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石毅将军的铜像在他的故乡——浙江诸暨市草塔镇“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落成揭幕。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代表、杨石毅将军战友、亲属和诸暨市政协、人武部领导出席揭幕仪式。
4月13日上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石毅将军的铜像在他的故乡——浙江诸暨市草塔镇“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落成揭幕。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代表、杨石毅将军战友、亲属和诸暨市政协、人武部领导出席揭幕仪式。
杨石毅将军原名杨宝琦,又名宝琪,1926年9月出生于诸暨市草塔镇上余村。1944年6月,18岁的杨石毅投奔新四军金萧支队,开始了其一生的戎马生涯,先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陈岛战役、长津湖战役等重大战役。和平年代,杨石毅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党委书记,参与我国第一部军事战略学教材编写,为我军改革、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石毅将军之子、老山战斗英雄杨少华在参加揭幕仪式时说:“我父亲从不搞特殊化,从小就教育我们子女要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社会上立足。”揭幕仪式后,与会代表一同参观了“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草塔镇上余村革命烈士陵园。
据悉,浙江诸暨草塔镇将继续充实杨石毅将军生平事迹内容,面向干部群众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红色庄余霞”革命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这对教育下一代,传承红色血脉、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这是非常重要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杨少华在父亲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首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清明时节,杨柳风轻,正当缅怀先贤、祭奠故人。家父的塑像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以及父亲战友的热情关怀下,回到他的出生地——诸暨市草塔镇庄余霞村进行揭幕。请允许我代表家人向所有来宾和始终怀念、牵挂、敬佩父亲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时至今日,父亲已离开我们八个年头,在这2746个日夜里,他的辉煌人生与战斗履历,始终在我心中流淌。这种思念的波澜,没有因为光阴的流逝而有半分的减退,反而随着岁月的积淀,更加刻骨铭心。今天,在父亲魂归故里的时刻,我想用“四个感慨”讲述我心中的父亲。
一是感慨父亲人生抉择尽忠诚。父亲生于1926年9月18日。那时的旧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父亲从小就胸怀崇尚英雄、驱除鞑虏之志。1944年4月,不满18岁的父亲,便立下决心,要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抗日救国,收复河山,解放人民。他毅然离家,参加了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父亲的聪慧、勤奋、踏实肯干,不久就担任了支队民运组长。期间,他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活动,先后在当时柱峰和冠山两个乡创建了抗日自卫队,并任政治指导员,而后因形势发展需要,创建了四乡自卫队。同年7月该自卫队整编为新四军金萧支队路西县大队9中队(也是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步兵179团1营1连的前身),父亲担任此中队的政治指导员,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1945年10月,为谋求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父亲所在的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途中在江苏常熟南丰镇,遭遇国民党交通警察总队偷袭。危急关头,父亲带领连队奋勇作战,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胜利粉碎了敌人偷袭。此战毙敌数十人,俘敌两百余人。可以说,在那段艰苦黑暗的岁月里,指引父亲始终向前的,是他对党的坚定信仰与绝对忠诚。作为党员,他身上始终彰显着党性的纯正和对信念的执着。父亲,是我心中的英雄,我永远崇敬他!
二是感慨父亲文武双全显英豪。参军之初,父亲一直是政工干部,但每上战场,他总会闪现出颇有悟性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政治指导员的父亲,随部队转战苏鲁豫皖,先后参加鲁南三战、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大战等战役。在渡江战役中,他更是奉命为20军渡江开辟渡场,在长江北岸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战,打响了20军渡江战役的第一枪。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战场长津湖战役中,身为志愿军第179团1营副教导员的父亲,与战友并肩厮杀、浴血奋战,痛歼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乾滋开地域俘虏联合国军240人,一举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军政全胜的典型战例。凭借战火硝烟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部队凯旋回国后,父亲便奉命由政工干部改行为军事干部,出任第20军60师作战训练科科长。转行后,他迅速进入战位,于1955年参与了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夺岛作战——一江山岛战役,在整个战役的准备与实施阶段,父亲乔扮渔民渡海前往大茶花、擂鼓礁等前沿抵近侦察,勘探地形,了解敌情、气象,计算潮汐,为组织战役指挥的首长机关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指挥参数和战役决心,为浙江省全境的彻底解放,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平年代,他认真总结梳理了我军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战史及个人的作战经验,参与编写了我军第一部《战役学》专著。父亲积极探讨创新我军在新时期的训法战法,他组织实施的“爬山练指挥、沙盘学战术”的干部训练法在全军推广。作为军人,父亲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打仗、打胜仗的楷模,我永远崇拜他!
三是感慨父亲淡泊名利亮高洁。1981年2月,父亲出任第20军军长兼军党委书记,成为一名共和国将军。但在我看来,他始终是那个严以律己的职业军人,从没有半点放松与懈怠。他常说:“当领导不能光说不做,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凡是要求部属做到的,他自己一定先做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抓训练,他严卡战斗力标准;抓管理,他知兵爱兵,带兵带心。因此,父亲在部队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一生不为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当军长多年,工作有成绩,带兵有经验。作为军事学院的全优生,在有可能升迁时,他却在军队精简整编会议上带头表态,顾全大局,顺应军队的改革大潮,急流勇退。1985年中央军委5号文用“充满着共产党人的党性和正气”高度评价了父亲。作为领导干部,父亲当之无愧的勇于担当、一身正气的高大形象,是砥砺我们奋进的不竭动力,我永远学习他!
四是感慨父亲言传身教是慈父。作为军队高级干部,父亲在对待家人、对待子女上,从不搞半点特殊化,从小就教育我们子女艰苦奋斗,独立自立,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在社会立足。几个子女都先后被送到部队一线连队摔打磨练,并凭借自己的努力,胜任本职工作。回顾自己的人生履历,先是在空降兵部队服役,从一名伞兵成长为基层连队干部,我感慨自己是靠跳伞跳出来的、摸爬滚打拼出来的,而每当回家探亲,父亲更多的教诲是教导我如何从合格士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基层连队指挥员。特别使我终身难忘的是,当我调任到步兵第一团后不久,部队接到奔赴云南参战命令。在杭因病休养治疗的父亲获悉儿子即将奔赴沙场,悄然驱车来到部队营区外,没有惊动军师团的任何一级领导,派警卫员进入营区,把我引导到他的面前,军人父子以一种特殊场景相遇,他用最简洁明了的军语叮嘱我:“战争来了,你准备好了吗?你是副连长,连队基本指挥员,我想你应该明确如何履行自己使命!上战场不能有杂念,指挥员脑子要清醒,我等待你胜利的消息!”那一刻 ,我们父子没有悲哀,没有伤感,却有一种壮怀激烈。那一刻,我分明感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在坚守老山最前沿的142号阵地中,我带领我的连队与越军展开激战,坚决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打出了国威军威。硝烟过后,我冷静思考最多的是,我和父亲,两代军人,同样面临战争,同样经受炮火洗礼,时代不同,职责与使命永恒。父亲是严父,更是慈父。他留给我们的好家风、好传统、好作风,值得我们铭记传承,我永远怀念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父亲英雄光辉的一生,离不开故乡的哺育和滋养。今天他的塑像得以在家乡落成,对父亲的英灵是一种告慰,但更重要的是让父亲和当年那些一起从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诸暨红色先驱们,以及他们身上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能够在诸暨这片红色土地上传承下去,今后催生出更多的英雄人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不断贡献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再次对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对今天来到现场的各位嘉宾,对诸暨市草塔镇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人士,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塑像揭幕仪式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8年4月13日
叶纯清镇长在“红色庄余霞”杨石毅军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怀着无限怀念的崇敬之情,为杨石毅将军铜像落成举行庄重而简朴的典礼。
首先,我代表四万五千草塔人民,向会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亲临现场的革命后代、战斗英雄表示由衷的敬意!向杨教授等在外乡贤、返乡干部对家乡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历史,我们深切缅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庄余霞人民坚定的选择跟共户党走,全村97户人家、350余人,58人参加金萧支队、29人加入共产党、5人壮烈牺牲,与新四军结下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杨石毅将军就是从这片红士地上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功绩卓著的军事将领,他18岁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北上抗日、南渡长江、抗美援朝,在其波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立场坚定,胸径坦荡,一身正气,鞠躬尽瘁,为我军改革、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书写了一名革命军人的壮丽人生。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作为将军故里的老区人民,我们一定会继承将军遗志、弘扬将军精神,感召乡贤、带领群众,传承红色血脉、不忘革命初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努力实现草塔以及庄余霞新的更大的展。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李建在杨石毅军长铜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
今天,我十分荣幸的受到战友杨少华同志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邀请,满怀崇敬的心情,参加杨石毅军长的铜像揭幕仪式。谈三点感受:
一是“震惊”。一到庄余霞村村口,就让我深深的感到庄余霞村人民对革命先烈浓烈的情感与无比的敬仰,和老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与无私贡献!庄余霞村杨家宗族祠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宗族文化的局限,她不仅是宗族文化的继承延续的祠堂,更是家族英烈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的场所,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把一个宗族祠堂建设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传播与红色血脉扩散的平台,的确没有想到,也许这在全国的农村都是为数不多的,着实令人震惊!
二是“震撼”。诸暨是解放军60师179团的发祥地,庄余霞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村庄,与新四军结下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鱼水深情。这个仅有97户人家350余名村民的村庄,就有58名青年才俊参加了浙东抗日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抗日战争战场,其中多人光荣负伤,有5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庄余霞村的人民是“天下乡亲”歌曲唱的“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牺牲啊!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留在了庄余霞村的祠堂里,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位后来者,而且强烈的震撼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心灵。
三是“振奋”。“报国兴家”这一杨氏家族的祖训,一直激励鼓舞、教育影响着杨氏家族的每一个子孙,杨石毅军长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从这片红土地走来,北上抗日、南渡长江、抗美援朝、血战一江山岛,曾经多次负伤,为新中国的创建与发展,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严格要求家人,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亲自把儿子杨少华送上老山战场,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谱写了一曲现实版“将门虎子”的壮丽颂歌,为杨氏家族书写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历史之笔,也为杨氏这个忠烈满门、英雄辈出、浩气长存的家族增添了灿烂的辉煌和永恒的力量,他留下的这一无形资产和不朽精神,将永远振奋后人“报国兴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报国兴家”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借此机会衷心感谢为这次活动精心策划、周密组织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诸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支持,以及在座的各位父老乡亲的辛勤付出。
谢谢大家!
2018年4月13日
上一篇: 送别方晓伯伯
下一篇: 人民的信赖 郑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