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2025年铁军纪念园第十五届纪念日活动

    2025921日上午,北京铁军纪念园第十五届纪念活动在怀柔区铁军纪念园广场隆重举行,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祭奠革命先辈。

     参加纪念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彭小枫上将、粟戎生中将、新四军老战士储谓、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乔泰阳、刘华苏、任全胜、原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徐国宝、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领导杨抗美、祝江涛等。

京内外来宾有:江苏省泗洪县大考山公墓管理处主任王润辉、中共江苏省东台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仇俊琴副主任和祝融泉、江苏省盐城东台市三仓镇(红军)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志耘、陈海应,江苏省宝应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薛磊、上海捐赠文物代表陆建国,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政府办公室政法委员李雷训、江苏省徐州市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胡军英书记、安徽省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张红馆长、泗洪县新四军研究会陈波秘书长、安徽省涡阳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侯晓明、北京通州永乐店镇德仁务后街村党支部张孝立书记、李强、张玉荣。

     参加活动的共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领导和学生。

     上午9时许,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陆续抵达会场,有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及新四军将士们的后代,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手持菊花,神情肃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入场。

      930分纪念活动正式开始。雄壮的国歌声在园区上空回荡。随后,祝江涛宣读了纪念词。

     现年96岁的老战士储谓是出席天安门93日大阅兵观礼的新四军老战士。他回顾了当年在新四军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亲身感受。

     郑行福烈士外孙女左颖发言。她回顾了外祖父郑行福的革命战斗生涯。

     新四军将士三代代表赵峥阐述了祖父赵启民将军当年的战斗经历。

     共建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学生代表刘赟婧发言。她回述新四军精神。   

     作为共建单位,学校始终把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近五年来,新四军的“红色宣讲团”走进校园,让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在校园里得以积淀传承,使得莘莘学子收获颇丰。

     接着由新四军刘春风的夫人张素新向铁军纪念馆捐赠珍贵历史文物: 独立自由奖章、证书,三级解放勋章及证书等七件纪念品。马英网捐赠抗战时期的军用手雷、钢盔、水壶等文物。

    由铁军艺术团演唱的抗战歌曲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随着《铭记》音乐的缓缓响起,在新四军第四代郭笑涵深情的诉说中,6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盘旋在纪念碑上空,承载着人们对革命英烈们的深情缅怀和无尽追思。

     祭典仪式开始。许多人久久伫立在纪念碑前,似乎心中有许多话要倾述。

      随后,人们依次走进铁军纪念馆,观看馆内珍藏的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这一件件展品再现了新四军将士们在艰苦岁月里的艰难抗战历程。

     参观纪念馆后,人们纷纷驻足在3000多位新四军将士名录墙前,瞻仰新四军前辈们的英名,缅怀他们曾经的战斗岁月和难忘的革命历程。

     在粟裕大将雕像纪念碑前,一师分会举行祭奠粟裕大将活动。

      粟戎生中将向大学生们讲抗战初期的1938年,新四军刚刚组建、装备还十分简陋,先遣队奉命去破坏敌人的铁路。但当时没有炸药,就靠众人合力,徒手将铁轨从碎石中拔出、掀翻,就这样成功地使敌人的火车出轨。在此任务完成后,粟裕主动率领一支精干部队,连夜抢占有利地形,手把手教战士们如何打敌人移动着的汽车,最终他们击毁敌军4辆,击毙敌军官2名、士兵13名,缴获大批物资,打赢了新四军的首战。他最后说:“简陋装备挡不住拼劲,主动担当才打得赢胜仗!”

      在新四军将士名录墙前,老会长任全胜向大学生们讲述新四军五师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条件的故事。

     新四军老战士储谓在园区内向大学生们讲述了他参加今年天安门九·三阅兵观礼的亲身感受。

      在映楸空间会议室,乔泰阳向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讲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烈士英勇战斗的故事,还谈到革命先驱徐特立当年营救他的父亲乔信明等20多位同志的感人故事。他向学生赠送他父母撰写的《掩不住的阳光》一书。

      二师分会举行了罗生特雕像揭幕仪式。

     一年一度铁军纪念园举办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尽管活动结束了,许多人仍不愿离去。

      他们或在纪念碑前沉思,或在园区内祭扫,或在留言簿上写下感悟。随着人们的离去,纪念园又呈现往日神圣的宁静,但那些感人的瞬间、那些铿锵的誓言、那些真挚的情感,将永远留在每个人心中!

                  

铁军纪念园工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