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半塔集保卫战,无人不知,问及张云逸将军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的来龙去脉,却少有人知晓。
2009年6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沿着伟人足迹前行”寻访团来到了安徽省来安县皖东烈士陵园,陵园的负责同志听说张云逸将军的儿子张光东来了,兴致勃勃地拉着他去看他父亲当年为半塔集保卫战撰写的碑文。在碑文前,张光东讲述了父亲张云逸撰写碑文鲜为人知的故事。
1964年初,来安县委、县政府给张云逸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半塔集保卫战写一篇碑文。
张云逸收到信后,非常重视。半塔集保卫战是新四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典型战例,不仅奠定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对建立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影响至关重大。作为半塔集保卫战的亲历者、见证者,张云逸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半塔集保卫战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可是一想,他又觉得自己写不合适,因为当时新四军是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领导下,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的反击,纪念碑文应该请刘少奇同志写。于是,张云逸让秘书带着这封信,恳请刘少奇为半塔烈士纪念碑题写碑文。
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五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9年秋,以罗炳辉为司令员、郭述申为政委、周骏鸣为副司令员、方毅为主任、赵启民为参谋长的新四军第五支队驻扎在此。
1940年3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趁新四军第5支队主力在津浦路西作战、路东地区空虚之机,调集上万人的兵力,于3月1 9日拂晓,向以安徽盱眙半塔集(今属来安)为中心的新四军第5支队指挥机关发起全面进攻,企图消灭新四军留守人员。当时,新四军第五支队留在路东的全部人员仅有2000余人。
在紧急情况下,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当即命令,在鄂东的李先念部等在立煌(今金寨)一带停止与李品仙部的冲突,以造成与桂军的和缓气氛;邓子恢、郭述申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持半塔,待路西主力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为了保证反顽战斗的胜利,刘少奇以中共中原局名义发布告同志书,“号召同志忍受一切困难,为粉碎顽固派的进攻而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张云逸、郑位三、邓子恢等人的积极协助下,中原局制定了对付各路国民党武装的不同策略,这是刘少奇第一次直接置身战场指挥的生涯。
作为中原局领导,刘少奇完全可以为半塔烈士纪念碑题写碑文,可是刘少奇看过信后,觉得自己写并不合适。在半塔集保卫战中,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下达的是固守待援、坚决反击的方针和积极防御的战术,当时,固守半塔集的只有新四军教导大队几百人,以及十团、十五团、特务营各一部在南北两翼钳击围攻半塔之敌。面对韩德勤、李品仙部8个团的兵力,固守待援需要怎样的勇气、胆量和奋战到底的拼搏精神呢!?
在数倍之敌的围攻下,新四军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了七昼夜,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坚守在半塔阵地上,直到路西增援部队赶到,内外夹击,打退了韩德勤部的进攻,取得了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
刘少奇认为,勇敢作战、指挥有力的一线士兵、一线指挥员才最有资格写。
刘少奇平静地把信折好放回信封里,谦虚地对张云逸的秘书说:这个仗,是你们首长指挥的,你们首长写最合适。
秘书回来,原原本本转达了刘少奇的意见。
张云逸听后思绪万千。一个国家主席,在荣誉面前谦让、不争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和高风亮节。
半塔集战斗的胜利,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在对方优势兵力围攻下固守待援的成功战例。陈毅后来指出: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1944年3月,为了纪念半塔集保卫战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方毅在军政民座谈会上提议并在淮南苏皖边行政公署通过,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保卫战的主战场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1946年,因新四军战略转移,撤离半塔,烈士纪念塔建造一半就停工了。
建国后,安徽来安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于1958年开始续建半塔烈士纪念塔,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手持长枪威武雄壮的新四军雕像,像高3.1米。塔的正面刻有陈毅元帅亲手书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北面为张恺帆“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纪念塔前立着大理石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碑文。
在这篇碑文中,张云逸没有写自己是如何指挥的,只写自己是半塔保卫战的参与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半塔集保卫战的前后经过。
“文革”中,刘少奇被莫须有的罪名打成了叛徒、内奸、走资派,《半塔烈士纪念碑记》也同样遭到了厄运,碑文中刘少奇的名字被人抠掉了,而这块大理石却幸存了下来。
当历史恢复本来面目时,皖东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同志又把刘少奇的名字按原样恢复。如今,来安人民在纪念塔中心区,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
漫步在皖东烈士陵园中,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激烈枪战和经历的血雨腥风,多少历史往事已烟消云散,但是在人们心里,依旧余响不绝的,是那些亲历者经过磨难留下来的真实记录,那是历史深处最深刻的、永不褪色的记忆。
附:
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进攻中国。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并与国民党合作,进行抗战。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中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共顽固派在日寇诱降下,亦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猖狂进攻。
一九四○年三月,安徽省国民党顽军李品仙部,配合日寇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大桥地区进犯。与此同时,江苏省国民党顽军韩德勤部以十团之众,向我五支队后方半塔地区大举进攻,妄图趁我第四,第五支队和游击纵队主力在津浦路西反击日、顽军之际,一举歼灭我江北部队。此时,我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同志和第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同志在路东指挥第五支队教导大队四百余人固守半塔集,并以一个营及地方游击队奇袭顽军侧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苦战十昼夜,击退顽军多次进攻,半塔阵地,屹立不动。直到我军路西大捷,我和副指挥罗炳辉同志,按照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兼程回师路东,迂回攻敌之后,叶飞、陶勇两同志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员陈毅同志命令率在江北部队赶来驰援,半塔守备部队亦乘机出击,敌被我军三面夹击,伤亡惨重,乃仓皇溃退。我军乘胜追击至淮河南岸,俘获甚多,胜利结束这一战役。
这次战役,在刘少奇同志的指挥下和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援下,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奠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且对华中抗战全局关系至关重大。
安徽省来安县人民为纪念半塔保卫战与在抗日反顽斗争中光荣牺牲的同志们的卓越贡献,援建此碑,以铭不朽。我当时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曾参与此役。目击革命烈士们可敬可泣的斗争精神,备详史实,谨为之记。
张云逸
一九六四年五月一日
(二师分会 郑鲁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