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寻根问祖 探索来路

  • 时间:   2020-04-15      
  • 作者:   吴闽夏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 浏览人数:  747

我们兄弟姐妹在填写个人履历表时,都知道在“籍貫”一栏里填写上“福建省浦城县”,但感愧无地的是,我们谁也没去过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父亲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在闽北山区,那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没有像样的公路,多是人踩出的崎岖山路。木材资源很丰富,但运不出山,长年日晒雨淋,变成漫山遍野散发着霉味的朽木。

1914年3月,父亲出生在福建省浦城县西部古楼乡岗里村,取名吳森伢(后改为吴森亚)。家中有曾祖母、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和他6人。爷爷是个银匠(专门给金属首饰外表镶一层薄银),担负了一家主要的经济收入。由于国民党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地主土豪的盘剥,一家祖孙三代6口人凄惨度日,难以维持生计,家中常吃了上顿沒下顿。上学是不可能了,幼年的父亲只能赤脚上山砍柴去卖,来补贴家用。那时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穿上一双新鞋,吃上一顿饱饭。父亲每每谈及于此,悲愤之情总溢于言表。

1929年,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闽北,组织农民起义。一时间闽北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得轰轰烈烈。当地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对闽北苏区红军展开了疯狂的剿灭行动。崇(安)、浦(城)、广(丰)一带成了国共两党残酷搏杀的修罗场。爷爷曾给红军办过事, 父亲也为红军传递过信息,这都是摊上灭顶之灾的重罪,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爷爷携一家老小逃离家乡,来到了崇安岚谷村。1935年1月,在地下党员的引领下,父亲加入了岚谷区红军游击队,就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生死未卜,但又是光辉灿烂、前程远大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不辞艰险、义无反顾地走向前,直至划上生命的句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国民党反动派更加疯狂地在闽北烧杀抢掠,猖狂镇压革命力量。他们采用移民并村,连保连罪,建立碉堡封锁线的险恶办法“清剿”游击队。在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被切断,红军陷入了最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实现联合统一抗战,岚谷区游击队离开了坚持三年游击战的根据地,赴江西铅山石塘镇整编,父亲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第二营第五连连长。从此开始了在正规军队的战斗生涯。

1949年解放军进军福建时,父亲曾派人去家乡了解情况,寻找亲人。后来得知,奶奶得了精神病流落街头而亡,叔叔学徒时因贫病交加病故,姑姑生活无望投河自尽,爷爷一人卖了房子远走他乡,不到一年也孤独离世,家乡再无亲人。后来,因工作和身体状况,父亲一直沒能回乡探望。直到1972年,才借为扬州市政府办事机会,返回阔别了37年的家乡。回溯父亲在家乡的往事,真可谓“少小离家投红军,金戈铁马奋杀敌。俯仰辗转卅七载,亲人无觅鬓毛衰”。

2019年10月,为纪念厦门解放70周年,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部分后代组织了赴厦门寻访团。成功的寻访活动点燃了我们寻根问祖的激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对老家久远的神往,也驱使我们兄弟姐妹决心排除一切干扰,进行一次祖籍地寻访,追索父亲的来路。近年来,全国各地红色寻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不知道我们寻根举动会否叨扰到乡亲们,总不免怀有一丝惴惴不安的心情。所以,特意带了一些南京特色礼品,以聊补歉意。

12月16日,我们兄弟姐妹6人及配偶共10人,从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聚集到了武夷山市。武夷山市(崇安县)、浦城县均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不过,我们此行目的并非游山玩水,而是来朝拜红色圣地。南京和上海的开车过来要耗时8个多小时,一路风尘仆仆异常辛苦,真是老当益壮。

17日上午,我们首先来到《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呈回字型仿古建筑,造型典雅壮观,座落于武夷山列宁公园内。这里建有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闽北著名六烈士纪念亭等,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设16个专题,记述了中共闽北地方党组织建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史实。馆内陈列革命文物210余件,图表图片320余幅,文献资料220余件。真实地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不屈地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回望闽北人民近30年的革命斗争史,宛若身临其境,荡气回肠。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重建之时,罗馆长曾与我们有过联系。这次事先有约,他专门接待了我们,介绍了纪念馆具体情况。我们向纪念馆赠送了父亲各时期的照片、回忆录及父亲生前用过的瑞士细马手表、军用毛毯等遗物。馆方承诺要专门设置一个新四军三支队五团的展柜,充实物品纪念传承。

罗馆长放下手头工作,亲自带我们去武夷山市周边几个红色纪念场馆参观。

首先去的是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坑口村位于武夷山市的西北部,境内群山环抱,峰谷连绵,雄伟的温岭和寮竹关横贯其间,村里进出仅一条通道,故名坑口。这里的自然地势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要塞。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这里成立,也是闽浙赣特委的诞生地,被誉为“红色都城”。1937年10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从闽赣边区陆续集中到坑口村,随后,从这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奔赴江西铅山石塘镇,整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惯称老五团)。老五团在抗日战争中浴血沙场,屡建功勋,被叶挺称之为最有战斗力的英雄团队。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老五团为了掩护军部和兄弟部队突围,坚守高岭,血战东流山,已经突围的部队又杀回头,拼到弹绝刀弯,大部分壮烈牺牲,极少部分突围,剩余的被俘押往上饶集中营,后来又参与狱中暴动,基本都英勇就义。今天,我们站在1931年红十军入闽时刷写的“中国红军万岁”标语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仿佛见到了村里红军战士做饭的炊烟,见到了战场上拼杀的硝烟;仿佛听到了红军队伍里传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嘹亮歌声,听到了战场上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看到了红军队伍中父亲瘦小的身影,看到了与敌人殊死搏斗,迎着呼啸而来的子弹,无所畏惧扑向死神的红军战士。父亲告诉过我们,他从家乡带出来82名青年赴石塘镇,抗战结束时只剩下2人,每每提及,他内心常有一种对家乡父老沉重的歉疚感。

在罗馆长的陪同下,我们又前往张山头无名烈士墓祭奠。坑口村东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叫张山头的小山村,这里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驻地。1930年前后,在这发生过多次惨烈战斗。山头1000多亩的山林里,遍布着1343座无名红军墓冢,都是当年红军医院的伤病员和保卫医院的红军指战员。2014年,当地山民在垦殖山荒时发现一刻有“红军墓三一年立”字样的石碑,经专家鉴定,为红军烈士墓群。201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山头海拔1000米左右,新铺了一条曲曲弯弯约8公里、仅容一辆小车通行的水泥路,进了山道,就只能在山顶调头。我们三个70岁左右的老人,居然开着三辆小车径直上山。山道越走越险,一边贴山,另一边只能看到百丈深渊。我拜父亲遗传所赐的恐高症,顿觉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但是,无论前方如何险峻,都如当年红军前辈走上革命道路一样,绝无回头可能。一路小心谨慎,胆战心惊,终于安然抵达山顶处。山脊上有20来间土房,现在仍有几户人家居此。当时的闽北红军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看守所、炮台、战壕等遗址尚存。山顶部有一块岩石墓碑,墓碑上方刻有五角星,下刻“红军墓”三字,右下角刻“三一年立”四字。红军墓的周围有大片墓冢,每个墓冢由三块青石砖垒成,后人插了一根竹竿系着红飘带,竹竿上标着编号,场面令人震撼。他们中有些人只有15岁左右,跟我岳父韩云一样是同年同龄的红小鬼。坟冢里的红军指战员,没有姓名,没有番号,没有铭文,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却知道这里有一群圣洁的灵魂。如果他们有幸能活到新中国成立后,或许,有人能荣登开国将军之榜,获得应有的荣光,享受安宁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不曾想功成名就,拜将封候。他们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热爱美好的生活,而是胸怀解放所有劳苦大众的伟大理想,甘愿挥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以血肉之躯构筑了无比雄伟壮丽的共和国大厦!根本没打算留下姓名的烈士们,你们将彪炳千秋,永垂不朽!

斜阳西照,金色的阳光洒满丛林。我们驱车来到位于武夷山市区以南8公里的崇阳溪畔的“赤石暴动烈士纪念馆”。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关押新四军被俘排以上干部700多人,国民党专门建立江西上饶集中营来折磨和迫害新四军被俘人员。1942年5月,日寇发动浙赣战役逼近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决定将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在转移途中,1942年6月17日,集中营第六中队在中共党支部领导成员陈念棣、阮世炯、赵天野的组织下,由党支部指定王东平为军事指挥,于当晚6时许带领难友越狱暴动,80余名勇士破监而出,冲向山岗密林,获得自由。暴动第二天,国民党特务气急败坏,将59位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作为“危险分子”残暴杀害。暮色渐近中,我们肃立在“赤石暴动烈士陵墓”前,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志士鞠躬致敬。墓前广场的照壁上镌刻着“赤色暴动纪念碑”7个镏金大字,照壁背面镌刻着赤石暴动前后壮烈牺牲的73位烈士的英名。陵墓对面隔着崇阳溪就是赤石村,岸边渡口立有“赤石暴动旧址”,就是当年暴动英雄们发起冲锋的起点处。俯瞰赤石渡口川流不息的河水,河岸古树虬曲舒展,遐想当年惊天动地的血与火、灵与肉搏斗的壮烈场景,心中升起对革命先辈无比崇敬之情。

我们的父亲正是顽强不屈的闽北红军中的一员,武夷山的山山水水,无处不留有他的足迹。三年游击战争中,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清剿”,闽北红军在深山密林中昼伏夜出,风餐露宿。夏天这里气候闷热潮湿是蚊虫繁衍的温床,被蚊虫咬一口,痛痒难忍,彻夜难眠。红军战士以野菜竹笋为粮维持生命,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但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父亲驰骋疆场,身经百战,在枪林弹雨中,两次身负重伤,命悬一线,都侥幸躲过了死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成为高级系第一期学员。1952年毕业后,调任二十八军八十三师师长。抗美援朝归来,正当他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部队建设和训练工作时,突发重病,病情来势凶猛。42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要为党和人民撸起袖子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却跌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后来,组织上来院考察,能否另堪重任时,医生给出的结论是:重度肝硬化和食道静脉曲张,不可能继续工作,小心翼翼还能活个一年半载。然而,当年那些为他主治的医生们,没熬住,陆续都走了,他却坚持了39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父亲常对我们说:每当想起那些躺在荒冢里的战友们,想到自己没能为党和人民做更多贡献时,内心就充满了无尽的感激、悲痛、憾惜、自责和愧疚,眼前的名利地位、安逸尊荣都视若粪土。

12月18日,我们来到了铭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地方——浦城县。寻根问祖,是一种血缘文化,一种本性,一种情结,一份真情。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总是代代传承。

父亲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家族的历史,据我所知,凭他个人影响和能力,要弄清楚家族脉络,应该不费吹灰之力,只是他不愿为之罢了。象父亲这样,为革命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人,把党性原则,人民利益看着比自己生命还重,至于宗族观念,亲属观念,远比普通老百姓想象要淡泊。他为战友们帮忙会竭尽全力,为自己家人办事却推诿敷衍。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会为自己降薪而高兴,认为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会亳不犹豫地干出“大义灭亲”的事,这也正是他们与现在很多高级干部的不同之处。

时事变迁,万物更新,我们的父辈虽早已远离我们,但他们在这个时代散发出的万丈光芒,必定千秋万载普照万方。拥有伟大信仰的民族,才是活力充沛的民族,有了活力充沛的民族,国家才熠熠生辉。每个辉煌的国家都不缺英雄,而我们这个时代更是英雄辈出,无与伦比。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了一个英雄群体,只用了不到30年,就让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几百年的中国,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这些唱着“少年先锋队队歌”长大的一代人的荣幸。

姍姍来迟的闽北行,是一次寻根之旅、红色之旅,使我们刻骨铭心,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

闽北为何会成为中国最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我们伟大共和国的根脉又在何处?

福建省北部也称闽北,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是福建通往全国的主要门户之一。气候属中亚热带系统。这里群山万壑,地势陡峭,绝对是开展游击战的好战场。崇安岚谷的红军经常利用山谷和密林作掩护,偷袭敌人,采用打了就跑、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消灭敌人壮大自己。1935年崇安地区正规红军只有一个营,几十杆枪,百来号人,在深山密林里与敌人周旋了三年,到1937年底闽赣边界整训时,已发展到3个营、1个机炮连,总人数1500人,很大的因素是得益于闽北的地理环境。

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最坚实的根基。闽北地区历来是福建省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国民党统治下,民众食不果腹,饥寒交迫,赤贫如洗,挣扎在生死边缘,人如蝼蚁,命如草芥。当时有民谣“百姓头上三把刀,地租夫役利息高;百姓面前三条路,逃荒逃难和上吊”。民众企盼得到尊严,期许生活幸福,异常强烈。1928年10月和1929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发动了两次上梅暴动,立即引发了成千上万农民的热烈响应,迅速建立了16支民众队,后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闽北红军独立师前身)。在革命处于最低潮,红军力量最弱小的时期,红军四处动员村民加入红军,很多穷苦农民在山路上不假思索就扔掉了柴担走进了红军队伍。闽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全区被国民党反动派毁灭的村庄达1120个,被杀害的革命者和群众达37900多人,被灭绝的有17200多户,荒芜土地201000多亩,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闽北人民前赴后继,英勇不屈,被誉为“红旗不倒”地区。共产党有如此众多的拥护者,何惧国民党800万兵马!何愁不得天下!

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深情高呼,人民万岁!确实,人民是土壤,人民是源泉,根植于人民,庇护人民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爱民济民,让人民享有尊严,过上美好生活,让国家繁荣富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是党的宗旨。放弃这一宗旨,那将十分危险,就如同一个丧失了免疫系统的人,看似强壮,既便一点小病也会丢了性命。没有任何敌对势力能战胜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唯有自己能打败自己。

我们都是花甲古稀之人,按理说,要做的是减法,该释怀的释怀,该放下的都要放下。但是,我们是红军的后代,对革命先辈的情感不容置疑,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义不容辞。纵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坚守信仰和抵御诱惑都十分不易,我们仍会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将先辈遗志承续给子孙和身边的青年人,愿革命薪火能在我们伟大的共和国永驻。

再见了,家乡的亲友们!我们对迟访故乡深感惭愧,但看到70年来,在党的领导和家乡人民不懈努力下,故乡呈现出安定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倍感欣慰。我们会尽其所能,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安息吧,长眠在青山绿水间的先烈们!党和人民一定会忠实鼎力地悍卫你们用生命换来的成果。我们也一定会沿着父亲的足迹,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闽北,我们是第一次来,是一次探路之旅,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还会再来,一定会的!


               吴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