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夫
周智夫,1924年12月28~2018年3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参加革命前小学文化程度。
1944年8月,参加江苏淮北分区地委党训班,任学员;
1944年9月,参加新四军,任江苏淮北七分区政治部政训班学员;
1945年10月,任新四军四师淮北七军分区独四团二营4连支部书记;
1946年4月,由于身负重伤,在新四军淮北七军分区一所修养;
解放后至1982年3月离休前,任二炮53基地医院副政委。
新四军老战士周智夫在病重时一次性缴纳大额党费12万元。2017年11月在补充遗嘱中写道“对党知恩感恩,就涌泉相报,向党交党费拾贰万元人民币。”
信仰的力量
周智夫,出生于江苏睢宁马浅村。1943年9月入党,1944年9月入伍,1982年3月离休,离休后为北京卫戍某干休所副师职离休干部。
翻看他的履历会发现,周智夫先入党后入伍?入党比入伍早,这是周智夫革命人生的一大特点。
他在《历史思想自传》中写了入党动机:感到很神秘,将来一定能吃得开。
“吃得开”,是一个小学没毕业、年仅19岁农村青年的朴素想法。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共产党员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是什么让周智夫向党组织靠拢?难道只是为了“吃得开”吗?
这是信仰的力量。10岁时,周智夫就听邻居赵存喜说起八路军的地下秘密组织——青年抗敌救国团。告诉他八路军专门抗日,让老百姓不受压迫,还带他参加青救团的秘密会议。虽然年幼,但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对周智夫触动很大。
1939年,村子里第一次住进了八路军。村民们开始还有些害怕,不敢接近。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来村里,常打碗摔盘、打人骂人,临走不是拉差就是抓夫。可八路军对老百姓很和气,不喊大娘大爷不说话,还不断和日本鬼子打仗。周智夫想:八路军这个队伍真好。
他目睹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就是解救受苦受难老百姓的,也很想加入这个组织。1943年9月,经村长周道粉介绍,周智夫光荣入党。回忆这时刻,他写道:“当时自己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入党,是周智夫人生最重要的选择,自此他的觉悟不断提高。1944年9月,淮北分区地委来令调一名区委会干部去分区政训班学习,这意味着从地方转入部队,要上前线打仗。周智夫站出来说:“危险我不怕,我去!”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一道老伤疤
周智夫曾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参加江苏睢宁县高作镇、安徽灵璧县后马家等10余次战斗,因战负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掀开周智夫衣服,右肋一道伤疤格外显眼,长约10厘米,向内凹陷。这道跟了他一辈子的伤疤是怎么来的?
那是1946年4月,周智夫任新四军淮北七分区独立四团二营四连支部书记。在安徽濠城外阻击国民党军队抢粮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作战勇猛。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他的左肩窝,贯通右肺,穿出体外,留下了那道永远的疤痕。
这是一道感恩之疤。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党组织始终没有放弃重伤的周智夫,抬着他,冒着枪林弹雨突破道道封锁线,先后7次辗转治疗。周智夫经常说:“我这条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
战争在周智夫身上留下的伤疤,见证了党对革命同志的不抛弃不放弃,也见证了革命同志间的深厚情谊。
走进周智夫的家,皆是简单朴素的陈设,没有名贵家具、高档电器。2008年搬入现在的新居,用了几十年的沙发、钢管床等老旧家具,也随着他“住”进新家,就连上世纪50年代的牙缸、饭盒、勺子,都继续使用着。
《生活备忘录》是周智夫专门用来记录除伙食外日常开销的。翻看发现,小到两块钱的卫生间灯泡,大到上千元的电器开支,每一笔都记得很详细,仔细算了一下,从2009年到现在,周老平均每月开销仅几百元。
最后一次党课
“我虽然走不动了,但还想去听听党的声音。”周智夫文化底子薄,为了思想能跟上革命队伍,一直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他常说,不看书不读报,脑子就会空荡荡,思想就会落伍。年逾九旬,听广播看新闻,最爱学的文章是习主席重要讲话,最爱读的报刊是党报党刊,最爱看的电视是《新闻联播》和革命战争片。周智夫常说,人老了,身体容易钙流失,但精神上的“钙”决不能丢。
2016年5月的一天,干休所政委姜东军正在进行“两学一做” 的集中学习。授课后,所有人都回去了,姜政委发现坐在第一排的周智夫一直未离开,便上去问他:“周老,已经下课了,您为什么还不回去?”
周智夫说话已经有点吃力:“姜政委,我感觉身体越来越支撑不住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党课教育,今天特地留下来向你请假,以后我可能来不了啦。”那一刻,姜政委被这位老党员的至纯党性深深感动。
这是周智夫第一次上党课请假。在干休所,周智夫是有名的 “积极分子”。他平时很少出远门,连所里组织的踏青、秋游都很少参加,但上党课却一次不落,每次都第一个到。年龄大、听力差,他就挑离讲台最近的位置坐下,静候党课开始。周智夫说:“过组织生活就像过日子一样,每次都要认认真真过。”
2015年4月9日,周智夫在干休所小花园中阅读报纸。
即便请了假也没有放松学习,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向干休所要来辅导资料,或利用通播系统在家中认真学习。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这一生去报答
2017年7月的一天,重病在身的周智夫把二女儿周卫平叫到床前,说要拿出12万元积蓄交党费,并反复叮嘱赶快办。今年1月20日,当组织派人把中组部的党费收据交给周智夫时,戴着氧气面罩的他顿时热泪盈眶,双手捧着凝视良久,激动地与二女儿击掌庆贺:“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什么挂念也没有了。”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这一生去报答。”看着右胸下部10厘米长的伤痕,总让他想起战友们不怕牺牲,一边与敌人殊死战斗,一边用担架抬着他转移,冒着枪林弹雨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场景。他老泪纵横:“当年战斗环境那么恶劣,党始终没有丢下我。我这条命是党给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
一次,小女儿周卫华看到父亲躺床上吃力地读报纸,心疼地说:“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个啥?”周智夫说:“不学习咋进步?人越老越不能糊涂,越要通过学习保持头脑清醒。”周智夫非常热爱学习,放大镜、助听器、笔记本是他的“三件宝”。听力下降后为能听清党的声音,一向节俭的他自费1万多元购买了助听器。每次单位组织学习,都是戴着助听器竖着耳朵听,生怕漏掉一个字。
2014年的一天,小女儿向父亲谈起党内腐败现象,周智夫不信是真的,感觉女儿在抹黑党的形象,应该向组织反映这个事。第二天,得知父亲要“检举”自己,女儿赶忙找来相关权威报道读给他听。周智夫沉默许久,“真没想到!要不是党中央和习主席力挽狂澜,还不知会严重到什么程度!”
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周智夫很想看看大会盛况。因多处骨折卧病在床,就让家人把他抬到客厅,从头到尾聆听了习主席作的报告。那些天,他拿着放大镜反复学习十九大报告,由衷写道:“热烈祝贺习近平同志再次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和军委主席,祝贺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
坚持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
今年2月22日,周智夫的病情稍微好转,便对家人说:“我在医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钱,尽快回家吧。”女儿告诉他不用花个人的钱,他听后很不高兴:“公家的钱也不能随便花,而且更要省着花。”
周智夫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坚持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这是他对子女的深沉大爱,也是传承的最好家风。
他要求子女:“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奋斗。”周智夫经常鼓励子女:“不是爸不管你们,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这样才有意义。”后辈们很争气,都靠着自己的拼搏奋斗事业有成,成了邻里羡慕的和睦大家庭。儿女回忆起过去,不但没有怨恨,还充满对父亲的敬佩。他们感慨地说,年轻时觉得父亲窝囊无能,现在感到他很高尚伟大。
四师分会代表拜访周智夫的家
今年4月27日上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一行,到清河干休所四师老战士周智夫家看望。刚进入大门,醒目的标语就映入眼帘:“广泛展开向周智夫同志学习活动”。周叔叔在小区口碑很好,值班同志称赞他生活朴素节俭、为人厚道,经常与他们聊天,关心普通工作人员。他们都很怀念周智夫同志!
在周叔叔家,我们见到娄淑珍阿姨。她今年96岁了,精神很好。娄阿姨深情地回忆:她和老周是同乡。婚后,老周一直关心她。部队进城后离婚的比较多,换城里有文化的女学生。当时娄阿姨还在乡下。老周对她说:“咱们要白头偕老,不能没有良心。”她得到丈夫的鼓励,参加了速成班学文化,也能看报纸、会写信了。
周智夫大女儿周雪文说:父亲对几个子女一直要求很严格。她在重庆工作,回京探亲有时药物带得不够,父亲就把自己的药写上名字,说明别人不准用他的药,要自己解决。父亲也从不插手解决几个子女工作的问题,以至于好几位兄弟至今仍在外地。
过去雪文曾埋怨父亲,以为他不爱自己。后来理解了父亲,这是一种大爱,父亲传承的是一种思想啊! 雪文回忆到,自己十几岁生病时,父亲也很着急,让母亲带着她去医院门诊看病,还把特供牛奶给她喝。父爱如山!
周叔叔卧室摆放《党员必读》《新四军歌曲》等书籍,新四军歌曲是印在周叔叔心中的歌!
我们学习新四军老战士周智夫,不忘初心,传承铁军精神到永远!
文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编辑:吴 安
审核:邓小燕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2018年7月10日
前一章: 一位革命战士《最后的归宿》—骨灰撒海
后一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