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80周年。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新四军的光辉历史,传承弘扬伟大的铁军精神。此次纪念大会,对于我们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革命精神,继续新的长征,具有重要意义。我代表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对纪念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上海仲宏公益基金会和上海志诚公益基金会为纪念大会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认识:
一、新四军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组成的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主要活动在赣、闽、粤、湘、鄂、皖、浙、豫八省十五个游击区偏僻的边远山区。尽管当时他们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各自独立作战,但是他们仍然坚信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长达三年多的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
1936年底发生了“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得到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根据党中央的决定,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而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不含琼崖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10月12日,宣告新四军成立;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6日,军部移驻南昌。1938年4月,江南红军和游击队到皖南歙县岩寺完成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江北红军和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竹沟完成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整编后,新四军辖4个支队及军部特务营,共10300余人开赴抗日前线。
大家想想,有哪支军队能够像新四军这样,在那么偏远的山区,从高度分散,信息闭塞,失去组织联系,隶属不同根据地,独立开展游击战多年的情况下,只要党中央一声命令,就能迅速汇集到一起,组成一支有铁的纪律的威武之师?
二、新四军执行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东进!东进!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新四军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新四军东进至日伪心脏的苏南地区。我们知道,苏南地区是日伪政治、军事、经济的心脏地区,也是日军兵力部署最强的地区。新四军首先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发展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由于苏南地域狭小,根据党中央指示,新四军所部渡江北上,向苏中、苏北方向发展,在苏南地区仍保持战斗部队作战,构成长江南北对日军心脏地区的钳形压迫之势。
1938年4月,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1938年6月,陈毅率第一支队向苏南挺进到镇江、句容、丹阳等地。1938年7月,张鼎丞率第二支队进入苏南江宁、当涂、溧水、高淳等地。随后,第一、第二支队共同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中旬,成立以张云逸为指挥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并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同年11月7日,已挺进到茅山地区的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成立了以陈毅为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渡江北上,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北上部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陈毅写下“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的豪迈诗句。11月17日,根据刘少奇同志的建议并经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成立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叶挺为总指挥,刘少奇为政委,陈毅为副总指挥,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此举,也为两个月后重建军部打下了基础。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刘少奇临危受命,分任代理军长和政治委员;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三、新四军作为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军不同于各式旧军队的根本标志,也是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用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敌人的根本保证。新四军成立初期,国民党不同意我军设政治委员,为顾全大局,我军虽然在表面形式上不设政委,但在军队内部,党的各级组织仍然健全。服从党的绝对领导,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是新四军不变的军魂!
抗日战争初期,受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在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下,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皖南事变惨剧发生,新四军军部和9000多部队被围被歼,使新四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系统地恢复了党的各级政治领导及政治委员制度,全面地加强了党的领导,将全军重组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后又成立浙东纵队。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共中央华中局的领导下,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占局部扼全局,将日伪的后方变前线,牵制消耗了敌有生力量,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不得脱身,且阻止了敌人对战争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挫败了日寇“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图谋。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47.19万余名;歼灭国民党顽固派14.33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0300余人,到抗战结束时,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共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苏中、苏北、苏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民主根据地,统称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2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四军被毛主席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当前,坚持党的领导仍然是新时期我军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的根本保证。做好政治建军,一要确保党指挥枪原则落地生根,关键时刻不含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党忠诚老实;二要紧紧抓住严格管理干部这个关键,保证我军广大高中级干部成为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成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优秀指挥员;三要使全体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发扬我军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传统,履行军人光荣职责。
四、全社会共同弘扬铁军精神
2015年5月25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四军抗战与铁军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上,陈昊苏会长所作的主旨发言《论铁军》中,对铁军精神有一个很好地诠释: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十年征程,跨越千山万水,经历曲折磨难,坚持浴血奋战,实力不断提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新四军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谱写成英雄的史诗,而且以万千将士的英勇牺牲为我们国家民族、党和人民作出奉献,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那就是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在充满艰险危难的战争环境下诞生,又经过新中国诞生之后66年发展的考验,不断丰富,不断升华。我们现在对于铁军精神的学习研究,在表述方式上可以有差别,不可能也不必要强求统一。应该明确两个基本的层次,第一是对国家、党、人民的忠诚品格,第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战斗作风、牺牲精神。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与我们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培育起来的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体现,都是我军赖以生存发展不断胜利的宝贵财富,也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杰出组成部分,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直到永远。
我们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经过讨论,认为可以用以下16个字来表述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听党指挥 热爱人民 精忠报国 奋斗牺牲。
如前所说,这16个字实际上是两个层次,一是对党、人民、国家的忠诚品格,二是投入作战时的战斗作风、牺牲精神。新四军用自己十年的战斗历程培育锻炼成这种精神,而且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实践全过程中都贯彻着这种精神,这便是我们在现在应特别强调的铁军精神永久传承。”
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与种种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作坚决的斗争,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经济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在文化领域,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现象重新抬头;在干部队伍中,脱离群众、奢靡之风、贪污腐化、买官卖官等问题也曾严重存在。这些现象,很多已成为“潜规则”,演变为庸劣的精神文化,对我党我军和我们伟大事业造成严重侵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从严治党、从严治军是主要方面,而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也是扶正去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方面,各级党政机构和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做好这项工作。弘扬革命精神,不仅要有一定物质保障,而且也要尽力避免宣传抽象化、简单化、模式化,要通过具体、真实、生动的人物、故事、战斗和文物等来反映我党我军丰富精神内涵,使之成为我国优秀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夯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精神文化基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必须大力传承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这是我们今天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回顾新四军历史征程的重要现实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下一篇: 铁军纪念园第七届公祭活动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