功绩将永垂青史!”

                                                  

                7师分会 何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