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将士们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开辟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新四军辖区早期发行的金融流通券
(1939年7月~1942年6月)
1941年以前,由于没有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和政权保障,处于游击分散状态下的各地方党政军机关,有少数印刷发行了在县、镇或邻县发行的具有辅币功能的流通券。
(一)在彭雪枫领导的豫皖苏辖区有三种
1.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徐飚)发行的永城县流通券(1939年7月发行),发行约42万元。
2.夏邑流通券(1940年2月发行),由夏邑抗日民主政府发行(时任县长刘雄秋,又名刘邑)。
3.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县长彭笑千)的萧县流通券(1939年底发行)。
(二)在江南新四军辖下发行的有七种
1.江苏丹阳汤仙镇货币流通券:江南新四军第一张抗币是1939年8月,由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一支队丹阳游击纵队发行的盖有“汤仙镇”双朱印的“货币流通券”。
2.双溪商用券:同年,江南第一张由民间商家集资,新四军江南东路经济委员会(主任:蔡悲鸿即蔡辉)和常熟县政府批准,在常熟双溪镇(今吴市镇)流通的“双溪商用券”(有分票,角票几种面额),作为辅币流通发行。
3.江南商业货币券:发行量最大,流通范围最广,时期最长的是1941年4月,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南二区经济委员会(主任蔡悲鸿即蔡辉)主导发行的、以混合所有制基金为保障的“江南商业流通券”若干种,在苏州、常州、太仓、无锡、江阴等地区流通至1945年新抗币江淮币(苏浙专用版)进入苏南根据地流通。
4.汇通流通券:1941年下半年,江南行政委员会路南办事处发行15万元“汇业流通券”。流通于茅山、太会流行政区。
5.惠农银号流通券:1941年,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在茅山地区发行“惠农银号流通券”;1942年,淮海区行政公署发行“淮海区流通券”;
6.马迹山临时流通券:1942年,无锡太湖西北马迹山新四军办事处,曾发行“马迹山临时流通券”。
7.丹北货币流通券:丹北游击队曾发行“丹北货币流通券”。以上各种流通券,发行量为数千元至数十万元,只限一定区域使用。
这些金融流通券属于地方临时辅币性质。主要是军事发行和行政发行。
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银行及抗币发行
(1942年6月~1945年8月)
1941年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法币贬值,各根据地应采取对策》的指示,要求华中各根据地应急速成立地方银行,发行抗币。
1941年5月,华中局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尽快在各根据地建立独立自主的地方银行,各自发行地方抗币。禁止伪币流通;限制法币流通,并根据法币贬值的实际情况和各根据地财经状况,自行研究调整抗币对法币的比值。
1942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法币问题各根据地应采取的对策》指示中,进一步明确要求华中各根据地:
1.急速成立银行,发行边币,并允许成立钱庄发行地方辅币。
2.以边币或辅币吸收法币,以扩大边币或地方辅币流通范围。
3.在相当巩固的一定区域有可能时,动员党、政、军、民、公营商店、合作社将所得之法币随时随地交给贸易局,向境外换回货物,不得再用于境内,更不得囤积,以减少法币在境内停留所遭受的损失。
新四军十大战略区先后成立了江淮银行、淮海地方银行、淮南银行、淮南地方银行、盐阜银行、淮北地方银号、鄂豫边建设银行、大江银行、(苏南)惠农银行、江南银行、浙东银行共十家银行;发行了六十余种地方抗币。
华中抗日根据地货币政策的基点是禁用并驱遂日伪币、限制法币流通、逐步扩大抗币流通,使之成为根据地独占性本位币,并渗透流通到游击区和敌占区。
各革命根据地抗币的发行,在政治上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军事上保证了军队的给养,经济上粉碎了日伪的封锁、禁运。它支持根据地人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抗战时期物资的供应提供了可靠的来源,又使人民和地区经济免受法币、日伪币贬值的危害,维护物价稳定,促进流通,集聚民心,为保障持久抗战,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一)苏中地区:江淮银行和江淮币(1941年1月~1945年8月)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一师开辟的战略区。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朱毅兼行署财经处长。
江淮银行原为新四军军部筹建。1941年4月1日,在新四军财政经济部领导下,江淮银行在新四军三师辖区的军部驻地盐城成立,由新四军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任行长、副部长李人俊、骆耕漠任副行长。1941年8月,军部决定:“现暂不设华中一级统一的银行,各军区可设立自己的地方性银行”。原江淮银行大部分人员由骆耕漠率领到三师,组建盐阜银行。
同月,江淮银行苏中分行,划归苏中行署领导,成为苏中区的地方性银行。1942年,江淮分行更名“江淮银行”。江淮银行在这4个分区都设立了支行,在各县设立江淮银行办事处,发行江淮币。
江淮币在苏中行署所辖的20个县境内流通 。江淮币与法币的比价为1:5,后为1:7、1:10、1:12,1944年秋至该行结束为1:50.发行总额:174808357元。
从1942年到1945年,江淮银行发行15种钞券,支行和办事处发行流通券和代价券10种,本票7种。
(二)淮南地区:淮南银行和淮南币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二师开辟的战略区,按津浦路东、路西,设两个专员公署。1943年3月,淮南根据地改组为中共淮南苏皖边区,谭震林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兼淮南军区司令,谭震林兼政委。
1942年春,淮南区党委和淮南行署根据华中局扩大会议的指示精神筹建淮南银行,1942年5月成立,属淮南行署财经处领导,行长龚意农。
淮南币流通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高宝湖以西的淮南路东地区。淮南津浦路西使用淮南币加盖“路西”字样。
淮南币与法币的比价,开始发行时为1:1,后为1:3/1:5,1944年9月为1:50.
淮南币从1942年5月~1945年8月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收兑淮南币,共发行了38827457.27元。
(三)苏北地区:淮海地方银行和盐阜银行
苏北地区是新四军第三师和独立旅开辟的抗日根据地,设有淮海和盐阜两个行政公署,分别设立了地方银行。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兼区党委书记。淮海公署主任李一氓,盐阜公署主任曹荻秋。
1.淮海地方银行及淮海币(1942年8月~1942年11月)
1941年6月,淮海区行政公署决定成立淮海地方银行,拨财政基金100万元(含金库债票、粮食、棉纱)作为发行基金。
1942年8月9日,淮海地方银行正式成立,行址在沭阳张圩,理事长顾准、监事黄以干、行长卢钝根。8月11日在淮海区各 县同时发行淮海币。淮海币发行后,严禁日军票和伪币(中储券和联银券)在根据地内流通。对法币未做限制,准许同时流通。淮海币与法币的比价开始为1:5,后为1:9。
因战争失利,淮海地方银行建立仅3个月,主要投放渠道农贷。共发行淮海币526万元,流通于沐阳、泗述、淮阴、涟水、皖北、潼阳、宿迁等地。
2.盐阜银行与盐阜抗币(1942年4月10日~945年8月)
1942年初,盐阜行政公署决定筹建盐阜银行。隶属行署财经处,由行署一次拨款50万元作为资本金。印钞纸是用桑树皮等原料以土法自制,票版是木刻的,印制工作是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
1942年4月10日,盐阜银行正式成立,行署主任曹荻秋兼董事长、行长骆耕漠(财经处长兼)、行址在阜宁县益林镇,6月起在盐阜区各县发行盐阜币。
1944年3月,盐阜区与淮海区连成一片,统归苏北军区领导。盐阜银行成为苏北军区机构,盐阜币全区发行,分区流通。
盐阜币与法币的比价,1942年发行时为1:5,后为1:20,1944年发行的为1:50。1942年4月~1945年8月,共发行盐阜银行币67,003,800.72元。计10种两款(含工种本票),31个版式。
(四)淮北地区:豫皖苏地方银号及淮北地方银号
淮北根据地是新四军四师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师长彭雪枫(后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区党委书记邓子恢,行署主任刘瑞龙。
1.豫皖苏边区地方银号
前期(1940年10月~1941年6月):
1940年10月,由豫皖苏边联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行豫皖苏边区地方银号币,在全区流通并兑换回收各县自主发行的流通券。
边币质量较好,石印精致,图案清晰,美观,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伍圆等,与法币等值流通。
1941年春,豫皖苏边区根据地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强大实力进攻,新四军四师和民主政府被迫于6月间撤往津浦路东的皖东北辖区。地方银号币停止流通。
后期(1944年秋~1945年秋):
1944年8月,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主力打回津浦路东,恢复了原豫皖苏边区根据地,成立淮北苏皖边行政公署第二专署(原皖东北为第一公署)。第二公署决定重新印制发行豫皖苏地方银行币,并以接收来的夏邑县伪政府印刷厂印制。面额有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圆,贰圆,拾圆等,牛皮纸印制,共印495万张,金额37.6万元。抗战胜利后,该币为淮北地方银号代替回收。
2.淮北地方银号(1942年6月~1945年8月)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第四师抗日活动地区。豫、皖、苏边区(津浦路西),皖东北(津浦路东)和淮北苏、皖边区(含淮河以北路东、路西)根据地发展形成。
根据华中局指示,淮北地方银号于1942年6月25日在淮北苏皖边行政公署所在地泗东县半城集(今江苏泗洪县境内)正式成立,董事会由邓子恢、彭雪枫、李子久、刘瑞龙、刘玉柱、雷明、陈醒、资风、谢胜坤九人组成。由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任董事长,原洪泽县县长陈醒任总经理,原第四师师部总金库主任资风任副总经理。
淮北地方银号资本金20万元,一半由淮北行署财政金库拨款,一半由民间集资。银号除发行抗币外,还代理金库、发放农业和手工业各项贷款金融业务。总号在洪泽湖西的半城镇(今泗洪县境)。
淮北币于1942年6月正式发行,至1945年8月淮北地方银号并入华中银行,累计发行总额为43,810,973.78元。共有8种面额,34种版别,另有伍拾元面额本票一种。
淮北币与法币的比价开始为1:1,后为1:2/1:3/1:10,1944年秋为1:50。
(五)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及建设银行币(1941年5月~1945年10月)
鄂豫边区是新四军 第五师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副政委任质斌、区党委书记李先念(后郑位三)。
1941年5月,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成立,行长由行政公署副主任刘子厚兼任。其后,行长为左仲修,副行长为庄果。正式在鄂豫边区发行建设银行币(简称“建设币”),流通区域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西到襄河、汉水两案,东到皖西山区,南到洪湖,北至漯河。汝阳、确山一带,流通区域有51个县,人口920万人。
鄂豫边区建设银行币与法币比价初为1:1,后来随形势变化而浮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比价,终无固定比价。鄂豫边区建设银行曾先后设立3个印钞厂。
(六)苏南地区:惠农银行和江南银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南地区的新四军整编为第六师。4月,苏南地区根据华中局决定,成立了江南行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南各级抗日民主政权,下辖苏常太、澄锡虞、淞浦、丹北、太滆和茅山6个行政区。
1.惠农银行及惠农银行币(1942年10月~1943年5月)
根据江南区党委(白马)扩大会议决定,1942年春,苏南行政公署(行署主任管文蔚)决定成立惠农银行,发行惠农币(与法币同时流通),以抵制汪伪的储备券。1942年10月,惠农银行在金坛县登冠乡一个祠堂成立。行署派财经处处长李建模兼任行长,副行长孔朗兼惠农银行印钞厂厂长。印钞厂仅十几人,有3台圆盘机,通过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关系在上海制成铜版,再带回根据地。厂址在丹阳县延陵镇。1942年5月开始印制惠农币,1942年秋正式发行。
在苏南第五、第六行政区流通,主要在茅山东部地区和金坛、溧阳、溧水、江宁、丹阳、丹徒、武海等地。1943年5月6日,惠农币停止发行,但仍允许在市场流通。对群众手中的惠农币,后来用税收方式逐步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南新四军奉命北撤时,用实物兑换收回。存世的惠农银行币有伍圆、拾圆两种面额,惠农流通券有壹圆、伍角两种面额。惠农银行币与法币比价是1:5,惠农银号流通券与法币比价为1:1。
2.江南银行及江淮(苏浙)币、江南币(1945年6月~1946年5月)
1944年12月,新四军第一师的1万多人在粟裕、叶飞等率领下,由苏中渡江南下,与坚持在江南的第六师部队及浙东游击纵队会合,开辟了苏浙根据地,成立了苏浙军区。
为保证部队给养,随军带去200包江淮币(十元券200万张),准备在苏南发行。为适应当时金融货币工作按战略区分散又各自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带来的江淮币上加印“苏浙”两字,用于江南地区,以区别于苏中流通的江淮币。加印的场所就是江南印钞厂的前身,地点在江苏宜兴、安徽广德之间的山区。
苏浙军区和苏南行政行署决定成立江南银行和江南印钞厂。1945年6月,正式成立江南银行,对外发行江南银行币。8月28日,苏南行署发布在苏南区发行辅币办法,规定各县、区、抗日民主政府自行发行的辅币与江南币等值。江南币与法币比价从1:5,不断调整至1:50。
江南币实际发行量不详。1946年下半年,华中银行共收回苏浙军区发行的抗币4,860,707元,共计加印“苏浙”两字的江淮银行币1,111,145元,江南银行币3,749,502元。
建国后,人民银行换抗币1元兑人民币0.4元比价续收兑至1954年底,长兴、广德、溧阳三县累计收兑江南银行币、江淮银行币等各种抗币845,255元。
(七)皖江地区:大江银行及大江币(1943年6月~1945年9月)
皖江地区为新四军第七师开辟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冬,成立皖中行政公署,1943年初,更名皖江行署。七师政委曾希圣为区党委书记,副政委李步新为副书记。行署主任吕惠生,副主任张凯帆(后魏文伯)。
1942年7月皖中财经委员会决定筹建大江银行。财经委主任唐晓光任行长,金笑侬任副行长。曾试发行少量面值五角的大江币。
1943年初,曾以皖江行署金库名义发行过类似短期债券的折实本票,总额100万。票面简陋,为香烟壳白面手绘版,面值有壹佰、伍佰、壹仟、最高壹万元,由财经处长叶进明,副处长蔡辉、倪子干签署有效。
1943年春,皖江区党委指示财政经济处叶进明、蔡辉负责重组大江银行,规模发行大江币。1943年6月,皖中金库改组为大江银行,行长由行署财政经济处处长叶进明兼任,副行长为金贯一、徐德明。大江银行成立后立即筹建印钞厂。徐开良任大江印钞厂厂长。
1943年初,为了扩大印钞生产能力,皖江行署决定,由财经处副处长兼贸易总局局长蔡辉负责从上海采购印刷机器,招募技术人员。
1945年5月,大江印钞厂全部双开用胶印机生产。后大江币在汤家沟大江银行正式发行,挂牌兑换。贰元券上印有“值国币壹佰元”字样。1945年版大江币与法币的比价为1:50。
大江币流通于皖中长江南北,钞票印有“皖南”、“和含”、“芜”“联”等字样,在指定地域流通。大江币共七种面额,18种图案,26种版别,39种不同色别,有横竖两形,有木刻、石印、胶印、有土纸,洋纸。以洋纸胶印版大江币发行量最大。印发约200万元。
大江币为本位币。所兑回大量法币,统由贸易总局及所组织的公私商家投入对国统区,日伪区的物资采购;进口物资在区内投放,只收大江币。
(八)浙东地区:金融兑换券、浙东银行
1.浙东金库兑换券(1943年4月~1945年4月)
1943年~1945年,浙东军政单位发行的金库兑换券,统称浙东金库兑换券。
分为两类:一类是浙东军政单位发行的金库兑换券;另一类是浙东银行经理的金库兑换券。共有12种:1943年,三北游击队司令部发行为三种;1944年12月12日,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发行的一种:拾元折(壹万圆“中储券”值);1945年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发行的三种;1945年3月7日浙东行署、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发行的两种;1945年4月浙东银行,浙东行政公署发行的金库兑换券三种。1945年4月8日停用。
金库兑换券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结算和代用货币形式。折抵对象先为“中储券”;次为法币,后为抗币。在华中数百种抗币中,金库兑换券是浙东的独创。
2.浙东银行及浙东银行抗币(1945年4月1日~1945年9月21日)
浙东银行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属的地方性银行。浙东江纵队,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
1945年1月,据浙东行署决定筹建浙东银行、发行浙东银元抗币,以调剂金融、加强对敌经济斗争。同年4月1日,浙东银行在行署驻地四明山梁弄镇的横坎头(今余姚市雅贤乡,横坎头村)一座五开间,两层楼木结构的清末民居,正式成立。
资本额抗币二百万圆(约相等于粮食200万市斤之价值)。由浙东行署分期拨充之。浙东行署副主任吴山民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陆慕云为常务董事、副经理。浙东银行于194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开业。
1945年9月21日,浙东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浙东银行北撤,设备就地掩埋,浙东币停止发行,以公粮兑回后就地销毁。
浙东银行抗币发行量估算至少在616万元。
三、解放区:华中银行和华中币
(1945年8月~1949年3月)
(一)华中银行的建立
1944年起,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寇发起大反攻,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大战略区打破了被分割的局面;连成一片的华中解放区,建立了统一的苏皖边区政府,建立统一的货币金融体系的条件成熟。
1945年8月1日,新四军军部在盱眙县张公铺(今安徽省天长县张铺镇)召开淮南路东工作总结大会,会上以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名义宣布了《华中银行成立通告》、《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通知》。
华中银行设董事会,董事长由边区政府副主席、财政厅厅长方毅兼。行长陈穆,副行长徐雪寒,龚意农。
华中各根据地银行改组为华中银行分行。
1945年11月1日,华中解放区的政权机关苏皖边区政府成立,从此华中币成为苏皖边区的唯一合法币,流通于苏北、皖北、豫东共8个行政区所辖70个县及直属清江市。
(二)华中币的发行(1945年8月~1949年3月)
1945年8月,华中银行总行先通告发行华中币,规定华中币在华中解放区一律通用,此后即正式发行。
至1946年12月31日,军政两项财政性发行945,745万元,占当时华中币发行总数12,611,295万的75.6%。
(三)华中币流通区域(从华中到华东:华中+山东)
1946年6月,自卫战争爆发后,苏皖边区政府及华中银行总行均撤往山东。华中解放区的县城、重要城镇大部为国民党军队占领。地、县政权转移到农村。这一时期,华中币流通区域大大缩小。
1947年3月,北撤至山东的华中印钞厂与北海印钞厂合并;1947年4月,北撤到山东的华中银行总行和北海银行总行合并,联合办公,名义上仍保留两家银行名称,分别处理两行业务。1947年8月公布,北海银行行长陈穆,副行长洒海秋。
1948年,我军在解放战争中节节反攻,华中币在苏北、皖北全境流通;在山东与北海币(山东的抗币)等价流通。
1949年,华中币流通区域进一步扩大。苏南、皖南、浙江、南京、上海、福建、江西解放后,当地都规定华中币为人民币的辅币,与人民币固定价,同时流通。
1949年后华中币停用,以人民币兑换收回。
华中币是华中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唯一的通用货币,为调剂金融市场、发展社会经济、支持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华中银行兼理人民银行业务至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1949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对财政经济工作的若干决定。其中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各地方银行应有步骤地走向统一。暂以华北人民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各地方银行兼为中国人民银行分行,但仍归各解放区领导,从事原来业务。
1949年4月27日,华中银行兼为中国人民银行苏北分行,并仍旧兼理华中银行业务;行长邓克生;华中银行合肥分行兼为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行长龚意农。
194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即通知各地方银行逐步收回地方币。至1950年1月底,基本完成华中币的收兑工作。
四、革命金融货币对解放战争两大战役的支持
1945年起至1947年底,华中币发行额170亿元。其中苏皖边区向华中银行透支84.6亿。
1948年1月~6月,发行159亿元。截至1948年6月底,发行额329亿元。其中财政发行约占70%以上,主要用于支持军政开支透支费用。
(一)增发华中币5000多亿,支援淮海战役
为保障淮海战役需求,1948年6月—1949年1月,华中银行累计增发华中币5,319.54亿元。华中币1948年6月发行为310亿。9月:591亿,10月:760亿,11月:947亿。1949年1月,另由山东代为印发华中币3,021.54亿元。华中银行还拨付存粮110万担,筹借公粮100万担;在北线收购粮油30亿元。
1948年9月,淮海战役尚未发起前,华中工委就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的口号,筹备粮草,组织民众,修桥补路。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22日,华中支前司令部(统一领导苏北,江淮两区)成立。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亲自领导,贺希明为司令,曹狄秋任政委。在华中地区动员了支前民工167万人(随军22.5万人)、担架1.5万付,小车8万辆,粮食1.1亿斤。组织60余万民工日夜抢修通往淮海北线的各条公路、大路一千多公里。
在接近淮海前线的各地华中银行,还组织了数百个供应站,流动供应站;各供应站的物资都由分行及所属贸易公司负责采购调运。很多区、县银行行长、贸易局局长都上一线组织调度。
(二)增发华中币2000亿,支援渡江战役
1949年2月,为了保障渡江战役大军供给,支持各地生产救灾,根据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华中银行增发华中币2,000亿元。
根据华中支前司令部的要求,总行拨款采购物资供应军队,并指示各地华中银行及下属贸易公司成立物资供应站,为渡江部队采办,供应生活物资。仅第一分行就成立了17个供应站;第二分行在49年1月就拨款20亿,在兴化、高邮、宝庆、江都各县收购军粮。
仅苏北地区为支持保障大军渡江:
1.动员支前民工:24,741,400人。
2.粮草、油、盐供应:粮食22,748万斤,草22,600万斤,油30万斤,盐20万斤,肉25万斤。
3.船只动员:10,977艘。
4.交通设施:修公路1946公里,桥梁421座,大木船76艘。
5.支前经费608亿华中币。
渡江战役由1月份准备至5月10日结束,历时4个多月,庞大的军需供应,支前经费全靠增发货币解决。
(三)有组织对蒋管区发动大规模货币金融战
1948年9月,是解放战争转向全面胜利的拐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展开和胜利结束。1948年9月,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用金圆券代替法币,引发金融市场大混乱。
1949年1月,华中、山东、中原、华北四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华中币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及山东、河南解放区作为主币发行流通。
华中银行发行华中币时,兑回巨额法币、金圆券,没有就地销毁;而是有组织通过各级军政机构及华中银行各县分行贸易公司,在国统区(主要是上海、南京)的数百处贸易、情报、联络交通单位,转化为无成本的巨额物资商品套购资金。1949年4月,大军渡江,华中币又在江南广大解放区流通。
同期我方一边利用占据的铁路、公路、水路要道,加强对上海、南京的大宗产品粮、油、棉、煤、麻、盐、畜禽的封锁。一边给各级在上海、南京的地下组织下指令,要求以最快速度、无限制的“买、买、买”。外战封锁和内线套购,两线夹攻,大大加了速上海商品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最终导致上海(上海流通金圆券,约占发行总量70%以上)金融崩溃,继而引发蒋管区的金融大崩盘。
五、各根据地财经领导人名录
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及财经领导人(1942~1945)(附表一)
辖区 | 政府 | 政府领导人 | 财经领导人 |
新四军一师、六师十八旅 | 苏中行政公署 | 主任:管文蔚,副主任:季方 | 财经处长:朱毅 |
新四军二师 | 淮南苏皖边行政公署 | 主任:方毅,副主任:汪道涵 | 财经处长:龚意农副处长:周原冰 |
新四军三师 | 盐阜专员行政公署 | 主任:曹狄秋,副主任:贺希明 | 财经处长:骆耕漠 |
新四军独立旅 | 淮海边区行政专员公署 | 主任:李一氓,副主任:陈月斋 | 财经处长:顾准 |
新四军四师 | 淮北苏皖边行政公署 | 主任:刘瑞龙,副主任:陈荫南、刘玉柱 | 财经处长:李人俊雷明(后) |
新四军五师 | 鄂豫边行政公署 | 主任:许子威副主任:李子厚 | 李子厚兼财经处长、副处长:丁东放 |
新四军一师、六师一部 | 苏南行政公署 | 主任:管文蔚,副主任:吴仲超 | 财经处长:李建模 |
新四军七师 | 皖江行政公署 | 主任:吕惠生,副主任:张凯帆、魏文伯(后) | 财经处长:叶进明。副处长:蔡辉(兼贸易总局局长)、倪子干 |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 浙东行政公署 | 主任:连柏,副主任:吴山民 | 财经处长:陈慕云 |
新四军北撤后,淮北、淮南、苏北、苏中四区统一 | 苏皖边区行政公署 | 主任:李一氓,副主任:刘瑞龙、方毅、季方 | 财政厅厅长:方毅;副厅长:汪道涵、陈国栋 |
1947年9月后华东局 | 华中行政办事处经管原苏皖边区下辖区域 | 主任:曹荻秋,副主任:贺希明、陈国栋 | 财经处长:陈国栋(兼);副处长:宋季文、龚意农 |
华中抗日根据地各银行负责人名录(附表二)
名称 | 董事长(理事长) | 行长 | 副行长 | 印钞厂厂长 |
江淮银行(军部) | 军部财经部 | 朱毅 | 李人俊、骆耕漠 | 李人俊、胡金魁 |
江淮银行(苏中) | 苏中行署财经处 | 朱毅 | 李人俊 | 胡金魁 |
淮南银行 | 淮南行署财经处 | 龚意农 | 董筱川、王麟章、宋青云(后喻嵩岳) | 王麟章 |
淮海地方银行 | 顾准(财经处长兼理事长) | 卢钝根 | 庞在祥 | |
盐阜银行 | 曹荻秋(行政公署主任兼) | 骆耕漠(后宋乃德) | 欧希根(45年) | 周振 |
淮北地方银行 | 刘瑞龙(行署主任兼)副理事长雷明(后刘玉柱) | 陈醒 | 资风 | 赵醒华 |
鄂豫边建设银行 | 刘子厚(行署主任兼) | 左仲修 | 庄果 | 齐光(后李琢章)(第一印钞厂)王正道(后张克固)(第二印钞厂)吴友德(后傅威)(第三印钞厂) |
惠农银行 | 苏南行署财经处 | 李建模 | 孔朗 | 孔朗 |
江南银行 | 江南行署财经处 | 范醒之 | 管寒涛 | 孔朗 |
大江银行 | 皖(中)江行署财经处 | 1942.7—1943.6,行长唐晓光; 1943.7—,行长叶进明。 | 1942.7—1943.6,副行长金笑侬; 1943.7—,副行长金贯一、徐德明。 | 徐开良、过雪川、石楚玉 |
浙东银行 | 吴山民(行署副主任兼) | 吴山民 | 郭静唐、陆慕云 | 厂长:何平副厂长:陈永琳 |
华中银行 | 方毅(苏皖边区副主席兼) | 陈穆(后龚意农、忻元锡) | 徐雪寒、龚意农(后:邓克生、孙更舵) | 胡金魁(后:石楚玉、副厂长:吕风沙) |
二师分会 蔡晓鹏
上一篇: 繁昌战役:新四军正面战场胜利成因初探
下一篇: 试论中原突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