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

  • 时间:   2019-05-21      
  • 作者:   王丽华      
  • 来源:   王丽华     
  • 浏览人数:  2602

微信图片_20190521102217.jpg


5月20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19·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进入第四天。当天上午,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联合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举行的“致敬民族经典 弘扬爱国精神-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主题沙龙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市社科联市社科学规划办科普工作部主任杨毅、西城区社科联副主席刘光耀、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会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荐,副监事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田力,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张晓龙,常务副会长王小戬,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抗美,与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会员单位师生代表,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部分成员等约200余人,共同聆听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其鲜为人知的歌曲创作经历,以及新四军与抗战歌曲《太行山上》的渊源等经典背后的故事。

沙龙活动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及通州区南关小学合唱的《保卫黄河》歌声中拉开帷幕。作为现场主持人,中国军网八一电视主持人、曾担任2015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朗诵者张翼飞在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后,并重温了今年4月,包括词曲作者后人在内的海内外众多有识之士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活动的。随后,主持人请出了第一场访谈活动的嘉宾,《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先生外甥女、《黄河大合唱》首演抗敌演剧三队副队长赵寻之女赵辉,《黄河大合唱》首演抗敌演剧三队副队长王负图长子王英民。

王英民首先向在场的孩子们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讲述了遍地烽烟,半壁河山沦陷的现实,使包括抗敌演剧三队队员们在内的年轻人走出教室抗日救亡的原因。赵辉则讲述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渡黄河途中,他们在山陕峡谷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激荡的船工号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也给了他创作歌词最初的灵感。1939年1月,光未然因摔伤住进了延安的医院,2月26日冼星海前来探望并与他倾心交谈,萌生了再度合作一个大部头音乐作品的想法,这也促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合作。其后,由光未然连续五天口述,抗敌演剧队三队队员胡志涛协助笔录,在3月11日创作完成了全部歌词;3月26日-31日,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洞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六天完成了整个组歌的谱曲工作。更为特殊的是,《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8个乐章,冼星海是一边谱曲,一边听取抗敌演剧三队的排练效果。演剧三队随后在延安向中央首长演出了仅由二胡、锣鼓等简陋乐器伴奏的《黄河大合唱》,却由于感人肺腑的歌词,激昂低廻的曲调,演剧三队年轻人动情的演绎而感人至深,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并促成了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的首演。随后,这部经典作品迅速如星火燎原般传遍全国,成为抗日救亡的号角。王英民表示,《黄河大合唱》创作至今80年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几乎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听到那动人的旋律,听到那感人的歌唱。这部我们是民族的音乐经典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人中国人的血液中,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是中华的子孙,听到这首歌,唱起这首歌,我们都会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他还提到,《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还创作了另一首广为传唱的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今年也是这首经典作品诞生81年。

身着新四军军装的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紧接着演唱了《在太行山上》和《新四军军歌》。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新四军副军长、开国大将张云逸长孙张晓龙,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指挥、《新四军军歌》曲作者何士德之子何学东随后上台,开始了第二场访谈活动。

何学东先跟大家说明了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的由来。这支专业性很强的合唱团体成立于1979年,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以新四军文化队的教员和学员为骨干组成的“北京新四军老战士歌咏队”,后加入了我军各历史时期的老战士团员,队伍不断壮大,遂改名“首都老战士合唱团”。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成立后,合唱团中由老战士为主的歌咏队划归研究会,才定名为现在的名字。他还分享了《新四军军歌》的诞生故事,这首备注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的歌曲创作于1939年,由周恩来同志提议,陈毅同志写出初稿,由新四军军部集体修改确定歌词;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很快写出曲谱初稿,军领导试听后建议增加“英雄气慨”,何士德又在增加副歌循环后最后成曲。这支歌曲伴随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成为一支优秀的军歌。

作为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张晓龙首先跟大家分享了新四军与《在太行山上》这首歌的渊源。原来,新四军虽然主要战斗在江南一带,但其第三师确实来自太行山,原属于活动于太行山区的八路军第二纵队,纵队司令是大名鼎鼎的左权。后二纵由政委黄克诚带领,走下太行山东进一直到苏北地区,整合当地部队及游击武装组成新四军第3师,全师骨干都经历过长征,并多次与日军交战,是新四军的王牌主力之一。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的队伍,是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力部队,1937年10月12日正式改编,叶挺任军长。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迫其投诚9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战功无数,作战伤亡8.9万余人,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先烈故事,其中就包括“九三阅兵”时出现的英模部队方队“刘老庄连”。1943年3月,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官兵,在淮北刘老庄战斗中全部壮烈殉国。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誉其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后当地群众安葬了烈士遗骨,82名青壮年主动参军补齐人数,重建该连番号,并被命名为“刘老庄连”,并传承至今。

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陨身不恤的英勇事迹催人奋进,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四条的小学生们一曲《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就表现出小学生们继承先烈遗志,发挥革命传统,把祖国人民的利益放在心窝里的决心。参加当天活动的三所学生的小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有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珍惜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和人民。听到嘉宾爷爷奶奶们讲的故事,更对《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和《新四军军歌》有了直观的认识,他们将发扬这些抗战歌曲中蕴含的为了赶走侵略者必死的决心和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长大了为民族复兴大业担起应有的责任。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支持下,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联合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开展了“黄河曲与民族精神”主题活动,并与学会第五届会员单位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面向学会会员校,以主题征文、专题分享会、摄影绘画、学术论坛或沙龙等多种形式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自4月初发出征文通知后,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各会员单位积极响应,共有近5000人参与创作,经学校初选后提交师生征文、画作和摄影作品近500篇(幅)。学会组织专家从中评选出各类获奖作品332篇(幅),王英民、赵辉、张晓龙、何学东四位嘉宾现场为获奖学生代表、优秀组织单位代表颁发荣誉证书。他们也从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杨抗美秘书长代表的主办方手中接过了参加主题沙龙的嘉宾纪念奖牌。

去年也是是活动主办方之一——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学会致力于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研究实践,将先进的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策略方法,助力学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感恩各界支持和帮助,学会选出了10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感谢。同时,经过专委会和秘书处共同推荐,会议讨论,领导签批,学会也确定了2018年度21家先进单位和50位先进个人名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荐为十年致谢人物代表及2018年度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颁发证书及纪念奖牌。

沙龙活动最后在由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领唱,全体参会人员共同唱响的《保卫黄河》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王丽华

              2019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