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7月3日,我有幸参加“重走中原突围路”活动,九天的行程感慨颇多。
1.重温新四军五师中原突围历史,回顾父辈艰辛历程
今年上半年,得知五师分会要组织“重走中原突围路”寻访活动。以前也从父母口中听说过一些有关中原突围的故事,为了更清晰的了解中原突围,我在家里开始翻阅了大量有关中原突围的书籍。着重对即将重走的中原突围北路(五师李先念部)进行详细阅读。
2.制作新四军臂章贴,宣传铁军精神
在五师分会筹备重走寻访活动时,我通过阅读中原突围史,萌生出为重走寻访活动,制作一个新四军臂章不干胶贴的想法。构完成后我找到家中从事电脑设计的孩子,帮助进一步完善我的设计,并制作出电子版。随后,我联系厂家制作了几百张N4A不干胶贴。很多年轻人并不太了解新四军。我就拿着我印制的臂章贴向他们讲解新四军“N4A”--New Fourth Army的含义,普及新四军知识,传播中原突围精神。
3.向大悟县革命博物馆捐赠豫鄂挺进纵队时期的珍贵照片
出发前根据五师分会寻访活动要求,我将家中珍藏的几张捐赠照片冲洗放大,和照片说明一并收好,随队带到湖北大悟县。
我们一家捐赠了四张照片。其中,第一张照片是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在1940年初,到豫鄂挺进纵队采访期间,为儿童宣传队小队员们拍摄的合影。前排左3是我们的母亲吴道英,她左边低着头的男孩是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盛国华(他后来在战斗中牺牲);第二张照片也是史沫特莱拍摄的我母亲和敏克阿姨的合影;第三张照片是我母亲1990年,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观看《与共和国同行》图片展时的留影;第四张照片是八十年代,在北京的新四军五师部分老战士,给李先念师长拜年时的合影。在介绍这些照片的背景时,回想起母亲当年经常手捧照片,指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热泪盈眶。当我在台上讲述老照片的故事时,父辈的身影和先辈们浴血战斗的画面使我几度哽咽,也引起台下重走寻访队员们的共鸣。
4.重走中原突围路上当旗手的体会
在全程重走突围路寻访过程中,每到一个寻访点,团队都要拍集体照留念。由于副会长陈胜华和我的个子比较高,我们就主动承担起旗手的任务。每当拍合影时,我们俩就站到最后一排,高高举起五师分会会旗。
5.带着《中原突围史》,重走中原突围路
6月26日在宣化店举行重走中原突围路启动仪式当天,我请五师分会陈显宝会长在《中原突围史》上签字留念。之后我分别请我们一起重走突围路寻访的成员们在书上签字留念。重走寻访开始后,我们每到一地,我都要请当地党史办或接待单位工作人员在书上签字,留下重走中原突围路的印记。
6.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介绍新四军抗日精神
7月25日我接到任全胜大哥电话,大悟县付波同志要和我联系,说有新华社记者要对盛国华事迹进行采访。
经联系,此次采访起因是新华社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派出八路记者到全国各地进行采访。新华社对外部曹佩弦记者一组来到湖北省大悟县,大悟党史办介绍了北京新四军五师暨中原军区分会前不久组织了“重走中原突围路”活动,并于6月26日在大悟进行的捐赠活动。其中,有一张美国记者史沫特莱1940年拍摄的老照片中,提到一个小战士盛国华的事迹,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强烈兴趣。当晚,在约定时间我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近日得知新华社英文新闻网于7月27日以《美国记者的照片和文章重燃中国的抗战记忆》为题发了新闻稿。
参加这次的红色教育后,内心常常会被一种深沉而炙热的情感填满,这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当下的警醒。这次的重走中原突围路寻访活动中,每当看到的那些斑驳的旧址,聆听着先辈们的战斗故事,抚摸到父辈们泛黄的照片,这不再是书本里遥远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真实。
明年6月26日就是中原突围胜利80周年了。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是我们这代人铭记的警句,也是我们教育后代,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会员 宋申光