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一位模范的共产党员 ——重读《张云逸传》有感

  • 时间:   2020-04-20      
  • 作者:   刘华苏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593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热潮中,我们缅怀张云逸大将铭记他的历史功勋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对于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给人深刻的启示

近来,在重读《张云逸传》的过程中,张云逸大将的英雄业绩,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特别是对张云逸大将追求真理、坚守初心,胸有全局、勇担使命,不改本色、一生为民的革命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这是张云逸大将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后人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上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一、追求真理,坚守初心

张云逸同志出生于清朝末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最为黑暗的年代。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艰辛探索。张云逸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17岁秘密加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岁参加第二次广州起义,险些成为黄花岗七十三烈士;27岁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了反清、反袁和北伐战争。在曲折的斗争中,经过反复对比和思考,他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蜕变,于34岁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参谋处长职位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后,他在回顾自己历史时说:“我入党时年龄已经很大,在军中职位不低,薪俸也相当高,我是为了劳动人民大众的解放才入党的。”

从此,张云逸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永不回头。他的经历,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参加了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参与了建党、建军、建政,涉及了革命事业的方方面面,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这一切,都源于他永恒不变的初心。直至晚年,他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这样表明心迹:“我加入党的动机和政治上均是纯洁的,我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意志是坚定不移的。”“我久病之后,加上年龄的关系,体力脑力虽不如昔,但应将现有的力量为党为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以遂初志,而尽己责。”

二、胸有全局,勇担使命

张云逸同志的革命生涯中,多次独当一面,承担重任。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时刻,他领导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年近花甲,主政广西,都是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在新四军里,张云逸同志是唯一历经从组建整编到改变番号全过程的军首长。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调陈毅到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由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此后,张云逸同志坚决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着眼全国和华中战局,指挥新四军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巩固根据地,渡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指挥新四军西进北上、经略中原,剑指东南、建立前进基地;指挥新四军全面反攻,扫清拒降日伪军,扩大解放区。在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发动全面内战的紧要关头,张云逸同志清醒分析判断形势,从战争的全局出发,最早提出“江南新四军移兵江北”的建议,对中共中央定下“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张云逸同志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周密筹划,指挥新四军7万部队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北移任务,保存了力量,集中了兵力,为华东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说:“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张云逸同志就是为了革命事业的全局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人。

三、“同志长兄”,高风亮节

张云逸同志是党内军内德高望重的长者。陈毅同志亲切地称呼他为“同志长兄”,说他“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刘少奇同志说他是“有‘党德’的同志”。

张云逸同志的“党德”,突出体现在处处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以他人为重。

张云逸同志领导创建的淮南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先导,而且给予新四军军部和兄弟部队以极大的支持。我的父亲在江北军政干部学校和抗大第八分校期间,在张云逸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对此深有感受。1940年10月,张云逸同志抽调江北指挥部干部及军政干部学校两个大队共1000余人,随刘少奇同志和中原局东进苏北,有力地支援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和组建抗大第五分校做出了贡献。1943年7月,隶属新四军第一师的抗大第九分校从苏南渡过长江,辗转来到淮南天长龙岗。这里是淮南抗日根据地比较安定的地区,办学环境较好,是隶属新四军第二师的抗大第八分校驻地。为了支援兄弟部队,张云逸、罗炳辉同志指示抗大第八分校搬离龙岗,转往葛家巷、千棵柳等地办学。1942年12月,日军集结重兵,准备对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所在的盐阜地区大“扫荡”。此时,给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找一个能够长期落脚的地方,以利指挥全局,就显得十分重要。淮南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在当时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中是最巩固最稳定的。为迎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到来,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提前由盱眙县黄花塘南迁至来安县大刘郢。1943 年1月后的两年多里,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一直驻在黄花塘。淮南,成为华中抗战的中心区域。

 

四、不改本色,一生为民

张云逸同志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4岁从海南到广州打工,母亲做了一双鞋,他舍不得穿,一路背在身上,到了广州要见雇主才穿上。无论职位升迁、环境变化,他始终不改勤俭朴素的本色。在大生产运动中,50多岁的张云逸代理军长带头开荒、刨地、拾粪。他房前屋后种的蔬菜,在司令部的菜地中长得最好。73岁时,张云逸大将亲笔抄写了两张谚语送给家中的炊事员:“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积累如同针挑土,浪费如同水推泥。滴水汇成河,粒米凑成箩。算了再用常有余,用了再算悔已迟。”“饱备干粮晴备伞,丰年也要防欠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思有时。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有时省一口,缺时顶一斗。省在囤尖,不要省在囤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饱含着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给陕西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张云逸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这个共产党的宗旨。对广西,张云逸同志始终怀着特殊的感情,时刻关注关心广西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不了解的人都以为他是“广西人”。他经常说,我是广西人民的代表,为广西人民做一点事,这是我的本分。1956年,为了解决广西群众的食油短缺问题,张云逸同志专门致信广西党政主要领导,提出要鼓励群众养猪,并建议政府作以下规定:“一、人民卖一头猪给国家,有满百斤的可留20斤肉(每斤肥肉可以炸油老称十二三两)、一半猪油,作为自己食油食肉之用;二、如卖两头猪(每头有百斤以上)给公家,可自留50斤肉,猪油也留一半自用;三、如卖三头可留一头自用,四头以上则留三分之一;四、合作社卖肉猪给国家,也照上述办法执行。”一位共和国大将、中央委员爱民忧民为民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时至今日,我们的领导干部,还能不能这么去想,还能不能这么去做?

毛泽东主席称张云逸同志是“模范的共产党员”。张云逸同志的一生,无愧于这句赞语。

重读《张云逸传》,更增进了张云逸大将的了解和崇敬。他,既是令人景仰的开国元勋,也是亲近可学的普通党员。今年6月1日,昊苏会长写给我的信中,有一段含意很深的话:“党性原则要求我们服从党的决定,时时处处都坚决维护党所代表的人民利益,捍卫党的形象,争取党的事业走向胜利。”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还将遭遇激流险滩,经受各种考验。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要以张云逸大将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坚持党性原则,提高党性修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努力做一名模范的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刘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