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途中见闻 ——四人同往东北航校简情回顾

  • 时间:   2020-04-19      
  • 作者:   金光祖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67

      1946年9月间,我与战友佟涵尘、陆正布、李群等四人,由当时新四军第七师选调派往东北牡丹江航校学习,这是我军建国前第一所航校。据说,张积慧、王海同志也是经这里学习和培养的,后在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立了大功。这次选派,师领导口头说,是军部的决定,从全军来选调。选调条件:一是年纪轻,20岁左右(我与佟、陆均20岁,李不到20岁),不超过25岁;二是身体好,经严格体检,没有大的毛病;三是爱学习,必须具有相当中学以上文化水平;四是政治表现好,必须是共产党员。

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决定前几个月,我们随着师部从山东鲁南开往苏、皖北部前线。在皖北几经战斗,回苏北宿迁洋河镇休息时,师宣传部领导周新武同志告知我此事。听后,我感到又惊又喜,惊的是,要离开许多熟悉的战友,要离开我的女朋友;喜的是,可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本领。谈话之后,我就抓紧做必要的准备,第二天就启程从洋河镇动身,过淮河大桥,在县城附近,很显眼地看到了不久前的战争痕迹,那就是凶恶的敌机,用机枪射杀农民的大水牛还漂浮在河面上。此时,大家都低声叹息,心中充满了愤怒。我们此行目标第一站是山东临沂城,约经三天步行,跨过陇海铁路线,到达了目的地,住进了军部招待所。到这里,全体同志都汇合在一起了。我们和二师的同志合编成一个组,组里有二师詹启敏同志等,詹与我在江西省赣南一起工作了十余年,(他现在江西南昌离职休养,我们目前仍有联系。)

我们编组后,大家积极准备踏上新的旅程。首先,全体同志到军部报到、办手续。军部驻在临沂城西南方向20多里的农村赵庄,经军部有关部门转好党组织关系,办理学习介绍信。在这里的招待所给我们准备好了新的旅程工具,因为北行有几百里,才能到达胶济铁路线上高密城的接待站,所以,为我们专门安排了回程胶东的运炮弹的马拉车,每日可行百余里。我们在高密城只停留了一个晚上,路过时只见城里道路不平,许多残墙断壁,街上行人稀少,店门半开半掩,市场冷冷清清。

我们由高官经平度到达莱阳,是乘坐敞篷大卡车,大家都站着,迎风吹打着,四处观望,心里觉得挺舒畅。到了莱阳,大家到浴池,全身大清洗,感受了北方浴池风味,顿觉消除了疲劳。从莱阳又换乘了马拉车,向北行走,到了北海边一个小山村,离蓬莱县约30华里的莱家口,这是渡海前的休息地。招待所很简陋,没有什么设备,用水和如厕同农村一样。周围环境,没有大块绿地和树林。此处最大的优点,没有什么噪音,空气新鲜,只要步行几百步就可以登船。登船前,招待所给准备了几天用餐的大饼、咸菜。乘坐的船是运盐的货船,每只船派有一个班的武装,配有机枪护送。上船后蹬着小木梯下到船舱,自己摊开铺位休息。多数同志不习惯水上晃动,有头晕、呕吐现象。当时渡海是有很大风险的,有时风大浪急,海上漂流时间过长,生活发生困难。尤其是要经过长岛的敌人封锁线,夜晚船灯要关,避开敌人探照灯,高速闯过危险区。我们在水途中,在庄河附近的海面上,因海水退潮,船体失去平衡而搁浅,进了不少海水,险些倾倒,之后只得换乘小木船,上岸临时休息几小时。整个北渡时间经过了二、三个日夜,有幸安全地到达了安东市(今丹东)。

到达安东,这是我们踏上东北土地的第一站。大约已是10月下旬。这里给我们一个明显感觉,日本侵略者统治时的影响触目皆是。诸如,街上有些商店日文牌子尚未摘掉,经常见到穿着木屐拖鞋的日本人。我们到浴池洗澡还有女招待,到医院看病常遇上日本人医生等等。到这里,由于地理纬度的变化,身上顿时感觉到寒意,只穿着几层单衣,感到了不适应。接待站对我们很体贴,给每个同志发了过冬御寒丝棉上下衣裤和小棉被,还派了位俄语翻译(进朝鲜国境的口岸是苏军把守),发了途中用餐外汇等。从进朝鲜新义州、经平壤、咸兴、再沿朝鲜东海岸线到南阳,一路火车走走停停,长达十天十夜,才跨入了祖国的吉林省东大门图们市。到这里,生活中添了新内容,如住进了日本式的建筑大楼(当时没有床位只能在大厅楼板上铺被休息),享受初冬的供暖,还有无声的电影(没有翻译的进口片)。

到图们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一天,吉东省委(当时东北划分为9个省)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白栋材同志来宴请,用餐前,传达东北局“五四”指示精神,强调东北现在面临形势严峻,敌人妄图大举进攻,而大片新解放区急需建设政权和巩固政权,地方做好支援前线工作,号召“脱下皮鞋,离开汽车”,到农村去,建设好根据地。因此,需要大批干部。经东北局同意,希望我们这批干部留下工作(此次还有山东大学学生、苏皖边区干部)。但又考虑我们的介绍信是给彭真、罗荣桓同志的,现在有东北局的指示,我们理应执行,不应有什么怀疑。结果,百余人“北上学习团队”,有的愿意留下,有的坚持北上(当时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驻在哈尔滨)。我们七师和二师组的同志也是一分为二,我和二师詹启敏同志同意留下,同乘省委的车辆到延吉市省委组织部报到。当时,接待人是省委组织部干部科长黄森同志,詹被分配到延吉县,我到和龙县工作。从此,从部队转到了地方。三年后,由东北又南下,到江西省赣南,再调北京,赴新疆,又调回北京,直到离职休息,度过人生一辈子岁月。

金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