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新四军的壮族将领韦一平

  • 时间:   2022-03-20      
  • 作者:   丁星      
  • 来源:   铁军英豪     
  • 浏览人数:  359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子弟团结战斗的武装集团。在新四军中,有侗族、壮族、回族、藏族、畲族、土家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将士。韦一平就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

韦一平原名韦家惠,又名韦瑞珍,190611月生于广西罗城县短岗屯的农民家庭。和新四军的其他壮族将领韦国清、覃健、赵滨玉、朱鹤云、覃士冕一样,韦一平也是百色起义的参加者。有所不同的是,韦一平走上革命道路比他们要早。1923年秋天,他就离开家乡,到广东的三水县参加农民革命运动。19245月,他在三水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派到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任农民自卫军排长。192510月农军编入国民革命军,韦一平在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任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韦一平毅然参加了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在海陆丰地区任中共区委书记。1929年秋,他受中共广东区委委派,回广西组织农民武装。12月率农军参加百色起义,起义胜利后编入红军第七军。1930年冬,红七军撤离广西,向中央苏区转移。进入湘赣苏区后,韦一平在战斗中右脚负伤,无法随军行动,不得不留下任中共永新县委军事部长。他在湘赣边区出生入死,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战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迎来了全民族抗日的新的历史时期。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要集结编成新四军。对于韦一平来说,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从此,一支支弱小的游击队将要汇成铁的洪流。从此,分别多年的许多老战友又将在一起战斗。但是,韦一平未能去皖南集结。党决定他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后任主任,负责向分散在崇山峻岭中的游击队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策,动员他们下山接受改编,还要与当地的国民党军政当局谈判,协商游击队下山的军需供应和交通保障。韦一平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多次进出武功山、九垅山、铁镜山,通过耐心的宣传和说服,帮助游击队的战友们顺利实现了从内战到抗日的战略转变。在游击队下山以后,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周密妥善安排,确保了游击队的安全并按时开赴抗日前线。此后,韦一平调到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工作,继续向各阶层人民宣传国共合作抗日的重大意义,组织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动员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

19399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派韦一平赴苏北,开展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和统一战线工作,为新四军挺进苏北创造条件。此后五年多,韦一平的职务虽然多次变动,但他一直在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而浴血战斗,辛勤工作。

193912月,中共苏北临时特委改为苏北特委,韦一平任书记,原临时特委书记惠浴宇任副书记。他们齐心协力,开拓工作,迎接新四军苏南主力北渡长江,进入苏中。

  19406月,韦一平参与了郭村保卫战的组织领导,并和特委其他同志一起,星夜动员群众参战,挖战壕,备干粮,救伤员,全力支援战斗。郭村保卫战的胜利,显示了韦一平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

19409月,中共苏北区委员会成立,陈毅任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韦一平任区党委委员,并兼泰兴中心县委书记。他全力投入黄桥决战的后勤保障工作,协助陈丕显动员了黄桥各界群众参加筑工事,抬担架,侦察敌情,放哨巡逻。全镇六十多个烧饼炉都点燃炉火,为前线将士提供干粮,创造了“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的佳话。

19413月,苏北区党委改为苏中区党委,4月又成立苏中军区。韦一平任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和苏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参与了讨伐伪军李长江部的战斗,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在斗争中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配合新四军主力取得了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同年12月,韦一平调任苏中第一地委书记,并兼新四军第十八旅政治委员和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在这个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工作了整整三年,领导军民打击敌人,发展生产,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有一段时间,苏中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都迁到了这个比较稳定的地区。

194412月,韦一平重任苏中第三地委书记和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此时,新四军已转入攻势作战。日伪军垂死挣扎,对三分区进行疯狂的“梳篦扫荡”。韦一平针对敌人从北方调来情况不熟和骑兵较多的特点,发动部队和民兵大挖“抗日沟”,开展游击战,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452月,苏中军区组建教导旅,韦一平任旅政治委员。4月,教导旅渡江南下,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5月,韦一平率第四纵队第十二支队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兼任中共浙西特委(后称浙西地委)书记和浙西军分区政治委员。他率部参加了第三次天目山自卫反顽战役,出色地完成了牵制和扰乱国民党顽军的任务,为巩固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8月,日本宣布投降。韦一平率第四纵队和浙西地方武装在扫清德清、吴兴等地的伪军据点后,奉命沿太湖经长兴、宜兴、溧阳一线北撤。1015日晚,韦一平率纵队机关和第十支队一部,以及一批地方干部,乘中安号轮船由武进县荫沙起航,渡长江驶往苏北。因轮船连续运输未及检修,加上超载过重,不久就船底漏水。深夜12时许,轮船驶至泰兴县天星桥以南江面,发生沉船事故。韦一平不幸罹难。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新四军第六师供给部长李建模,苏浙公学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杰,苏浙军区供给部粮秣科长周剑华,苏浙军区卫生部卫生科长方木清,第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吴志诚和宣传科长王一,共八百余人。

韦一平短暂的一生,久经沙场,历尽艰险。他没有在北伐战争中捐躯,没有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没有在抗日战场上献身,却在这场沉船事故中陨落,格外令人痛惜。试想当年:新四军匆促北撤,深夜渡江,八百余名将士葬身于波涛之中,这悲剧同样反映了斗争的艰难曲折,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样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


作者 丁星

 

发表于《大江南北》杂志2006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